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体味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启发式、体验式、探究式等先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教师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师生互动,构建知识,使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和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际的两大教育理念上的转变。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统一。
二、教材内容分析
《体味文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内容作为整本书的开篇,着重让学生去感受、体味、理解文化。本框内容共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大量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展示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让学生体味到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又各具特色。第二部分介绍文化的概念、内涵,让学生领悟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且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第三部分通过展现一些材料和观点让学生去感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学生分析
文化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十分熟悉但还没有正确认识的一个领域。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意义。从课本主要内容看,知识难度虽然不大,但是它的信息量很大。作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因此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知识探究,从而达到学生主动跨越碍障探求知识的目的,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形成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境、巧妙利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应有的情感。
2、合作探究式教学
依托探究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朝着学生自己答疑的
3、小组讨论教学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文化的力量
依据: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文化的力量是学习《文化生活》的理论基础,也是高考的考试范围,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将其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文化内涵是《文化生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理解文化内涵对于学好文化意义重大,但是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多达上百种之多,对于高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来讲理解文化内涵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将文化内涵的理解界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文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化生活,学习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二)【新课学习】
合作探究一:你能说出一些和文化有关的词语吗?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能谈谈感受吗?
(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现如下图片: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校园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总结概括出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多媒体展示如下图片:楔形文字、龙图腾、古私塾、芭蕾舞,总结概括出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多媒体呈现如下图片: 江南的婉约、山东的豪爽、四川的热辣、东北的淳朴,西班牙的斗牛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概括出: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教师点拨:同学们谈论了很多关于文化的现象和活动,老师也展示了很多文化现象,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那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请结合学案阅读课文P4—P9,并思考:(时间5分钟)
1、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2、文化有哪些特点?
3、文化有哪些形式(静态、动态)?
4、文化的力量?
合作探究二: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
考考你: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1)李教授发现了淡化海水新技术
(2)老王经营着一个杂货店
(3)9月6日晚中央电视台《娱乐风景线》在新校举行大型文艺演出,著名歌星费翔、董文华、杨臣刚等都登台献艺
(4)刘主任将作为县人大代表出席了县人代会。
(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1)(3)是文化现象,(2)(4)分别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合作探究三:(1)张家界的自然风光是文化吗?
(2)将张家界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
二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张家界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张家界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总结归纳文化的第一个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
表现:A、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合作探究四: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是人形,却具有狼的习性,不能直立行
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且咧嘴示警,她们虽然是人,却是没有
文化的人。
思考:人类是不是天生就具有文化素养?
(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文化的第二个特点:②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方式:A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B、参与文化活动C、接受文化知识教育
合作探究五: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多媒体呈现下列图片:清明上河图、历史文物。
教师总结:文化的第三个特点③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
离不开物质载体。
教师总结:1、以上我们探究了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加深理解。
2、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一词用法非常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
果的统称。与文明的含义相近.如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
②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③我们所指文化的范围:是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文化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
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学以致用: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