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册总复习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凡冤假错案(1978-1982) 2.立法工作:①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②意义:形式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制 法制观念不断提高
15
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 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 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 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 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 2.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部)
7
§5 三大改造
一、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个体小生产 矛盾 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
方式:合作化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作用:
1.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
2.个体的农民走上集体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胜利意义
①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 的环境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③获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有力声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 征服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 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4
§3 土地改革
一、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及原因
⑤前提: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祖国统一为前提
二、港澳回归
1.香港回归时间:1997.7.1
2.澳门回归时间:1999.12.20
3.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
24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 的提高 3.回归的历史意义:①恢复行使主权,洗雪百年国耻
②促进改革开放 ③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满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3.城市改革(1985) 国有企业改革
(1)经济体制
(2)经营管理制度(经营责任制)
业制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7
公司制、股份制(现代企
(3)分配制度 1992中共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4)效果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 工业的发展 三、对外开放 1.建立经济特区(给予经济优惠政策)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 2.开放格局 1988 海南岛经济特区 2010.5 喀什 3.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1.1950年 昌都战役
1951年 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协议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
一、背景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 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 军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挑衅)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
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生发展 2.实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3.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经济 4.实施西部大开发 5.发展文教事业(支教,建民族院校) 6.抽调优秀干部支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生发展)
23
§12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
1950 标志:土地改革的开始
内容:废除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1952底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 消灭
一、动乱的灾难
1.发动原因: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
(2)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错误法制
2.动乱开始 1966 五一六通知
领导:中央文革小组
表现
严重践踏民主法制
3.文革结论:文革的错误作法严重践踏了民主与法制
4.抗争 1967.2 “二月逆流” 坚持正义
11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片面 的只追求速度)
2.失误的表现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 泛滥
3.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 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
3.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 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12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13
§8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北京)
二、事件经过 1950.10-1953.7
1.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10 彭德怀 2.五战五捷 3.上甘岭战役
3
4.结果 1953.7 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中朝人民取胜
5.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战
三、英雄人物
黄继光(堵枪眼) 邱少云 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 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6
§4 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底)
1.编制目的:为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主要成就 (1)工业(四个工厂) (2)交通(一个桥梁,二条铁路,三条公路) 4.意义: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意义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 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 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 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13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台湾问题的由来
2.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分离
回归
荷兰侵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割台湾给日本 1945年台湾回归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 ……
25
2.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1)建国初
(武力)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争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八年级
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和巩固
1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1.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法
3.选举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政府主席
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840-1949年人民革命历史)
二、开国大典 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1949.10.1)——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三大改造的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
1.背景: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道路
2.时间:1956.9 3.内容: ①分析了主要矛盾变化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P27) 4.意义: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1.背景:港澳问题的由来
2.“一国两制”的提出 最初——针对台湾
①提出者:邓小平
最早——解决香港
②时间:改革开放后提出
③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 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 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18
19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理论的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2.改革开放后 提出坚持实现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3.中共十二大(1982)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①符合中国国情 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能生搬硬套 ③必须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结合 4.中共十三大(1987)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5.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4
4.意义: ①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它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④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
(3)改革开放后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80-90年代两岸关系发展
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台湾
大陆
1979-1987
1971 九一三事件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4.5 四五运动 悼念周恩来总理 (奠定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反对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1976.10 一举粉碎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三、文革的性质及危害
1.性质:“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与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 的动乱及灾难
2.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 残了科教及文化,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 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改造资本主义商工业
方式: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基础)
保证政权稳定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
1.时间:1956底
2.意义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8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2
§11 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
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西多东少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①历史沿革: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长期存在 ②革命实践上:近代化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 ③民族分布特点 (2)概念 3.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基本
16
§9 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一、对内改革
1.改革原因:计划经济体制
阻碍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
2.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
改变经营方式
解读:家庭:经营单位
联产:生产力合作、资源共享
承包:分田包产到户
责任:自负盈亏
作用:提高了生产力,农民积极性的提高,生产力的解放
4.后果——严重的经济困难 5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
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 难
6.教训 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10 规律办事
三、成就和模范人物
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背景:广大人民要求平凡冤假错案
“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延续“左”的思想错误) 2.思想基础 ①1978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解放运动) ②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 ③意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决策:三个拨乱反正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事 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20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和道路
二、指导地位的确立
1.南巡讲话(1992) 发展才是硬道理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 2.中共十四大(1992)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中共十五大(1997)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意义:形式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制 法制观念不断提高
15
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 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 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 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 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 2.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部)
7
§5 三大改造
一、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个体小生产 矛盾 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
方式:合作化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作用:
1.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
2.个体的农民走上集体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胜利意义
①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 的环境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③获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有力声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 征服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 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4
§3 土地改革
一、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及原因
⑤前提: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祖国统一为前提
二、港澳回归
1.香港回归时间:1997.7.1
2.澳门回归时间:1999.12.20
3.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
24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 的提高 3.回归的历史意义:①恢复行使主权,洗雪百年国耻
②促进改革开放 ③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满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3.城市改革(1985) 国有企业改革
(1)经济体制
(2)经营管理制度(经营责任制)
业制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7
公司制、股份制(现代企
(3)分配制度 1992中共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4)效果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 工业的发展 三、对外开放 1.建立经济特区(给予经济优惠政策)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 2.开放格局 1988 海南岛经济特区 2010.5 喀什 3.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1.1950年 昌都战役
1951年 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协议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
一、背景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 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 军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挑衅)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
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生发展 2.实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3.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经济 4.实施西部大开发 5.发展文教事业(支教,建民族院校) 6.抽调优秀干部支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生发展)
23
§12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
1950 标志:土地改革的开始
内容:废除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1952底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 消灭
一、动乱的灾难
1.发动原因: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
(2)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错误法制
2.动乱开始 1966 五一六通知
领导:中央文革小组
表现
严重践踏民主法制
3.文革结论:文革的错误作法严重践踏了民主与法制
4.抗争 1967.2 “二月逆流” 坚持正义
11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片面 的只追求速度)
2.失误的表现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 泛滥
3.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 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
3.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 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12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13
§8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北京)
二、事件经过 1950.10-1953.7
1.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10 彭德怀 2.五战五捷 3.上甘岭战役
3
4.结果 1953.7 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中朝人民取胜
5.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战
三、英雄人物
黄继光(堵枪眼) 邱少云 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 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6
§4 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底)
1.编制目的:为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主要成就 (1)工业(四个工厂) (2)交通(一个桥梁,二条铁路,三条公路) 4.意义: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意义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 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 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 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13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台湾问题的由来
2.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分离
回归
荷兰侵占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割台湾给日本 1945年台湾回归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 ……
25
2.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1)建国初
(武力)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争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八年级
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和巩固
1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1.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法
3.选举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政府主席
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840-1949年人民革命历史)
二、开国大典 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1949.10.1)——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三大改造的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
1.背景: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道路
2.时间:1956.9 3.内容: ①分析了主要矛盾变化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P27) 4.意义: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1.背景:港澳问题的由来
2.“一国两制”的提出 最初——针对台湾
①提出者:邓小平
最早——解决香港
②时间:改革开放后提出
③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 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 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18
19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理论的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2.改革开放后 提出坚持实现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3.中共十二大(1982)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①符合中国国情 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能生搬硬套 ③必须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结合 4.中共十三大(1987)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5.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4
4.意义: ①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它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④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
(3)改革开放后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80-90年代两岸关系发展
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台湾
大陆
1979-1987
1971 九一三事件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4.5 四五运动 悼念周恩来总理 (奠定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反对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1976.10 一举粉碎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三、文革的性质及危害
1.性质:“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与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 的动乱及灾难
2.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 残了科教及文化,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 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改造资本主义商工业
方式: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基础)
保证政权稳定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
1.时间:1956底
2.意义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8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2
§11 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
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西多东少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①历史沿革: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长期存在 ②革命实践上:近代化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 ③民族分布特点 (2)概念 3.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基本
16
§9 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一、对内改革
1.改革原因:计划经济体制
阻碍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
2.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
改变经营方式
解读:家庭:经营单位
联产:生产力合作、资源共享
承包:分田包产到户
责任:自负盈亏
作用:提高了生产力,农民积极性的提高,生产力的解放
4.后果——严重的经济困难 5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
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 难
6.教训 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10 规律办事
三、成就和模范人物
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背景:广大人民要求平凡冤假错案
“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延续“左”的思想错误) 2.思想基础 ①1978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解放运动) ②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 ③意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决策:三个拨乱反正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事 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20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和道路
二、指导地位的确立
1.南巡讲话(1992) 发展才是硬道理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 2.中共十四大(1992)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中共十五大(1997)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