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5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下面是由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
2. 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 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精神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案例分析:分析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精神,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完成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4. 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 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智慧。
3.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烛之武形象的分析。
2.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外交智慧的故事,引出课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左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4.文言文基础知识讲解
(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贰”“军”“辞”等。
(2)分析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3)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5.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如他的爱国精神、智慧、勇气等。
(2)探讨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和技巧。
6.文化内涵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如简洁、含蓄、生动等。
(2)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如礼仪、道德、智慧等。
7.课堂讨论
(1)烛之武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2)你对古代的外交智慧有什么看法?
8.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的内容、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9.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烛之武的人物评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1.2.2 人物分析: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智慧、勇敢、忠诚的品质。
1.2.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传达的忠诚、友情、爱国等价值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1.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文中较为深刻的道理和情感。
2.2.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3.1.3 表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情节。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2.2 道具:准备相关道具,用于学生表演。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1.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4.1.3 分析人物: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品质。
4.1.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4.1.5 表演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情节。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朗读课文:10分钟4.2.3 分析人物:15分钟4.2.4 主题探讨:10分钟4.2.5 表演展示: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秘书基础、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倡议书、教案大全、心得体会、演讲稿、合同范本、条据书信、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cretary basic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roposal letters, lesson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policy letter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作为优秀的教育者,您可能需要教学设计编写工作。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左传》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等。
2.引导同学们关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思考:为什么中用了“退”字?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指导同学们划分段落,理解段落大意。
三、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段: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并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解释。
2.分析第二段:请同学们解释一下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
3.分析第三段: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之武的言辞技巧。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
2.提问:同学们认为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第四段:请同学们解释一下烛之武是如何利用秦晋矛盾来达到退兵目的的。
2.分析第五段: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之武是如何用事实说服秦穆公的。
3.分析第六段:请同学们解释一下烛之武是如何用情感打动秦穆公的。
三、文言文知识点讲解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讲解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
2.提问: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拓展阅读1.请同学们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请同学们阅读其他烛之武的相关故事,了解其人物形象。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烛之武”为题,写一篇短文。
2.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描述烛之武的形象特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烛之武的生平背景和历史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精神;(2)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理解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精神;(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3)将烛之武的精神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的生平背景和历史典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句方面的困难;(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烛之武的精神品质。
4. 表演展示:(1)分组表演课文情节,展示烛之武的形象;(2)鼓励学生创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精神;(3)提醒学生将烛之武的精神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烛之武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设计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和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感悟忠诚、智慧、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
2. 感悟烛之武的忠诚和智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内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和智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演练: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烛之武的辩词场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理解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烛之武退秦师》类似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讲解古代成语、历史故事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述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面临危险之时勇担重任,游说秦穆公,拆散秦、晋两国的联合,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
教材将本文列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以巧设任务群情境,将鉴赏人物个性语言以及高超的劝说艺术与文言运用相结合,探究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在阅读过程中,理清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对史实做深入思考,联系现实或多元化地理解古代文化经典。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进行文本细读,探究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理解《左传》创作风格。
3.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分析烛之武高超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难点: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知识。
2.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3.体会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在文本解读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习任务:课前准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知识,包括词类活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在检查预习情况的环节中,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现象”知识点。
(设计意图:夯实文言知识基础,疏通文言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
)一、情境任务校文学社要举行“走进历史现场解说历史故事”的文化活动,高一(2)班选择《烛之武退秦师》作为解说对象,请你为它写一篇解说词。
(设计意图:以真实任务情境为依托,有效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明确历史事件,了解历史背景,体会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以及他的智慧和格局。
情境任务的设计总领课堂的几个环节,由浅入深,逐一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任务分解①初读文本,完成表格,明确历史故事情节起因人物发展结局参考示例:起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人物晋侯、秦伯、郑伯、佚之狐、烛之武发展烛之武夜缒而出舌退秦师结局秦伯乃还晋侯亦去之(设计意图:本活动任务以初读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明确历史故事情节,解决写解说词的第一个问题。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辞令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作用。
(3)能够欣赏并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解读烛之武的辞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烛之武的辞令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作用。
(3)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辞令技巧的深入分析。
(2)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以烛之武的辞令为例,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分析烛之武的辞令技巧。
4.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的辞令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烛之武的辞令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设计1. 翻译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2. 分析并总结烛之武的辞令技巧。
3. 结合生活实际,创作一篇类似题材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完成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翻译、分析和创作能力。
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1、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导入: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
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名称:《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
地位、内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特点:《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三、史书体例: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2023年《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四课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如“军、远、鄙、东道主、行李”等。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语法现象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说一说历史上有名的口才出众之人(如,蔺相如、诸葛亮、邹忌、唐雎等)二、填空并解题烛之武退秦师加一个字,使之能概括课文内容。
(可填“劝、智”等)烛之武退秦师,关键词是“退”,意思是“使……退兵”三、《左传》与左丘明简介1、联系初中九年级《曹刿论战》所介绍的《左传》知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作者左丘明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左传》与《国语》的区别《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写此作时,左丘明已双目失明,他是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四、追溯历史背景春秋五霸晋(晋文公)齐(齐桓公)宋(宋襄公)秦(秦穆公)楚(楚庄王)晋国简史晋献公→晋惠公(夷吾)-----朝济而夕设版焉(得罪秦)↘晋文公(重耳)-----经过郑,郑对之不善↘大女儿(秦穆公夫人)晋襄公晋灵公(晋灵公不君用弹弓射行人煮熊掌不熟杀厨师)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以问题串讲、品析课文1、(1-2)自然段,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课文原句回答,并翻译)2、(3)自然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一共有五点A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过已鄙远,君之其难也。
”(注意“执事、缒、鄙、越”等)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参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文本探究:(20分钟)1、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是什么意思?2、翻译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③以其无礼于晋(2)口译第一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3、翻译第二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无能为也已③是寡人之过也(2)口译第二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布置作业:把一、二段译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翻译3-4段,巩固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
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
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
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
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
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一、字1、字音: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
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
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
读zhì)二、词1、词类活用: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
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
例如:共其乏困③乏困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
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4、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①夫晋,何厌之有?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③诸候有在者乎?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
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
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杞.( qǐ)子杨孙戍.(shù)之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两个B、晋军.函陵军:驻军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3、找出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秦伯说,与郑人盟④失其所与,不知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之力不及此..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行李之.往来C、君之所知.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B.越国以鄙.(偏僻)远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君知其.难也A、共其.乏困B、又欲肆其.西封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外内弃.之弃:厌弃B、不亦诬.乎诬:荒谬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①禄亦.弗及②、罪又甚焉.③、盍亦.求之④、焉.用文之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C、介之推不言禄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