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与地球第三章恒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恒星的能源——热核聚变 2. (1)热核聚变原理(贝特理论)
41H →4He
H核 1.00782质量单位 He核 4.002603质量单位 4×H核 - He核 = 0.0287质量单位
1克氢聚变产能6.5 ×1011焦= 20万吨煤热量
太阳每秒400万吨质量转化为能量 ----太阳寿命100亿年
恒 星 光 谱 型
11
(3)恒星的直径 直径范围: 几公里~108公里
(4)恒星的质量 质量范围: 0.1 ~ 几十M日
太阳质量 : M日 ≈ 1.989 × 1033克
(2亿亿亿吨)
(5)恒星的密度 密度范围:10-9克/厘米3 ~10 15克/厘米3 (红超巨星) (中子星)
12
恒 星 的 体 积 与 密 度
16
量 天 |尺
造 父 变 星
17
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18
二、赫 罗 图
1. 赫罗图:表示恒星的光谱型(表面温度) 与光度(体积)的关系图
赫茨普龙——罗素 H - R 2. 恒星在赫罗图内分布规律 (1 )主序星:分布在主星序内的正常恒星 主星序:左上方---右下方的对角线带内, 集中了90%恒星。 主序星在主序内的分布规律:按质量由大
视 星 等 与 绝 对 星 等
7
8
③恒星光度(体积)分级:
Ⅰ. 超巨星 Ⅱ. 亮巨星 Ⅲ. 正常巨星 Ⅳ. 亚巨星 Ⅴ. 矮星(主序星) Ⅵ. 亚矮星 Ⅶ. 白矮星 恒星的光度与体积有关:温度相同
的恒星,体积越大,总辐射流量(光度)
越大,绝对星等越小。
9
(2)表面温度与恒星的光谱分类
----原恒星形成, 3000K
(2)原恒星演化阶段 a. 慢引力收缩(林忠四朗期):对流输运能量。 b. 进入主序星阶段 :辐射输运能量。
核心温度1千万K----热核聚变的临界温度; 恒星动态平衡: 释能 = 引力 34
恒星太阳的形成
35
太 阳 系 的 诞 生
36
二、恒星的青壮年 (主序星阶段)
② 红超巨星 光谱型为M, 3000 ~ 4000K, 红色; 体积更大,光度 >1000太阳
红巨星与红超巨星都是演化晚期的恒星。
(3)白矮星 分布在赫罗图的左下方。 光谱型为A, 1 ~ 2万K,白色;体积很小 白矮星是主序星经红巨星、红超巨星爆
发后遗留的致密内核。
23
赫 罗 图
24
赫罗图
25
的造父变星相互比较。
i.在一个星系中找出一个造父变星 ii. 观测确定它的亮度变化周期,由周 光关系推算出绝对星等M III. 根据观测亮度推算出视星等m IV. 据公式M = m + 5 - 5Lgr ,求距离r
③ I 型超新星----新的标准烛光
将遥远星系内的I 型超新星与银河
系内的I 型超新星相互比较。
①表面温度(有效温度):40000-3000K
②哈佛光谱分类
光谱型 : O、B、A、F、G、K、M
蓝白
黄红
次型 : 每个谱型可分10个次型
③恒星光谱二元分类
哈佛光谱分类 + 光度级
太阳G2V ;黄色次二型;5770K;矮星
织女(天琴座α星)AOV:白色0次型;
温度10000K; 矮星
参宿四 (猎户座α星)M2I :红色2次型10;
13
(6)距离 ① 三角视差法测距
② 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测距 a. 造父变星: 是高光度周期性脉动变星,光度曲线和 光度周期非常稳定,可作为宇宙的量天尺
----标准烛光。 b. 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光度周期(天)与绝对星等之间呈线性 函数关系。
14
三角视差法测距
15
c. 测距原理: 将遥远星系内的造父变星与银河系内
37
氢热核聚变有两种方式:
① P-P反应(质子-质子反应)
1H + 1H→2D + e+ + V (1)
2D+1H → 3He
(2)
3He + 3He → 4He + 21H (3)
(1)~(3)净结果:
41H → 4He + 2e+ + 2V
38
质子-质子反应
39
热核聚变原理(贝特理论) 41H → 4 He
第二节 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一、恒星的形成
1. 恒星的孕育
(1)物质基础:气体H、He构成的弥漫星云
恒星的产房----老鹰星座石笋状星云
(2)收缩临界质量 星云> 103 ~ 104M日 (3)星云收缩的激发因素
① 超新星爆发; ② 进入星系旋臂区域
(4)星云演化结果 ① 旋转慢—单恒星
② 旋转快—双恒星(多恒星)
b. 晚型星(M、K型):
小质量、低光度、长寿命
c. 中间型星 F、G型:
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43
三、恒星晚年的演化--脱离主星序
离开主序星的物理变化--镜像法则: 中心核收缩--氢燃烧生成氦核,
③ 旋转中等,核心与包裹星云分离
—行星系统
26
蟹 状 星 云
27
马头星云
28
礁湖星云
29
恒星产房
30
---
太 阳 们 的 摇 篮 冷 的 暗 星 云
31
46亿年前太阳系的诞生
32
双恒星 33
2. 恒星的诞生 (1)星云快速引力收缩阶段
①星云收缩:10-18克/厘米3 ②形成凝聚核,10 -13克/厘米3 ③核心>1500K ,H2→H→电离H+、e④原恒星增辉:核心向外辐射光,
到小,由左上方到右下方顺序排列。
主序星的质光关系 :光度≈质量3.5 质量越大,恒星越亮;密度越低;寿命越19 短
赫 罗 图
20
赫 罗 图 和 它 的 发 明 者
21
主序星的排序与寿命
22
(2)红巨星与红超巨星 分布在赫罗图右上方
① 红巨星 光谱型为M,3000 ~ 4000K, 红色;体积大,光度 >100太阳
上述反应中均产生中微子V
太阳核物理研究中的中微子失踪案 41
碳 氮 氧 循 环 反 应
42
2.恒星在主序星阶段停留的时间
----恒星的寿命
(1)离开主序的条件:当聚变He占12%时
(2)主序星的寿命:
根据质光关系,光度与质量3.5 成正比
寿命与质量3.5 成反比
a. 早型星( O、B型):
大质量、高光度、低寿命
40
② 碳氧氮(CNO)循环反应
12C + 1H → 13N
(1)
13N → 13C + e+ + V
(2)
13C + 1H → 14N
(3)
14N + 1H → 15O
(4)
15O → 15N + e+ + V
(5)
15N + 1H → 12C + 4He (6)(1)~(6)净结果:
41H → 4He + 2e+ + 2V
41H →4He
H核 1.00782质量单位 He核 4.002603质量单位 4×H核 - He核 = 0.0287质量单位
1克氢聚变产能6.5 ×1011焦= 20万吨煤热量
太阳每秒400万吨质量转化为能量 ----太阳寿命100亿年
恒 星 光 谱 型
11
(3)恒星的直径 直径范围: 几公里~108公里
(4)恒星的质量 质量范围: 0.1 ~ 几十M日
太阳质量 : M日 ≈ 1.989 × 1033克
(2亿亿亿吨)
(5)恒星的密度 密度范围:10-9克/厘米3 ~10 15克/厘米3 (红超巨星) (中子星)
12
恒 星 的 体 积 与 密 度
16
量 天 |尺
造 父 变 星
17
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18
二、赫 罗 图
1. 赫罗图:表示恒星的光谱型(表面温度) 与光度(体积)的关系图
赫茨普龙——罗素 H - R 2. 恒星在赫罗图内分布规律 (1 )主序星:分布在主星序内的正常恒星 主星序:左上方---右下方的对角线带内, 集中了90%恒星。 主序星在主序内的分布规律:按质量由大
视 星 等 与 绝 对 星 等
7
8
③恒星光度(体积)分级:
Ⅰ. 超巨星 Ⅱ. 亮巨星 Ⅲ. 正常巨星 Ⅳ. 亚巨星 Ⅴ. 矮星(主序星) Ⅵ. 亚矮星 Ⅶ. 白矮星 恒星的光度与体积有关:温度相同
的恒星,体积越大,总辐射流量(光度)
越大,绝对星等越小。
9
(2)表面温度与恒星的光谱分类
----原恒星形成, 3000K
(2)原恒星演化阶段 a. 慢引力收缩(林忠四朗期):对流输运能量。 b. 进入主序星阶段 :辐射输运能量。
核心温度1千万K----热核聚变的临界温度; 恒星动态平衡: 释能 = 引力 34
恒星太阳的形成
35
太 阳 系 的 诞 生
36
二、恒星的青壮年 (主序星阶段)
② 红超巨星 光谱型为M, 3000 ~ 4000K, 红色; 体积更大,光度 >1000太阳
红巨星与红超巨星都是演化晚期的恒星。
(3)白矮星 分布在赫罗图的左下方。 光谱型为A, 1 ~ 2万K,白色;体积很小 白矮星是主序星经红巨星、红超巨星爆
发后遗留的致密内核。
23
赫 罗 图
24
赫罗图
25
的造父变星相互比较。
i.在一个星系中找出一个造父变星 ii. 观测确定它的亮度变化周期,由周 光关系推算出绝对星等M III. 根据观测亮度推算出视星等m IV. 据公式M = m + 5 - 5Lgr ,求距离r
③ I 型超新星----新的标准烛光
将遥远星系内的I 型超新星与银河
系内的I 型超新星相互比较。
①表面温度(有效温度):40000-3000K
②哈佛光谱分类
光谱型 : O、B、A、F、G、K、M
蓝白
黄红
次型 : 每个谱型可分10个次型
③恒星光谱二元分类
哈佛光谱分类 + 光度级
太阳G2V ;黄色次二型;5770K;矮星
织女(天琴座α星)AOV:白色0次型;
温度10000K; 矮星
参宿四 (猎户座α星)M2I :红色2次型10;
13
(6)距离 ① 三角视差法测距
② 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测距 a. 造父变星: 是高光度周期性脉动变星,光度曲线和 光度周期非常稳定,可作为宇宙的量天尺
----标准烛光。 b. 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光度周期(天)与绝对星等之间呈线性 函数关系。
14
三角视差法测距
15
c. 测距原理: 将遥远星系内的造父变星与银河系内
37
氢热核聚变有两种方式:
① P-P反应(质子-质子反应)
1H + 1H→2D + e+ + V (1)
2D+1H → 3He
(2)
3He + 3He → 4He + 21H (3)
(1)~(3)净结果:
41H → 4He + 2e+ + 2V
38
质子-质子反应
39
热核聚变原理(贝特理论) 41H → 4 He
第二节 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一、恒星的形成
1. 恒星的孕育
(1)物质基础:气体H、He构成的弥漫星云
恒星的产房----老鹰星座石笋状星云
(2)收缩临界质量 星云> 103 ~ 104M日 (3)星云收缩的激发因素
① 超新星爆发; ② 进入星系旋臂区域
(4)星云演化结果 ① 旋转慢—单恒星
② 旋转快—双恒星(多恒星)
b. 晚型星(M、K型):
小质量、低光度、长寿命
c. 中间型星 F、G型:
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43
三、恒星晚年的演化--脱离主星序
离开主序星的物理变化--镜像法则: 中心核收缩--氢燃烧生成氦核,
③ 旋转中等,核心与包裹星云分离
—行星系统
26
蟹 状 星 云
27
马头星云
28
礁湖星云
29
恒星产房
30
---
太 阳 们 的 摇 篮 冷 的 暗 星 云
31
46亿年前太阳系的诞生
32
双恒星 33
2. 恒星的诞生 (1)星云快速引力收缩阶段
①星云收缩:10-18克/厘米3 ②形成凝聚核,10 -13克/厘米3 ③核心>1500K ,H2→H→电离H+、e④原恒星增辉:核心向外辐射光,
到小,由左上方到右下方顺序排列。
主序星的质光关系 :光度≈质量3.5 质量越大,恒星越亮;密度越低;寿命越19 短
赫 罗 图
20
赫 罗 图 和 它 的 发 明 者
21
主序星的排序与寿命
22
(2)红巨星与红超巨星 分布在赫罗图右上方
① 红巨星 光谱型为M,3000 ~ 4000K, 红色;体积大,光度 >100太阳
上述反应中均产生中微子V
太阳核物理研究中的中微子失踪案 41
碳 氮 氧 循 环 反 应
42
2.恒星在主序星阶段停留的时间
----恒星的寿命
(1)离开主序的条件:当聚变He占12%时
(2)主序星的寿命:
根据质光关系,光度与质量3.5 成正比
寿命与质量3.5 成反比
a. 早型星( O、B型):
大质量、高光度、低寿命
40
② 碳氧氮(CNO)循环反应
12C + 1H → 13N
(1)
13N → 13C + e+ + V
(2)
13C + 1H → 14N
(3)
14N + 1H → 15O
(4)
15O → 15N + e+ + V
(5)
15N + 1H → 12C + 4He (6)(1)~(6)净结果:
41H → 4He + 2e+ + 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