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备课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备课资料
课程标准:(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50年代末60年代,尽管中国与亚非国家建交出现高潮,但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外交工作仍然面临极大困难。
70年代后,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开始出现新局面。
一、70年代外交事业的重大发展: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未及时恢复原因:美国从抵制政策到提出双重代表权案
恢复表现:1971.10第26届联大决议
(毛泽东说1971年两件大事:林彪垮台;联合国恢复我国席位)
恢复原因: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3)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4)基辛格访华,亲美国家的支持
为什么是“恢复”?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本应该在1949年取代国民党政府而拥有合法席位。
1949年应拥有,1971年才拥有,故曰恢复。
意义:
(1)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参与,强化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
(2)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中国多边外交开创了新的格局,进入了新的阶段。
(3)中国深入参与联合国事务,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对中国的政策制定起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经过:(三步)
(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总理共会谈17个小时)之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据秘谈达成的协议)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全称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设立于1953年,是总统最主要的
外交政策顾问和利益维护者。
)
内容:宣布尼克松将访华
评价:“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尼克松回忆录》)
(美国是西方反华的头目)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
内容: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②只有一个中国③美国最终从台湾撤军
意义: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尼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第一位在职总统来华访问)
(3)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决定自
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联合公报重申1972年上海公报中双方一
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建交当日,美国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
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
背景:
(1)美国方面的考虑:
①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
②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③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中国方面:
①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
②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
③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特点:
(1)是两国共同要求
(2)由民间外交推动——小球影响大球(“乒乓外交”:1971.4,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
影响:
(1)成为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关键
(2)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3)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1971.7——1972底,有28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3、中日正式建交:
表现:1972年9月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直接原因:
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
(尼克松访华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政治大地震,震动最大的是日本,美国对华政策的180度转变,使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日本措手不及,反应过激,尼克松2月访华,田中9月访华,并先于美国与中国建交,争取主动)
影响:
(1)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同中美一样)
(2)打破了中日外交僵局,打开了中日外交的新局面
4、出现同新中国建交的第三次高潮:
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邦交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掀起第三次建交高潮:非洲26国、拉丁美洲13国、欧洲10国、东南亚5国。
到1979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20个,遍及五大洲。
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新时期外交政策及目标
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直未变)
政策:
①不结盟政策: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由结盟到
不结盟政策。
②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此前一定程度上闭关自守。
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主动参与,参与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为主
目标: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此前集中反美、反苏
②维护世界和平
2、表现:
(1)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多边外交是指数个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的各个领域的合作。
中国多边外交战略的正式出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组织,开展积
极的多边外交活动,努力增强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有学者运用计量分析和语意分析
的方法对1986-2005年共2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多边外交”的文字表述进行了定量
和定性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对多边外交的重视程度是在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是不断
上升的。
反映出多边外交在我国‘全方位’外交工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多边外交的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这是新中国多边外交的起步时期。
美国的敌视和孤立政策显然对中国开展多边外交造成了不利影响,中国被排除
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会议之外。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多边外交依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多边外交实践是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第二个时期: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至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
这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和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恢复或参与了
很多国际组织的活动。
但是,这时候中国对于联合国的作用认识得不够,仅仅把联合国视
为一个发表意见的讲坛,甚至视联合国为“美帝苏修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对于联合国
的一些工作采取了不支持的态度,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上的态度。
第三个时期: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至1989年西方对华制裁。
自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之后,中国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
中国不仅参加了裁军谈判委
员会、人权委员会、各国议会联盟等国际政治组织,参加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亚洲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国际海关合
作理事会等国际经济组织,还参加了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刑警组织等一
些专门性国际组织。
第四个时期:1989年至今。
1989年以后,在西方国家的制裁压力下,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更加理性务实。
为了化解西方的压力,中国对
多边外交更加重视,多边外交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明显加强。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分别是美国的70%、印度的80%、世界平均值的80%。
截止到2009、9年,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
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
新时期,重新认识联合国作用,联合国是最大多边政治组织。
以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例:
吸取国际联盟的教训,联合国有权派维和部队。
但中国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一的不干涉别国内政,长期以来持怀疑态度,不参与,不投票,不摊款。
80年代以后,有根本
改变。
(1)1981年,明确肯定和原则支持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2)1990年首次参加维和行动。
至今20余年,共参与18项维和行动,总人数1.4万人次。
“五常”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贡献最大。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如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每年一次,所有领导人不着西装,穿
休闲装。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如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三、课堂原创练习:国家身份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决无例外。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材料二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
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4年说过:“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
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
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
”
(1)根据上述材料,新中国领导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定位主要经历了哪三次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定位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一边倒”政策提出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及主要表现。
(4)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根据材料三的认识,结合新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分析其原因。
(5)你认为准确的国家身份定位对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定位变化:建国初,定位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70年代,定位为第三世界国家;80年代,定位为发展中国家。
定位标准变化:由看重意识形态(或者社会制度)到看重国家利益。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变化: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表现: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
重要任务和行动纲领)。
(4)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
这都需要和平的国
际环境。
(5)是正确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前提或者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