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来源
异化劳动理论是《44年手稿》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人受物的压迫和统治等种种异化现象。在此将从:异化理论的来源、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批判、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四个方面对异化理论展开论述,以探求异化劳动理论的来源。
一、异化的来源
异化理论并不是由马克思首先创立的,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就开始用异化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理论。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讨论社会契约论时首先提出了异化思想。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平等的基础上彼此之间订立契约,愿意将自己的部分权利“异化”给“利维坦”,在这里,“异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转让”。18 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吸收了霍布斯的异化思想,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将异化定义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行为,突出了“异化”的否定性。他认为,国家是建立在人们共同订立契约的基础之上,所以国家应该是民主的国家,当国家存在各种异化现象时,人们就有权利推翻这样的国家。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影响很大,在黑格尔建立的哲学体系之中,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异化是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而必须经历的环节,这种自我否定的能力表现为绝对精神的能动性。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阶段中,由于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必然要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自然界)。但是,当绝对精神意识到自然界就是自己本身的异化时,它就要通过异化的扬弃而进入到精神阶段,在人的意识之中返回到自身,最终完成绝对精神自我异化和扬弃自我异化的过程而到达自我综合的阶段。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他认为宗教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人们赋予了上帝以人的力量,却受上帝的统治和压迫,这便形成了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费尔巴哈的人本论对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的类本质思想有重大影响;第二,费尔巴哈不仅分析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存在的弊端,并且指出了他们在认识论根源上的错误。德国哲学家赫斯继承并拓展了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将宗教领域的异化引申到政治经济领域的异化上来。他认
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金钱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一种支配和统治人的力量。并且,异化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所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才能消除异化。无疑,赫斯的异化思想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二、对异化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虽然阐述了异化和扬弃异化,这里包含着合理的成分,但他只是把异化和扬弃异化理解为精神的活动。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唯心主义的形式抓住了人的劳动本质,把人理解为一个通过异化和扬弃异化而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没有看到现实劳动的异化性质,他所理解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不是感性的物质劳动。因此,对异化的否定、扬弃只是思想上的活动,而无须触动现实的社会制度。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进行了批判。他指出是人自我异化为神,而不是神自我异化为人,“绝对精神”实际上是一个哲学化的神,人也就成了神的异化。但费尔巴哈把宗教异化提升为一般的异化形式,他所谓的社会异化只是宗教异化的产物,异化概念的范围被他缩小了,同时也不知道如何消除异化。
赫斯已经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分析方法推进到了经济分析的领域,但没有赋予人本主义的异化观以更多的内容。马克思在对货币的本性的理解上跟赫斯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马克思以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金钱、货币的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这就必然要追溯到“历史”。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在最根本的层次上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而不是一般所讲的人的非“类”状态。这显然是对“异化”的最深层阐释。
综上所述,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并对他们的异化思想进行了扬弃,将异化劳动理论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现状相联系,使异化劳动理论注入了科学的因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异化劳动理论。
三、异化劳动的内涵
第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创造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己所有。并且,劳动者生产的商品越多,他获得的越少,受到的剥削越严重。“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
越少。”[1]结果,“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成为一种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即不是人统治了物,而是物统治了人,人变成了物的奴隶。
第二,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上面所述第一个方面的异化是从工人与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即生产结果上来考察异化,这是“物的异化”。“但是,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1]即物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说,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质本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得“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1]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痛苦;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活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工人在劳动中自己的体力、智力和生命变成不依靠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又反对他自身的东西。
第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此借用了费尔巴哈的“类生活”、“类本质”等概念,突破了费尔巴哈对人抽象性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1]人与动物都能进行生产,两者的区别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马克思的意思是,人与动物根本的不同在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笔者认为这里的“自由”,指的就是人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是指人具有“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知识和能力;而“自觉”则是指在人的理性指导下,摆脱了本能冲动和需要以后,主动地、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状态。显然动物不具有这种自由自觉的特性,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它无所谓“自由”或“自觉”。然而异化劳动却使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根本特性丧失,变成了象动物一样只是本能的活动。如此,人也就像机器一样,劳动成为了人谋生的手段。简言之,异化劳动最终导致: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很显然,劳动的异化使目的和手段倒置了。这一异化实际上是第二个异化的必然结果。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没有进行详细阐述,但按照其理论逻辑,我们可以推导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以及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直接结果必然是导致人与人相异化。但要注意,马克思所指的前一个“人”不但包括工人,而且还包括资本家,后一个“人”则指的是符合人的类本质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