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变文》故事流变及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艺术手法的嬗变
《伍子胥变文》抓住重大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 加以大力的叙述和描写,避免毫无选择和平铺直叙, 大力夸张、渲染和铺排。 如以剑投江环节: 子胥见人不受,情中渐觉不安。心口思惟,虑恐船 人嫌我信物轻少。虽是君王宝物,知欲如何,遂掷 剑于江中,放神光而焕烂。剑乃三涌三没,水上偏 偏。江神遥闻剑吼。战悼(掉)涌沸腾波,鱼鳖忙 怕攒泥,鱼龙奔波透出。江神以手捧之,惧怕乃相 分付。剑既离水,鱼鳖跳梁,日月贞明,山林皎亮, 雪(云)开雾散,霞散烟流,岸树迎宾,江风送客。
子胥答曰:“余亦不是仵茄之子,亦不是避难 逃人,听说途之行李。余乃生于巴蜀,长在藿 乡,父是蜈公,生居贝母。遂使金牙采宝,支 子远行。刘寄奴是余贱朋,徐长卿为之贵友。 〔共〕渡蘘河,被寒水伤身,三伴芒消,唯余 独活。每日悬肠断续(续断),情思飘飖,独 步恒山,石膏难渡。披岩巴戟,数值狼胡,乃 意款冬,忽逢钟乳。留心半夏,不见郁金。余 乃返步当归,芎穷至此。我之羊齿,非是狼牙。 桔梗之情,愿知其意。”妻答曰:“君莫急急, 即路遥长。
一、主题的嬗变
早期较为完整而系统记载伍子胥生平事迹 的文献,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伍子胥 列传》和《范泽蔡睢列传》,《吴越春秋》 卷三至卷五。 《吴越春秋》: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吴越 争霸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对伍子胥寄予 同情。 《史记》:深切同情,充分肯定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 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 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 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 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 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君 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史记·伍子胥列传》
隐语
其妻遂作药名〔诗〕问曰:“妾是仵茄之妇细 辛,早仕于梁,就礼未及当归,使妾闲居独活。 ●莨姜芥,泽泻无怜(邻),仰叹槟榔,何时 远志。近闻楚王无道,遂发豺狐(柴胡)之心, 诛妾家破芒消,屈身苜蓫。葳蕤怯弱,石胆难 当,夫怕逃人,茱萸得脱。潜形菌草,匿影藜 芦,状似被趁野干,遂使狂夫莨菪。妾忆泪沾 赤石,结恨青箱。夜寝难可决明,日念舌干卷 柏。闻君乞声厚朴,不觉踯躅君前,谓言夫婿 麦门,遂使苁蓉缓步。看君龙齿,似妾狼牙, 桔梗若为,愿陈枳壳。”
道家思想
“风尘惨面,蓬尘映天,精神暴乱,忽至 深川。水泉无底,岸阔无边。登山入谷, 绕涧寻源,龙蛇塞路,拔剑荡前,虎狼满 道,遂即张弦。饿乃芦中餐草,渴饮岩下 流泉”。
“(伍子胥) 画地而卜,占见外甥来趁。用水 头上攘之,将竹插於腰下;又用木剧(屐) 倒着,并画地户天门,遂即卧於芦中,咒 而言曰:‘捉我者殃,趁我者亡,急急如 律令!’……子永少解阴阳,遂即画地而卜, 占见阿舅头上有水,定落河傍;腰间有竹, 冢墓成荒;木剧到着,不进傍徨。若着此 卦,必定身亡;不复寻觅,废我还乡。”
《伍子胥变文》故事流变及 文化内涵
正史:《史记·伍子胥列传》 传说:《吴越春秋》 杂著:《吕氏春秋》等。 唐:《伍子胥变文》 元杂剧《伍员吹箫》 明《举鼎记》,《浣纱记传奇》 近世皮黄戏《文昭关》等戏剧; 明《列国志传》《新列国志传》 清《东周列国志》等小说。
史传系统
民间系统
《 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变文》 《说专诸伍员吹箫》 情节之比较
《伍子胥变文》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南有楚国平王,安仁治化者也。” “王问百官:‘谁有女堪为妃后? 朕闻: 国无东宫,半国旷地;东海流泉溢,树 无枝,半树死⋯⋯’” ⋯⋯ “有恩不报,岂成人也!有恩若报,风流 如(儒) 雅。”
“臣今见王无道,虑恐失国丧邦。忽若国 乱臣逃,岂不由秦公之女! 与子娶妇,自 纳为妃,共子争妻,可不惭于天地!此乃 混沌法律,颠倒礼仪。臣欲谏交,恐社稷 难存!”
韵文以七言为主,惟有伐楚经郑遇渔夫之 子的歌唱是五言,三处韵文使用楚辞体, 句中夹有“兮”字。 散文部分,多用生硬幼稚的白话,也间有 骈偶文字。
路遇浣纱女
悲歌以(已)了,更复前行,信业随缘,至于 颍水。风来拂耳,闻有打沙(纱)之声,不敢前荡, 隈形即立。 子胥行至颍水旁,渴乏饥荒难进路, 遥闻空里打纱声,屈节斜身便即住。 虑恐此处人相掩,捻脚攒形而映树; 量久稳审不须惊,渐向树间偷眼觑。 津傍更亦没男夫,唯见轻盈打纱女, 水底将头百过窥,波上玉腕千回举。 即欲向前从乞食,心意怀疑生游(犹)豫, 进退不敢辄谘量,踟蹰即欲低头去。
释家思想
1.佛家的因果轮回观 佛理“ 业感缘起”论是阐释《伍》文的内 在线索。小乘佛教的“ 缘起”说强调“ 人 无我” , 即我无自性, 我非自我的主宰, 据佛理人由色、想、受、行、识“ 五蕴” “ 因缘合和” 而生。 大乘进一步提出“ 法无我”,人与法都是 性空假有。 2.隐喻手法
在《伍子胥变文》中,儒道释的斗争主要 体现在佛道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上。
《伍子胥变文》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的观 点,在此基础上,对人物性格有更多的刻 画:广有谋略,灵活应变;多疑;忠心不 二等。
二、情节的嬗变
《史记》:客观叙述,情节简单。 《伍子胥变文》:奔亡,伐楚,见杀。 1.择取正史当中言之凿凿的人物行事,又广 泛吸收了传说中神奇迷离的动人传说,雅 俗兼具。 2.大胆虚构情节,铺张故事。如:逃亡途中 遇姊、外甥追捕、夫妻相逢、子胥落齿; 伐楚鞭戮平王之尸、杀死昭王和魏陵等。 3.单线结构,前后相应,脉络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