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下“二次生成”对提高课堂有效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模式下“二次生成”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探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省、市《教育规划纲要》,以智慧和勇气开创金昌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市教育局指出教育的基本主题:“为了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成为教育的中心理念,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成为重要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校进行了彻底的教学改革,以“三、四、五”为新的课堂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高效学习为目的,彻底推翻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处不在地坚守着一个真谛:教育是要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的学习力量。

这里最大的挑战,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情及学生暴露的问题,二次调整教案,随时完成有效课堂中的“二次生成”,它对学生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教师中全面、深入地开展学习和研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通过教学设计的精心预设、教学环节的弹性控制、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特色与创新
“三四五”的课堂模式是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课堂上的“二次生成”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学生会学习、学得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二)以往的研究中,曾提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三)通过适当评价,提升“生成”价值;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评价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产生动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进展
(一)依靠教育理论,确定研究方向。

开展小组教研活动。

学习新课程标准,找研究的支点,确定教学模式,预设研究结果。

(二)通过教学实践,寻找高效办法。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即应该是现时的、真实的和灵活的,是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的有效活动。

(三)确定课堂预设的重要性。

上课前教师的教学预设,具有高效性,教师要能够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5]
(四)强调课堂提问的巧妙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足弹性的预设和动态的生成。

预设提问时不仅要研究教材,注重“懂、透、化”,而且要分析学生,注重“最近发展区”。

关注灵动、质疑和意外中的动态生成。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实践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
(一)转变了教师的角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灵活多样的现代学习方式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的作用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使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二)能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设计课堂导学方案,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主动探究学习的作用。

让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二次调整,生成有效策略。

(三)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探索激励性、发展性教学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情感和人格;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增长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

(四)将课堂中“二次生成”的有效性经验及时总结并使有效的
生成方案予以普及,推进我校课改的进程。

六、同时在研究中也有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回顾一年来我们的研究过程,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们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继续走下去也是必须的。

该发扬的是自始至终无论什么课都是以学生是否“学会了”“会学了”为主线索;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为目的。

如今,随着“三四五”模式的不断完善,“二次生成”的有效提高,我们的课堂灵活度加强,最大限度张扬了老师的个性。

但是,仍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课改之路还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存在。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再替学生定规、定向,应把获取知识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

七、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为“二次生成”扫清障碍
本次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中要求“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既是以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的教,它就存在着课堂教学的多变性和无法预见性,有些问题是老师之前无可估量的,这种情况下,能够真正掌控课堂,引领学生的正是高素质的教育者。

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打开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摄取知识的欲望。

那么我们说深入研究教材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生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上好一堂
课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课堂上的“二次生成”要求我们的老师能确实提高自身素质,把不断学习作为除备课之外的另一个阵地,克
服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重形式不顾内容的问题,解决课堂中出现的漏洞,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二)尽力完善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我们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都是以成绩为主,忽视了教师施教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实属过于单一。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质,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重建教学评价体质是课改的核心问题。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期待一种更为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