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悲观走向爱的影像诗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人在患难中会向神求告:“在不确定中拥有恒定的东西,在混乱中 寻找秩序” 人是生活在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人追求意义与稳定性。对意义和稳 定性的追求是人们的天性,而人却是历史性的存在,受到各种条件 的限制。 ——[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
(图:《十诫》海报)
(图:《蓝》《白》《红》海报)
对于困境,基耶斯洛夫斯基给出的解药是爱。 《杀诫》中借那个年轻律师皮奥特女友对他说的,“人们会爱你, 就像我爱你一样。” 《情诫》中玛格达窗口那抹柔和的红色灯光,忧郁而温情的结尾, 在千回百转中依旧有不可磨灭的信心、守望与爱。
1.电影空间与画框的关系
电影空间:导演在叙事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整个“影片”空间,其本身并非单 一的对象,它至少包括佐伦所说的三个层次的空间结构:“空间单位 (units of space)、空间复合体(spatial complex)与总体空间(total space)。” 空间单位往往就是镜头内的空间,它与电影的银幕画框有直接的关系,“画 框”可以暂时把人和物限定在特定镜头里的场景中,“电影就是一系列空间 片断组成。一个特定的镜头有一定的画面。” 画框内的“空间”常常是地点、场景。
片例:
《蓝》中主人公失去所有亲人,面对如何活下去的孤绝处境;
《白》质问的是平等的难题,还有爱与宽恕。
《红》当中女主角清丽温柔,却总面对“爱怎样可能”的问题。 《十诫》中的《杀诫》面对死亡与杀戮中,对于生命的质询;
《情诫》中对爱的渴盼、犹豫与稍纵即逝的错失。
在这一个个伦理困境与生活悲剧中,体现出个体的被动卷入与不可逆的“淹 没”。
Biblioteka “双重乡愁”
“双重乡愁”这个词来自塔尔科夫斯基 的日记: “我不知所措!我不能住在俄国,也不 能住这里。”他是说自己既不能住在专 制的故乡(俄国),也同样厌恶这物质 主义横行的意大利(西方)。故乡不能 折返,流寓之地又极为陌生,这双重乡 愁恐怕是所有离散(dispora)中的人 们无法避开的问题,它会造成人内在时 间的脱节,空间上的失重感,让人绝望 地明白这个世界没有彼岸,只有深渊。 不仅是电影,不论使用何种媒介,所有 叙事作品的本质是“叙事的冲动就是寻 找失去的时间的冲动,叙事的本质是对 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或 者说,抽象而不好把握的时间正是通过 叙事才变得形象和具体可感的,正是叙 事让我们真正找回了失去的时间。”
(图:基耶斯洛夫斯基)
“电影诗人” “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代表作品: 《十诫》 《蓝》《白》《红》 《双面维罗妮卡》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运用电影语言讲述个人存在状态的哲人, 用影像写诗的悲观主义者,他的影像幽深寂寥,别饶蕴藉, 被哲学家刘小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也被称作 “电影诗人”。 1957 年至 1962 年间,他在专业学校学习戏剧。而后的四年, 就读于由当时的先锋艺术家创立的波兰洛兹电影学校,主修 导演课程,就读期间替电台拍短片,毕业作品是纪录片《来 自洛兹》(From the City of Lodz)。
爱和悲悯——困境的解药
面对困境,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镜头中展现的不是评判,只是深重的 忧郁与悲悯,这种悲悯不是超越式的怜悯,而是如他声称的“古老 的人道主义”。
“我知道它现在往往很不合时尚,但是我非常相信人道主义。我相信 有对错,虽然我们生活的年代讲正确与错误是很困难的,但我想这 个肯定比那个好些。我相信人是要选择对的,只是有时他们不能这 样做罢了。” ——基耶斯洛夫斯基
(图:基耶斯洛夫斯基 工作照、青年时期)
2.“灵魂审讯室”与存在主义哲学
幼年时对生命无常的凄楚体验并没有让基耶斯洛夫斯基变成伊壁鸠 鲁式的及时享乐主义者,对生命的无常的体验反而激发了他对生命 的珍爱与严肃的审视,基耶斯洛夫斯基时常表情严肃,不苟言笑, 藏在眼镜片后面的目光深邃殷切,当他利用娴熟的电影语言技巧揭 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欧洲一些影评人称他是“继伯格曼、 费里尼之后作者电影的传人。”他的影像如同一个灵魂审讯室,执 著于探寻对人的生存困境遇以及“人该如何度过一生”的追问。 对人性的不断思考使他最终放弃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转而去创造 一个他表达对人类情感和人道主义基本看法的电影世界。宿命的情 调以及纯粹非理性的神秘主义倾向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重要作品的 主题。因而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哲学意味。 “导演基本上一生只拍一部影片”——吕克·贝松
1.幼年对“生命无常”的凄楚体验造就其严肃性格和深邃思 想
艰难困苦的家庭环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成长故事与儿时环境与他以后的创 作立场有奇妙的“对位”,肺结核的父亲,薪资菲薄的母亲,一家人为了生 存如浮萍般聚散。
病弱体虚的孩童时光:童年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肺功能很弱,随时可能感染肺 结核,大多数时候他盖着毯子,躺在阳台上呼新鲜空气,开始阅读加缪、陀 思妥耶夫斯基。
第五章
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悲观走向爱的影像诗人
波兰裔法国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 日生于波兰华沙,1996年3月13日因心脏衰竭逝世于华沙。 他虽自认为是“朴素的、地方性的”导演,却是一位公认的 世界级的大导演。在其五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中,电影是他生 命的弧光,为他赢得了无尽的荣誉。在3大艺术电影节获得12 个提名,8次获奖。
(图:《关于爱情的短片》剧照)
2.空间复合体与总体空间
空间复合体:意味着时间与空间的复合,电影“空间复合体”首先是在时间 序列上缓缓展开的叙事,随着镜头的流转,宛若音符按照乐曲的序列,“空 间”展开、展现、流动,在进展中生存,在时间中暴露和显示。 总体空间:更为繁复,它包括影片中呈现的所有的具体场景以及画框所呈现 的全体造型与对象,它又是“在场”空间与“不在场”空间的总和,它随着 叙事过程向观者缓缓展开,并与其他影像叙事元素化合,创造出一个浸满主 体意识的“元世界”。 从更深层次看上,电影空间并非仅仅是创作者对现实的把握后将其投射到银 幕上的“心象”空间,还涉及到观者的阅读解码和心理感知,它是观者在其 特定的观影空间内与影像空间、空间“交流”而产生的敞开性存在。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像空间建构中,他的“空间是流动的,无限的,没有 完结的,是一种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