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3浅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侯 霞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政治认同关系到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与稳定性的程度,关系到政治制度贯彻的好坏,以及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其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认识其认同现状并探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策略尤其重要。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033-2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及特点 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指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运作所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其与政治体系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强烈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认知基本正确,但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存在认知偏差。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认同感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腐败现象,加上受西方某些理论观点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一些深层问题的认知存在认识偏差,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不能深刻的理解其精髓和内涵。部分学生对共产党的先进性产生质疑,对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仍然感到困惑。 二是政治情感鲜明,热情性与冷漠性并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一方面表现得比较积极,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呈多元化趋向,表现为热情与冷漠并存。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意识交织并存,对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无足轻重,不积极向政府和学校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意愿,自身的政治权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 三是政治动机的理想性与功利性共存。在政治信仰上,很多大学生把共产主义作为毕生的信仰,但也有不少学生只注重现实功利,部分学生要求入党,是为了对毕业后找工作或考公务员有利,把入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又不想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治认知欠缺阻碍其政治认同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结构具有片面性。一方面,他们对直观的、形象的政治象征认识清楚,对重大的或偶发的社会政治事件给予较多关注;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常规性的具体政治制度及其运作过程又知之甚少。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对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判断问题只凭自我感觉,而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政治冷漠感的形成。 (二)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消解大学生政治认同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从根本上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这无疑有利于推动人们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但市场经济中追求经济利

益最大化原则容易使人形成 “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扭曲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削减民族成员的向心力。 (三)制度的不完善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方面由于机制的不完善,使大学生行使的政治权利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保障。处于改革发展中的政治制度,一些具体制度、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阻碍了参政议政渠道的畅通,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政治不信任削弱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的腐败现象,降低了政府的诚信度、损坏了党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

使部分大学生对政府产生偏见、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四)文化碰撞的负面影响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日趋广泛,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然而,对于大学生,多元文化带来的并不全是善果。自冷战以来,文化渗透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

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通过互联网及其它媒体、高层论坛、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电影电视等途径,推销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政治体系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三、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一)经济的发展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增强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邓小平在谈到东欧巨变时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政治信仰的建立是以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任何一种政治理念必然与社会的物质、经济状况相联系。部分大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简单的横向比较中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盲目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4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

常大地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本文首先概述了网络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关联性,再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SWOT 分析,最后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字: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034-2

网络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前沿,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知识交流的重要途径,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动态、德性品行有着直接影响。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我们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通过其庞大的信息网状结构铸就了人机对话模型,完成虚拟的网络互动与服务过程。网络有着海量信息,且具有一定的全球性、平等性、复杂性、及时性、虚拟性和开放性,是一个具备共享功能和交互功能的双向媒体系统。将网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传统教育趋向于非主体化,同时也辅助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品格的教育过程,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已有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媒介已得到人们的普篇认可,网络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这里既有着正面影响,还有着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接受

向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因此,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增强的政治保障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增强利益表征度。利益表征度是指政府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程度。这是区分其性质的一个依据。政府增强利益表征度,最大限度的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自然会获得公民最大程度的、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其次,增强参与度。参与度是指公民自愿通过各种合法形式和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程度。只有增强了公民的参与度,才能使他们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逐步培养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最后,提高透明度。透明度指是指政府向全体公民公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程度。政治透明度有助于增强公民对现存政治体系的认同感,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最大限度地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及时地防止和阻止各种违宪行为。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主体意识,思维敏捷、见解独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充分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使其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不断进步。其次,要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

的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最后,要在实践中创新思想

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和掌

握学生的基本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转变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讨论、对话、辩论等方式有效互动,搭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

双向交流的平台,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学习政治理论。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政治参

与能力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奉献社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关心政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各级

党组织和政府要积极地拓宽民主渠道,加大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力度,给大学生提供广泛的表达政治热情和

政治愿望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现象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要注意预防和克服大学生的政治盲动和政治偏激,深入了解

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实践,逐步把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84. [3]塞缪尔・P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

京:三联书店,1989.

[4]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12).

[5]顾晓英.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