社戏说课稿
《社戏》公开课教案(通用)[全文5篇]
![《社戏》公开课教案(通用)[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f6248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0.png)
《社戏》公开课教案(通用)[全文5篇]第一篇:《社戏》公开课教案(通用)《社戏》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戏》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戏》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 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⑵ 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⑶ 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⑷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⑸ 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⑹ 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⑺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⑻ 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⑼ 朦胧:月光不明。
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
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社戏》优秀说课稿优秀5篇
![《社戏》优秀说课稿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b6482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5.png)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社戏》优秀说课稿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第一板块解说:选用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熟悉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渡到不熟悉的小说,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发遐想和求知欲望,调动内在学习诱因及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走进文本作了知识上、情感上的准备。
初中语文《社戏》说课稿
![初中语文《社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31a85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4.png)
初中语文《社戏》说课稿初中语文《社戏》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社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社戏》说课稿1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
“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
然后评人物、赏风景。
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
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
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50dc01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e.png)
《社戏》说课稿引言概述:社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社戏的起源与发展、表演形式、剧目特点、角色扮演和传承保护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社戏的起源与发展1.1 社戏的起源:社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社火活动,起初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1.2 社戏的发展:社戏在宋代开始兴盛,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不仅在民间流行,也受到皇室和文人的喜爱。
1.3 社戏的演变:社戏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山东社戏、陕西社戏等。
二、社戏的表演形式2.1 唱腔:社戏的唱腔以曲调独特、音色婉转为特点,常用的唱腔有“二黄”、“二黄”等,演员通过唱腔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台词。
2.2 表演技巧:社戏的表演技巧包括身段、唱腔、舞蹈和杂技等多种形式,演员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眼神和声音来表达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2.3 舞台布景:社戏的舞台布景注重细节和色彩的运用,常常运用布景、道具和服装来营造出戏曲特有的氛围和场景。
三、社戏的剧目特点3.1 剧情:社戏的剧情通常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情节曲折、情感丰富,既有悲剧也有喜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3.2 角色扮演:社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多样,包括男角、女角、丑角等,演员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来塑造角色的特点和形象。
3.3 音乐伴奏:社戏的音乐伴奏以锣鼓和弦乐为主,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和节奏来配合演员的表演,增强戏曲的艺术效果。
四、社戏的角色扮演4.1 男角:男角扮演正面英雄形象,通常具有刚毅、勇敢和正义感,通过唱腔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气质和性格。
4.2 女角:女角扮演妩媚动人的女性形象,通常具有温柔、善良和聪明才智,通过唱腔和舞蹈来展现角色的柔美和情感。
4.3 丑角:丑角扮演搞笑滑稽的角色形象,通常具有幽默、机智和调皮的特点,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五、社戏的传承保护5.1 传统教育:社戏的传承通常通过师徒传承和家族传统来进行,年轻演员需要向老一辈学习唱腔、表演技巧和剧目。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ae248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8.png)
《社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收录于《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这篇文章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生活。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会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表达的特点而感到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帮助他们理解文中一些较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学生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情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双喜、阿发等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美好品质。
人教版社戏说课稿合集3篇
![人教版社戏说课稿合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428a1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6.png)
人教版社戏说课稿合集3篇【人教版社戏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
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
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在课文中,作者记叙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法、学法1、《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
《社戏》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社戏》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5ca58976a20029bc642d3d.png)
《社戏》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社戏》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整理的《社戏》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戏》说课稿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社戏》的第二课时,是“三三六’教学模式中的展示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
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
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动学生的灵。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知晓学生学情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学生都喜欢自己的天真、烂漫的童年,这样的课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二,面对着带有和自己童年生活相近的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
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
其四、喜欢说自己童年的故事。
然而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言行分析、把握人物性格。
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看学情:我们郏县王集乡中心校位于郏县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另外我校在教体局的带领下进行课堂模式改革,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已初见成效,学生习惯已初步养成。
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说学法与教法学法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860dab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2.png)
《社戏》说课稿引言概述:《社戏》是一部由中国著名作家余华所著的小说,小说以一个农村戏班为背景,展现了社戏的辉煌与衰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社戏》这部小说的内容和意义。
正文内容:一、社戏的背景和历史(1.1 社戏的起源、1.2 社戏的发展、1.3 社戏的衰落)社戏起源于中国农村,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曾经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社戏逐渐失去了观众和演员,进入了衰落期。
二、主要人物与情节(2.1 小白和小红的爱情故事、2.2 戏班的辉煌时期、2.3 戏班的解散)小说中,小白和小红是社戏中的两位主要演员,他们的爱情故事是整个小说的核心。
在社戏的辉煌时期,戏班里的演员们以他们的才华和热情吸引了大量观众。
然而,随着社戏的衰落,戏班最终解散,演员们也被迫离开。
三、社戏的意义和价值(3.1 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3.2 表达人性的善恶、3.3 反思现实社会问题)《社戏》通过描绘社戏的兴衰,传达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展示了人性的善恶,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此外,小说还通过社戏的衰落,让人们反思现实社会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对农村文化的冲击等。
四、文学风格和技巧(4.1 描写细腻的人物形象、4.2 线性叙事结构的运用、4.3 感情和思想的交织)余华在《社戏》中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同时,小说采用线性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更加连贯。
此外,小说中感情和思想的交织也为读者呈现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五、对读者和社会的启示(5.1 引发对农村文化的思考、5.2 呼吁保护传统文化、5.3 反思现代化进程带来的问题)通过阅读《社戏》,读者可以思考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小说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
同时,小说也引发人们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如城市化对农村文化的冲击等。
社戏说课稿优秀推选3篇
![社戏说课稿优秀推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08623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6.png)
社戏说课稿优秀推选3篇【社戏说课稿第1篇】第一课时一、导入: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1)鲁迅家乡:浙江绍兴(2)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学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朝花夕拾》“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4)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课文体裁:小说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初读课文1、正音:归省、行辈、掘、钳、惮、絮叨、伊、撺掇、凫水、驳回、篙、橹、潺潺、脊、舀、瓢、踱、撮、桕树、楫2.在文中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中心情节)?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看戏中:(5—16)戏前波折(开端)----(17—21)夏夜行船(发展)----船头看戏(发展)---(22—30)月夜归航(看戏后的欢乐)(高潮,结局)三、分析课文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答:“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25429f76c66137ef061963.png)
《社戏》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目标:1。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五、教法、学法教法:1、诵读法,2、质疑法、3、点拔法六:教学理念:.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26b68a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19.png)
《社戏》说课稿引言概述:社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
本文将从社戏的起源与发展、表演特点、剧目选材、角色扮演和舞台表现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社戏的起源与发展:1.1 社戏的起源:社戏起源于古代的乡村社会,是农民们在农闲时期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形式。
1.2 社戏的发展:社戏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剧目体裁,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份。
1.3 社戏的影响:社戏在乡村地区广泛流传,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戏的表演特点:2.1 独特的音乐形式:社戏以独特的音乐形式为基础,包括锣鼓、板胡、唢呐等乐器,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表达情感。
2.2 精湛的表演技巧:社戏表演注重舞台表现和身段的灵便性,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形象。
2.3 夸张的艺术手法:社戏以夸张的表演风格和戏剧手法为特点,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社戏的剧目选材:3.1 历史题材:社戏往往选取历史故事作为剧目的选材,通过戏剧化的方式来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
3.2 民间传说:社戏也往往选取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剧目的选材,通过舞台表演来传递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3.3 文学名著改编:社戏还会选取文学名著进行改编,通过戏剧形式来展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
四、社戏的角色扮演:4.1 男性角色:社戏男性角色分为文生、武生、老生等不同类型,每一个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形象特点。
4.2 女性角色:社戏女性角色分为花旦、老旦等不同类型,她们通过精湛的舞蹈和表演技巧来展现角色的优雅和柔美。
4.3 丑角角色:社戏中的丑角角色通常以幽默搞笑的形象浮现,通过滑稽的表演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五、社戏的舞台表现:5.1 舞台布景:社戏的舞台布景通常以简约为主,通过简单的布景来突出演员的表演和角色的情感。
5.2 化妆服装:社戏的演员化妆服装多采用明艳的颜色和夸张的造型,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舞台效果。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35b07b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c.png)
《社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呐喊》中。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对小说的三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可能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较为深刻,时代背景也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
(2)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2)感受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小说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深刻的语句。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戏说课稿(优选3篇)
![社戏说课稿(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eb845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62.png)
社戏说课稿(优选3篇)【社戏说课稿第1篇】一、再述乐事,导入看戏。
(生活乐事的叙述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看戏部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读看戏,梳理过程。
(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
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
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
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讨论明确:“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
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更现心急)。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讨论明确:“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
关于《社戏》说课稿
![关于《社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0129e3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2.png)
《社戏》说课稿关于《社戏》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戏》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的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
“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
然后评人物、赏风景。
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
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
《社戏》说课稿(通用5篇)
![《社戏》说课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c5ce0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b.png)
《社戏》说课稿(通用5篇)《社戏》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戏》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
“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
然后评人物、赏风景。
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
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
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
即对故乡质朴淳厚的人们的热爱――“人情美”,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童年美”。
《社戏》说课稿(通用10篇)
![《社戏》说课稿(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55181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4.png)
《社戏》说课稿《社戏》说课稿(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戏》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2、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3、重点难点: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学习上,为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7ad7a0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d.png)
《社戏》说课稿社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社戏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角色扮演、服装道具以及艺术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戏的历史渊源1.1 社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1.2 在宋元时期,社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3 社戏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民间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社戏的表演特点2.1 社戏以唱为主,融合了说、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
2.2 社戏注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唱腔、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来传达情感。
2.3 社戏的表演风格独特,既有细腻的唱腔和动作,又有激情四溢的打斗场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三、社戏的角色扮演3.1 社戏的角色分为正、旦、净、丑等,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形象。
3.2 正是社戏中的主要角色,通常扮演英雄或者朴重善良的人物。
3.3 旦则扮演女性角色,净扮演丑角,丑则扮演滑稽可笑的角色,给观众带来欢乐。
四、社戏的服装道具4.1 社戏的服装注重色采的明艳和细节的精致,以突出角色的特点。
4.2 社戏的道具丰富多样,包括武器、家具、饰品等,用于衬托情节和增强欣赏性。
4.3 社戏的化妆也是一门艺术,通过精细的化妆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五、社戏的艺术价值5.1 社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5.2 社戏通过生动的表演形式,能够深入人心,传递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3 社戏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总结:社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爱慕。
通过对社戏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角色扮演、服装道具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介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社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七年级《社戏》说课稿(精选5篇)
![七年级《社戏》说课稿(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02a10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b.png)
七年级《社戏》说课稿(精选5篇)七年级《社戏》说课稿篇1《社戏》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民俗风情”上,重在体现语文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
《社戏》这篇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活动为背景,描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的人物刻画,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讨论与鉴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学习重点: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2、人物形象的刻画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1、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2、阅读中,以读贯穿始终,将速读、精读、品读相结合。
整个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导学结合,自主探究。
两课时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一、检查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一句话概括内容。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概括内容的能力](提示:本文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三、再读课文——了解情节要求:默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试一试,从不同的角度概括故事。
[启发学生多动脑,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充分利用朗读,整体感知了文意,多角度地概括了故事情节。
但是,还是有疑问的,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你如何理解呢?第二课时:分析形象,品析美点,探究质疑导入:上次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知道从时间角度来概括情节的话,可以用“看社戏”来贯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
《社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学习上,为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
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人物刻画不会很在意。
也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对写作背景不熟悉,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
有些问题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播放音乐《童年》听完后提问,同学们,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
但随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童年生活会离我们逐渐远去,在这里老师很想知道你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童年时你最喜欢做什么?喜欢去哪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生活画面。
第二部分:听读课文
1、听录音,对生字注音,结合注释理解生词
2、对课文进行分段第三部分:第一部分(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5-23):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24-39):偷豆以及六一公公夸奖我。
第四部分(40):我回忆那夜的好戏和罗汉豆。
3、思考作者是谁,我们这学期学过他的哪篇文章。
4、快速阅读课文,提问,这篇文章讲了哪些人哪些事,和原来学的那篇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三部分: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全班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我们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乐园”的含义,为什么作者说百草园是“乐园”
3、着重看课文中的“乐园”,思考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是“乐土”,在文中找到句子,画出来,小组之间讨论总结。
4、说说这一部分的内容说明了什么内容。
第四部分:对于看戏部分的分析
1、课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仔细研读11—13段“夏夜行船”和22—23段“月夜归航”的片断,讨论分析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调动什么感官展开描写的?
2、找一个学生朗读写景段落,思考讨论:
这些景物描写前后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阅读偷豆子这一段,思考这一段表现了什么内容。
第五部分:人物分析
1、请一位同学朗读双喜的语言,讨论说说双喜是个怎么样的人。
2、快速阅读文章31-39段,通过六一公公的语言和行为,分析六一公公是个怎么样的人。
第六部分:重点句子解读
1、看课后练习第三题,对其中的句子解读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解读
3、总结:通过学习,说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拓展:同样以月夜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话
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