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结构的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近年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这直接造成了总人口中年轻人口占比降低和年长人口占比上升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描述的就是这个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 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达到7%,就代表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迈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照上述的说法界定,我国自2000 年就已经大步迈进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如今,中国也业已成为了全球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
根据相关预测,我国的老龄人口数到2050 年将达到人口总数的30%以上。
我国的老龄化社会目前已经表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空巢化、高龄化和失能化的显著特点,结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来看,老龄化势必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居民消费的需求也呈现出日益不足的趋势。
跟全球中其他的经济体相比较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也呈现出明显偏低的现象。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一国国计民生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人口是消费的主体,人口内部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探讨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也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学术界从人口老龄化对全国居民消费、不同地区居民消费以及不同类别居民消费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目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探究了未来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方向。
1 文献综述1.1 老龄化对全国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在国外的研究中,学者Modigliani(1966)率先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他使用跨国截面数据,得出在一个国家中少年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消费需求呈正比,与储蓄率呈反比的结论。
而在国内,李建民(2001)首先对消费动机、心理和行为特点等影响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了探究,他认为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得出了我国“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结论,进而提出推进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一、概括本研究以重庆农村地区为背景,深入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如何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通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试图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激发消费潜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拓宽农村居民的融资渠道,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结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如数字鸿沟的扩大、金融诈骗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我们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也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措施,确保农村居民在享受数字普惠金融便利的也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安康。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
尤其是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居民带来了诸多便利,丰富了他们的投资理财渠道,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升级。
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庆,其农村地区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研究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受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重要性在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作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为农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产品,如农村道路、 水利设施、教育、医疗等。这些产品的供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 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诸 多问题,如供给不足、不均衡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供给模 式、供给效率、供给均衡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实践 经验。国内学者则主要围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影响因素和政策措施等方 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 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全面梳理;二是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入 分析;三是缺乏对现有解决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3、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农 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与 监督机制;二是供求失衡,未能充分了解农民需求,导致部分公共产品供过于求, 部分供不应求;三是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公共产品供给难以得到 控制。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方向:一是培育多元供给主体,引入市场竞争 机制,提高供给效率;二是建立农民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实现供求平衡;三是 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与效益。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二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三是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农民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感谢观看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摘要:消费是经济的“三大马车”,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
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技术得到了提升,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众多学者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甚多,但具体到每个省的农村居民研究甚少,安徽省作为经济十强省份之一,抓住了科技创新这条时代发展的脉络。
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为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其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对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和教育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均具有正向的影响,对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具有负向影响,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向高水平消费发展,改善消费结构。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安徽省一、引言随着互联网发展,多种产业持续升级,数字经济应运而生。
数普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群。
由于覆盖范围更广,可获得性大大增强,数普受到广泛的重视。
大部分商铺都已开通二维码支付功能,微信或者支付宝付款已成为显而易见的现象,极大地提升了支付的便利性;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使农村居民进行消费时可基本无门槛地灵活便捷地获得金融的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等降低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支持农村居民的消费。
数普发展能否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本文对安徽省的11个市从2013-2020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文献综述2016年《G20数普高级原则》正式将数普界定为“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技术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
相比于传统金融,数普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能够从多方面释放数字红利。
数普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展对缩小经济发展动力足的城市和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2],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带动农村消费升级和发展[11],提高家庭收入[3]、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从而实现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田野调查 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调查为例
设施等。我们还发现,农村能源消费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提高农 民收入水平是改善能源消费现状的关键。
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发现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这可能 与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农村能源 消费与农民收入水平的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 构、政府政策及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田野调查 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调
查为例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文献综述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结果与讨论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 展和农民生活质量。为了解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次演示以 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为例,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
五、结论
本研究以晋、黔、浙三省2253个农户为例,对中国农村能源消费进行了深入的 田野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以生物质能源为 主,但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农村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浪费现象 较为严重。
影响农村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民经济收入、能源价格、政府政策及农村 基础设施等。我们还发现,农村能源消费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提 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改善能源消费现状的关键。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能源 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研究指出,农村 能源消费结构以生物质能源为主,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消费量 逐渐增加。
此外,农村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费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
中国消费结构升级问题的理论与现实
中国消费结构升级问题的理论与现实中国消费结构升级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摘要:隨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疲软、出口波动变大,消费开始超过投资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然而20XX年1、2月份因受疫情影响,消费马车遭遇前所未有的急刹车,进一步提振内需、激发市场活力,消费升级刻不容缓。
对消费升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消费升级的因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消费结构在波动中不断升级且逐渐趋于理性,但城乡消费差距仍较大,消费潜力仍需进一步挖掘。
关键词:消费结构升级制约因素现实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疲软,出口波动较大,消费开始超过投资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20XX年开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下降,消费则逐渐发挥出稳定经济的作用。
整体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对经济的拉动也表现出持久的稳定性,在经济下滑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20XX年开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1.9%超过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46.2%,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首次超过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拉动经济5.9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
然而20XX年1、2月份因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了20.5%,消费马车遭遇前所未有的急刹车。
为了进一步提振内需,激发市场活力,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各个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及消费券、干部带头消费等具体措施,消费升级刻不容缓。
一、国内消费升级文献综述消费升级是个综合性的概念,整体来看包括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品质、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者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的转变,是由强调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由简单的物质满足转为更高层次精神满足的转变、由中低端消费方式向中高端的跨越。
其中消费结构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刻画。
目前中国研究消费结构升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方面,例如对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等的影响研究;二是关于消费结构升级本身的研究,如消费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特征、内涵及影响制约因素的研究。
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机制分析
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机制分析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农村人口的国家,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与数字金融的发展潜力存在较大差距。
深入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各类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实际影响。
这有助于为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推动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
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广、服务效率低下等。
通过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不仅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还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商等领域的发展,从而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繁荣。
1.1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其问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尽管近年来农村地区农业产值逐年提高,农民收入也有所增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这导致农村居民在购买力、消费能力等方面受到限制,无法充分满足其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消费。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活富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理论与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活富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理论与
文献综述
裴玲玉;邹永红
【期刊名称】《智慧农业导刊》
【年(卷),期】2024(4)2
【摘要】生活富裕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
从生活富裕和消费升级2个方面梳理相关理论,并且进行文献综述,发现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物质生活富裕及共同富裕3个层面,消费升级则是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的上升,在相关研究中进一步探究生活富裕对消费升级的影响。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裴玲玉;邹永红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8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3.乡村振兴视域下电商产业集聚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
4.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流通专业化的调节效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开题报告(含提纲)2300字》
1.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四、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自变量
(二)模型的设定
(三)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与修正
1.回归分析
2.异方差检验
3.自相关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增加居民个人收入
2.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积极推进税制改革
四、创新思路
本文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其次,分析相关的居民消费的概念,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分析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不确定性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依据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状况来分析居民的消费特征;在实证研究上,主要通过对2015年居民的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来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其分析过程是以全国各省份的消费水平为样本,通过建立以居民消费水平为因变量,以其他可量化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数量化分析的,并以此提出部分意见和建议。
Evidence[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itivity,2015,(2):61-100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3]张琦.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15,(36):197-198.
[4]陶伟.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基于计量经济学理论[J].知识经济,2015,(14):17-18+20.
[5]孟芷汀.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5,(21):40-41.
Equivalen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104(2):275-298
居民收入变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居民收入变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情况也有明显变化。
了解目前各收入与消费阶层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投资去向如何,对于把握国内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有很大的意义。
下面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收入变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便找到与居民收入变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相关的研究发展脉络,为其下一步的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一、内涵(一)收入的含义收入的含义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收入概念将企业日常活动及其之外的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均视为收入;狭义的收入概念则将收入限定在企业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我国现行制度采用的是狭义的收入概念,即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
(二) 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consumption 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
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
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
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
二、理论模型(一)绝对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也称为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假设、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
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作为一种融合农业、生态、文化和旅游等多元要素的新型产业形态,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旨在对国内休闲农业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重点分析了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功能,探讨了其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还深入剖析了国内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展望了国内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推动、品牌化建设等,以期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休闲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经了从探索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
早期,休闲农业主要以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为城市居民提供短期的休闲度假体验。
这些农家乐、渔家乐以其独特的乡村风情和原始的农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也逐渐向多元化、精品化、专业化发展。
目前,国内的休闲农业已经涵盖了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等多个领域,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主题公园、乡村度假村等。
这些新兴的休闲农业形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现状上,中国的休闲农业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目前,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如社会保障、医 疗制度等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收 入水平的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此外,我 们还可以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们以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以 消费支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居民消费支 出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消费支出越高。
3、政策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以政策实施前 后的消费支出为因变量,以政策实施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策 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政策实施后,消费支出增加约8%。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有重要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 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教育、医疗等非必需品上,而受教育程度较低 的农村居民则更注重基本生活消费。这表明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居民对未来的 预期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存在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 区的农村居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比例较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 民在食品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比例较高。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 源禀赋有关。
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环境的 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品牌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品牌的追求也 逐渐增强。在购买商品时,他们更注重品牌和质量。
2、健康环保观念不断提升:随着健康环保观念的普及,农村居民在购买商品 时也越来越健康环保因素。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无公害、环保的产品,以及对环 境友好的服务。
关于农村集市的功能及发展趋势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集市的功能及发展趋势的文献综述作者:王景阁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乡村集市的发展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在整个农村地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农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学者们关于近期农村集市发展的研究较少。
尽管改革开放至今农村集市一直在发展壮大,它在农村的基础地位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越来越多新兴的商品交易形式出现,并且很受欢迎,以至于现在有的地方农村集市正在衰落乃至消亡。
关键词:农村集市;农村地区;集市功能一、关于集市的概述虽然不同的学者对集市有不同的描述和定义,但是大体上却是大同小异的。
有的学者认为:集市指的是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大多位于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的中心村镇、寺庙胜地和城镇边缘地区,是一种周期性的市场。
二、关于农村集市的起源以前的学者主要研究了集市产生的原因、整理了我国农村集市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然而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对集市起源作了研究,如许檀在《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一文中对农村集市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作了研究探讨,指出,我国农村集市起源很早,至少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发展,但是它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代。
胡新德也在其《集市贸易琐谈》中进一步指出,有规模组织的集市大概在殷、商时期出现。
而张婧在《支撑与收容—北方农村集市个案研究》中指出,集市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这些研究,使我们对集市出现的必然性和集市的起源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三、农村集市的特点关于农村集市的特点,樊卫宾、黄伯寅在《我国乡镇集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997年第2期第17卷)一文中指出,农村集市具有四个特征即:周期性、传统性、自发性、专业性和综合性。
而钟兴永也在《建国后湖南集市贸易的曲折发展》一文中对农村集市的特点做了描述,即农村集市的定期性、在城乡之间以路或街为集而形成的网络性、集市的交易双方基本上都是农民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农民之间的交易直接性、农村集市规模较小、种类单一、农民自产自销体现了集市交易的自由性。
浙江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献综述]毕业论⽂⽂献综述统计学浙江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前⾔部分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发展最迅速的省份之⼀。
改⾰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成就,每个地区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
社会再⽣产中⽣产是起点,分配和交换是纽带,消费是⽬的。
党的⼗七⼤报告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协调拉动转变。
提⾼我省居民消费⽔平,扩⼤消费市场,有利于加快转变全省经济发展⽅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写作的⽬的就是希望通过计量的协整检验⽅法来分析浙江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找出提⾼居民消费⽔平的⽅法,进⽽促进浙江省的经济发展。
协整检验:在现实经济中的时间系列通常是⾮平稳的,我们可以对它进⾏差分把它变平稳,但这样会让我们失去总量的长期信息,⽽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是必要的,所以⽤协整来解决此问题。
综述范围:本⽂通过运⽤SPSS和SAS等统计软件对浙江省的各个市或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居民消费情况进⾏综合评述与研究,并选取多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利⽤计量的相关检验⽅法(E-G两步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来得出相关结论,根据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
⼆、主题部分历史背景: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
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消费拉动作⽤在⼀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1. 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模式也在经历着显著的变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NRCMS)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该保险制度的实施如何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和健康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选择。
本文首先回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政策内容,以及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接着,通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结合最新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本文深入分析了NRCMS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具体影响。
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从而使得他们在食物消费上有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消费水平。
本文还探讨了NRCMS对农村居民营养健康意识的提升作用,以及这一变化如何反映在他们的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上。
研究表明,随着保险制度的推进,农村居民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饮食,对于高蛋白、低脂肪等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进一步优化NRCMS制度,促进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关系的深入分析,本文不仅为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消费模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证依据,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该概述段落为文章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初步发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在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NRCMS)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影响的研究中,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于NRCMS的研究,众多文献指出该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1],并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2]。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分析_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
2009年4月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农村消费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深入研究和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对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繁荣、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经济步入工业化中期后,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开始了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助推农村经济繁荣,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正在向更高的发展平台迈进,城乡经济和市场共生、共荣的局面已初露端倪。
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国际市场萎靡的格局下,扩大内需无疑是中国经济保持繁荣的明智选择。
当今城市消费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并已基本趋于饱和,相比之下,农村消费市场因其固有的次生性特征,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潜力,通过研究和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寻觅到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并满足农村居民的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其给予的政策、投资等倾斜,在为农民提供了更大获利空间的同时,也为企业研发符合农村和农民消费特征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研究农村消费市场,分析农民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教育农村市场,生产和提供适应农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农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无疑是应对的良好对策。
二、文献综述中国二元结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对于中国这种二元结构下的农村问题的解决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就特别少。
国内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关注始于20世纪末,它是随着中央对农村的关注而逐渐受到重视的。
纵览国内有关农村消费市场的研究成果,学者们的研究视阈和视角存在一定差异性。
成思危(2001)主编的《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分析与开拓》一书,对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地位与结构、农村消费市场需求、中国农民的消费行为及其消费结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洞悉,提出了提高农民购买力的途径及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路和方法,是目前较具代表性的论著;贾建民(2006)、严先溥(2006)等人则把研究重点放在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历史变革和现状分析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看法和建议;高觉民(2005)、郝辽钢(2008)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定量方法探讨了城乡消费市场的差异;刘艺容(2006)重点研究农村消费方式的转变机制;郭国峰(2002)、李宝库(2006)则针对农村市场的不同特征,对企业如何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进行了分析。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2014 年 1 月 19 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新常态下如何发展好农村经济是“十八大”后研究的核心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资本和资源的大力投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连年增产,农村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农村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的经济正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土地制度、产业结构、农业科技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新问题。
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村的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
李建华、景永平(2011)研究了三种显著的农村经济结构对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要转变农村增长方式,提高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
牛凯(2012)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他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自回归模型,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贾长杰(2012)认为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促经济发展。
他指出,农村经济调整具有多层次性,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有目标,把握重点。
(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
王小映(2015)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是保障土地流转交易安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确认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基本手段,保障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
贾晓娟(2015)认为应建立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等农村土地改革举措,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做好农民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城镇化与农村消费需求分析的文献综述
二 、 国 内对 农 村 居 民消 费 问题 的 研 究
国内对于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开始于 7 0年代末 ,由最初 的探讨生产
于培育创 业者和新 型农民,注重统筹城 乡发展, 形成城 乡经济一体化 。 【 关键词 】城镇化 消费需求 文献综述 中图分 类号 :F 8 3 2 3 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9 — 4 0 6 7 ( 2 0 1 4 ) 1 6 - 2 2 1 . 0 3
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纵深发展 ,我 田经济与世界经济 的联系越米越广 泛 。尽管全球经济 2 0 1 0 年逐渐好转 , 但经济持续增长依 旧面临风 险。
这主要表现在 ,金融 F 场仍然存在隐患 ,失业牢居高不下 ,消费和投资 需求不足 ,贸易保 护 主义抬 头,全球资本流动尚不稳定 ,通货膨胀风险 增火 ,财政赤字增加 等。这 邯对我 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消费的影响进行 了 分析 ,同时也埘农村居 民的预防性储 蓄行为进行了详 绌 的分析 ; R o n g a n d Y a o( 2 0 0 3 ) 研究了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居 民电器需
城镇化与农村消费需求分析的文献综述
邵艳 琴
湖北 工 业 大 学
湖 北 武 汉
4 3 0 0 6 8
【 摘 要 】扩大 内需是我 国当前 经济持 续快速 增长的 关键, 而促进农村居 民的消 费需求增长是其 中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拉动衣村 消 费从 而扩 大 内需具有可行性 。城镇化 能够从根 本上提 高农村居 民的收入 水平, 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引发 消费升级从 而创造 消费需求 , 有利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000字》
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为现代消费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深远的基础,也是短期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假说,他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随着消费者的自身当期收入的提高,他的消费支出也会随之提高,不过收入的增幅会高于消费的增幅;杜森贝利(1949)在凯恩斯的假说上推陈出新,将消费与心理因素挂钩,指出消费习惯、周围环境、当期收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由于许多消费行为无法用上述假设解释,学者们又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给予长期问题更多的关注。
莫迪利亚尼(1954)指出人会以他的当期收入和一生收入为依据来选择是否进行当期消费,这就是他著名的生命周期假说。
弗里德曼(1957)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者的长期可预期收入对他的长期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滞涨”局面,为了解决这些经济问题,消费理论将消费者的理性预期考虑到自己的理论假设中,使消费理论又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发展。
霍尔(1978)的随机游走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支出与收入等因素无关,是随机游走的,由于他的假设太过严格苛刻,并不能做广泛运用,但他的一些思想仍有借鉴和研究意义。
利兰徳(1968)修正并创新了霍尔的理论模型,提出了预防性储蓄假说,他认为厌恶风险的谨慎消费者为了有能力对抗未来不确定的收入,会在当期减少消费行为,转而进行储蓄。
后来的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并不如霍尔所说的那样是个随机游走的过程,它不仅受到未来可预期收入的影响,而且不可预期收入对其也有影响作用,通过一系列的修正与分析,预防性储蓄假说等一系列消费理论随之诞生。
随着这些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这些消费理论的解释力也愈来愈强。
2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对消费领域的系统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比较晚,一开始是采取引用西方丰富的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方法来解释国内的许多消费现象,提出政策措施,解决现实问题。
到了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对国外模型进行修正和发展,以期更切合中国实际。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农村居民消费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内需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
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农村市场动态、制定有效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全面探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文章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然后,基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构建理论框架,选取合适的数据来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文章将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以揭示各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
文章还将关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分析结果。
文章将总结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市场繁荣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分析视角,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提供有力支持。
二、文献综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一些经典消费理论如生命周期理论、持久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等,为理解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理论框架。
例如,Modigliani和Brumberg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了消费者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平滑消费的重要性,而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则指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更多地基于其持久性收入而非暂时性收入。
一些国外学者还关注了社会文化、家庭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消费结构的文献综述
(2011-05-11 20:22:20)转载标签:农村消费结构文献综述财经分类:经济随笔
有关消费结构的研究很早就受到了学者的重视,因为消费结构是在需求和供给结构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同时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学者们对农村居民的需求变化以及消费支出弹性做了很多实证和规范方面的研究。
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在农民消费结构变动中在现阶段贡献率最高,它标志着农民消费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为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系数过大将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所以研究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对研究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很大的必要性。
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农村消费结构变动研究文献近年来逐渐增多。
研究表明,从我国居民1985—1998年消费结构的实际变动趋势看,表现出结构变动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在2001-2010年这10年中,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
1985—1990年间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是衣着和文化教育娱乐服务,而住房、医疗、交通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
1990—1995年间农村的“造房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影响的上升时促进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
1995—1998年间食品消费下降,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农民消费结构变动中恩格尔系数变动在现阶段贡献率最高,它标志着农民消费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是1990—1995年间农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58%以上,1995—1998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加快,说明现阶段农村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是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1995—1998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加快,农村温饱型消费阶段“吃、穿、住”三个消费热点的降温为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农村教育文化和娱乐类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三个时期都在逐步提高。
(范剑平、刘国艳,2001)从1999年到2002年,使用总消费支出代替收入,故食品支出的收入弹性会小于总消费支出弹性(总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小于1)。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总支出为0.309,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恩格尔法则,即随着收入的提高,在食品方面的支出在减少。
可是看到的一个显著的方面是农村居民的食品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善,从而使食品消费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形成食品消费的总支出弹性的上升,但随着人均收入增加从而总消费支出的增长,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总支出弹性下降,而农村居民其它项消费的总支出弹性的大幅度上升,标志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正在进行中(项本武、俞伟悦,2004)。
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收入因素,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即收入状况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最直接的因素,而可用于消费的那部分收入更是关键。
二是环境因素,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村消费环境差,农村软硬件设施达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要求。
三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例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和克勤克俭的消费传统,还有在消费上有很强的从众攀比心理。
这都对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曦,2010)。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其中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仅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
平,也低于东部地区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以陕西省这个西部农业大省为例,运用2003和2004两年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的数据,可以揭示出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般特征:食品支出所占比例最高,边际倾向最大;文化教育、娱乐支出紧随其后,高居第二位;住房支出偏高,而在家庭设备、用品项目上的支出明显不足,二者的比例不协调;摩托车潜在需求的比较旺盛和手机拥有量得快速增长,使交通通讯项目成为未来的消费热点;医疗保健项目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受到关注(孙慧钧,2007)。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居民总体生活质量在提高,但生活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基本需求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而用于发展和享受性的非基本性支出占比重比较小,消费结构不够合理;2006年消费支出居于前五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成为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热点;收入增加后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居住条件的改善(张红霞,2009)。
因此,深入考察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其结构特点,不仅对启动农村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进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巩固边疆和保障国家安全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商洛市山阳县的调查,以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对西部农村的典型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审视,以此对其分析并作出更全面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