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元个人资料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元元个人资料介绍
谭元元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40岁以下的英雄之一,这是除刘翔之外的第二个中国人。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谭元元个人资料,希望你喜欢。

谭元元,出生上海,11岁考入上海芭蕾舞学校,她的芭蕾舞蹈造诣堪称芭蕾界的神话,精湛的芭蕾舞技惊动全世界:她是担任美国三大芭蕾舞团之一—旧金山芭蕾舞团主演演员的唯一华人,是参加捷克拉格世界明星汇演的第一位亚洲人。

谭元元星路历程“她一上台,就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有人这么评价芭蕾舞台上的谭元元。

看体貌,谭元元是为舞蹈而生的人,五官精致、头颅圆而小,身材纤细,身高166cm,体重只有47 公斤。

坐在沙发上,谭元元下颌上扬,肩膀下沉,脖颈、手臂修长。

从丑小鸭到天才少女
当5 岁的谭元元看到电视上播放的《天鹅湖》,开始学着立起足尖模仿天鹅的动作时,她并不知道这会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11岁,谭元元开始学习芭蕾
17 岁,在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学校进修
18 岁,成为美国三大芭蕾舞团之一的旧金山芭蕾舞团最年轻的独舞演员
21岁,成为该团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演员,至今仍是世界顶级芭蕾舞团中唯一的华人首席演员
二十年前的谭元元,是一名舞蹈“后进生”。

谭元元10 岁考入上海芭蕾舞蹈学校。

父亲不赞成元元学舞,但妈妈坚持认为女儿有天赋,一家人争执不下,只好通过抛硬币来决定。

结果还是“去”,但谭元元开始学舞比同学晚了近一年。

由于入学晚,谭元元总跟不上进度,自卑得很。

“周围的同学都已经跳得很像样了,我还站不稳,那时我就是丑小鸭。

”谭元元回忆道。

谭元元身体条件出众,平常练习中偶然流露的闪光点被当时学校的老师林美芳和陈家年看在眼里。

他们每天给她补课,直到谭元元的水平赶上来。

陈家年回忆年少时的元元说,“也可能因为我对她太严格,谭元元太爱哭了,整天哭。

有一次,她又因为没达到要求掉眼泪,我问她,要哭,还是要练,只能选一样。

她选练。


采访当天,谭元元还与两位恩师见过面。

她与舞伴在舞蹈学校的练功房排练舞剧《吉赛尔》选段,两位老师也到场指导。

谭元元说,“他们还是火眼金睛,现在还是一眼就看出来我小时候的那些毛病。

”2007年,谭元元与已经移民加拿大的两位老师亲同一家人,几乎每年都会去加拿大的老师家接受“特训”
谭元元一直记着14 岁第一次正式登上台时的情景。

那是1991 年在上海本地的比赛,她躲在后台,怕得要命,“觉得脚都不是自己的”。

于是,林美芳把谭元元踢上台。

谭元元哆哆嗦嗦地上去了,腿止不住打颤,就这么撑到结束的最后一个动作,音乐都停了,她的腿
还要颤两下。

2007年的时候,谭元元边说边笑模仿自己当时“颤两下”的样子。

当时林美芳的一句话让她记忆深刻,“就你这种水平,出去比赛第一轮就会被刷下来。

”“紧张是因为自卑,自卑是因为确实差得远”,那次比赛是谭元元唯一一次失败经历。

两年之后,谭元元站在了法国巴黎的国际芭蕾舞蹈比赛的舞台上,评委会主席的乌兰诺娃给了她满分。

乌兰诺娃一直是谭元元的偶像,“精神上的指引”。

当谭元元从乌兰诺娃手中接过金奖的奖杯时,乌兰诺娃通过身边翻译对她心目中的“满分女孩”说,要一直努力,才能继续精进。

当时,旧金山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海尔吉;汤马逊坐在观众席上,正为自己的舞团物色新成员。

1995 年,谭元元18 岁,是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蹈学校的一名学生,正打算毕业之后,留在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继续舞蹈生涯。

在巴黎与谭元元有一面之缘的汤马逊一直在努力寻找这个中国姑娘。

在德国再次相见后,汤马逊力邀谭元元到旧金山芭蕾舞团做表演嘉宾。

说是表演,其实是一场考试。

一场双人舞和独舞表演下来,旧金山的观众和汤马逊都为她倾倒了。

汤马逊拿出一纸合约,“来我们这里,你将是最年轻的独舞演员。


谭元元说,“我当时想,还不错,就去了”。

一夜替补学新舞
很多人都认为谭元元是“一夜飞上枝头变凤凰”,但其实作为一名舞蹈演员,谭元元也有重要的转折期。

18岁那年,她代表上海芭蕾舞团出访美国,被旧金山芭蕾舞团一眼相中。

“那时我就按平日里
排练的跳,或许是发挥出色吧,后来旧金山的人就来找我了,希望我加入他们,一切都那么自然。

”谭元元说道。

谭元元当然没有放过如此好的机会,加入了旧金山舞团,而且是连跳三级,成为独舞演员,这是在舞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不过,锋芒太露也未必是好事,尤其还是作为一个外乡人来到陌生的环境,“当然被人排挤过,别人都在想为什么一个中国人那么快能成为独舞演员,不过还好,后来我就用自己的实力让这些人改变了看法。

”谭元元说道。

随后经过不懈的努力,谭元元渐渐在舞团站稳脚跟,而成为首席,却是一次“意外”。

“当时,团里有位首席演员在台上拧断了手指,第二天的演出不能上了,团长就找到我,还递给我一盒录像带,说你能不能一夜之内把它学下来。

我那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接了下来,很幸运我的表现还算不错,接下来的你们都知道了。


完美的传奇与代价
在美国的大型芭蕾舞团,舞者分为四个等级:学徒、群舞、独舞和首席舞者。

当时,旧金山芭蕾舞团另外两名首席是花了16 年才从学徒升到首席,最年轻的独舞演员也要23 岁;而谭元元才刚过18 岁生日。

少女谭元元一入团面临的是其他女孩对她的冷眼相待,因为她连跳两级被聘为独舞演员。

“上台跳完以后,她们也无话可说。

美国人很现实,你确实好,那也没话说。

”刚到美国第一年的经历,就被谭元元轻描淡写地翻了过去。

确实没有发生过什么戏剧性的情节,像任
何一个初到美国、语言不通的中国人一样,谭元元也会跑到中国城的电话局给父母打电话,一听到父母的声音,就哭得稀里哗啦。

一年后,谭元元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与同事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也开始用英语跟舞伴顺畅地沟通,还结识了一些在旧金山的中国朋友。

谭元元的妈妈也开始常常到美国来探望她;几年后,父母索性就搬去了旧金山,跟谭元元住在一起。

1998 年,演出季的一天,当时旧芭的首席意外扭断手指,第二天的演出面临取消的危险。

谭元元临危受命,要在一晚时间内,学会一部巴兰钦的舞剧《斯特拉文斯基协奏曲》。

巴兰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编舞大师,他的作品大都节奏快、动作复杂,很难掌握;而有“音乐界的毕加索”之称的斯特拉文斯基,最爱在节奏上做文章。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很难懂,每个小节节奏都在变,这对我来说比较困难。

”谭元元说,她之前既没有正式跳过巴兰钦的作品,也对斯特拉文斯基不甚了解。

当时大家心里都打鼓,疑虑她能不能在一夜之间把这个半小时的舞剧都学会。

结果谭元元办到了,“真是被逼急了,虽然一夜之间全部记了下来,但第二天演出一结束,就全忘了。

”演出反响很好,有观众写信给舞团,问那天跳斯特拉文斯基的是谁。

从那以后,团长就对谭元元特别信任。

之后,谭元元又陆续得到很多机会,跳了巴兰钦的另一些作品和《天鹅湖》全剧。

《天鹅湖》跳完以后,谭元元拿到了首席舞者的合同,那是1998 年,她才21岁。

成为首席舞者后,她每年都要演出上百场,几乎担纲了舞团所有剧目的女主角,《天鹅湖》、《睡美人》、《吉赛尔》、《胡桃夹子》等;印有她
照片的大幅海报常年挂在旧金山芭蕾舞团剧院的门口;她成为前总统克林顿的座上客,朱镕基访美时,她坐在艾伦;格林斯潘和朱镕基的中间。

2001 年,旧金山芭蕾舞团的第一次欧洲巡演为谭元元赢得了国际声誉。

伦敦舞评家Covent Garden 称谭元元为“旧芭王冠上最大的那颗宝石”;《纽约时报》舞评家Anna Kisslgoff,称她“结合了精致与大胆的特质”。

日本权威《舞蹈》杂志评选20 世纪101 位舞蹈明星,谭元元是唯一的华人;2004 年,谭元元被评为“亚洲英雄”,登上了《时代》封面。

在接受采访时,谭元元说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夸张”,“舞台很大,观众很远,不放大肢体语言观众无法领会你的意思。

”她永远忘不了在巴黎那次比赛,一个评委对她说,“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你必须要为心灵舞蹈,你必须去感知空间、了解角色性格,触碰自己的内在。

”谭元元说自己并不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她在努力地尝试。

“别人看上去我跳得很轻松,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谭元元舞姿轻盈、流畅,而每一个动作下面,都凝聚了一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无尽的苛责。

“如果在舞台上错了一步,我会懊恼一整天。

台下有3000 双眼睛看着你,这让艺术家活得很累。

一次你表现得不够完美,那就存在一个软肋。

”谭元元腿上有3 次骨折的伤痕,这是她为完美付出的代价。

除了3000 双眼睛的压力外,谭元元更多背负了中西方对一个天才少女的期许。

芭蕾是西方的艺术,站在西方古典艺术顶峰的中国人少之又少。

在美国,舞团的合同都是一年一签,首席并非终身职
位,稍不留神就会被人取代。

对谭元元来说,成功秘诀是把握好每一次机会。

“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一旦让人失望一次,很可能就再也不会用你,亚洲人扳回的机会可能更小一些。

”谭元元说出一名年轻女人内心的惶惑和矛盾,“其实我自己并没有这样的顾虑,我的顾虑是怎么让自己不失望,怎么让自己满意。


打开了另一扇门
在美国十几年的生活为谭元元打开了另一扇门。

本以为谭元元是个内向安静的人,但随着谈话深入,沉静的谭元元逐渐活跃起来,不时做出耸肩或双手摊开的“美国”手势,说到兴起时还会开心地大笑,有时说话会突然“卡壳”,因为她想不起那个中文单词该怎么说。

到了2007年谭元元朋友很多,朋友圈子里中国人、美国人,艺术圈、非艺术圈的都有,甚至还有律师、法官朋友。

谭元元说:“朋友不仅限于艺术圈,对自己是促进,也是件有趣的事情。


“朋友们觉得我是一个很滑稽的人,因为我有时说话滑稽,喜欢开玩笑吧。

”谭妈妈却告诉记者谭元元小时候很内向,不爱讲话,到了美国才逐渐变成现在这样。

谭元元对此的解释是:“可能美国的生活环境比较轻松,生活的压力不大。

跳舞的压力当然有,不前进就会后退。

但是压力这种东西没有必要一天到晚都去想,否则对自己没有好处。


谭元元习惯了美国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艺术氛围,旧金山的湿润气候和美景都让她喜欢。

除了生活上、性格上,谭元元对艺术的理
解也在改变。

几年前,谭元元最喜欢的剧目是《天鹅湖》或者《吉赛尔》,但现在问她,她会这样回答:“很多人都问我最喜欢的剧目是什么,但一个艺术家不应该有最喜欢的,这样太偏狭,应该喜欢各个种类的舞蹈。

除了芭蕾,爵士、街舞,我都喜欢,虽然我不会跳。


美国芭蕾舞团的演出季从每年12 月开始,持续到次年5月,这期间几乎天天有演出。

作为剧团所有18 个节目,其中包括两个大剧的主演,谭元元每周6天登台,每天工作13 个小时。

尽管如此,谭元元还在大学里进修文学艺术,今年是第三年。

因为打算在三年时间里拿到本该四年修完的学位,谭元元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写十几页纸的paper上。

她说:“门门都想拿A,如果不小心有了一个B,那下次就要拿A+。


最近刚刚结业的是戏剧课,考试内容演一出戏剧,谭元元选择了格温尼斯?帕特罗主演的舞台剧《证据》,她自己就演帕特罗演的那个角色。

虽然不知在舞台上演过多少次戏,但在舞台上讲话却是头一次,这让谭元元觉得既新鲜又过瘾。

谈起未来,谭元元表示并没有想得很仔细,也没有确切的计划。

唯一肯定的是,她会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退下来,“因为这样会比较有成就感。

”现在,30岁的谭元元,单身,与父母居住,开一部奔驰上下班。

她既没有被荣誉所累,也让人看不出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

看上去忙碌、辛苦的生活,她过得像跳舞一样,举重若轻。

没登过北京舞台
谭元元的舞迷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因为档期的问题,在北京的演
出一直未能成行。

谭元元说有不少国内的演出商邀请她来北京演出。

她也十分希望能为国内的观众献艺。

但是她有个心愿,希望不是跳着西方的剧目《天鹅湖》或《奥赛罗》来北京,她渴盼能有机会演出中国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能够用她在西方积累多年的表演经验演绎最有传统美感的故事情节。

《鹊桥》的演出成就了最完美的契机,憧憬多年的谭元元终于可以一偿夙愿,满怀期待的众多舞迷也终于有机会见到渴慕已久的“芭蕾女皇”。

在2012国家大剧院舞蹈节上,谭元元将再次来到中国,和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的亚洲弟子、台湾舞者许芳宜,美国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首席演员阿什莉;鲍德共同表演一出《穿越-三个女人的舞蹈》。

在这场演出中,她们融合了古典芭蕾、现代芭蕾以及现代舞各舞种不同的舞蹈语汇,在演出中进行了一次特别的跨界,通过她们各具特色的作品和舞姿,展现不同背景下舞蹈女演员的多样魅力。

谭元元与舞蹈结缘身高1.67米,体重47公斤,笑起来嘴角会呈月牙状,喜欢穿旧旧软软的芭蕾舞鞋,走路习惯像天鹅一样挺直脊背和脖颈。

来自全美三大芭蕾舞团之一——旧金山芭蕾舞团的上海姑娘谭元元平日就是这般模样。

日前,谭元元为了新书《我和芭蕾》的发布专程回到上海。

这部前后酝酿了五年的书稿,就像一本回忆录,记录了36岁的她自11岁掷“硬币”决定命运,从舞25年来的经历。

就像谭妈妈说的,谭元元在芭蕾之路上脚力勤勉,也一路顺遂。

11岁考入上海芭蕾舞学校,14岁在芬兰初获国际大奖,15岁在法
国巴黎“第五届国际芭蕾舞比赛”首拿金奖。

在大多数18岁少女还懵懂不知世事时,在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蹈学院进修的谭元元,便已收到旧金山芭蕾舞团的签约邀请。

只用了三年时间,谭元元便从独舞演员连跳两级至首席演员。

18年来,谭元元每年演出百余场,担纲主演过包括《天鹅湖》、《吉赛尔》、《奥赛罗》、《小美人鱼》在内几乎所有的经典芭蕾剧目。

谭元元之后,国内能如她这般在西方芭蕾舞界立足的舞者少之又少。

常常有人向她讨要秘诀,“可能是我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与自己的勤奋努力肯定也分不开。

”谭元元笑着解释,即便当天要开记者会,她也会在设施条件不符的酒店房间练习“把杆”动作,或多或少保持自己的舞蹈感觉。

“我带着扎实的基本功进入国际芭蕾界,在刻画人物时,东方人特有的细腻会使我的表演增色不少。

”在接受采访时,谭元元说芭蕾不仅仅是一门有关技巧的艺术,其动作和情感也需细腻切磋糅合,就像阴阳有抑、抑扬顿挫的结合一样。

说起自己如何与众不同,谭元元笑称大概在于舞台上的强劲张力,“我们和电影演员不同,要为现场3000个观众服务。

舞台很大,观众很远,不放大肢体语言观众无法领会你的意思。


在跳舞中受伤,对芭蕾舞者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

谭元元在书里也披露了不少平日向父母粗粗遮掩的受伤细节。

比如2005年跳《吉赛尔》,她便因右胯骨脱臼想过将舞蹈事业终结,“找不到北,很沮丧,也心有不甘。

”在2010年与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
尔合作《小美人鱼》时,谭元元亦曾因脚尖受伤打过三剂封闭针。

好在,《小美人鱼》让谭元元学会了怎么用灵魂跳舞,也为她带来事业的转折点,“它延长了我的艺术生命。

”约翰;诺伊梅尔则高度称赞谭元元,“她把我的魂都跳出来了。


芭蕾女伶跳舞的黄金年龄通常是28岁至35岁之间,谭元元将《小美人鱼》视为自己跳舞状态最好的时候,“现在也不错。

”“如果没去旧金山,我可能现在不会站在舞台上;如果没有那两次受伤,我可能已从台上退下来了。

”这两次受伤的插曲反倒让谭元元决定继续跳下去,“我那时就在想,如果自己能冲过伤痛线,能跳多久,我就要跳多久。


不跳舞了会做什么?“我还是会做跟芭蕾有关,与‘美’有关的事。

”她正色说道,但以后大概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再跳芭蕾了,“除非孩子有非跳不可的天赋。

舞者在表面光鲜背后付出的苦痛代价,很少人能看到。


谭元元芭蕾女皇2007年11月23日至11月25日,集中了顶尖级舞蹈家的芭蕾舞剧《鹊桥》首次在北京上演。

《鹊桥》取材中国传说,借由西方高雅的芭蕾艺术诠释,中西合璧。

《鹊桥》集中了当今芭蕾界最顶尖的舞蹈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担当女主角的“芭蕾女皇”——谭元元,这是她首次在北京演出。

正在美国紧张排练的谭元元接受电话采访激动地表示,在自己初习芭蕾的时候就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在首都的舞台上担任主角,借俄、美、中、日四国联合搭建“鹊桥”的契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能够在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古都北京演出具有民族独特风韵的芭蕾舞剧,这一切都让谭元元感到分外兴奋。

谭元元个人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