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三则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小结:本段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大学的教学原则,分析了影响教育成败的主要因素。
3、请同学齐读第三段: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简介《礼记》和《学记》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为儒家论礼丛书。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学记三则》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关于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和古代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
2、掌握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多音多意字、通假字的用法。
2、学习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
源自文库教学难点:
1、逐层理解各段阐发的教育思想。
2、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含义。
三、听课文录音,教师正音
四、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疏通文字,体会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五、串讲课文,疏通文句
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请同学齐读第一段: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小结: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2、请同学齐读第二段: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思考:本段论述了什么道理?
小结:本段阐明了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其优点,补救其缺点的教学原则。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名句。
◆解释关键字:孙:通“逊”,顺。善:完善,动词。扞格:抵触。胜:克服。修:整治。燕朋:坏朋友。燕辟:不正经的话。
译文:大学教育的方法是:在不合正道、有碍学习的事未发生之前加以禁止,这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候施教,这叫作及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察学习而得到益处,这叫作观摩。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难以克服;错过时机以后才去学习,虽然勤苦,也难有成就;杂乱无章地施教而不顺应事理,就会使教学受到破坏,混乱无绪而无法整顿;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学生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解释关键字:嘉:美好的。旨:味美。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自反:反躬自省。困:困惑,不通。相:相互。长:促进,提高。
译文:虽然有美好的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互促进的。
◆解释关键字:失:过失、缺点。或:有时。长:使……增长。善:优点,名词。
译文:读书的人有四种易犯的过失,老师必须了解。人们学习的时候,有时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时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时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时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各有不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啊。
教学方法:
讲授、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文章,如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篇,它是秦汉时期系统的阐明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的一篇典范作品,这篇文章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