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就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作探讨,认为只有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途径,逐步解决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和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22

青少年是儿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个体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都经历着巨大变化。近年来,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青少年恶性事件频发,应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密切关注。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青少年恶性事件频发,据《人民政协报》报道,“我国3亿多青少年中,徘徊、游荡在普通孩子和犯罪少年之间的是难计其数、五花八门的‘问题孩子’,有的已经表现出了行为偏差,而更多需要心理的矫正…”。故应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密切关注。然而,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正处在青春期的农村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与倾向更为明显。笔者就开展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初步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青少年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全体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青少年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要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主体性原则:要以青少年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青少年为出发点,同时要使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科学教育与指导和青少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性原则: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青少年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青少年,要顺应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青少年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要把青少年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教育者有责任对青少年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青少年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农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们学院是近年新组建的高职院校,大、中专学生并存,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因为农村孩子发育较迟,大多还处在青春期这一年龄段。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任性、偏执、焦虑、抑郁、自卑、早恋、嫉妒、人际敏感、厌学、自弃等等。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发展,还影响学生的心理接受与承受能力,最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当前农村学校又普遍匮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教师,我们学院也不例外,再加上社会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仍处于雷声大雨点小阶段,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家庭因素:①家长心理保健意识差,思想观念落后:在农村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整天沉迷于牌九、赌博和迷信活动,家庭不和睦,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难免在心灵留下阴影。有的家长“重男轻女”,颇有封建家长制的遗风,极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方式,盲目的“教育”孩子,结果事与愿违。②“留守孩子”多,监管失控: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家长为赚钱养家,长年外出务工、经商,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亲属看管,造成“留守孩子”亲情的流失,监管失控,也就容易学坏。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和“读书无用论”等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因为怕孩子在家监管失控,竟轻易地让孩子辍学,不仅影响学业,也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与健康成长。③纵容护短,过分溺宠:现在农村,把孩子当成“小太阳”、“小月亮”的并不鲜见。家长多怕孩子吃苦、受累,家务、农活不让沾边,只求孩子专心学习。因缺少劳动锻炼,不懂得劳动的辛苦;过分的溺爱还易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性。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妄加指责对方,甚或动粗。在祖孙三代的家庭中,有的祖辈为袒护孙辈,甚至在孩子面前训斥孩子的父母……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反而助长他们的恶习。④父母离异,情感缺失: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成为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易造成青春期情感缺失,导致性格上不合群,自卑感较重,心理压抑、焦虑,孤僻、偏激;学习上则表现为缺乏自觉性,消极抵触,成绩不理想;行为上易走极端,不遵守纪律,甚至出现违法等不良行为。⑤文化低,疏于管理:有些家长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懂得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有钱的家长爱用钱物鼓励孩子,作为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可他们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孩子被扭曲的心灵和形成的任性、倔强的心理很难矫正。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种种要求,不问用途与原因,要啥给啥,忽视对子女高消费的调节,忽略对子女自律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养成养尊处优的坏习惯。

学校因素:①认识模糊、传统教育观根深蒂固:农村学校之所以游离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及高考、中考的压力。所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也就不奇怪了,高考、中考的指挥棒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走过场罢了。②师资缺乏、教师心理知识贫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行文规定,必须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者,方可任职。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职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师资来源十分复杂,而且极不稳定。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③家校联系不足、缺乏实效: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路途较远、交通不便、通讯相对较差等客观因素制约,不利于举行“家长会”或组织老师进行家访等项活动。再加上有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就更难联系了;还有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一般由家长向学校了解,无特殊情况,学校不主动与家长沟通,这样家校联系的机会就更少。因此,学生在家的情况老师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不知道,只能由学生自己反馈。如此,就极易造成学校与家庭教育不同步,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法、方式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或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忌机械性的灌输或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师资,在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个人心理的塑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极易使青少年形成消极的心理意识,而人情大过王法,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文化传媒中的暴力、凶杀、色情、恐怖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也很严重,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再者,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