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精品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00340387c24028915fc3ba.png)
辨析题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1b096d524de518974b7d55.png)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7dccf1e7700abb68a982fbef.png)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0f263d38d15abe23492f4d82.png)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马原必背辨析-期末考试
![马原必背辨析-期末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c4326b0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a.png)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不完全正确。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
第一句正确。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处于运动中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是从属关系,物质除了运动还有质量等其他属性4. 矛盾就是斗争错误。
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连接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5. 认识的两个阶段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错误。
认识的两个阶段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6.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正确。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7. 有用就是真理错误。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这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 社会意识都是属于思想上层建筑错误。
并非社会意识都是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如自然科学等不会因人的利益、观念不同而不同。
9. 运动和发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误。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误。
马原复习思考题答案
![马原复习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ce483583c4bb4cf7ecd162.png)
马原答案一、辨析题1、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埋葬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吸收资产阶级分子或私营企业主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改变党的性质。
P216答: 错误。
无产阶级政党是开放的,只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价值观,均可以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部分,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更不会改变党的性质,反而可以使党吸收民族先进思想进而壮大自身的力量。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是由自然和人组成的。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和人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活动可以归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即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研究和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P24、253、如果意识或精神没有独立性,精神文明便无法传承。
答: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能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在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这一哲学观点为我们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f7e6c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2.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1、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3)对⽴统⼀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4)建⽴在对⽴统⼀规律基础之上的⽭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法;(5)是否承认对⽴统⼀规律,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对⽴和⽃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主要表现在四个⽅⾯: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
(3)总之,⼈的认识是从实践产⽣,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3)上层建筑的反作⽤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产⼒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统⼀的关系。
⼀⽅⾯⼆者是统⼀的,它们是同⼀劳动过程的两个⽅⾯,并不是两种独⽴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命性的统⼀?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命性的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原期末教学资料》马原辨析题
![《马原期末教学资料》马原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c8ead43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e.png)
一、辨析题目录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技术科学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4.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5.历史事件是人们意识的“合力”造成的。
6.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论总称。
7.物质是存在的,意识也是存在的,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
8.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10.垄断是在垄断竞争中产生的。
11.马克思主义是为一切被剥削阶级服务的。
12.既然物质和意识都是存在的,所以杜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对的。
13、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14.“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15.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16.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17.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18.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19.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20.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21.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2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3.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2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25.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26.“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27.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8.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29.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30.“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31.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2061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0.png)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f21e542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1.png)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第一篇:马原辨析题整理版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3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 F=ma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马原考试题库资料
![马原考试题库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a9ab389bb4cf7ec4afed0f2.png)
一、辨析题1、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
、错2分,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
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4分2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对2分,运动与变化与物质的关系4分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对2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表现4分。
4、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错2分,只要是意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统一的表现4分5、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对2分,辨证否定是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的否定与克服,同时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还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分6、坚持真理就一定能实现价值。
、错2分,坚持真理体现的是遵从客观规律,获得的是客观效果;实现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人民大众)需要。
坚持真理不一定能实现价值,遵从规律带来的客观效果有时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甚至伤害大众利益。
这是真理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
4分。
7、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错2分,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二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4分8、资本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错2分,资本的本质3层递进观点。
4分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对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社会生产资料由垄断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以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分10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表示社会进步了。
、错2分,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标准,生产力进步只是基础,还需要占有和分配公平,政治和法律正义,思想道德水平高,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获得保障。
4分11人的现实本质是劳动。
9、错2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分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21道辨析题
![21道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a0f90dbfba0d4a7302763a5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含解析)21道辨析题辨析题:(选自各类就业招考试题、硕研入学试题等)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
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但是却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最新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
![最新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f78e0267ec102de2bd89e6.png)
一、辨析题第一章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22答:此观点错误(2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3分)。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P2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此观点错误(2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分)。
3、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P22错误(2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才是绝对的;与之相应,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反映论,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先验论(3分)3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29-30正确(2分)。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来实现的(3分)。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2正确(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3分)。
5、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P25答:(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2分)。
( 2)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3分)。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8答:观点错误(2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只有反映者而没有被反映的对象是不能自行产生意识的(3分)。
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P45答:此观点错误(2分)。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1分),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分)。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
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
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也表现在意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上,意识的能动性既是理论意义上的能动性也是实践意义上的能动性,既表现为对世界的反映,更集中地表现为度世界的改造和创造。
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并非意识无中生有凭空创造,而是把新的创意付诸实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创造体现了不同于改造的更强的人的能动性,有其特殊的哲学意味。
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参考答案: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是没有搞懂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事物发展中的确定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
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偶然性发现其背后的必然性,揭示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
在科学发展史上,一些人由于受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影响,把偶然性与必然性绝对地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它们虽然也同意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规律和必然性,但却认为只有排除偶然性才能发现必然性,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一错误的命题。
实际上,如果把偶然性完全排除在科学的视野之外,对偶然性置之不理,那就等于堵塞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就不可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了。
7、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参考答案:正确。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过程引起另一过程,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所谓的交换位置是指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中,原因和结果是不确定的、相对的,任何原因都有其原因,是作为原因的结果而存在的,结果也同样如此。
而结果又可以反作用于原因,成为促使原因发展的原因。
原因与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反映了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8、假象就是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参考答案:错。
假象并非不表现本质,只不过以特殊的方式表现本质而已。
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不同的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现象有真象与假象,假象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的现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任何现象都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无本质之现象,也没有五现象之本质,假象也是本质决定的现象,也表现特定的本质。
9、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参考答案: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而质与量是事物的不同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它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任何事物总是有一定的质,而质总是特定事物的质。
一事物如果失去自身的质,就会丧失其存在,改变事物的质就改变了事物的存在。
质与事物存在的关系较之量与事物存在的关系更紧密,尽管事物不能没有量,但事物的量有特定的存在范围和变化区间,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并不改变事物的质,事物还是其本身,就像一个人可以胖点和瘦点,但还是他自己,而人质的改变就是质变,与事物的存在关联更密切,所以说质与事物是直接统一的,而量与事物存在是统一的。
10、“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参考答案:“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
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唯心主义也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认为感觉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主观自生的、第一性的,是感觉产生了感觉的对象即事物。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唯心主义则是“从感觉到物”。
所以,尽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在感觉的本质问题上却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将“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质是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存在,否认了感觉在感性认识以至整个认识过程中的起点和基础地位。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参考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不由任何人的主观认识而定,而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2、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参考答案:“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由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既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因此是有用的。
真理有用是指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认为真理因人而异,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当成真理的标准,必然导致真理多元论和主观真理论,甚至把小偷的偷术、骗子的谎言也纳入到真理的范围中。
13、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参考答案: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形成和起作用的,这是社会规律的一个特点。
但不能因此就说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的目的和愿望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意识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符合的程度;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对历史发展发生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发展往往是许多相互冲突的个人意志构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与一些人的目的相违背。
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辨证统一的。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1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参考答案: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生活存在。
它们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15、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
参考答案: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些动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成生活发展的动力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生产力并没有把社会发展的一切动力都包括在内,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各方面的矛盾等。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各门和改革可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
16、自由就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自由不是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自由是在对必然的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自觉用它来为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自由是和必然相联系的,必然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性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获得自由。
没有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只能遭到失败,是不会有自由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1.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答:此观点不正确,因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