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癫痫研究进展
神经肽Y、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与癫痫
【 中图分类 号】R 4 . 72 1
【 文献标识码 】A
【 章编号 】10 —6 820 )308 —2 文 04 14 (0 20 —180
能 通 过 抑 制 海 马 内神 经 元 释 放 谷 氨 酸 , 而 起 到 阻 止 痫 性 发 从
神 经 肽 Y N Y) 神 经 系 统 中 含 量 最 多 的 肽 类 之 一 , (P 是 脑 源性神经生 长 因子 ( D F 在 中枢 神经 系统 中含量 也 不 少。 BN )
应 性 ( P — ) 变 化 , 在 多 种 癫 痫 模 型 中 可 以 观 察 到 。 研 N YI 的 R 但 究 表 明 , 性 发 作 后 N Y基 因 表 达 明 显 增 多 , 其 是 在 海 马 痫 P 尤
层 , 鲜纤维 出芽明显 , 鲜纤维 与邻近颗 粒细胞 的胞体 、 苔 苔 树
敲 除 鼠 , 野 生 鼠 相 比 , 们 的 正 常 海 马功 能 无 变 化 , 若 注 与 它 但 射 K A致 痫 后 , 因 敲 除 鼠 痫 性 发 作 的 潜 伏 期 缩 短 , 痫 持 基 癫 续 时 间 及 死 亡 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Wo b e等 l 发 现 , 电 l y d 8 j 在 惊 厥 大 鼠 的侧 脑 室 中 注 射 了 大 量 的 N Y 后 , 减 少 原 发 放 P 能 电持 续 时 间 , 抑 制 继 发 放 电 , 导 致 原 发 放 电 阈 值 增 加 。 可 并 另 外 , P 能 明 显 减 少 大 鼠 的 湿 狗 样 活 动 。 有 人 _』 察 了 3 NY 9观
加GB A A抑 制 作 用 或 降 低 谷 氨 酸 系 统 的 兴 奋 性 来 实 现 对 大
鼠 海 马 兴 奋 性 的 抑 制 作 用 。研 究 还 表 明 _ ,N Y 由 苔 藓 纤 】 P
2024癫痫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
2024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摘要癫病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严重影响癫病患者的安全、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一个可靠的癫病发作预测系统能够在发作前至少几分钟提供警告,以便患者能及时采取适当行动。
近年来,脑电图、心电图、周期节律分析、影像学、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为基千多指标精准预测癫病发作提供了新的见解。
为了更好地将癫病预测从研究挑战发展为临床现实,文中就最新的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癫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全球约6900万患者[ 1 ]。
癫病发作存在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容易导致患者溺水、烫伤、骨折、猝死等致残致死性情况。
癫病患者发生意外事故猝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猝死的27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 2 I 3 ]。
为了降低癫病突发带来的严重疾病负担,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入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 WD)和可植入设备等领域的发展,对癫病发作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基千各类指标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成为了热点和重点。
我们以"seizure prediction""seizure forecasting""seizure anticipation”作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尽可能选择5年内发表的相关文献,主要针对癫病患者的脑电图(electroencep h alogram入心电图(electrocard i ogram入周期节律、影像、血液等多维度特征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临床角度提出建议。
一、基千电生理信号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1脑电图:脑电图是癫病发作预测研究中的最常用、最高效的工具之一。
有研究者发现其可以预测未来几天内的癫病发作,是近年来该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4 / 5 ]。
左乙拉西坦预防复杂性热性惊厥复发及发展为癫痫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0.146左乙拉西坦预防复杂性热性惊厥复发及发展为癫痫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林健辉,姜尚林汕头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广东汕头515041[摘要]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 LEV)在预防小儿复杂性热性惊厥复发及发展为癫痫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汕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2例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32例)和B组(30例)。
A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B组采用地西泮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及癫痫转化率,脑神经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A 组治疗有效率为100.00%,高于B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2,P=0.026)。
A组的复发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5,P=0.014)。
A组的癫痫转化率低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9,P= 0.106)。
A组治疗后的脑神经相关因子(BDNF、S-100β、NSE)水平及免疫功能(IgA、IgG、IgM)水平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9,P=0.371)。
结论左乙拉西坦在预防复杂性热性惊厥复发和发展为癫痫中的效果良好,且该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程度比较轻。
[关键词]复杂性热性惊厥;左乙拉西坦;地西泮;癫痫;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4(a)-0146-04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vetiracetam in Preventing Re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mplex Febrile Convulsions into EpilepsyLIN Jianhui, JIANG Shanglin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Shanto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Shantou, Guangdong Province, 51504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vetiracetam (LEV) in preventing recurrent febrile con⁃vulsions and development of epilepsy in children. Methods62 children with complex febrile seizures admitted to Shanto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1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32 cases) and group B (30 ca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plans.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levetiracetam, while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diazepam.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re⁃currence rate , epilepsy conversion rate, neurologic factor level, immune function level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group A was 100.00%,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80.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982, P=0.026). The recurrence rate of group A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985, P=0.014). The con⁃version rate of epilepsy in group 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2.619, P=0.106).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brain nerve related factors (BDNF, S-100β, NSE) and immune function (IgA, IgG, IgM) in group A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group 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0.799, P=0.371). Conclusion Levetiracetam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recurrence of complex [作者简介] 林健辉(1982-),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危重症病学。
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效果及安全性比较分析
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效果及安全性比较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1T11:25:11.3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4期作者:于海艳[导读] 目的:比较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于海艳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抽选本院收治成人癫痫患者共87例(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2021年3月),实施对比性治疗研究,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3例,分别予以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差异。
结果:(1)临床效果:治疗前患者癫痫症状评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后,观察组癫痫症状评分、症状发作频次及单次症状持续时间均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效率、安全性: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药物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症发作频次及症状持续时间,且安全性显著,具备临床治疗推广价值。
关键词:左乙拉西坦;癫痫;安全性;临床效果癫痫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自限性疾病,大脑局部异常放电为根本病因,患者症状以反复性发作、短暂或刻板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主,可在病情持续性发作后对患者大脑功能造成累积性损伤,引发不良预后,故需予以患者及时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药物治疗是现阶段癫痫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可在周期性服药后对患者病情实现有效控制,但不同药物效果及安全性或存在差异,需合理用药[1]。
因此,为比较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特设本次研究,详情如下: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抽选本院收治成人癫痫患者共87例(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2021年3月),实施对比性治疗研究,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3例,分别予以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性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5K Y B 351)㊁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15A 610196)㊁宁波市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团队(2015C 110026)通信作者:高树贵,E m a i l :g a o s h u gu i @s i n a .c o m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性研究进展徐国安1,李广学2,高树贵2(1.宁波大学医学院,宁波浙江315211;2.宁波市康宁医院精神科,宁波浙江315210) 摘 要:电休克治疗尤其是无抽搐改良电休克治疗在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相比于药物治疗而言,具有起效时间更快㊁残留症状更少以及临床缓解率更高等特点,但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㊂目前相关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 D N F )通过参与神经元的生长㊁修复及存活,影响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参与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更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其可能是抗精神障碍的治病机制之一,因此探讨B D N F 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及基因修饰在电休克治疗中的作用,可能更有利于明确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的机制并为其策略性的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㊂关键词:电惊厥疗法;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甲基化中图分类号:R 4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8)04-0365-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8.04.022 电休克治疗主要通过电流诱发皮层痫样放电,引起全身抽搐发作,以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㊂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治疗严重的精神疾病[1]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 o d i f i e d 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t h e r a p y ,M E C T )是在原有电休克治疗基础上通过麻醉的方式降低肌肉紧张度,减少骨折㊁肌肉损伤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的改良治疗策略,其应用更广,也更为患者所接受㊂目前其最常用于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重度抑郁症㊁紧张症等,根据需要也可用于其他心境障碍以及精神病性障碍,如在一些伴有自杀或伤害他人行为的严重案,电休克治疗常被作为首选㊂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电休克治疗具有比药物更快的起效时间㊁更少的残留症状及较高的缓解率,纵使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短期记忆减退等,亦可以于停止治疗后渐渐恢复,故其可接受性较高㊂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 D N F )可能与电休克治疗作用有关㊂本文就近年来有关B D N F 与电休克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以期更为深入了解电休克作用机制㊂1 M E C T 与B D N F B D N F 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经元细胞以及神经胶纸细胞产生并释放,经血液循环广泛分布于各个脑区,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生长㊁存活和神经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在一些病理状态下,B D N F 产生㊁释放及分布异常可以导致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障碍,引起神经元可塑性降低以及脑结构的异常,进而影响个体对刺激的调节㊁适应能力㊂由于B D N F 在调节结构㊁突触和形态可塑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B D N F 蛋白与应激相关情绪障碍及精神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3]㊂目前关于电休克治疗对B D N F 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电休克治疗前后B D N F 蛋白水平的变化㊂国内学者L i 等[4]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联合电休克治疗组㊁单一接受药物治疗组,并设置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在患者治疗前及进行8~10次电休克治疗后抽取外周血并测定电休克治疗前后B D N F 浓度,结果显示:药物联合电休克组基线血清B D N F 浓度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患者电休克治疗后B D N F 浓度升高,提示B D N F 浓度不仅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更可能介导了电休克的抗精神病作用㊂B r u n o n i 等[5]进行m a t a 分析更进一步支持上述实验观点:电休克治疗后患者外周血B D N F 水平升高,电休克可能具有有神经营养效应㊂然而F r e i r e 等[6]同样将患者分为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组及单纯药物治疗组进行研究,于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分别抽取外周血行B D N F 水平检测,研究未发现B D N F 水平变化,表明E C T 治疗与B D N F 水平变化无明显相关㊂基于上述矛盾的研究结果,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B D N F 水平升高的 延时效应 ,即在电休克治疗过程中B D N F 浓度的改变滞后于患者行为学的改变㊂B o c c h i o -C h i a v e t t o 等[7]纳入接受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分别于患者电休克前㊁电休克㊃563㊃‘临床荟萃“ 2018年4月5日第33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pr i l 5,2018,V o l 33,N o .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结束后1天以及电休克后1个月抽取外周血行B D N F水平检测,结果显示:电休克前与电休克结束后1天B D N F水平无明显变化,但电休克后1个月患者外周血B D N F水平明显升高,表明B D N F水平升高具有一定延时效应㊂B u m b等[8]的实验结果发现电休克治疗后至少需要1周时间患者外周血B D N F水平才明显升高㊂目前相当数量的实验提取患者外周血进行B D N F浓度检测的时间均介于电休克治疗后60分钟到1天,这可能部分解释了一些相互矛盾的实验结论㊂此外,P i c c i n n i等[9]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基线(电休克前)B D N F水平高的患者往往具有更高的缓解率,这意味着基线时B D N F水平对患者E C T疗效反应具有预测作用,因此可能依据基线B D N F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指导后续电休克治疗策略,这无疑对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㊂基于以上研究,目前较为一致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健康对照,抑郁症㊁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多表现出更低的血清B D N F浓度,而这种B D N F浓度差异能够通过部分治疗得到纠正,故许多学者提出将B D N F 蛋白作为 生物学标志物 指导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疗效评估[10],而这一观点可能同样适用于电休克治疗㊂2M E C T与B D N F基因多态性目前关于基因多态性与电休克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H u u h k a等[11]对坦佩雷大学医院精神科连续收治的119例经E C T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B D N F G196A位点多态性(V a l66M e t)和在E C T疗效没有关系,但亚组分析显示:伴精神病性抑郁及晚发性抑郁C270T基因C C基因型患者对电休克有更好的反应,B o u s m a n等[12]对澳大利亚三家医院的117例患者进行的随机双盲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提示将抑郁症患者按症状标准分型并检测基因型,探索对电休克治疗敏感的基因型,用于指导电休克治疗疗效评估,对临床进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㊂V i i k k i等[13]通过对119例难治性抑郁症进行研究,通过对比B D N F基因(r s1*******㊁r s1888800)基因多态性与电休克治疗效果相关性研究,发现r s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电休克治疗效果相关,r s1*******纯合基因型(T T)与杂合基因型(T A)相比,纯合基因型对电休克治疗具有更好的反应性,电休克治疗后抑郁症状的改善也更为明显,提示r s1*******基因多态性可以用于电休克治疗效果的评定,对此类基因型患者选择电休克治疗具有指导意义㊂B e n n e t t等[14]对87例苏格兰患者按B D N F基因多态性分为V a l v a l㊁V a l m e t㊁M e t m e t3种基因型,经过电休克治疗,分别抽取入组患者电休克前㊁电休克4次(1周3次),电休克1月及电休克3月外周血行多态性检查,并对患者进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检查㊁剑桥神经心理测试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空间记忆任务测验,发现不同基因型患者电休克治疗后认知功能及症状改变无明显差异,B D N F基因多态性不能用于临床预测E C T治疗对认知功能效果㊂综上所述,并非所有的基因多态性变异均可以均能够影响电休克治疗疗效,仅有部分基因位点多态性变异可能具有指导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意义㊂目前很多学者仍不断进行全基因组研究,进行更深入㊁更广泛的位点研究,进一步为提高精神障碍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证据㊂3M E C T与B D N F基因甲基化修饰人类B D N F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11p13),人类B D N F基因包含7个上游外显子及9个启动子[15],每个外显子可以通过转录形成不同的m R N A,进而产生不同的B D N F转录产物,参与多种神经精神障碍的发生㊂这一复制㊁转录㊁翻译过程并非孤立完全不受外界影响㊂环境因素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参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机制,包括D N A甲基化㊁R N A干扰㊁组蛋白修饰㊁染色质重塑[16]㊂其中D N A甲基化在精神障碍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㊂B D N F基因启动子包含数个富含C p G二联核苷酸形成的C p G岛,主要集中于B D N F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区域,个人成长环境㊁遗传基础㊁社会心理因素可以导致B D N F基因C p G岛甲基化水平的修饰发生改变,进而调节B D N F蛋白的生成而参与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㊂K l e i m a n n 等[17]对11例行电休克的难治性抑郁症进行研究,在患者接受1㊁4㊁7次电休克后1小时以及24小时分别抽取外周血进行B D N F启动子Ⅰ㊁Ⅳ甲基化水平检测;J a n u a r等[18]通过对251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及77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㊂结果均提示:抑郁症状缓解者较非缓解者表现出更低的平均甲基化率,电休克应答者的平均启动子甲基化率低于无应答者,且这一结果主要见于B D N F外显子I启动子㊂因此学者建议可以将B D N F外显子I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作为电休克反应的 生物标志物 ,指导电休克治疗疗效的评估,探索电休克治疗指针的生物学因素㊂值得一提的是,B o u c k a e r t等[19]通过影像学方法探索电休克治疗与抑郁症状及B D N F蛋白水平的相关性㊂分别与患者电休克治疗前㊁第六次电休克后㊁㊃663㊃‘临床荟萃“2018年4月5日第33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p r i l5,2018,V o l33,N o.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电休克治疗结束1周及电休克结束后6个月评定蒙哥马利抑郁量表并抽取外抽血行B D N F蛋白浓度检测,部分患者在电休克前㊁电休克治疗1周后㊁电休克治疗后6个月行3.0T功能磁共振检查㊂结果发现电休克治疗后海马体积增大有统计学意义,E C T 后海马体积增大是一种独立的神经生物学效应,独立于抑郁症状及B D N F蛋白水平的变化㊂然而目前影像学相关的研究还很少,这一结果还需要更多的影像学研究探索并证实㊂目前在抑郁动物模型上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且可以精确到不同脑功能区域,如T a l i a z等[20]通过抑郁模型老鼠电抽搐治疗后不同脑区B D N F水平进行研究,发现电休克治疗可以诱发海马B D N F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中脑背外侧核B D N F表达,且中脑背外侧核B D N F抑制与电休克疗效密切相关,中脑背外侧核B D N F蛋白过表达可以抑制电休克疗效[21],由于个体神经系统高度的复杂性,动物模型实验是否能准确反应个人变化仍需要进一步验证㊂4问题与展望电休克治疗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无明确的检测 标记物 ,B D N F蛋白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具体作用通路仍不清楚,且目前研究主要抽取外周血标本进行研究,是否能精确反应大脑内环境改变及神经系统结构改变仍存在很大的挑战[22]㊂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B D N F在精神障碍的病因及治疗疗效预测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精神障碍患者往往具有较低水平的B D N F浓度,且这是可以被电休克治疗所纠正的,且B D N F浓度回升往往滞后于精神障碍患者症状学的改善,存在明显的 延迟效应 ㊂而B D N F基因甲基化则可以在基因水平调节B D N F浓度,进而发挥生物学效应㊂目前已有研究人员通过对其他组织如口腔黏膜细胞进行相关研究,为未来研究方向拓展的新的道路,而影像学技术更是可以直观的对不同脑区进行研究,将电休克治疗与影像学结合,探索电休克治疗对不同脑区代谢的影响,为探索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及电休克治疗疗效评估提供了新的平台,目前普遍将精神障碍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基因的表达及修饰具有重要的地位,探索与精神障碍相关的基因及修饰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㊂B D N F基因已有部分位点基因多态性及甲基化修饰提示可能与精神障碍相关,且与电休克治疗反应有联系,但目前研究样本偏少,且还有很多新的位点有待发现,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㊂参考文献:[1] K e l l n e r C H,F a r b e rK G,C h e nX R,e t a l.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o f l e f t u n i l a t e r a l 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 t h e r a p y[J].A c t aP s y c h i a t r S c a n d,2017,136(2):166-176.[2]S k o l n i c kP,L e g u t k oB,L iX,e t a l.C u r r e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o n-b i o g e n i ca m i n e-b a s e da n t i d e p r e s s a n t s[J].P h a r m a c o lR e s,2001,43(5):411-423.[3] A i dT,K a z a n t s e v aA,P i i r s o oM,e t a l.M o u s e a n d r a t B D N Fg e n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e x p r e s s i o nr e v i s i t e d[J].J N e u r o s c iR e s,2007,85(3):525-535.[4] L i J,Y e F,X i a o W,e ta l.I n c r e a s e ds e r u m b r a i n-d e r i v e dn e u r o t r o p h i c f a c t o r l e v e l sf o l l o w i n g 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t h e r a p yo r a n t i p s y c h o t i c t r e a t m e n t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s c h i z o p h r e n i a[J].E u rP s y c h i a t r y,2016,36:23-28.[5] B r u n o n i A R,B a e k e n C,M a c h a d o-V i e i r a R,e ta l.B D N Fb l o o dl e v e l sa f t e re l e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t h e r a p y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m o o dd i s o r d e r s: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W o r l d JB i o l P s y c h i a t r y,2014,15(5):411-418.[6] F r e i r eT F,R o c h aN S,F l e c kM P,e t a l.C o m b i n i n g E C Tw i t h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e p r e s s e d i n p a t i e n t s i n an a t u r a l i s t i cs t u d y i sn o t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s e r u m B D N Fl e v e li n c r e a s e[J].JP s y c h i a t rR e s,2016,76:30-37.[7] B o c c h i o-C h i a v e t t o L,Z a n a r d i n i R,B o r t o l o m a s i M,e ta l.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 T h e r a p y(E C T)i n c r e a s e s s e r u m B r a i nD e r i v e d N e u r o t r o p h i c F a c t o r(B D N F)i n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td e p r e s s e d p a t i e n t s[J].E u rN e u r o p s y c h o p h a r m a c o l,2006,16(8):620-624.[8] B u m b J M,A k s a y S S,J a n k eC,e t a l.F o c u so nE C Ts e i z u r eq u a l i t y:s e r u m B D N Fa sa p e r i p h e r a lb i o m a r k e r i nd e p r e s s e dp a t i e n t s[J].E u r A r c h P s y c h i a t r y C l i n N e u r o s c i,2015,265(3):227-232.[9] P i c c i n n iA,D e lD e b b i o A,M e d d aP,e ta l.P l a s m a B r a i n-D e r i v e dN e u r o t r o p h i cF a c t o r i nt r e a t m e n t-r e s i s t a n td e p r e s s e d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i n g 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 t h e r a p y[J].E u rN e u r o p s y c h o p h a r m a c o l,2009,19(5):349-355.[10] A u t r y A E,M o n t e g g i aL M.B r a i n-d e r i v e dn e u r o t r o p h i c f a c t o ra n dn e u r o p s y c h i a t r i cd i s o r d e r s[J].P h a r m a c o lR e v,2012,64(2):238-258.[11] H u u h k a K,A n t t i l a S,H u u h k a M,e t a l.B r a i n-d e r i v e dn e u r o t r o p h i c f a c t o r(B D N F)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G196A a n dC270Ta r en o t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r e s p o n s et o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 t h e r a p y i nm a j o r d e p r e s s i v e d i s o r d e r[J].E u rA r c hP s y c h i a t r yC l i nN e u r o s c i,2007,257(1):31-35.[12] B o u s m a n C A,K a t a l i n i c N,M a r t i n D M,e ta l.E f f e c t so fC OM T,D R D2,B D N F,a n d A P OE g e n o t y p i cv a r i a t i o n o nt r e a t m e n t e f f i c a c y a n d c o g n i t i v e s i d e e f f e c t s o f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 t h e r a p y[J].JE C T,2015,31(2):129-135.[13] V i i k k i M L,Jär v e n t a u s t a K,L e i n o n e n E,e t a l.B D N Fp o l y m o r p h i s m r s1*******i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t h ee f f i c a c y o f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 t h e r a p y i n t r e a t m e n t-r e s i s t a n t d e p r e s s i o n[J].P s y c h i a t rG e n e t,2013,23(3):134-136.[14] B e n n e t t D M,C u r r i e J,F e r n i e G,e t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c o g n i t i v e o u t c o m e s a f t e rE C Tde p e n d i n g o nB D N Fa n dC OMT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J].JE C T,2016,32(4):243-250. [15] C h e nD,M e n g L,P e i F,e t a l.Ar e v i e wo fD N A m e t h y l a t i o n㊃763㊃‘临床荟萃“2018年4月5日第33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p r i l5,2018,V o l33,N o.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i nd e pr e s s i o n [J ].JC l i nN e u r o s c i ,2017,43:39-46.[16] K a n g H J ,K i m J M ,K i m S Y ,e ta l .A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u d y of B D N F p r o m o t e r m e t h y l a t i o na n dd e p r e s s i o ni nb r e a s tc a n c e r [J ].P s y c h i a t r y I n v e s t i g,2015,12(4):523-531.[17] K l e i m a n n A ,K o t s i a r iA ,S p e r l i n g W ,eta l .B D N Fs e r u m l e v e l s a n d p r o m o t e rm e t h y l a t i o n o f B D N F e x o n I ,I Va n dV I i n d e p r e s s e d p a t i e n t sr e c e i v i n g 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t h e r a p y [J ].J N e u r a lT r a n s m (V i e n n a ),2015,122(6):925-928.[18] J a n u a rV ,A n c e l i n M L ,R i t c h i e K ,e ta l .B D N F p r o m o t e rm e t h y l a t i o na n d g e n e t i cv a r i a t i o ni nl a t e -l i f ed e p r e s s i o n [J ].T r a n s l P s y c h i a t r y,2015,5:e 619.[19] B o u c k a e r tF ,D o l sA ,E m s e l lL ,e t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h i p p o c a m p a l v o l u m e ,s e r u m B D N F ,a n dd e p r e s s i o ns e v e r i t yf o l l o w i ng 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 th e r a p yi n l a t e -l i f ed e p r e s s i o n [J ].N e u r o p s y c h o p h a r m a c o l o g y,2016,41(11):2741-2748.[20] T a l i a zD ,N a g a r a j V ,H a r a m a t i S ,e t a l .A l t e r e d b r a i n -d e r i v e d n e u r o t r o p h i c f a c t o re x p r e s s i o ni nt h ev e n t r a l t e g m e n t a l a r e a ,b u t n o t i n t h e h i p p o c a m p u s ,i s e s s e n t i a l f o r a n t i d e p r e s s a n t -l i k e e f f e c t s o f e l e c t r o c o n v u l s i v e t h e r a p y [J ].B i o l P s y c h i a t r y,2013,74(4):305-312.[21] F r a n k l i nT B ,S a a b B J ,M a n s u y IM.N e u r a l m e c h a n i s m so f s t r e s s r e s i l i e n c e a n d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J ].N e u r o n ,2012,75(5):747-761.[22] D u c l o tF ,K a b b a j M.E p i g e n e t i c m e c h a n i s m su n d e r l y i n g th e r o l eo f b r a i n -d e r i v e d n e u r o t r o p h i cf a c t o ri n d e p r e s s i o n a n d r e s p o n s e t oa n t i d e p r e s s a n t s [J ].JE x p Bi o l ,2015,218(P t 1):21-31.收稿日期:2017-12-07 编辑:﹏﹏﹏﹏﹏﹏﹏﹏﹏﹏﹏﹏﹏﹏﹏﹏﹏﹏﹏﹏﹏﹏﹏﹏﹏﹏﹏﹏﹏﹏﹏﹏﹏﹏﹏﹏﹏﹏﹏﹏﹏﹏﹏﹏﹏﹏﹏﹏﹏﹏王秋红读者㊃作者㊃编者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要求1 统计学符号按G B3358.1-2009‘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排印㊂常用: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 );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 ;③标准误用英文大写S E ;④t 检验用英文小写t ;⑤F 检验用英文大写F ;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 ;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 (P 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 值㊁χ2值㊁q 值等)㊂2 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㊂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㊁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㊁成组设计㊁交叉设计㊁析因设计㊁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㊁随机㊁对照㊁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㊂3 资料的表达与描述采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 (Q R )]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采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采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㊂4 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㊁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㊁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㊂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㊁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㊁合理的解释和评价㊂5 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 <0.05(或P <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 检验㊁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㊁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 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 =3.45,χ2=4.68,F =6.79);在用不等式表示P 值的情况下,一般选用P >0.05㊁P <0.05和P <0.013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需再细分为P <0.001或P <0.0001㊂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㊁总体率)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㊂‘临床荟萃“编辑部㊃863㊃‘临床荟萃“ 2018年4月5日第33卷第4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pr i l 5,2018,V o l 33,N o .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是一种神经生长因子,主要分布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中,对神经元的发育和存活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BDNF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增强突触连接和记忆形成,提高认知能力等。
此外,BDNF还能够调节神经元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1. 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BDNF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疾病与BDNF水平的改变有关。
例如,抑郁症患者的BDNF水平较低,而BDNF基因表达的变化也与癫痫、阿尔兹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调节BDNF水平,可能能够预防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
2. 生长发育和学习记忆方面的研究在生长发育和学习记忆方面,BDNF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在大脑发育早期,BDNF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提高神经元的迁移能力;在成年后,BDNF主要参与身体各个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此外,BDNF还能够增强长期记忆的形成,改善学习能力。
3. 药物研究随着人们对BDNF作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DNF在药物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
例如,某些新型抗抑郁药中可能会采用增加BDNF的方式来改善抑郁症症状,同时还有研究表明,BDNF对于睡眠及其相关的恢复和保护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一些天然药物和饮食因素(如绿茶、三文鱼等)可能与BDNF水平有关。
三、未来研究方向尽管对于BDNF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未来的研究方向方面仍然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癫痫持续状态后神经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神经细胞凋亡 , 注抗 B N 而灌 D F的抗 体则 能阻止 神经元凋 亡和 在癫痫持续状态后 1 天显著增加 , 3天时达 到高峰 , 与之 同时伴 TK r B表达 下调 , 提示 B D N F可 以加重癫痫持续 状态神 经细胞损 随出现线粒体 释 放细 胞 色素 C 以及 凋亡诱 导 因子 表达 增 加。 伤㈨ 。 c pi l n抑制剂可 以减 少凋 亡诱 导 因子表 达 和细胞 色素 c的释 aa
华北煤炭 医学 院学报
2 1 年 1 月第 1 01 1 3卷第 6期
JN r hn ol eia U ie i 0 1N vmbr1 ( ) ot C iaC a M dcl nvrt 2 1 oe e,3 6 h sy
・7 75・
癫痫持续状态后神经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放, 减少海马神经细胞凋亡 , 说明癫痫持续状态后活化 的钙 依赖 蛋白酶的表达介导了神经元 凋亡并 在钙信号传导通路上扮 演着 重要 作用 。
2 氧 化 应 激 产 物 增 加
5 尿激 酶型 纤维 蛋白酶原激活剂表达增加
尿激酶型纤维蛋 白酶原激活剂 ( P 属 于纤 维蛋 白溶酶原 u A) 活化作用 中的一员 , 和其受体 (P R) u A 的结合 , 了和细胞粘 附、 除
而后 期表达 可能与海 马神经元 细 平有 不同程度 的增 加 , 活性氧簇 和脂质 过氧 化物标记 产物 丙 早期表达可能细胞凋亡有关 , 但 胞 重塑致癫痫发生有关。 、 二醛水平 明显 升高 , 且氧化应 激程度 明显超 出机体 自身抗氧 化
的水平 。T s等 发现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活 性氧簇和丙 二醛 ai
无改变 ; 边缘 区星形胶质细胞 I L一1 B受体表 达晚且短暂 。提示 I 与其神经元受体 可能参与调节 海马兴奋性 , 与其 星形 L一1 1 3 而 胶质细胞受体可能与神经 元存活有关 , 具体 机制有 待于进 一步 研 究 。但推测细胞因子参 与了癫痫持续状态导致 的海 马神经元 损伤 。 4 脑 源性神 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N F 属于神经生长营养素家族 , BD ) 脑 内B D N F以两种形式共存 : 成熟 的 B D N F和 B D N F前体 ( r D po . B N) F 。其受体主要有 3种 : 酪氨酸 蛋 白激酶受 体 ( r B , ” TK ) P 神 经营养 因子受体 ( N R) P T 和神经 降压素受体 (oti ) N F srl 。B D in
多药耐药基因-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与小儿耐药性癫痫的关联研究
慢 性脑部 疾 病 j 其 中 6 % 的患 者 于 小 儿 期 发 病 。 , 0 7% ~ 0 0 8 %小儿 癫痫经 正规应 用抗癫痫 药 治疗可 获 得长期缓 解 , 其余 2 % ~ 0 的患 儿发 作 不 能得 到 0 3% 有效控制 , 为 耐 药性 癫 痫 ( rgrs t c pl — 成 du eia ee i p sn e
的候 选基 因研究 是耐药性 癫痫 分子遗 传学研究 的策
略之 一 。本 研究 通过 分 析 多药 耐 药基 因一 ( D 1 1M R ) T 19 一2 C多态性 、 源 性 神经 营 养 因子 ( D F 基 因 脑 BN ) C 7 T多 态性 与小儿 耐 药性 癫 痫 的关 联性 , 20 以探 讨
王 广新 , 成 杨作
(. 1 中南大学湘雅三 医F )科 , 南 长沙 4 0 1 ;. 东大学齐鲁儿童 医院儿科 医学研 究所 ,山 东 济南 2 0 2 ) g .L 湖 10 32 山 50 2
中 国 图 书分 类 号 : 9 —;R3 42 4 .0 . ; 7. R 343 9 . ;R7 2 12 2 R9 7 6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1 9 8 20 )7—0 3 0 A 10 —17 ( 0 8 0 9 3— 5 摘要 : 目的 探 讨 多 药 耐 药 基 因一 、 源 性 神 经 营 养 因 子 1脑 ( D F 基 因的 两个 多态 性与 小儿 耐 药性 癫痫 的关联 性。 BN) 方法 选取 多药 耐药基 因一 1的 T 19 多 态 性 、 D F基 因 一2 C BN
29 岁。 .)
能起作用 ; B N 而 D F基因 C 7 T多态性与/ 耐药性癫 痫可 20 J qL
癫痫发病相关的ERK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
癫痫发病相关的ERK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王伟涛;张永全【摘要】信号转导通路在癫痫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癫痫基础研究的热点.其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转导通路是一条重要的信息传递通路,可通过磷酸化后参与神经元的兴奋过程,进而影响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认为,ERK1/2磷酸化是癫痫发作过程中细胞的早期反应之一,可作为阻止癫痫发作的潜在治疗靶点.文章主要从对ERK信号通路的认识以及ERK信号通路如何参与癫痫的发病机制、ERK信号通路相关的癫痫治疗来阐述当前的研究进展,为寻求治疗癫痫新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6(018)001【总页数】3页(P70-71,105)【关键词】癫痫;ERK信号通路;治疗靶点;研究现状【作者】王伟涛;张永全【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
目前癫痫的患病率为4‰~9‰,由世界卫生组织在我国组织的大规模的调查报告为8‰,我国现有癫痫病人1000多万人,新发病率为25/10万/年,每年新增发病人数约为40万人。
在癫痫患者中,儿童和青少年仍是癫痫高发人群,癫痫人群的治疗状况令人担忧。
因此,积极寻找预防和治疗癫痫的方法成为当今我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研究认为,ERK1/2磷酸化是癫痫发作过程中细胞的早期反应之一,可作为阻止癫痫发作靶的潜在治疗点。
现就与癫痫发病相关的ERK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信号转导通路在癫痫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癫痫基础研究的热点,是 MAPK 家族中的重要成分,也是 MAPK 家族中第一个被克隆的成员[1],该通路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细胞生长、分化、增殖等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转导通路是其中一条重要的信息传递通路,多数学者认为ERK1/2信号转导途径为一种抗凋亡信号,有益于神经元的存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临床研究进展牟芝蓉1(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071)摘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 F )是继神经生长因子(N GF )后发现的第二个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维持和神经元群的成形性上起重要作用。
国内外正积极开发BDN F 用于神经损伤的治疗。
本文就BDN F 的结构、功能、信号传导以及临床研究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B ;分子结构;信号传导;临床试验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its clinical trialsM ou Zhirong(I 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Beij ing 100071)Abstract Brain-der r ived neur ot ro phic facto r is the second neur otr o phin after N GF was fir st found.T he ability of BD NF to r egulate ner vo us sy stem development,adult ner vo us plasticity,and maintenance of structur al integr it y sug g ests the use o f this pro tein t o treat neuro -degenera tio n asso ciated w it h human diseases .M any study wo rks had been done about t his pr otein,including m olecular str uctur e,signal tra nsduction,clinical trials,and so o n.Key words BDN F ;T r kB;molecular st ructure;signal tr ansduct ion;clinical tr ials 1现在第三军医大学复合伤研究所 重庆 400038 神经元的生长必须有来自靶组织的营养因子的支持,限制这些因子的产生,将使那些生长到错误靶组织或在靶组织错误定位的多余神经元突触和轴突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因子而退化[1]。
艾地苯醌对癫痫患者BDNF、IGF-1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艾地苯醌对癫痫患者BDNF、IGF-1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杨云生【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debenone 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thic factor ( BDNF) ,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 IGF-1 ) level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Methods A total of 74 patients with epilepsy admitted to Dongying Honggang Hospitalfrom May 2010 to May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7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valproate(20 mg/kg) 3 times a day for 3 months.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valproate as well as idebenone 30 mg, 3 times a day for 3 months. BDNF,IGF-1 level were record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 MMSE) and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 WCST) on cognitive function were evaluat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serum BDNF and IGF-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9. 4 ± 3. 5)μg/L,(146 ± 32) μg/L,respectively, increased than before treatment[(6. 4 ± 2. 1) μg/L,(114 ± 38) μg/L],and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4±2.4) μg/L,(115 ±34) μg/L],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or P<0. 01). After treatment,the MMS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26 ±6) scores vs (24 ±4) scores],WCST score(except the test number and the number of complete classification)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0. 05),andthe number of consistent errors, the number of random errors,the number of complete classific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ofthecontrolgroup[27±12vs37±16,28±10vs34±12,4.2±0.9vs4.8±0.7],th e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 05). Conclusion Idebenone can lower BDNF and IGF-1 levels in serum of patients with epilepsy,thereby enhance cognitive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目的:探讨艾地苯醌对癫痫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癫痫伴抑郁大鼠杏仁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的表达观察
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9期·基础研究·癫痫伴抑郁大鼠杏仁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的表达观察杨钧哲1,许新炜1,朱含笑1,程莉晶1,李云2(1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大理671000;2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摘要:目的观察癫痫伴抑郁(EAD)大鼠杏仁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 (TrkB)的表达变化,探讨BDNF及其受体TrkB在EAD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EAD组、癫痫组、抑郁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
抑郁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结合孤养法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癫痫组和EAD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痫模型,于造模后第14天对癫痫模型进行抑郁筛选,癫痫伴发抑郁大鼠为EAD组;癫痫未伴发抑郁大鼠为癫痫组。
对照组为健康SD大鼠。
于造模成功后第29天(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采用活体灌注取脑法取脑,并分离出脑组织中的杏仁核。
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杏仁核BDNF及TrkB蛋白。
结果模型建立成功后第29天,与癫痫组、对照组相比,EAD 组大鼠杏仁核BDNF及TrkB表达阳性细胞数均减少(P均<0.05),BDNF和TrkB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
结论与癫痫大鼠比较,EAD大鼠杏仁核BDNF及TrkB表达均降低,二者表达降低可能提示EAD发病。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癫痫;抑郁;杏仁核;动物实验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9.09.009中图分类号:R7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9)09-0037-04Expression of amygdala BDNF and its receptor TrkB in epilepsy-associated depression ratsYANG Junzhe1,XU Xinwei,ZHU Hanxiao,CHENG Lijing,LI Yun(1Clinical Medicine College of Dali University,Dali671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changes of amygdala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and its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in epilepsy-associated depression(EAD)rats,an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BDNF and its receptor TrkB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AD.Methods Fifty-two healthy adult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AD group,epilepsy group,depression group,and control group,with13rats in each group.The chronic dep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the depression group by chronic unpredictable moderate stress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or-phan method.The epilepsy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lithium chloride-pilocarpine in the epilepsy group and EAD group.The epilepsy model was screened for depression on the14th day after modeling,and the epilepsy-associated depression rats were taken as the EAD group,rats with epilepsy without depression were taken as the epilepsy group,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healthy SD rats.On the29th day after the successful modeling(after4weeks),the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sacrificed,and the brain was obtained by in vivo perfusion and the amygdala in the brain tissue was isolated.The BDNF and TrkB pro-teins in the amygdala of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nd Western blotting.Results On the 29th day after successful model establishment,compared with the epileps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number of BD-NF and TrkB positive cells in the amygdala of the EAD group decreased(P<0.05),and 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TrkB protein decreased(both 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epileptic rats,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TrkB in amygdala of EAD rats decreases,and the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both may indicate the pathogenesis of EAD.Key words: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epilepsy;depression;amygdala;animal experiment癫痫伴发抑郁(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
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海马或颞叶BDNF及其受体TrkB的测定
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海马或颞叶BDNF及其受体TrkB的测定侯晓华;赵姝;林志国;张黎明【期刊名称】《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08(15)6【摘要】目的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受体(TrkB)在难治性颞叶癫痫(TLE)患者颞叶和/或海马中的含量,探讨其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的82例难治性TLE患者术中切除的海马或颞叶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BDNF及其受体TrkB含量进行检测,并与11例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在难治性TLE患者中,BDNF在颢叶和海马中含量明显增加(分别P<0.05,P<0.01),且海马中含量明显高于颞叶(P<0.01);TrkB在颞叶和海马中含量显著增加(P<0.01),且海马中含量高于颞叶(P<0.05).结论难治性TLE患者海马和颞叶中BDNF和TrkB含量增高,可能在癫痫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总页数】5页(P423-426,Ⅲ)【作者】侯晓华;赵姝;林志国;张黎明【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1【相关文献】1.对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患者进行前颞叶切除术的效果探讨 [J], 王明义2.BDNF及其受体TrkB在颞叶癫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高涛;王新军;牛光明3.难治性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脑组织内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 [J], 李春梅;侯晓华;张黎明;赵姝4.BDNF及其受体TrkB在不同程度癫痫患者颞叶或海马中的差异性表达 [J], 赵姝;韩大勇;王秀杰5.海马横切术对顽固性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术后癫痫的疗效分析 [J], 刘海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癫痫发生与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cl-2、Bax的关系研究进展
结合,使线粒体功能发生异常改变、引发凋亡。 Bcl-2 和 Bax
细胞是否发生凋亡,Bcl-2 增高,抑制细胞凋亡;Bax 增高,促
进细胞凋亡。 田淼晶等成功诱发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后,发现
大鼠海马中 Bcl-2 和 Bax 蛋白表达水平 SE 组较 NS 组明显
[11] 赵爽,黄瑞雅. 癫痫与神经元凋亡调控[ J] . 右江民
点与 Melissa Barker-Haliski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而 Bcl-2 的
作用就是拮抗谷氨酸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具
体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①胞浆内质网 Bcl-2 控制 Ca2+ 从内
质网释放而抑制细胞凋亡;②线粒体外膜层上 Bcl-2 的过表
达可减弱由凋亡因子诱导的线粒体膜通透性的增加,并增加
综 述
体且高表达、结合成簇,进而与 Bcl- 2 等凋亡抑制相关蛋白
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D]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8.
可以说是一对调控细胞凋亡的正负因子,二者的比值决定了
族医学院学报,2009,31(6) :1059-1061.
二、 癫痫与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由细胞
内部程序激活而发生的自杀性死亡。 凋亡广泛存在于生物
体内,参与机体内多项生命活动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目前
研究指出,癫痫造成的神经元损害有一部分是通过神经细胞
凋亡实现的。 赵瑞等建立了 KA 诱导大鼠癫痫模型,显示癫
生,产生一系列细胞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 这一
浅谈癫痫发生与细胞凋亡调控因子
Bcl - 2、Bax 的关系研究进展
田惠中 李今子
一、 概述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是脑部神经元过度同
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摘要]癫痫是一种有多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严重脑病。
本文着重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神经胶质细胞及自身抗体等几个方面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服务于抗癫痫新药的研究。
[关键词]癫痫;作用机制;离子通道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慢性、反复性和突发性大脑功能失调。
研究表明,癫痫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神经胶质细胞[1]及自身抗体[2]等有密切关系。
本文对主要的作用机制加以综述。
1 作用于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是担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活动以及形成神经环路的核心构件,任何离子通道的改变都有可能异化通道蛋白的正常功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电活动的失衡,最终诱发异常同步化放电,从而导致癫痫发作。
特别是钙通道功能受损在全身性癫痫的发病过程中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3、4]1.1 钙离子通道:钙离子是体内重要的阳离子之一,在稳定内环境和传递生物信息中起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Ca2+浓度为1~2mmol/L左右,细胞内液Ca2+浓度仅10-7mmol/L,相差(1-2)×107倍。
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很低以及细胞膜的钙泵(Ca2+/2H+-ATP酶)可将细胞内液的逆浓度梯度泵出细胞外是导致这种跨膜浓度差的两种机制。
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oltage-dependentCa2+chanel,VDCCs)的突变可能破坏了这种正常的跨膜浓度差。
早在20多年前,Traub就发现细胞外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减少可能诱发脑组织中痫样动作电位,钙离子的减少现在被认为是反映了通过神经元VDCCs而发生的钙离子内流现象。
1.2 钠离子通道:它可以产生电流、克服膜电容和膜电阻、产生动作电位(上升期)和传播自生动作电位。
另外卢非酰胺(Rufinamide,CGP-33101)与处于非激活状态的Na+通道相互作用,限制在神经元上高频率的开放,减少癫痫的发作频率。
[5、6]Vimpat(Lacosamide)[7]也被证明具有调节钠离子通道的活性,可以通过降低钠离子通道的过度活性,来控制神经细胞的活性治疗癫痫。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意义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意义概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神经肽,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和修复的作用。
在神经系统发育、功能维护、损伤修复和干细胞再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成果证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神经系统保护和修复新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神经系统保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保护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神经元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存活能力,减轻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例如,在正常心肌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升高,心肌细胞活性酯酶的活性得到增强,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缓解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炎症反应:神经系统损伤后,免疫细胞会释放炎性因子,引起神经炎症反应,并加重神经系统的损伤。
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抑制这种炎性反应,有助于减轻神经系统损伤之后的病情。
3. 改善神经网络的稳定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改善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和同步性,减少异常电信号产生的可能性。
因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用于改善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4. 抗氧化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抗氧化,阻止自由基的生成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因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用于防治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二、神经损伤的修复神经系统的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将处于死亡、凋亡、再生或功能恢复的不同阶段。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损伤的修复方面具有以下作用:1. 促进干细胞分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干细胞的分化,转化为合适类型的神经细胞,例如转化为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
这将有助于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2. 促进神经元生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并增加神经发育的突触数量。
这将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
3. 促进周围胶质细胞的转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周围胶质细胞的转化,转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等,并促进其分化和增殖。
GABAB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GABA B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李煜,吴超然,张雨濛,廖红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09收稿日期2021-11-11通讯作者廖红*************.cn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GABA B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在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元兴奋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已证明GABA B受体参与多种CNS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癫痫、抑郁、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及自身免疫性脑炎等疾病。
因此,明确GABA B受体在CNS疾病中的病理角色,对GABA B受体相关药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从GABA B受体结构和功能出发,综述其参与各类CNS疾病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γ-氨基丁酸;GABA B受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研发中图分类号R741;R741.0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780/ki.sjssgncj.20211031本文引用格式:李煜,吴超然,张雨濛,廖红.GABA B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9):526-529.Research Advancements of GABA B Receptors in Disease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I Yu,WU Chaoran,ZHANG Yumeng,LIAO Hong.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210009,ChinaAbstract Objectiv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here is still no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GABAB receptor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neurons and glial cells,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gulation of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and neuronal excitability.It has been proven that GABAB receptors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CNS diseases,including epilepsy,depression,stroke,Alzheimer's disease,and autoimmune encephalitis.Therefore, clarifying the roles of GABAB receptors in the pathology of CNS diseases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ABAB receptor-related drugs.In this paper,the specific mechanisms of GABAB receptors involved in various CNS diseases a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BABAB receptors.Keywordsγ-aminobutyric acid;GABA B receptor;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调节神经元活动中起关键作用。
银杏叶提取物上调海马脑源性营养因子和神经肽2受体表达、增强突触重建而改善发育期癫痫大鼠认知功能的
【 bt c】 O jcv T be eeet o etc o Gng ib E b o o i ef co n A s at r be e oos v fc f xat f i oB o ( G ) ncg t u tnad i t r f s r k l ni n i v
rcntu t ni vnl rt v hkn ldsiueb e tlnttao Y A a —i g,E GH ieg,I eo srci j e i as、t ide z r ypn3e e rzl U NB oq n G N a- n L o nu e i e , e a f H iF N Qupn ,I u, A G Y nK yL brty BanDsae Bo f rai ( uhuMei l oee o u ,A i-i L iW N u . e aoao ri i ss ii o t n X zo d a C lg )f g R r e m m o c l
JaguPoi eDp r etfPdars Te f l t o i lfX zo dcl ol eX zo 2 02,h a i s r n , eat n ei i ,h f i e H s t uh uMei lg ,uh u 10 C i n vc m o t c A a d p ao i aC e 2 n
【 关键词 】 点燃效应 , 神经病学 ; 脑源性 神经 营养 因子 ; 神经肽 2 体 ; 银 杏叶 提取物 ; 学 习 受
记忆
Efe t f e t a t o n g l b o o n t e f n to n x r s i n o f cs o x r c f Gi k o Bi n c g i v u c n a d e p e so f BDNF, o i i NPY2 a d s n p i R n y a t c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大脑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 3381·
脑 源 性神 经 营 养 因子 与大脑 相关 疾 病研 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41.02
吴玲 玲 (综述),邵金 贵 (审校)
(皖南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安徽 芜湖 241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6-2084(2008)22-3381 ̄3
已认识到 BDNF与大脑关系极其密切。现就 BDNF与大脑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脑源 性神经 营养 ;大脑 ;神经元
定位 在 成年 大 鼠大脑 皮质 中,可见 在第 3层即外锥体
Progress in Brain Derived Eurotrophic Factor and Cerebrum Rdated Diseases WU 厶 一ling,S皿4O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brain.Here we reveiew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BDNF an d cerebrum. Key words:B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Cerebrum :Neuron
阳性锥体细胞 J。CA1区阳性神经元 的胞体排列成
后 形成 含 119个 氨基 酸残 基 的 BDNF,在 肽 链 之 间 ,
有 二硫 键相 连 ,稳 定 了分子 的三 维 空 问结 构 ,此 空 间 2~3层 ,CA3区阳性神经元是 CA1区的 2倍左右,
结 构 对 于 列疏 松 ,最 多 时 可 达 10层 。BDNF阳性 神 经 元 在
nerve growth factor.BDN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lle growth development.diferentiation.maintenance a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癫痫研究进展摘要】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的第二大常见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
迄今为止,癫痫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近年的研究发现,BDNF及其受体TrkB在癫痫发病中具有特殊作用。
本文就BDNF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癫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010-02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epilepsy research progressLi Yangchao, Li Yun. Dali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Yunnan province, Dali 671000, China【Abstract】Epilepsy is a group of due to recurrent abnormal discharge of neurons temporary chronic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ysfunction, is in the nervous system disease after the second most common type of stroke disease, serious harm to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o far, the pathogenesis of epilepsy is unclear.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found that BDNF and its receptor TrkB has a special role in epilepsy.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BDNF in epilepsy were summarized.【Key words】Epilepsy;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The research progress 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的第二大常见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迄今为止,癫痫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对于癫痫发病机制较一致的观点是:癫痫发病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与抑制性不平衡所致。
近年的研究表明,这种兴奋与抑制间的不平衡主要与离子通道、突触传递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有关。
大量研究发现癫痫发作可导致脑内神经元的选择性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引发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海马苔藓纤维出芽、突触重建等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变化;而这些可塑性变化又使得癫痫呈现反复发作的特点,是癫痫频繁发作和难治的主要原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许多区域表达,通过与其特异性高亲和力受体TrkB结合,发挥较强的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分化、维持神经细胞存活和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研究发现它具有调控轴突分叉、树突生长以及树突棘密度的功能[1]。
BDNF可促进损伤神经元的再生,并参与突触重塑和神经递质传递的功能。
近年的研究发现BDNF及其受体TrkB在癫痫发病中具有特殊作用。
本文就BDNF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如下:1.BDNF/TrkB参与癫痫发生的机制1.1 BDNF/TrkB信号通路促进兴奋性突触传递癫痫的主要特征就是大脑兴奋性增高,造成自发的反复异常放电。
BDNF的分布和表达的变化,可以扰乱神经系统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平衡,导致癫痫的发生。
BDNF参与了突触可塑性的调节[2]。
研究发现BDNF基因缺失的小鼠海马LTP受损,而过度表达BDNF则可以修复这种损伤[3]。
稳定的LTP的形成需要新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
这说明内源性的BDNF/Trk信号通路可以调节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突触可塑性。
神经元可以通过改变谷氨酸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和NMDA受体而影响突触的兴奋性。
BDNF可以调节者两种通道的数量[4] 。
BDNF通过调节转录和翻译促进NMDA受体亚单位的合成及转运,内质网合成的NMDA受体亚单位上调可以增加NMDA受体的活性[3]。
在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中,BDNF可以增加GluR1和GluR2 mRNA的表达。
BDNF促进谷氨酸能神经传递,同时BDNF还可以减少GABA受体基因的表达,抑制减弱抑制性突触的传递,间接的增加突触的兴奋性。
戊四唑等惊厥药主要是通过诱导BDNF的释放增加神经元兴奋性从而促进癫痫的发生。
1.2 BDNF促进海马苔藓状纤维发芽海马苔藓状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是癫痫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慢性癫痫最显著的特征是海马苔藓状纤维发芽介导的海马锥体细胞异常兴奋性突触环路形成[5]。
有实验证据表明,BDNF促进了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苔藓状纤维发芽。
癫痫诱导的磷酸化的Trk受体主要表达在CA3透明层[6],而BDNF在海马的苔藓状纤维通路中有强烈的表达。
此外,BDNF可以诱导培养的海马切片的苔藓状纤维发芽,而运用K252a(TrkB拮抗剂)或者BDNF信号通路的封闭抗体可以抑制BDNF的这一作用[7]。
大鼠脑室内注射BDNF也可以诱导海马苔藓状纤维发芽和癫痫样活动[8]。
海马苔藓状纤维投射到CA3锥体细胞的突触兴奋性受到TrkB受体活性的调节。
先前的研究表明,促进海马苔藓状纤维TrkB受体的活化将会加强海马苔藓状纤维—CA3锥体细胞突触的兴奋性。
海马苔藓状纤维CA3锥体细胞突触兴奋性增强是癫痫发生的重要机制[9]。
正常情况下,齿状回苔藓纤维颗粒细胞的轴突(GCS)投射至海马CA3区的锥体细胞,其投射具有方向性及板层特异性。
而在癫痫发作后,由于在门区和CA3区大量神经元死亡,苔藓纤维失去了原来的投射特异性并在树突和突触连接体部位形成错误的连接,从而引起神经系统投射失去特异性并形成海马内兴奋性环路,进而导致了癫痫的自发性发作[10]。
条件性敲除TrkB受体能阻止点燃模型中癫痫的发生[9]。
在多种癫痫模型的海马苔藓状纤维中,都可以观察到磷酸化的TrkB增加[5],表明TrkB的活化可以促进癫痫的发生。
1.3 BDNF及其受体TrkB促进脑外伤异常神经网络重建脑外伤可以扰乱正常的神经网络,同时伴随的异常的轴突再生,这些异常的联系将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
BDNF及其TrkB受体在发育期间神经元轴突的生长非常重要[11],BDNF可以诱导神经元突起分化为轴突,并且可以促进突起延伸。
Gill R等通过建立了海马切片Schaffer 侧枝切断模型,结果发现损伤的海马切片用BDNF阻断剂处理14天后,可以减少50%的异常轴突再生;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发现,Schaffer 侧枝切断后可以导致CA3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fEPSP))明显增加,同癫痫样的活动和高兴奋性相似[11]。
而用BDNF阻断剂处理后,海马CA3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降低[12]。
1.4 BDNF基因的突变促进癫痫的发展BDNF的异常表达与癫痫的发生密切相关。
rs6265为BDNF的功能位点,因此,在BDNF中,其基因上的错义变异rs6265能够对BDNF的分泌以及脑内海马的相关功能起到一个显著的影响效果。
BDNF基因的变异改变BDNF蛋白质的功能及营养效应,最终导致癫痫的易患性。
目前被证实频率最多的是BDNFSNP(rs6265)。
[13]2.BDNF的抗癫痫作用虽然BDNF基因敲出的小鼠癫痫发作点燃形成的速率降低2倍以上,过度表达BDNF转基因鼠表现为严重的癫痫发作及自发性癫痫发作。
但是,BDNF也有抗癫痫作用,可抑制戊四氮诱发的强直性阵挛发作。
因此,BDNF在癫痫发作机制中存在着两面性[14]。
有研究发现心室内注射BDNF可以抑制点燃模型中癫痫的发生 [15]。
这与常规对BDNF的认识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长时间的BDNF作用,可以抑制TrkB受体的敏感性,同时减少TrkB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16]。
还有研究表明,成年大鼠海马内连续给予6天的BDNF注射,可以减少海马内80% TrkB受体表达[16]。
BDNF可以增加神经肽Y的浓度,海马内连续7天注射BDNF可以诱导神经肽Y的表达上调[17]。
在海马,神经肽Y主要表达在锥体细胞层的GABA能神经元和齿状回门部。
大量的证据表明,海马CA区的神经肽Y有很强的抗惊厥和神经保护作用[18.19-20]。
3.小结BDNF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损伤神经元的再生,并具有参与突触重塑和神经递质传递的功能,在癫痫的发病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还存在许多争议。
但深入探讨BDNF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可进一步丰富癫痫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治疗癫痫及改善此类病人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 饶小平, 许智祥, 徐富强. 大脑皮层内活动依赖的神经环路结构可塑性研究进展[J]. 动物学研究, 2012, 33(5): 527-536.[2]Patterson S. L,Abel T,Deuel T. A,Martin K. C,?Rose J. C?and?Kandel E. R,et .al. Recombinant BDNF rescues deficits in bas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hippocampal LTP in BDNF knockout mice.?Neuron.(1996)??16,?1137–1145.[3]Caldeira M. V,Melo C. V,?Pereira D. B,Carvalho R. F,?Carvalho A.L.?and?Duarte C. B,et .al. BDNF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and traffic of NMDA receptors in cultured hippocampal neurons.?Mol. Cell. Neurosci.?(2007a)?35,?208–219.[4]Caldeira M. V,?Melo C. V,Pereira D. B,?Carvalho R,?Correia S.S,?Backos D. S,?Carvalho A. L,Esteban J. A.?and?Duarte C. B. et .al.?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and synaptic delivery of 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subunits in hippocampal neurons.?J.?Biol. Chem.?(2007b)282,?12619–12628.[5]R.D. Traub, R,Miles, R.K.WongModel of the origin of rhythmic population oscillations in the hippocampal slice Science, (1989)243, pp. 1319–1325.[6]Binder D. K,Routbort M. J?and?McNamara J. O,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evidence of seizure-induced activation of trk receptors in the mossy fiber pathway of adult rat hippocampus.?J.?Neurosci.?(1999a)?19,?4616–4626.[7]Koyama R.?and?Ikegaya Y.??Mossy fiber sprouting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epilepsy.?Curr. Neurovasc. Res. (2004)?1,3–10.[8]Scharfman H. E,Goodman J. H,Sollas A. L.?and?Croll S. D,??et .al. Spontaneous limbic seizures after intrahippocampal infu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Exp. Neurol.?(2002)174,?201–214.[9]X.P. He, R. Kotloski, S,Nef, B.W, Luikart, L.F,Parada, J.O. et .al. McNamara Conditional deletion of TrkB but not BDNF prevents epileptogenesis in the kindling model Neuron, (2004)43, pp. 31–42.[10] 邵一叶,陈英辉. 神经导向因子调节海马苔藓状纤维出芽及其与颞叶癫痫相关性[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4,30(4):499—502.[11]Aungst, S,England, P.M,&?Thompson, S.M. et .al.Critical role of trkB receptors in reactive axonal sprouting and hyperexcitability after axonal injury.?J. Neurophysiol.?(2013)??109,?813–824.[12]Blocking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hibits injury-induced hyperexcitability of hippocampal CA3 neurons. Eur J Neurosci., (2013) 38,pp.3554-66.[13] 付伦姣,罗成宏,苏斌儒,胡湘蜀,郭强, 欧阳梅,宋小花等,BDNF基因多态性与颞叶癫痫患者的关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年7月第21卷第7期.[14] 黄隽,徐通,杨朋范,任榕娜等,颞叶癫痫儿童脑海马组织内BDNF表达变化的意义[J], 东南国防医药2014年5月第16 卷第3期.[15]Larmet Y,Reibel S,Carnahan J,Nawa H,?Marescaux C.?and?DepaulisA.?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ppocampal kindling in the rat.?Neuroreport?(1995)?6,?1937–1941.[16]Knusel B,Gao H,Okazaki T,Yoshida T,Mori N,?Hefti F.?and?Kaplan D. R.?et .al. Ligand-induced down-regulation of Trk messenger RNA, protein and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in rat cortical neurons.?Neuroscience?(1997)?78,?851–862.[17]Reibel S,Vivien-Roels B,Le B. T,Larmet Y.,?Carnahan J,?MarescauxC.?and?Depaulis A.?et .al. Overexpression of neuropeptide Y induced by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the rat hippocampus is long lasting.?Eur. J.Neurosci.?(2000b)?12,?595–605.[18]Effects of single-dose neuropeptide Y on levels of hippocampal BDNF, MDA, GSH, and NO in a rat model of pentylenetetrazole-induced epileptic seizure. Bosn J Basic Med Sci.?13 (2013),pp.242-7.[19]Reibel S,Benmaamar R,Le B. T,Larmet Y,Kalra S. P,MarescauxC.?and?Depaulis A.??et .al. Neuropeptide Y delays hippocampal kindling in the rat.?Hippocampus?(2003)?13,?557–560.[20]Baraban S. C,Hollopeter G,Erickson J. C,Schwartzkroin P.A.?and?Palmiter R. D.?et .al. Knock-out mice reveal a critical antiepileptic role for neuropeptide Y.?J.?Neurosci.?(1997)?17,?8927–8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