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
《社戏》说课稿初二语文李冰娟一、说教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记叙了作者段童年的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着恋之情。
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要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说学情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是比较熟悉的。
本文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分析人物形象,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品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2、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四、说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写景的句子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五、说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本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讲什么事?(看社戏)2、直接导入:那么,这次看社戏给鲁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哪个地方(自然段)体现出来的?(最后一段)二、讲授新课1、我们那夜看的社戏真那么好看吗?那豆也真那么好吃吗?(跳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夜航偷豆和船头看戏的相关段落。
明确:文中并没有关于豆好吃的描写,可见“好”并不在“豆”本身,而是另有原因。
第39段还说“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戏并不好看。
想看的没有来,不想看的却来了。
对小伙伴们的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2、那夜的戏并非真的好看,豆也不是真的好吃,那是什么原因使“我”觉得那戏好看、豆好吃?预设: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1、人淳。
从“月夜归航”“戏后余波”等情节中,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善良的农村老人孩子。
《社戏》优秀说课稿优秀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社戏》优秀说课稿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第一板块解说:选用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熟悉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渡到不熟悉的小说,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发遐想和求知欲望,调动内在学习诱因及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走进文本作了知识上、情感上的准备。
(云南)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说课稿
(云南)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 社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作者童年时看社戏为线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劳动人民的习俗,展示了劳动人民热情好客、善良纯朴的性格。
同时,通过对社戏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民俗特点,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民俗特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民俗特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民俗特点;通过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
2.教学手段:图片、视频、PPT、练习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社戏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民俗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句子的问题,总结社戏的特点。
4.教师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农村社戏的热闹场面,反映了旧社会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历史背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一次文学的熏陶,也是一次历史的回顾。
课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议论等元素,语言朴实自然,情节生动有趣。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文学课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鲁迅这位作家的作品还相对陌生,对于课文中所反映的农村生活也缺乏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课文的理解和共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难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于农村生活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课文氛围。
3.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能够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学生能够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江南水乡的印象,进而引出本课文的主题。
二、讲授(3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教师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船头看戏的场景,并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教师讲解人物与环境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并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三、练(15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生结合具体语段,联系自身生活研究课文,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
四、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质疑、有深度的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首先,因为他最聪明。
比如当XXX看不成社戏,他马上想出了好主意,解决了船的问题,并讲出三条理由,解除了大人们的顾虑。
这表现了他聪明、机智的个性特点。
其次,因为他能够引导大家做正确的事情。
比如他在“偷”豆的事件中,给大家讲解了道理,让大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表现了他正直、有责任感的个性特点。
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细读体会:我看到,这说明;我听到,这说明;我闻到,这说明;我感到,这说明。
这些句子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增强了我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思考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偷”豆的事件?这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偷”性质一样吗?这个事件并不是真正的“偷”,而是一种孩子们的游戏,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占有那些豆子,也没有造成任何实际的损失。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引言概述:社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社戏的起源与发展、表演形式、剧目特点、角色扮演和传承保护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社戏的起源与发展1.1 社戏的起源:社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社火活动,起初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1.2 社戏的发展:社戏在宋代开始兴盛,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不仅在民间流行,也受到皇室和文人的喜爱。
1.3 社戏的演变:社戏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山东社戏、陕西社戏等。
二、社戏的表演形式2.1 唱腔:社戏的唱腔以曲调独特、音色婉转为特点,常用的唱腔有“二黄”、“二黄”等,演员通过唱腔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台词。
2.2 表演技巧:社戏的表演技巧包括身段、唱腔、舞蹈和杂技等多种形式,演员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眼神和声音来表达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2.3 舞台布景:社戏的舞台布景注重细节和色彩的运用,常常运用布景、道具和服装来营造出戏曲特有的氛围和场景。
三、社戏的剧目特点3.1 剧情:社戏的剧情通常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题材,情节曲折、情感丰富,既有悲剧也有喜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3.2 角色扮演:社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多样,包括男角、女角、丑角等,演员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来塑造角色的特点和形象。
3.3 音乐伴奏:社戏的音乐伴奏以锣鼓和弦乐为主,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和节奏来配合演员的表演,增强戏曲的艺术效果。
四、社戏的角色扮演4.1 男角:男角扮演正面英雄形象,通常具有刚毅、勇敢和正义感,通过唱腔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气质和性格。
4.2 女角:女角扮演妩媚动人的女性形象,通常具有温柔、善良和聪明才智,通过唱腔和舞蹈来展现角色的柔美和情感。
4.3 丑角:丑角扮演搞笑滑稽的角色形象,通常具有幽默、机智和调皮的特点,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五、社戏的传承保护5.1 传统教育:社戏的传承通常通过师徒传承和家族传统来进行,年轻演员需要向老一辈学习唱腔、表演技巧和剧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公开课说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公开课说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以作者童年时看社戏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农村生活的热闹场景,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同时,本文还涉及到了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现代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了解不多,需要老师通过讲解和拓展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难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印象,引出课文《社戏》。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1课《社戏》说课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说课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话题导入社戏是我国文化历史优秀传统戏剧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是人民群众最喜爱的剧种之一,享有“中国第一大戏” 的美誉。
社戏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内容主要围绕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典型人物展开,是一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风貌的独特艺术形式。
二、教学目标1.了解社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熟悉社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3.培养学生对于社戏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4.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社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2.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对社戏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介绍社戏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概况,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产生背景、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在此基础上介绍社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可从下列方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点播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感知社戏的魅力;•提问启示,例如:什么是传统社会?传统社会是如何生活的?•引导学生借助百度和其他搜索引擎了解社戏的渊源和历史内涵。
(2)学习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PPT,讲述社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然后分析社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引导学生学习社戏舞台上的表演技巧和表演意境。
(3)巩固环节在教师讲授社戏的相关知识后,围绕“社戏”这一主题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或者个人自行思考并围绕寻找答案,并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彼此之间的感受和意见,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
(4)拓展环节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社戏元素,例如,学校里的社团表演、社会演出、儿童戏曲比赛等等。
并且鼓励学生参与社戏相关的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去亲身感受、参与和体验社戏这一文化艺术体验。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作者童年时看社戏为线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愉快生活。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水乡的社戏习俗,认识民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社戏习俗和江南水乡的风光,体会作者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民间艺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社戏的习俗和江南水乡的风光。
3.讲解课文: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文化、艺术、情感等方面对课文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和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课文的主题和重点。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引言概述:社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
本文将从社戏的起源与发展、表演特点、剧目选材、角色扮演和舞台表现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社戏的起源与发展:1.1 社戏的起源:社戏起源于古代的乡村社会,是农民们在农闲时期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形式。
1.2 社戏的发展:社戏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剧目体裁,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份。
1.3 社戏的影响:社戏在乡村地区广泛流传,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戏的表演特点:2.1 独特的音乐形式:社戏以独特的音乐形式为基础,包括锣鼓、板胡、唢呐等乐器,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表达情感。
2.2 精湛的表演技巧:社戏表演注重舞台表现和身段的灵便性,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形象。
2.3 夸张的艺术手法:社戏以夸张的表演风格和戏剧手法为特点,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社戏的剧目选材:3.1 历史题材:社戏往往选取历史故事作为剧目的选材,通过戏剧化的方式来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
3.2 民间传说:社戏也往往选取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剧目的选材,通过舞台表演来传递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3.3 文学名著改编:社戏还会选取文学名著进行改编,通过戏剧形式来展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
四、社戏的角色扮演:4.1 男性角色:社戏男性角色分为文生、武生、老生等不同类型,每一个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形象特点。
4.2 女性角色:社戏女性角色分为花旦、老旦等不同类型,她们通过精湛的舞蹈和表演技巧来展现角色的优雅和柔美。
4.3 丑角角色:社戏中的丑角角色通常以幽默搞笑的形象浮现,通过滑稽的表演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五、社戏的舞台表现:5.1 舞台布景:社戏的舞台布景通常以简约为主,通过简单的布景来突出演员的表演和角色的情感。
5.2 化妆服装:社戏的演员化妆服装多采用明艳的颜色和夸张的造型,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舞台效果。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呐喊》中。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 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对小说的三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可能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较为深刻,时代背景也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
(2)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2)感受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小说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深刻的语句。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1《社戏》说课稿
1《社戏》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
《社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一篇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表达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目标:1。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土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根底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五、教法、学法教法:1、诵读法,2、质疑法、3、点拔法六:教学理念:.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初中生活话题为背景,引入了社交活动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教学目标。
课文主要围绕“社戏”展开,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习和掌握本课的词汇和句型,如introduce, invite, accept, reject等。
2. 学会运用合适的表情和语言参与社交活动。
3.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流利的交际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听力、口语和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鼓励积极参与。
情感与态度: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面对社交场合的勇气。
2. 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会拒绝和接受他人的邀请。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掌握本课的词汇和句型。
2.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关于社交活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的社交场景,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人们在相同场景中的不同行为。
Step 2 学习课文1. 听录音,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导入重难点词汇和句型,解释词义和用法。
3. 练习口头表达,模仿录音读课文。
Step 3 交际活动1.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指派一个不同的角色,例如派对主人、主持人、嘉宾等。
2. 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自由发挥,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交活动的场景。
3. 教师适时给出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沟通和交流。
Step 4 创设情景1. 将学生再次分组,各自选择一个场景,例如一个买东西的场景或一个邀请别人去参加派对的场景等。
《社戏》说课稿(通用5篇)
《社戏》说课稿(通用5篇)《社戏》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戏》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
“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
然后评人物、赏风景。
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
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
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
即对故乡质朴淳厚的人们的热爱――“人情美”,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童年美”。
(黔东南)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说课稿
(黔东南)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 社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所写。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
课文以记叙文的形式,描绘了社戏表演的盛况,以及乡村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传统的社戏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社戏这种传统文化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乡村生活有一定的向往,但可能缺乏实际体验,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了解社戏的基本知识,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社戏表演盛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社戏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社戏表演盛况,以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社戏表演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受社戏表演的盛况,了解乡村生活。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交流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社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社戏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角色扮演、服装道具以及艺术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戏的历史渊源1.1 社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1.2 在宋元时期,社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3 社戏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民间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社戏的表演特点2.1 社戏以唱为主,融合了说、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
2.2 社戏注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唱腔、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来传达情感。
2.3 社戏的表演风格独特,既有细腻的唱腔和动作,又有激情四溢的打斗场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三、社戏的角色扮演3.1 社戏的角色分为正、旦、净、丑等,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形象。
3.2 正是社戏中的主要角色,通常扮演英雄或者朴重善良的人物。
3.3 旦则扮演女性角色,净扮演丑角,丑则扮演滑稽可笑的角色,给观众带来欢乐。
四、社戏的服装道具4.1 社戏的服装注重色采的明艳和细节的精致,以突出角色的特点。
4.2 社戏的道具丰富多样,包括武器、家具、饰品等,用于衬托情节和增强欣赏性。
4.3 社戏的化妆也是一门艺术,通过精细的化妆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五、社戏的艺术价值5.1 社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5.2 社戏通过生动的表演形式,能够深入人心,传递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3 社戏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总结:社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爱慕。
通过对社戏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角色扮演、服装道具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介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社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说课稿引言概述:社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交流和民俗传承的方式。
本文将从社戏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特点、表演形式、角色扮演和舞台布置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社戏的相关内容。
一、社戏的起源和发展1.1 社戏的起源:社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是一种通过表演来祈福和祭祀神灵的形式。
1.2 社戏的发展:社戏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1.3 社戏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社戏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川剧、京剧、豫剧等。
二、社戏的艺术特点2.1 唱腔:社戏的唱腔独特,旋律婉转动听,表达了戏曲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2 表演技巧:社戏注重身段、步法和手势的表演,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
2.3 化妆和服饰:社戏的化妆和服饰丰富多彩,通过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来展现角色的身份和特点。
三、社戏的表演形式3.1 传统演出:社戏通常在庙会、节日等传统场合进行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3.2 现代演出:社戏也逐渐融入到现代演出中,通过舞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使得社戏更加精彩和生动。
3.3 影视表演:社戏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表演也备受瞩目,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四、社戏中的角色扮演4.1 男性角色:社戏中的男性角色通常分为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通过不同的形象和表演方式来展现角色的特点。
4.2 女性角色:社戏中的女性角色婉约多姿,通过柔美的舞蹈和细腻的表演来展现角色的魅力。
4.3 丑角角色:社戏中的丑角角色是喜剧的代表,通过滑稽的动作和幽默的台词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五、社戏的舞台布置5.1 舞台背景:社戏的舞台背景通常采用绘画或搭建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场景来展现剧情的发展和转折。
5.2 道具布置:社戏中的道具布置丰富多样,通过精心设计的道具来增强舞台效果和角色形象。
5.3 灯光和音效:社戏中的灯光和音效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合理的灯光和音效设计来增强演出的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说课稿
一、说教材
《社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难点:
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感 觉: 比 喻: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 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 之香的夜气里。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 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 情)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 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 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 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 在这里出现了。
检查预习
1.生字词
xǐng 归省
dàn xù dao dài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cuān duo fú c
yùn zǎo juàn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家眷
jiǎo 皎洁 漂渺
jiū géduó 纠葛 踱 颇
wǎn cuō jiù jí 宛转 撮 桕树 楫
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社 二去赵庄看社
戏的全过程
戏 (4—30)
看社戏的波折(4—9)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生活的怀 念,特别
赵庄看社戏(14—21)
是对农家
深夜归航(22—30)
小朋友诚 挚情谊的
三看社戏后的余波
眷恋。
(31—40)
情节把握: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朗读22~23段,思考: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 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小结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 “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 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第三部分文本细读
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 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 风俗的戏艺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
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
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课文中,作者记叙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法、学法
1.《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我们现在的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现在的初一学生,尤其是城里的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
去讨论,去领悟。
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
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
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
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
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千万不要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2.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
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
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
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
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六、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意图
第一课时
目标: 1.导入新课;2.解决字词障碍;3.理清文章脉络;熟读课文;4.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
过程: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3.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背景材料介绍,学生描述社戏这一习俗。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学生能联系家乡某一文化习俗,在课堂上口头表达。
第二课时
目标: 1.看戏前的波折;2.航船在去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3.看戏时的心理和兴趣; 4.看戏归来的情形;5.看戏次日的情形。
过程:1.找出夏夜行船时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并且体会其中哪些描写可以体现当时人物的心情,明确此处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2.学生复述看戏过程,归纳看戏时人物的心情;3.复述归航时主要写了哪些趣事;4.比较此时心情同看戏时有什么不同;5.重点讨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义。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七、课后写作实践
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