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3章 文学作为活动 【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3章文学作为活动[视频讲解]

3.1复习笔记

一、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1.人的活动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2.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1)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

(2)从认识论层面看,既然人是从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那么也理应从生活活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1)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这就是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2)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1)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①“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

②“合规律性”,则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2)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人的感觉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②人的感觉作为感性活动,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既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2)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

(3)与此相应,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出来。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1.生活活动的层次

(1)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2)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方面决定于物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对物质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精神活动的分类

精神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讨和分类。

(1)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以称为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

(2)用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以称为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动;

(3)用实践一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以称为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

(4)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则可以称为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5)从各种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出发做进一步考察,还可以把精神活动分为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

①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它们与物质经济基础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为不同的经济基础服务,也不随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

②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也称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二、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1.世界的分类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1)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2)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2.文学与世界的联系

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一直都是各种文学理论的依据,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1)在古代,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论、再现论由此而来

①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②别林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③再现论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魔幻现实主义,它所反映的世界已经是被扭曲了的客观世界。

(2)中国自先秦以来,作家和文论家们对世界也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但中国哲学往往强调人与世界合二为一,相互交融。

(二)作者

1.文学活动与作者的关系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而,文学活动也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者,同样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2.中西方文学与作者的区别

(1)在中国,“作品是作者情志表现”的观点,与“作品是世界反映”的认识往往和谐共存。

(2)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文学思想的真正产生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

3.表现论与模仿论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三点突出区别:

(1)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3)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三)作品

1.作品与文学活动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2.作品的长处与短处

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

(1)从根本上讲,其短处在于艺术描写并不能达到丝毫不差、原原本本地再现现实,(2)但也由于这一差异,艺术描写才充分显示出文学的独特长处: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3.作者与作品

作者在作品表达上的创新,不只是一个作品是否“好看”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新的观照事物、观察人生的方式,因而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具体内容表达的独立价值。

4.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1)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

(2)英美新批评同样也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他们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