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陕西省西安八校联考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陕西省西安八校联考2018届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陕西省西安八校联考2018届高考语文试题[答案]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消洁,下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对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化创新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谋求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
立足于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
在传承中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
有选择地汲取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而且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而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经,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顽固守旧与自我封闭。
同时,文化创新的机制需要掌握各类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加工与改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体现新价值。
譬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最新-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课标卷 精品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陕西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8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2018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陕西西安八校2019高三下年级联考(二)-语文
陕西西安八校2019高三下年级联考(二)-语文2018届高三年级联考〔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卷须知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假设做选考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纸上对应的题号后填写、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人对世界的征服,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那么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差不多美学风貌。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砖,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那个地方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
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
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那个地方。
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确实是它的本质。
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
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展现出磅礴的“气势”。
因此,在那个地方,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
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
它们全然不像在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陕西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陕西卷)5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陕西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字符号讲,也不是从字学“六书”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的,写起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是从汉朝的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
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
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
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
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
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
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
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
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名。
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为县,置令、丞。
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
《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
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网络百科全书可以像维基百科一样纯公益,也可以像互动百科一样拥有盈利模式。
但让知识归知识、商业归商业,则是运营主体必须恪尽职守....的一条职业道德底线。
②一面是城市土地寸土寸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另一面是自行车高速路封闭式、全程无红绿灯,这已决定了自行车高速路的修建难以遍地开花。
③当违法代价远低于守法成本,违法反而会成为一种经济理性,只有让违法者得不偿失,令违法者自食苦果,才能以儆效尤....。
④《三国演义》在我国影响巨大,至今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⑤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只有避免一味地庸俗吹捧、说些隔靴搔痒....的外行话,才能真正做到切中肯綮。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目前热销的保健品,酵素被媒体宣传具有减肥、保健、排毒、调节免疫等神奇功效,然而据专家的解释,喝酵素还不及喝酸奶来得实在。
B. 社交网络得以存在的基础是用户分享,然而分享者会基于个人趣味和利益考虑筛选选取信息,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
C.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承认个人和企业有经济利益诉求、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
2018届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
2018届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2018届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语文(一)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刑徒兵制是一种征发刑徒为兵的制度,一般由皇帝颁发诏书,变更特定刑徒原来所服之刑,代之以从军打仗,戍守边疆。
此种制度孕育于战国,流行于秦汉。
秦至西汉前期,国家武备由XXX和郡国兵构成,集兵方式采用义务兵役制度,只有遇到紧急军情时才大规模使用刑徒兵。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XXX二年冬,XXX将XXX率十万大军兵临函谷关,军情紧急,XXX采纳少府XXX的建议,发骊山徒击破XXX。
此次发刑徒为兵,属于非常之举,而非常制。
XXX,XXX曾使用刑徒兵平定淮南XXX反叛,这次使用刑徒兵的背景是XXX的叛乱尚未结束,对于讨伐淮南XXX面临着无兵可派的困境。
XXX时期土地兼并问题凸起,自耕农日益削减,秦和汉初以来的征兵制开始遭到破损,加之对外战争规模宏大,发刑徒为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XXX击朝鲜,平南越XXX,平益州、昆明反叛均使用了刑徒兵。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成为地主经营地产的主导形态,XXX“度田”的无果而终,意味着国家的“不抑兼并”,最终导致大量编户民流亡或投依田庄,征兵制的社会基础面临崩溃。
同时,XXX担心归附的军阀拥兵自重,地方将领利用地方的常备兵谋反,于是在建武七年下诏罢郡兵,XXX的这些罢兵措施,实际上等于废除了秦汉以来长期实行的正卒制度和更戍制度,导致“XXX设之兵,关隘无人驻守,而且国境地带也无当番守望的戍卒”。
2018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2018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陕西西安地区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西安地区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了媒体的热门词,常把相关联的事物也笼统称之为工匠精神,比如把“匠心独运”之匠心视同工匠之初心,甚至造出“匠心精神”这样的词汇。
但其实,它们各有所指,语义上不容易混淆。
执着、专注、忍耐、毅力、坚守、信仰、负责任、追求完美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或者说职业伦理、职业境界,有不同层次性。
“匠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
以手工艺术为例,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从心意识到眼睛,再到指挥双手进行有独创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反义词便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匠心”是何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不仅感情和一般思虑出自于心,思想也出自于心,自然也包括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
清人方苞说:“工之巧在心,而注于目,非规矩绳墨所能尽也。
”所谓“匠心独运”正是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手艺人施展工巧的指挥棒。
历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值得称道的“匠心独运”的事例。
宋代《清异录》中记载:“李文饶家藏会昌所赐大同簞,其体白竹也,所磨平密,了无罅隙,但如一度腻玉耳。
”这一件用竹篾制成的凉席平密光滑,有类似白玉的质感,形色皆美,既体现了高明的缥白、劈丝、编织、磨光等工巧,又体现了不凡的匠意。
没有“匠心独运”在先,怎么能做到把普通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理论上,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再讨论,但实际在手工艺行业里总有人错误地把“工巧”视为第一要务,因此虚耗人力物力,制造出许多构思平庸,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人造器物或环境。
【全国区级联考】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全国区级联考】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有很多好故事,需要作家去挖掘和表现,作家的写作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我们不间断地翻译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国读者阅读优秀作品的世界同步性增强了。
与之带来的效应就是,中国作家在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营养的同时,也能积极参照自身的悠久历史文化,这能激发、激活作家们更多的创造性,作家们也写出了更多的好作品。
因此,也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
在以往以西方为主导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也开始出现以中国人的眼光来评价世界文学的尝试了。
从2001年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都邀请专家、学者、作家组成评委会,来评选新世纪最佳外国小说,给出了中国人评判当代世界文学的标准。
他们建立了严格的评审机制,连续十多年,评选颁发“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这个奖所颁发的世界各国作家中,有的如勒·克莱其奥,后来也很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中国的世界文学奖项有眼光,很专业,受到了一些外国重要诗人和作家的关注和赞许。
事实证明,没有文化自信所带来的文学眼光,这种奖项的设立是不会成功的。
这些年,中国作协和地方作协也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国际作家写作营、国际作家写作计划等活动,深度开展国际作家交流。
在广泛的、与世界各个语种的作家诗人的交流中,中国作家以自身的魅力成了世界了解中国人心灵和文化的重要桥梁。
中国当代作家在交流中,也激发出对自身文学和文化的自信。
近年来,中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雨果文学奖、入围国际布克奖也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已经建立了对话,继伟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之后,中国当代文学也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评价和研究体系,这也使得中国作家进一步有了信心。
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这样的成就,跟我们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也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家继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像老树上生出的新枝,他们既受到了中国本土的文学、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他们跟世界文学也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
2018年度陕西语文高专业考试题资料文档版(含内容规范标准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学·科网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八校第一次联考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八校第一次联考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历朝统治者以开拓疆土、沟通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和西方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目的,开通丝绸之路。
为此,历代中央政权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如派遣使节、设臵驿站、设防巡哨、荒野屯田等,架设了东西方之间各民族友好往来的桥梁。
隋朝国祚虽短,但在统一中原后,隋炀帝不再封锁国内市场,取消各种限制,这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隋朝初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
隋文帝结束了分裂三个多世纪的历史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至隋炀帝统治期间,拓垦田地,多次大赦天下,普免田粮,人口不断高速增长,许多大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隋书》所志的“隋氏之盛,极于此也”是当时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同时,隋炀帝继位后,励精图治,通过军事征服,一方面阻止了契丹的崛起强大;另一方面将西部的大片疆土归入了中国版图,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极大地保证了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安全。
从现实情况看,开发丝绸之路既能使隋朝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度,又能炫耀中华强盛,达到它四处寻找奇珍异宝的目的。
隋大业五年(609)六月,隋炀帝御驾亲临张掖,登山丹焉支山,召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行“万国博览会”,此举使张掖一举成名,成为西域和外国商人同中原商人交易的中转地之一。
为了发挥丝绸之路的综合效益,隋朝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
隋炀帝特派礼部侍郎、地理学家裴矩招徕各地胡商,对周边各国使节和商贾进行管理,并了解其政治、经济、风俗等基本情况,放开或取消各种限制。
当时很多西域商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进行贸易。
裴矩结合调查情况撰写了《西域图记》一书,对两万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作了系统记述和介绍,“皇上应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原卷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展览赛事的活跃,是新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特征。
展览不仅提升了书法的社会地位与民众关注度,也极大地激发了书法爱好者的学习热情。
在展览的推动下,书法从传统文人闲暇之余的雅玩清赏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从书斋走向展厅。
这种变化,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转换与形式的改交,书法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展览赛事的推动下,书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书法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失与缺憾。
书法创作过去是一种私密的书斋艺术,更多体现的是纯粹的个人审美认知与艺术趣味,记录的只是书家日常的书写体验,个人化的自娱自乐色彩农厚。
而如今,书法与公共展览紧密相连,随着展览赛事的频繁举办与艺术市场的升温,书法展逐渐成为检测书家艺术水准,衡量书法作品价值,引领书法创作潮流的“风向标”。
参展、获奖、成名被热衷此道的书法创作者视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务,已直接影响书家书法创作取向与价值评判,其明显表现在书法创作以展厅效应、流行时尚、评委喜好等非艺术因素为标尺的“展览体现象”应声而出,“民间书风”“明清调”“流行书风”“二王贴学”“获奖体”“评委体”,闪亮登场,一哄而上,作品风格趣味、形式设计倾向性、模式化趋同,不少展览作者在纸张、用色、裁剪、拼贴上无所不用其极,对作品外在形式的考究远远重于作品内在品质追求,形式炫人耳目而内涵贫乏者多。
流行跟风现象导致许多展览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甚或千人一面之感,书法家个性意识与独创精神被无形的展赛之手不断消解。
从传统文人书斋式的自娱书写与私密性展示交流,转向大众公共空间的展陈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书法的形式能量、交流空间与展示效应,展览介入书法是不可回避的趋势。
就展赛对艺术传播交流推动而言,展赛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竞技模式;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问题来看,如何利用好展赛舞台,规避各种自觉不自觉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是对创作者艺术觉悟的考验,也是展览主事者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
陕西西安八校2019高三联考-语文
陕西西安八校2019高三联考-语文2018届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卷须知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假设做选考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题号后填写,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关于五月五日吃棕子是为了祭祀屈原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端午龙舟竞渡是为了表达抢救屈原愿望的传说,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端午节源于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传说最早见于汉末邯郸淳写的《曹娥碑》。
这些传说的产生说明,先秦两汉时期与端午节有关的数字、五行、阴阳等信仰如今差不多淡化了,人们开始对早期端午节的一系列避邪习俗感到莫名其妙,就编出一些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
也确实是说,一方面端午节的早期传承动力弱化了,一方面又出现了新的传承动力,这确实是纪念历史人物。
关键是后一种传承动力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使得端午节特别兴盛地传承下去。
在封建社会占据主流文化位置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维护皇权、族权、神权,整个社会文化系统就按着这条主线整合、传承,不合于这条主线的文化就会受到抑制,趋于衰退。
早期端午习俗的兴盛就在于其相关原始信仰的盛行,到这些原始信仰淡化的时候,它能否传承下去以及传承的强弱就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合于主流的儒家文化了。
屈原、伍子胥基本上因向国君犯颜直谏而致祸的忠臣,对他们的纪念符合民众的意愿,也是一种爱国忠君思想的教化,是符合儒家伦理的。
陕西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陕西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试题
2017—2018学年度高三级第八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纸上所规定区域内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
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
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
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
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
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
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
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
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名。
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为县,置令、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大附中西安高级中学西安高新一中西安交大附中西安地区八校联考西安市八十三中西安市一中西安铁一中西安中学西工大附中(八校顺序以校名全称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顺序排列;再行增减校名时“八校联考”名称不变)2018届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命题:西工大附中梁斌(原创1-3、17-21题)高新一中高阿超(原创10-15题)西铁一中王倩(原创4-6.16题)西安83中刘建军(原创7-9、22题)统稿:高阿超审定:王吾堂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消洁,下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对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化创新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谋求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
立足于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
在传承中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
有选择地汲取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而且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而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经,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顽固守旧与自我封闭。
同时,文化创新的机制需要掌握各类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加工与改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体现新价值。
譬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和落实方式,文化自觉包含着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三重含义:一是文化自我觉悟,认识文化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二是文化自我觉醒,培育历史意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三是文化自我觉察,开展文化审美并发挖其价值,进行合乎目的性的改造。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在反思过程中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的反思,才是更彻底更纯粹的文化自觉,只有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觉,才能为文化创新提供持久不断的正能量和推动力,培养起文化安全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阻止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
对文化思维方式的反恩固然十分重要,但文化思维方式只是认识文化规律和文化价值的手段并非目的,对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反思更重要,文化良心是对文化的道德担当与社会责任。
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毁环文物,摒弃珍贵文化遗产,直接造成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迷失,而价值的迷失又严重影响着我们在漫长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价值伦理共识,造成了道德底线的失守。
因此,培育当政者与民众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良心刻不容缓。
一个社会与民族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其突出标志是培育一种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
当代中国健康文化观的建构,必须蕴含经验与超越、真理与价值、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关切。
(摘自熊展斌《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有删改)1.下列关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承与保护好传统文化生态,是博采众长并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
B.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含义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容,并构成了文化创新的路径与方式。
C.文化自觉的核心是文化反思,但反思对象不是文化思维方式,而是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
D.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互为促进的动力,建构健康文化观,必须要有双重关切与辩证思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尼(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阐述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基础上,最后梳理出二者的正确关系。
B.第二段先阐述文化创新的基本形式。
再阐述态度与原则,最后指出文化创新的机制及价值体现。
C.在阐述文化自觉时重点论述了文化反思.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反思文化良心与文化道德的意义。
D.运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3.根据原文內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文化反思就无从树立起文化自信,从而无从阻止西方强势文化侵略。
B.衡量一种文化的优劣,内容上是否有创新,意义上能否提高人的文化自觉是重要的标准。
C.培育历史意识会更好地传承文化及承担历史、社会责任,培育文化自觉会坚守住道德底线。
D.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文化自觉包括反思其他文明,两方面都需有开放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该(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再谈北方山水舒国治在荒旷处找山水,是为游赏北方山水之宜。
北境地土迢辽,行路多赖车马,不靠舟楫。
明人袁小修《游居柿录》中所记种种纵一苇之所如,随荡随泊,以舟作屋,则是“南船”之玩法了。
今人游武夷山,以小舟慢划九曲溪,抬头转脖张口盯看奇景罗列,与时更换天然屏风,可谓目不暇接之极例;好则好矣,却有一点满桌山珍海味要在一顿饭里吃完之憾。
过于紧密的经验,即使绝佳,令人往往刻记不住。
逃难中一碗绿豆稀饭常更久存念中。
唐人张文成小说《游仙窟》,场景在今甘肃近青海的积石山,黄河走经。
今天游人学者会去的“炳灵寺石窟”,周围形势,当得仿佛。
只是今人多以快艇疾行于刘家峡水库,波涛激溅下抵达,这种自海上望见陡崖石刻,备感惊奇,然途程也稍便捷了些。
《游仙窟》开卷谓“嗟运命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邈……日晚途遥,马疲人乏……向上则有青壁万寻,直下则有碧潭千仞”,显然是风尘仆仆的陆路荒行后所见。
积石山在兰州西南,往河西走廊、往丝路而去的游人,常因径奔西北而略过不去。
今日群山荒凉,却又水深岩峭,洵是千秋奇景。
山后有山,正发人无限遥想也。
在荒旷空枯上行旅,常能获得一袭渐近绝景前的隔,如张文成所谓“张骞古迹,千万里之波涛;夏禹遗踪,二千年之磴”。
而日晚途遥,常是感怀奇景的微妙时刻。
长程跋涉,步步攀爬,到了高处,最是令人各念俱涌,甚至慷慨欲悲,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
然要有天地悠悠之感,风景应不宜过于灿丽。
最好不要“如入山阴道上”。
西安是游人多去之城,外地观光客在三五天内遍游了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及城内大小雁塔、清真寺、碑林等,不知何所收得?其实关中山水也有可流连者。
于右任二十年代初所写诗中,多记耀县五台山(药王山、山有五台,曰端应台、起云台、升仙台、显云台、齐天台)及淳化县的方里镇等处游踪,看来是当地人眼界里的“自家山水”,或许值得一探。
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距西安北边一小时车程,陇海铁路通车后,主干不经,益增其幽也说不定。
更北的耀县及淳化,自然不易有外方游客。
北京西郊亦多名山,昔人好称“西山八大处”,今日不甚显名,游人只知去八达岭长城。
西山之胜,在平淡、在不远、在不高,也在攀登。
不攀登,不得感受其简淡中多致之胜。
两年前在上海福佑路古董地摊见一迭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开本摄影风景,其中一本西山风景多见奇石松,天成布列,如户外大园林,阅后颇心羡之。
当时逛得匆匆,不暇思及购买,想来可惜。
清人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一文,讲这座西郊名山,“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
……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想来这山是不错的。
山要谐俗,中国山原本都做得到;只是文人把它写高写清了,仙人将之修真炼异了,鹤猿将之飞绝栖灵了。
看来翠微山端的是北京好后山,骆驼祥子的远亲还能住在那儿,曹雪芹的足迹或许还留在那儿,今日老百姓仍随意爬爬,却又没有北京城内名胜随时听到的呱噪,诚是郊游的佳处。
注释:①迍邅(zhúnzhān)一是指处境不利,困顿;二是指欲进不进,有如行路很艰难的样了。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所说“有一点满桌山珍海味要在一顿饭里吃完之憾”是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游赏山水美景过于繁密而目不暇接也是一种审美的缺憾。
B.文中引用的《游仙窟》开卷“嗟运命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逸”这两句,因为这两句最能呈现张文成风尘仆仆的陆路荒行后所见。
C.本文谈论北方山水,其意并不在描摹北方山水的壮美,作者旨在表达行旅中领会北方山水特点的方式以及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较少运用修辞,其朴素的白话文中带有文言的韵味,简净疏隽,别有意趣。
5.文中尾段引用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的文段,有什么作用?讲简要分析。
(5分)6.在作者看来,如何才能领略赏味北方山水的妙处?请简要概括。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林海音——台湾文学的一道阳光张昌华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
台湾人,生于日本。
英子5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萍飘到北平。
爸爸英年早逝。
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3个孩子,又折回台湾。
“少小离家老大还”,一把辛酸两行泪。
六口之家蜗居在一间日式住宅的玄关处,于3个榻榻米大的地盘吃饭、办公兼睡觉。
作家的林海音,不求属“著述等身”一类。
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5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您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城南旧事》跨越时代背景,跨越了政治,以委婉温馨的笔触去描写人性和人类的命运,已得到社会一致的认可。
林先生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
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