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世界上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
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0.1所示。
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总体层:从整体上综合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演化轨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
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状态层:反映决定各子系统行为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组成成分的状态,包括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
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
本指标体系共遴选45个“指数”来加以表征。
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
本报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了225个“基层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要素)层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修正版)1. 生存支持系统1.1生存资源禀赋1.1.1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面积1.1.1.2 耕地质量1.1.1.3耕地面积的变化1.1.2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气候资源指数1.1.3.1 光合有效辐射1.1.3.2C o 10≥积温1.1.3.3 年平均降水1.1.3.4 年均霜日1.1. 4生物资源指数1. 1. 4. 1人均NPP1.1.4.2 NPP 密度1. 2农业投入水平1.2.1物能投入指数1.2.1.1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机总动力1.2.1.2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电量1.2.1.3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1.2.1.4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水量1.2.1.5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柴油使用量1.2. 1. 6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塑料薄膜使用量1.2. 1. 7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药使用量1.2.2资金投入指数1.2.2.1农户人均生产经营费用现金支出1.2.2.2 农业生产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2.2.3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财政支出1.2.2.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2.2.5单位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 3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单位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1.3.1.4化肥利用效率1.3.1.5 单位农业用水粮食产量1.3.1.6 单位用电粮食产量1.3.2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其总产值比重1.3.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旱涝保收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1.4.2.3 节水灌溉率1.4.2.4旱涝盐碱治理率1.4.2.5 成灾率1.4.2.6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区域发展成本2.1.1自然成本指数2.1.1.1地形限制系数2.1.1.2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经济成本指数2.1.2.1吸引力2.1.2.1.1人均外资2.1.2.1.2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人均进出口总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通达性2.1.2.2.1人均交通线路长度2.1.2.2.2交通密度2.1.2.3潜势度2.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2.1.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密度2.1.2.3.3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1.3社会成本指数2.1.3.1人力资本系数2.1.3.2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基础设施能力2.2.1.1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互联网普及率2.2.1.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2.2.1.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经济规模指数2.2.2.1人均GDP2.2.2.2 GDP密度2.2.3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2.2.3.4 人均储蓄额2.2.3.5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竞争优势系数2.2.4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2.2.4.3 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2.2.4.4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2.3区域发展质量2.3.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工业效益总体水平2.3.1.1.1人均工业增加值2.3.1.1.2人均利税总额2.3.1.1.3人均主营业务收入2.3.1.2投入产出水平2.3.1.2.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运营效率2.3.1.3.1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资产负债率2.3.1.4盈利水平2.3.1.4.1总资产贡献率2.3.1.4.2净资产收益率2.3.1.4.3营运资金比例2.3.1.4.4 工业增加值率2.3.2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新产品产值率2.3.3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2.3.3.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2.3.3.3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占用2.3.3.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2.3.3.5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2.3.3.6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3.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排放强度指数3.1.1.1废气排放水平3.1.1.1.1人均废气排放3.1.1.1.2废气排放密度3.1.1.2废水排放水平3.1.1.2.1人均废水排放3.1.1.2.2废水排放密度3.1.1.3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排放水平3.1.2.1.1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烟尘排放水平3.1.2.2.1人均烟尘排放3.1.2.2.2烟尘排放密度3.1.3 水污染指数3.1.3.1点源污染3.1.3.1.1 人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3.1.3.1.2 单位径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2 面源污染3.1.3.2.1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3.1.3.2.2 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地形起伏度3.2.1.2地震灾害频率3.2.2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土地退化指数3.2.3.1水土流失率3.2.3.2荒漠化率3.2.3.3盐碱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比例3.3区域抗逆水平3.3.1环境治理指数3.3.1.1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3.3.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3.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3.1.7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例3.3.2生态保护指数3.3.2.1森林覆盖率3.3.2.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3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造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5 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成人文盲率4.1.1.4 赡养比4.1.2社会结构指数4.1.2.1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城市化率4.1.2.3性别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居民生活条件4.1.3.1.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2 医疗条件4.1.3.1.2.1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2.2千人拥有病床数4.1.3.1.2.2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2居民消费水平4.1.3.2.1人均消费支出4.1.3.2.1.1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恩格尔系数4.1.3.2.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3文化消费支出4.1.3.2.3.1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3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1.3.2.3.4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2 社会安全水平4.2.1社会公平指数4.2.1.1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行业收入水平差异4.2.1.3就业公平度4.2.1.4受教育公平度4.2.2社会安全指数4.2.2.1城镇失业率4.2.2.2贫困发生率4.2.2.3 通货膨胀率4.2.2.4 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4.2.2.5交通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2.6 万人火灾事故发生率4.2.2.7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3社会福利保障指数4.2.3.1 城镇每万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数4.2.3.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4.2.3.3 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4.2.3.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4.2.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4.2.3.6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4.3社会进步动力4.3.1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未受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智力支持系统5.1 区域教育能力5.1.1教育投入指数5.1.1.1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各级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5.1.1.3 全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5.1.2教育规模指数5.1.2.1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教育成就指数5.1.3.1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2成人文盲变动5.1.3.3 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变化5.2区域科技能力5.2.1科技资源指数5.2.1.1科技人力资源5.2.1.1.1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科技产出指数5.2.2.1科技论文产出5.2.2.1.1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5.2.2.1.2单位科研经费的国际论文产出5.2.2.1.3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论文数5.2.2.1.4 单位科研经费的国内论文产出5.2.2.2专利产出能力5.2.2.2.1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单位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5.2.3科技贡献指数5.2.3.1直接经济效益5.2.3.1.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5.2.3.1.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5.2.3.1.3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2.3.1.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间接经济效益5.2.3.2.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下降率5.2.3.2.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2 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下降率5.2.3.2.4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5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6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区域管理能力5.3.1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财政自给率5.3.1.1.2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人均财政收入5.3.1.2政府工作效率5.3.1.2.1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经社调控指数5.3.2.1经济调控绩效5.3.2.1.1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经济波动系数5.3.2.1.3市场化程度5.3.2.1.3.1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5.3.2.1.3.2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失业率的变化5.3.2.2.3城市化率的变化5.3.3环境管理指数5.3.3.1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每千人拥有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数5.3.3.4环境问题来信处理率5.3.3.5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_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_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摘要:建立科学、适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衡量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针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结合中国区域的特点,本文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了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科学、适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衡量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针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结合中国自己的特点,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应考虑在一些关键的理论、技术及应用问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为此,本文归纳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功能:(1)描述功能:所选指标应能客观反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状况。
(2)解释功能:能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协调程度、失调原因、变化原因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3)诊断功能:借助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诊断,以发现和确定损害状况,便于采取及时的安全措施,避免区域社会经济遭受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
(4)评价功能:根据一定的判别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实际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6)预警功能:可对未来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预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提供可行的决策方案。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由于区域复合系统结构复杂、层次多变,子系统之间既有相互作用,又有相互间的输入和输出。
某些层次、某些元素及某些子系统的改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由优到劣或由劣到优的变化。
因此,要在众多的指标中筛选出那些最灵敏的、便于度量且内涵丰富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区域复合系统这样的复杂巨系统而言,目前还不可能用少数几个指标来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变化,因而需要用多个指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描述系统的发展状况。
在设置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要符合统计学的基本规范外,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2.整体性原则。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为了更好地评估、监测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分析现有指标体系的优点和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接着,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历程、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关注国内外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指标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处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分析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际效果和潜在影响。
文章将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二、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国外对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也日趋深入。
国外的研究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展开,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以评估和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在经济维度上,国外研究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就是要求各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就业率和减少不平等。
在社会维度上,国外研究关注社会公正、包容性和福祉的提升。
这包括减少贫困、提高教育水平、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
例如,SDGs中的“减少不平等”和“促进包容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等目标,就体现了对社会维度的重视。
在环境维度上,国外研究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管理。
中国本土化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7个目标169
中国本土化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7个目标169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17项目标,第三项为“良好健康与福祉”,即: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的福祉。
在这一大项下面,有13个具体目标,第二个是:到2030年,消除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可预防的死亡,各国争取将新生儿每1000例活产的死亡率至少降至12例,5岁以下儿童每1000例活产的死亡率至少降至25例。
自1990年以来,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全球新生儿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500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250万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60万人减至2017年的540万人。
从1990年的每1000例活产93例死亡减至2017年的39例死亡,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了58%。
世卫组织呼吁应使所有儿童获得基本卫生服务世卫组织呼吁会员国通过全民健康覆盖工作实现卫生公平,使所有儿童都能够获得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不产生过大的经济困难。
从目前现状转向量身定制和多途径的创新方法,提高儿童保健服务的可及性、覆盖面和质量,确立战略方向,并在社区和设施之间寻求最佳基本护理组合,借助卫生部门和多部门的共同努力,解决不平等和社会健康问题。
中国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中国儿童死亡率在明显下降,但城乡差距仍显著存在。
《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从1991年到2018年,中国的新生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33.1‰和61.0‰,下降到了3.9‰和8.4‰。
另一方面,中国儿童死亡率的城乡、地区差距仍显著存在。
2018年,农村和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0.2‰和4.4‰。
接种疫苗能帮助儿童抵御疾病,保护他们的生命和健康。
201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了24 亿剂疫苗,价值13亿美元,为全世界45%的儿童接种疫苗。
得益于疫苗接种,全球除15 个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均已消除对新生儿极为致命的孕产妇和新生儿破伤风。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听上去就很高大上的话题,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想象一下,咱们每天吃的、用的、穿的,都是在这条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走的。
就像我们常说的,种树要趁早,环保也是一样。
可是,什么才算是“可持续”?光说不练可不行,要有实际的标准和指标来评估。
于是,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指标,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下。
咱们得搞清楚“可持续发展”到底是个啥。
简单说,就是要满足我们今天的需要,但不影响未来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就像我们吃东西,不能光顾着嘴,得想着胃呀!于是,有了一些评价指标,帮助我们判断一个地方、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是否真的在走可持续的路。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深?其实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打分制度,打分高了,就说明干得不错,反之则得想办法改进。
第一个指标,经济效益。
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毕竟谁都知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经济可持续发展,得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报。
就像开一家店,不能总是赔钱,得想着怎么才能让生意红火,让老板开心。
赚钱可不是坏事,但得是绿色的、环保的那种。
可不是说什么都可以为了赚钱,毁了环境,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再说说环境指标。
咱们的地球可是个大家庭,环境可得照顾好。
空气、水、土壤,缺一不可。
每个指标都像是个小闹钟,提醒我们要好好守护这个家。
比如说,空气质量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要是天天吸进的是污浊的空气,那可真是像是给身体下了“黑手”。
所以,得有专门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环境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中。
然后,还有社会指标。
说到底,发展是为了人。
人得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才能安心过日子。
社会公平、教育机会、健康保障,这些都是我们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就像我们常说的,谁都不能掉队,人人都有权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
这可不是空口白话,得在实际中落实,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发展的温暖。
别忘了,参与性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近年来,由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有效地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地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进步程度。
一、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点1.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教育注重提高质量,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免费化、普及化、质量优化。
例如,在K12课堂中,学校和家长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以提升课程质量;大学生教育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2.教育资源的优化:中国政府重视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广教学信息化建设,改善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状况,持续投入研发、生产和教学中的资源,力求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
3.支持家庭教育:中国大力提倡父母参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断完善家庭教育的政策,加强家庭教育研究,引导社会关注孩子成长,共同参与教育,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为有效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进步程度。
可以按照教育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建立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1.教育宏观指标:包括教育投入、教育资源、学考成果、影响力等。
2.教育微观指标:可以从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角度来考虑,例如学生学习方式和满意度、教师工作情况、家长参与程度等。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通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促进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实施。
1.学校层面:根据评价指标的结果,学校可以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2.政府层面:政府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更加严格的教育政策,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改善教育发展环境。
四、结语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学校、政府和家庭进行有效的衡量和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于SDGs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SDGs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作者:邵超峰陈思含高俊丽贺瑜周海林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04期摘要可持續发展目标(SDGs)是继千年发展目标(MDGs)之后联合国期望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维度发展问题而制定的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目标指标体系。
科学地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是确保实现SDGs的关键,也是各国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之一。
受制于发展的不充分性与不平衡性,不同国家及地区在实施SDGs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
文章以可持续发展目标演变为基础,梳理了MDGs到SDGs的变化过程,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机构间专家组(IAEG-SDGs)提出的全球指标框架及动态发展分析了全球层面落实SDGs的进展情况,指出了当前中国实施SDGs的机遇与挑战。
以全球指标框架为基础,统筹国家相关规划和政策行动确定的关键指标,考虑中国当前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相关指标的权威性及频度,对接SDGs语境下17项目标、169项子目标、231个指标的考核基础条件,对SDGs相对应的国内考核指标进行筛选,提出了构建SDGs中国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思路,建立了由142项指标组成的SDGs中国本土化指标框架体系。
对接当前城市尺度可持续发展相关评价与考核基础,衔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立的目标指标,对中国本土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城市层面的二次本地化,建立了由71项指标组成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评估的现实需求,确定了23项关键指标,建立了由人类健康福祉指数、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指数及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可持续性指数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技术体系,以推动SDGs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从目标到结果的实现。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体系;本土化;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1)04-0001-12 DOI:10.12062/cpre.20201027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共同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确定了由17项目标、169项子目标组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体系[1],这些目标的制定更加强调统筹考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改变以往未能足够重视环境领域的弊端,解决人类和地球面对的持续性问题和新兴挑战。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研究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本书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求推动形成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还强调了开放 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社会建设方面,该书强调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指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都是为了人民,要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也提出了加 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我被书中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的全面梳理所吸引。作者董战峰通 过对大量数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还加入了社会公正、文化传承等新的元素,使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全 面。
我被书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入解析所打动。作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每 一个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使得这些目标变得更加 生动和具体。比如,在谈到资源节约目标时,作者引用了许多关于中国资源利用 现状的数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源节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研究》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阅读感受
当我翻开《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研究》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 这只是一本关于环境科学或经济学的专业书籍,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其 实是一本深度挖掘中国可持续发展内在逻辑的书籍,它为我们揭示了可持续发展 不仅仅是关于环境保护,更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 议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研究》一书不仅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 指导,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精彩摘录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添加目录文本
可持续发展的 指标体系
我国可持续发 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 定义与重要性
国际上可持续发 展的指标体系
未来可持续发展 的挑战与对策
PART ONE
PART TWO
定义:在满足当 前世代需求的同 时,不危及子孙 后代满足其需求 的能力
重要性:确保人 类社会长期稳定 与繁荣,实现经 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
关键要素:资源 利用、环境保护、 社会公正和经济 发展
目标:促进经济 增长、社会进步 和环境保护的平 衡发展
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未来世代的需求和权益 推动全球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定义:满足当前 世代的需求,同 时不危及子孙后 代满足其需求的
能力
重要性:确保人 类社会的长期生
存与发展
历史背景:工业 革命后,环境问 题逐987年由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 员会向联合国提交 的一份题为《我们 共同的未来》的报
告中提出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研究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日益紧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一个科学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方法,并介绍一些常见的评估工具和指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评估的范围和目标。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确保我们的指标能够全面覆盖这些方面。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衡量每个方面的可持续性。
这些指标应当具有可量化性、可比较性和可核实性。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评估工具和方法。
其中之一是环境影响评价(EIA),它通过分析项目或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以指导决策者在实施过程中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进。
另一个常用的评估工具是生态足迹分析,它考虑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从而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指标,例如碳足迹、水足迹和能源效率等,可以用于评估和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性水平。
在指标的选择和评估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应避免单一指标导致的片面性评估。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能仅通过一个指标就能全面评估。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多个指标来反映不同方面的可持续性。
其次,我们需要确保指标的数据来源和质量可靠。
指标的有效性和可比性依赖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验证性。
因此,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估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数据收集和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来源真实可信。
最后,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指标和评估方法。
由于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和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问题也不同。
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调整指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评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从而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一直是城市发展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和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多维度指标: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城市的可持续性。
经济维度可以包括城市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产业结构等;社会维度可以包括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等;环境维度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率等。
2. 可量化指标:评估指标需要具备可度量性,即可以通过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这样才能准确反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比如,经济维度可以通过城市 GDP、人均收入等指标进行衡量;社会维度可以通过受教育程度、医疗设施覆盖率等进行衡量;环境维度可以通过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标等进行衡量。
3. 基于科学研究和专业知识: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需要依托科学研究和专业知识。
这些研究成果和知识可以来自于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等领域。
只有依靠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知识,才能构建出科学可信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评价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价,以验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评价标准如下:1. 相关性:评估指标体系应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
指标体系应能够准确反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城市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2. 可操作性:评估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操作性,即可以在城市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应用。
指标的数据来源应得以保障,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应具备可行性。
3. 可比较性:评估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比较性,即可以将不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这样有助于不同城市之间的经验交流,从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
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由加拿大政府制定的一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可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层面共36项指标,涉及 人口与社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国民账户与生活质量等方面。加拿大通过运 用这些指标,加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监测。
4、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中国政府为推动国内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套指 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层面共50多项指标,涉及人口与健 康、资源与能源、环境与生态、经济与产业、社会与文化等方面。中国通过运用 这一指标体系,加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监测,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 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 价值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首先, 这些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从而实现经济 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其次,企业可以运用这些指标体系来评估自身的可持续 发展状况,从而采取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 这些指标体系来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进展,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 实践中来。
2、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步骤
构建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目标和评价对象,从而确定所需指标的范围 和内容。
(2)搜集文献资料:搜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可持续 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3)确定评价指标:根据研究目标和文献资料,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包 括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二、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发 展方向
随着全球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 的核心方向。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地位。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来评估和引导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并介绍其中的关键要素。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估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领域可持续性的标准和指标的集合。
它是从多个维度和层面来考量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以此为基础指导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决策和行动。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必要性:1. 评估可持续发展的进展:通过指标体系可以对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进行量化评估,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各个领域的政策和实践。
2. 引导决策和行动:指标体系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他们在制定决策和行动中考虑可持续性的因素。
3. 促进信息共享和对比:通过指标体系可以促进各个地区和领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对比,加强学习和经验交流,提高各方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关键要素建立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多维度和系统性:指标体系应该涵盖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并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实现系统性的评估和管理。
2. 可量化和可比较:指标应该具备可量化的特性,并具备可比较性,以便进行跨地区和跨领域的比较和对比。
3. 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指标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即可以通过具体的政策和实践来影响和改进,同时需要关注长期的可持续性,以避免短期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4.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并保证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促进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决策:政府可以利用指标体系来评估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指标
系统性指标:
营养物平衡法 真实储蓄率
27
综合型指标的研究进展
菜单型 主题型 综合型
28
综合型指标的研究进展
货币型综合指标
始于70年代:1972年Nordhaus and Tobin:经济福 利尺度 (经济净福利,Net Economic Welfare)
弱可持续性则假设各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所以各分指标可 以汇总为一个综合指标,弱可持续性可以用标量指标来表示。 当表征社会状态的标量指标满足非递减时,我们说社会处于 可持续状态
29
世界银行: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gress,关于可持续性衡量:提出真实储 蓄率的概念
基于层次分析方法(AHP)。
物质流和能流型综合指标
世界资源研究所 Evaluation of Capital Creation Options
用能量单位焦耳衡量,所有的单位都通过特 定的系数转化为能量单位
综合型社会发展指标与指标体系
32
综合型指标的研究进展
综合型社会发展指标与指标体系
1966 Raymond Bauer:《社会指标》 1978 联合国《社会指标:初步的原则和实例说明》 1979 联合国 Framework of Society and Demography Statistics
21
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全球可持续性
人群福利水平或经 生济 活发展水平及 资其 源存量、消耗国,际环关系与国际
质量等社会发展国 指家 标分布
境质量等及其国其家它分政策等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评估体系,用于衡量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进展情况。
这个指标体系是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旨在推动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统一目标。
1.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就业率、消费水平、投资水平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稳定性,是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2.社会进步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住房条件、就业机会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与正义,是评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3.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状况、能源消耗强度、生态环境保护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情况,是评价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除了以上主要方面的指标,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还包括一些综合指标,如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等。
这些综合指标能够综合衡量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和综合能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引导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此外,这个指标体系还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全球可持续发展水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问题,单一的指标体系难以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因此,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总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体系,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不同方面指标来评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这个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有助于指导和推动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doc】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第7卷第4期1997年12月@一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0I_7.No4Dec.,1997f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赵玉川胡富梅(国家统计局瘫钎丽军赢贾薪:北京.100826)(首都磊磊虿北京,i00013摘要末文札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借鉴了国外研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皋的建立原则和结构.V~liliel二兰竺兰坦堡堡生;拄济;社喜;资源;人;环境;中_旦J,一,全新的发展观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对以往社会活动进行深刻历史反思的结果,是人类针对现实发展状况和问题所作出的明智的抉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发展原则和战略,只有紧紧把握住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才能建立科学的,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实现它的杜会价值.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哲理性很强,但是通过对它的剖析,不难洞察其深刻的内涵.布氏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整体性.即它不是某一部分人的而是全人类的共同发展;(2)综合性,即它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协调发展;(3)内生性,即它是系统内部各种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国家范围来说,它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力量和资源及其合理的开发与利用";(4)延续性,即它强调代际间的公平性,是人类社会近期发展与远期发展的有机统一. 我们只有紧紧把握并领会"可持续发展"这种全新发展观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能正确,全面地对其含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解释.从而才能为其指标体系的设置并进行量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由于这种新发展观内涵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目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定义呈现多样性,并且其研究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从其所涉及的范围看,这些释义可分为三类:狭义定义其论述范围仅限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将可持续发展释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广义定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既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也注重人类社会本身的公平与完美,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和科技等领域,但不涉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思想道德和安全等社会问题.这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收囊日期:1997-08.20作誊■介:赵玉川,统计师.研究方向为统计理论与境计指标系统.第4期赵玉川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蚌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指标体系所囊括的范围和内容.泛义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其不仅包括广义定义所囊括的范围,还应涉及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以及社会安全,腐败等各种社会问题.从目前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置的情况看,由于社会制度和一些社会问题难以量化,一般采取广义的定义,对泛义的可持续发展仅仅进行理论探讨和定性的阐述.总之,树立全新的发展观念,探刻把握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二,借鉴国内外经验,吸纳各学科研究成果,是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条件当今,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一个热门话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学术界,统计界和公众的兴趣,广泛地吸取他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呼声,学习他们的经验特别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成果,对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统计指标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刻蛔,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随着国际一体化潮流的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采用国际统一的标准"尺度"描述和衡量中国的发展状况,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的现实情况,展示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统计改革的主要趋势.为此,我们搜集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文献和资料,翻译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和英国等国际组织,国家的资料.旨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甩,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观国外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系统的研究,其有如下的特点:(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统计范围界定明确指标是对事物或现象的量化描述和研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量化的,对于这些难以量化的事物就很难用统计指标来刻蛔和分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同其它指标体系一样,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其宗旨说,强调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界价值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能够反映人类社会与经济和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反映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力的状况和再生产关系.但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的变更,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安全等问题在统计上不易量化,因而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也不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正如(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所指出的:"虽然指标可以帮助确定关键问题并刻蛔总体趋势,但其特征决定它们并不是万能的."(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从现实出发而设计的任何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都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可持续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仍停留在理念和思想的探索阶段,而统计的真正价值是了解和反映客观事物发展的现状,为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等待理论的成熟,完全凭借理论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不现实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人类对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从人类社会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出发,选择设置关键指标来构造指标体系的.因此,国际组织和大多数国家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都非常注重伴随着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日益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从"保护地球环境的同时又促进经济发展","摸索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的索迫政策需求出发,才考虑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的色彩.(三)从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上.吸纳自然科学的成果.尝试提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设置的可行性,途径和方案可持续发展统计所涉及的范围比已往其它各项统计都广,这就要求指标的设置不应简单地摘录和转抄于其它各项统计,而应有别于传统的统计指标,其"综合性"应该更强.在英国等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中,已提出了诸如环境质量,环境资本,环境容量和环境效应,以及人口容量,资源承载力等指标;世界银行也提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概念和指标,甚至进行了测算,对建立高度综合的统计指标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这些指橱I体系无论从何角度,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做真实反映的"尺度",应从整个人类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角度寻找科学的根据.在人类发展与自然变化的"关结点"上把握其代表性; ——可持续发展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征,指标也应体现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具有时间和空问变化的敏感性;——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发展的福利状况,指标的设置应弥补SNA未反映社会分配变化的空缺;——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发展与自然系统的和谐,指标的设置应包括有关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稳定状态"的影响,及对其可逆性和可控性的监测;——可持续发展指标必须体现统计的工具性,应该易于采集数据和易于应用,也就是说,要具有可操作性.(四)试圈用新的横式构造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但它又不是以往各个领域统计指标的简单罗列,集合和叠加,而应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英国等紧紧扣住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试图用"压力(驱动力)一状态一反应的模式构造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和结构,具体指标的建立从统计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内容上看,都是对以往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统计的继承,发展和总结."压力,状态和"反应"三类指标中,"状态"指标又处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核心位置,用状态指标测量和反映环境的质量,自然资源的存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状态以及所带来的财富和福利.尽管日前用这种模式所构成的矩阵空缺还很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是,他们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五)薯调可持续发展指标设量的瞢■性与特臻性的统一虽然许多国家针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所探索和确定的原则,标准等对于各个国家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指导作用,但是总的来说,整个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国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绝对,片面地强调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统—性或特殊性,都是不正确的,也是行不通的.统一,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只有经世界各国"在这个领域前所未有的合作",通过很长时期的统计实践才能逐第4期赵玉川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埘及结构步形成.同时,各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统计指标,也应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国家在研究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都很注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共同的原则指导下,设置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统计指标.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首先必须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原则为基础,展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内涵.具体地说,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贯穿.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至今尚有几千万人IZ/处于贫困之中.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可持续发展置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增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力度.因此,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经济发展指标的设置和选择作为重点.(二)体现两个转变"的指导思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比较,阻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一方面存在于消费领域,但更主要的是存在于生产领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是以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资源的快速耗竭为代价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体现这"两个转变".l三J体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由于中国人IZ/众多且素质较低,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IZ/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们在长期内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国策;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护环境是与计划生育同样重要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指标必须突出体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这两项基本国策.【四}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非常低,另外经济也不是很发达,试图通过进口来弥补国内资源的稀缺是不现实的.另外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整体效益和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资源的浪费明显地阻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突出体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五)体现科教墨立国之本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而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是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在当今世界,谁拥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知识,谁就会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谁就会获得可持续发展永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体现科教是立国之本.58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及体系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方面,它需要以现有的各项统计制度和数据为基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指标并不是原有传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领域统计指标的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原有指标的有机综合,提炼,升华和一定程度上创新.考察以往的统计指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指标由于缺乏度量因素等原因而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环境,资源等项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并使各项统计指标构成一个有序而严谨的体系,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目前所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其目标和组成结构上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以基础指标为主;二是评价性指标体系,以相对指标为主.(一)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及其作用一如前所述,我们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设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既不能照搬照抄已有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各项统计的指标,又不可能完全抛弃,另行搜集统计数据.因此,必须在充分利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展和创新.因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时必须首先总结和回顾以往传统的统计指标体系.这是建立,形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工作.描述性指标体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而设置的.它按照一定的体系忙集了以往各项统计中能为所用的各项指标,具有以下四种基本功能:(1)它汇集了描述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本数据,可以全面,翔实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状态.(2)它是形成评价指标的基础,同时又是这些指标的数据来源.(3)它是搜集可持续发展数据的框架.(4)它是协调,统一各项统计的基础,是建立"卫星帐户"的基础.另外,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的指标也可以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各种需要重新定义,分类和组合.例如.可以将它仃1分为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等.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长期指标在未来长期的发展中起作用,而近期指标只在短期的发展中起作用..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生存指标描述人们为了当前生活的更好而采取的行动,发展指标则描述人们为了增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丽进行的投资.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消费指标指当代人为了生存,解决吃,穿,住,行等的消费,储蓄指标指为了今后的发展的投入,例如研究与发展经费和教育经费则属于储蓄指标. 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存量"的消耗过程与"流量不同,流量在每一个生产.1爵期结束时都把自身的全部价值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而存量的价值转移则要经过多个甚至无穷多个生产周期才能完成,倒如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评价性指标体系及其作用评价性指标体系的作用相对单一,主要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但是评价指标第4期赵玉川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体系的指标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创新性,从而可以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精辟地洞察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脉络和趋势.评价指标体系在设置和应用中会遇到许多问题.(1)指标的选择问题.仅用从描述性指标生成的相对指标是不够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要求和中国国情出发,全面考察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探索出一些创新指标,综合指标和系统指标.(2)各个指标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进行评价时,必须赋予不同的权数.各指标的权数,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意见来确定,也可以用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来确定,但最好是两者配合.这样可以较全面地,客观而现实地反映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特征,为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3)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着的概念,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地域的不同,实际情况不同,标准也应做相应的变更.倒如,环境资源承载力这个相对概念,随着科技进步,环境资源承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判断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标准,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的持久性;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i社会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性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性.可见,描述性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的功能,而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的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理论研究和统计实践的发展,它们可能会逐步融合在一起,通过帐户,矩阵,平衡表和方程式而展示其内在的复杂内容和有机联系,进而会充分显示和发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各种功能.(鳊辑:撩夭祥) PRINCIPLEANDSTRUCTUREINTHEESTABLISHMENT oFINDEXSYSTEMFoRCHINASSUSTAINABL=EDEVELoPMENT刀OY uchuan(InstituteofStatlsticaIStie~ce.StateStatisticalBureau.Beijlng,1013826)HⅡFnmei(Ca~tdEconomicandTradeUniversity.Beljin8,100013) AbstractStartingfromourcountry'sreality,drawinglessonsfromforeignresearchon indexsystemforsustainabledevdopment,thepaperputsforwardtheprincipleandstruc. tureinextablishingindexsystemforChinas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theindexsystemforsustainab]edevelopment;evonoray;society;re—sou~;population;envirottraent;China。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在当今社会,全球发展正逐步向可持续性方向转变。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和企业日常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围绕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展开研究和应用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定义及意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指用于评估和度量可持续发展实践状况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维度,建立于系统思维、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上。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通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企业或者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能够及时、科学、有效的调整方向和加以改进。
同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实施将有助于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在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一维度指标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单一维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例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虽然可以精准表达某一维度上的取得状况,但是忽略了其他维度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多维度指标的阶段。
随着学者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意识到单一维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全貌,因此,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了多维度指标的概念,涉及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
第三阶段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阶段。
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单纯的多维度指标还不足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全貌和实现方式。
因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逐渐形成,它能够在不同尺度上对可持续发展的所有细节尽可能的进行覆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障未来世代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资源环境挑战。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一些关键方面。
一、经济指标:
1.经济增长:衡量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2.资源消耗:衡量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水平,包括资源耗用强度、节能排放等。
3.投资比例:衡量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和方向。
4.发展质量: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包括创新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
二、社会指标:
1.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和社会稳定性。
2.教育水平:衡量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展潜力,包括教育投入、教育水平等。
3.卫生水平:衡量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包括医疗资源、人均寿命等。
4.社会保障:衡量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
三、环境指标:
1.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水平。
2.水环境状况:衡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质状况。
3.大气环境状况:衡量大气污染状况和空气质量。
4.生物多样性:衡量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四、能源指标:
1.能源消耗:衡量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水平,包括能源强度、可再生能源比例等。
2.温室气体排放:衡量能源使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3.新能源发展:衡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五、城市化指标:
1.城市化率:衡量城市人口比例和城市化水平。
2.城市规划:衡量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
3.城市环境:衡量城市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城市景观等。
六、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标:
1.农业产出: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等农产品产量。
2.农村发展: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发展模式和农民收入水平等。
七、科技创新指标:
1.研发投入:衡量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机构建设。
2.科技成果:衡量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水平,包括专利数量、科技
交易额等。
综上所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
环境指标、能源指标、城市化指标、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标以及科技创新指标。
这些指标将有助于监测和评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并帮助制定有
效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