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澍)株洲文化资源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洲文化资源调查
一,株洲文化资源概况
1,文化资源收集和分类原则
从相关资料查询我们知道,文化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资源则是人类相关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文化资源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从形式上可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从内容上划可分为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划分为可开发资源和不可开发资源等。

株洲市的文化资源调查我们的理解就是在文化资源方面株洲文化资源有什么?能做什么用?怎么做?株洲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实际情况,我们此次调查,将株洲市的文化资源分为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炎帝文化,民间文化,城市乡镇文化等方面,主要在这些方面展开。

2,株洲市文化资源概况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

到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区域,最近长、株、潭被定位资源节约和环保友好型
城市试点。

株洲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境内物产资源丰富,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株洲还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

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

株洲,地当湘江孔道,南北通衢,历代既是必争重地,又为优越的旅游资源。

风流人物,要闻轶事,代有传述,名胜古迹,革命胜地,遍布湘、渌、水之滨。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在株洲境内南部之炎陵县;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老病孤舟,两次溯湘江而南,留诗十多首;唐代奇女子、慧眼识英雄的名姬红拂之墓在株洲境内的醴陵西山,宋代名将岳飞率军途经茶陵时以枪尖挑禾蔸写的“光泉”二字,赫然镌刻在高陇石壁上;宋代大儒朱熹两次到株洲讲学,“朱亭”因他而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茶陵云阳山、灵岩寺、麻叶洞留下一篇篇日记,记下了株洲的名山胜水;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株洲,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更有着光荣的一页。

茶陵、炎陵(原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炎陵县的十都;红军第一次把
党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亲自主持的红军战士入党仪式,是在炎陵县的水口;毛泽东亲自批准组建的井冈山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毛泽东亲自主持、做出“撤围长沙、回师江西、攻取吉安”重大决策,被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称为“朱德和毛泽东采取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步骤之一,这一步骤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举行在株洲市徐家桥头的原协丰长绸布店。

在解放战争时期,株洲人民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炎帝陵名胜风景区在市境最南端的炎陵县,距市区230公里,景观有中国家级的有炎陵县炎帝陵1处,省级的有炎陵县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株洲县大京风景区、茶陵县云阳山森林公园。

炎帝陵气势恢宏,桃源洞景色更是绮丽诱人,富有原始风光气势。

随着中华炎帝基金会的成立,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此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株洲市现辖炎陵、茶陵、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芦淞、石峰、荷塘、天元四区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14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0平方公里。

总人口370万,其中市区人口7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株洲建成了江南工业重镇:新中国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个硬质合金顶锤诞生在株洲。

机械、冶金、化工、建材为株洲的四大支柱工业。

株洲,在国内领先的产品有50余种,产量居全国第一的有11项,出口量占全国第一的有9项,居全国第一流的工艺技术、生产线有8条,获国家金奖产品质4项,银奖35项。

3,株洲市文化资源调查资料:
1,株洲市的工业文化
株洲现已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工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

株洲工业文化遗产依托交通优势,兴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株洲工业,在六十多年的创业历程中,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50多个“中国第一”,奠定了深厚的株洲工业文化底蕴。

株洲工业在创造了无数工业产品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

对这一批工业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或风貌保护,结合工业陈列馆的展示,凸现株洲工业文化特色。

既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工业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工业旅游的特色景区。

株洲工业发展有其特定的基础和发展模式,特别是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的相对独立的产业组团布局为我市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形成了具有株洲特色的工业经济。

(1)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

经过建设和发展,株洲形成了
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的相对独立的产业组团结构。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打造以高新区为龙头的园区型工业平台,工业的主导地位逐年突出。

目前已涉及40个工业大类中的34个行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8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十亿元。

目前全市拥有大型工业企业9家,上市工业企业8家,中国驰名商标5个。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市工业经济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结构也不断优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传统工业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我市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高节能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二是由国有投资为主向非国有投资为主转变。

三是由分散经营向依托园区、产业集群转变。

全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服装、陶瓷、烟花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有工业园区,省级以上的工业园区有5个。

2006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有规模工业119家。

四是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

(3)日臻完善的发展平台。

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

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按照“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总体思路,通过城市内外两环建设、
西气东送入株工程、株洲航电枢纽等一批项目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品位,营造了“洼地”效应。

近年来,先后有广东中成、沈阳金德、浙江耀华、欧洲工业园等一批企业和项目相继落户株洲。

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大型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唐人神”、“钻石”等产品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研究中心5家,博士后工作站7个,省级研究中心(实验室)10个,企业孵化器6个。

不论是科技资源,还是创业环境均为工业化打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平台。

(4)加快发展的基础优势明显。

根据新型工业化评价监测指标体系测算,株洲市2006年新型工业化水平为61.95%,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初期阶段过渡时期,具备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

为充分结合欧盟国家优势产业和湖南省及株洲市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环保设备、生物材料三大产业及相关领域,打造中国中部地区影响力强、投资环境优、投资成本低、运营效率高的适合欧洲企业投资和生活的一流工业园区,湖南省人民政府、株洲市人民政府、湖南省贸促会及中外投资合作方共同组成欧洲工业园开发公司,进行对欧洲(湖南)工业园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工业园选址于国家级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

园区内建设有工业区(标准厂房)、研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
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生活居住区、绿化区等功能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

2,株洲市的红色文化
我市以众多的红色文物精品景点,被纳入全国第八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所辖的茶陵和炎陵2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土地革命时期文物群,近50个红色文物景点。

其中有多个“全国第一”。

如:1927年底12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就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它为后来中国红色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起了示范作用。

“工农兵政府”这个富有中国气派和革命色彩的名称,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级政权所沿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成员的经验也为各地所用。

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

还有“中国第一个连队建党旧址”——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中国革命老区红军标语最密集的地区——炎陵县;“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建立巩固农村根据地’的会议旧址”——株洲老城区协丰长绸布店。

正在建设中的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也将是中国第一座红军标语专题博物馆。

这一批特色鲜明的革命旧址,无疑是打造我市红色旅游品牌的宝贵文化遗产。

最近我市编制出《株洲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确定了红军标语旅游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景区等六大核心红色旅游景区。

这一《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

我市红色旅游资源众多,种类丰富。

为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境内的
红色旅游资源,发挥其旅游功能和效益,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去年底,我市着手编制规划,对红色旅游功能区、核心景区进行布局。

根据规划,红色旅游功能区是我市红色旅游的主打品牌,包括炎陵县“红军光辉史迹”主题旅游区、茶陵和攸县“红色政权初创”主题旅游区,以及醴陵市、株洲县“中国农民运动”主题旅游区。

其中6个核心红色旅游景区均属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具有首创性或标志意义的景点,在红色资源中具有优势地位。

这6个核心红色旅游景区分别是红军标语旅游区(荣泉书院、红军标语博物馆、工农红军纪念馆和江家试馆)、红军首创革命纪念园景区(叶家祠、周家祠、何孟雄故居、朱家祠、桥头江家、八担丘、军民诉苦台等)、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景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茶陵烈士陵园等)、红军军事园(攸县东冲兵工厂旧址等)、中国农民运动博物馆(待建)、李立三故居等。

3,株洲市的炎帝文化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安寝在炎陵县鹿原陂,炎帝陵被世人誉为“神州第一陵”。

炎帝文化与炎帝陵始建于宋乾德五年的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陵寝,是中国惟一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炎帝安寝之地。

宋代以来,历代官民朝拜、络绎不绝。

明清两代,每逢国家大事,朝廷遣使炎帝陵举行祭祀大典,告祭先祖。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炎
帝陵得以全面修复。

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旅游胜地,成为拉动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的伟大历史功绩,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融合发展,形成了多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亲,已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炎黄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次某种意义上讲在,炎黄文化也可以说就是中华文化。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显著增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意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

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源头与特点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祖国现代化和统一大业。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

而这种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是与文化自觉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有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刻认同,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吸取一切外来文化的
长处。

我想,我们搞文化资源调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也在于此。

4,株洲市的民间文化
我市旅游资源民俗民风还有不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艺术品、文献、图书资料等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炎陵县三人龙、茶陵县客家火龙、攸县贾山皮影、醴陵釉下五彩工艺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民风资源。

比如株洲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炎陵龙渣瑶族乡。

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为人称道的“龙渣五绝”。

龙渣瀑布、红星大桥、石刻壁画、“女儿国”、瑶族歌舞等,又如苗族民间节俗活动多,而且非常活跃,几乎每月苗族民间都有节庆民俗活动,直接与神农有关的节庆民俗活动有赶秋节、跳香节,跳香节又称跳香大会等。

5,株洲市的城市乡镇文化
株洲投资环境好。

近年来相继被国家评为“全国绿化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株洲把社区平台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切入点来抓,全市189个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服务
中心,除政府支持外,该市还规范了社区平台的自身建设,以完善制度为重点,规范平台运作,发挥平台功能。

建立和完善了信息统计制度、服务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

在社区建设中,该市还调动各部门的力量进行部门间协作,形成了推进社区建设的合力。

,
农村文化站等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二, 株洲文化资源传承利用的理性分析
我们此次调查报告没有涉及宗教饮食等方面,主要强调了株洲特有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炎帝文化、民间文化、城市乡镇文化等方面展开。

我们感觉到株洲文化资源传承利用的薄弱。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人们生活中的长期累积。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这些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和文明底蕴,不但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屹立于当今世界文化之林中,而且在今天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价值资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意向型思维定式,这种开放性的思维定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开阔的空间。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
族国家,各个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传统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这为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吸引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和将本民族文化特色推向世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研究株洲文化资源,从地理历史看,立足现状,都存在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

有利的一面:由于长株潭区域地处华南经济圈的北缘和华东经济圈的西缘,是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过渡的核心区域。

未来长株潭区域最有可能成为我国中部地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核心区,与武汉形成犄角之势。

加上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长株潭具有很好的承接优势,加快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重点将加快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建设,加快湘江的梯度开发,加快三市交通、金融、信息等网络建设。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整体利用"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作为长株潭的核心城市之一的株洲,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新建的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以及在河西设立新的火车站,将进一步带动河西新城的拓展。

上瑞高速公路及株洲到黄花机场高速公路的建成,促进醴陵城区的拓展、株洲东大门的打通以及龙头铺片区的发展。

湘江航电枢纽工程的竣工,空洲岛将成为发电、旅游休闲及航运的集中地,它与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联为一体,进而带动株洲县与市区的互动发展。

不利的一面有: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公路运输以它快捷、便利、点对点等特点显现出它重要的作用,带动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公路引导物流--物流引导经济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以货物编组站及旅客中转站为主导的铁路运输由于缺乏主动权及时效性差、便捷性差而优势在减弱。

因为株洲离长沙太近,不能成为独立的区域中心(像衡阳),加上长沙尚处于发展期,长沙是省会,政治、经济、人才、环境等都有着我们暂时无法超越的优势,环境治理可能会使我们在"还历史欠债"中负重前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湖南省也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正成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文化资源传承利用具有较强的战略意义,对发展建设有着较强的经济意义,克服不足,创新和发展,刻不容缓。

三,株洲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市场的发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许多文化资源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许多文化资源还处于没有开发的状态。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将是相当大的。

到2010年,我市将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7%以上,使株洲文化发展跻身全省第一阵营,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文化建设
布局上,将重点强化一核、构建一环、打造一廊。

“一核”指建宁大道—天元大桥—泰山路—珠江路—庐山路—白石港大桥—红港路—京广铁路以内的城市区域;“一环”指城市内核以外,中环大道内外的环状地带;“一廊”指市区沿106国道经醴陵、攸县、茶陵至炎陵的文化长廊。

我市将重点完成株洲炎帝文化艺术中心、株洲广电中心、株洲报业发展中心、株洲音乐大厅、中南服饰会展中心、徐家桥文化商业步行街、湖湘文化广场、电视数字化工程、攸县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综合开发、茶陵南宋古城文化园建设恢复工程、炎帝陵景区配套工程、茶陵和炎陵红色遗址保护开发工程。

此外,我市将借助湖南工业大学平台筹办芦淞服饰学院,力争5年内将芦淞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服饰品牌基地、服饰创意基地、服饰信息中心、服饰文化中心等。

株洲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我们感觉需要加大普查力度,明确文化资源的详细情况;加大开发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株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保护力度,投入一定资金,挖掘开发。

我们觉得,政府应该具有主导作用,所以在创新和发展工作方面尤其应注意。

1,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认识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文化对社会的回报和贡献。

当前,文化产业在整个世界来说是世纪之交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中新的亮点,是
新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

我们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应该选准突破点,全面铺开。

2,重视科学的论证、规划。

在制定规划中,一定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进来,纳入其中,不仅要有科学的定位,明确的目标,更要有创新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3,改善机制、落实政策。

加强政策引导,根据实际,制定相关政策。

通过政策,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切实从机制上下功夫,动起来,活起来。

通过理顺调整,出活力,出效益,要适当的资金扶持。

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培育文化企业,适当投入,启动市场。

4,重视文化人才。

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效益潜力。

培养、培训、发现、挖掘文化管理和文化经营人才。

经营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懂经营会管理有眼光的人才。

政府和职能部门可多做一些服务和培训工作。

总而言之,株洲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是为经济服务,为人服务的,要做到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真正做到利在当代,造福后人。

执笔张文澍20080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