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66 邓中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66 邓中甲
我们下面接着讨论本教材各论的第十四章,治燥剂。治燥剂的定义: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燥证外燥
温燥
凉燥
内燥
上─肺
中─胃
下─肾、大肠
从定义看,燥证治法有轻宣辛散和甘凉滋润两类治法。这两类治法,分别针对了燥证的外燥和内燥两类病证。燥是外感六淫之一。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对燥的认识,历史上有一个过程,对于内燥认识比较早,早在《内经》,以及汉代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都已经有对内燥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方剂。比如我们后面要讨论到的麦门冬汤,那就是治疗内燥,滋阴润燥的一个典型方剂。对于外燥,外燥这方面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产生比较晚。较早的是清代初年的喻嘉言,喻昌,他提出来外燥燥邪为病的问题。《内经》病机十九条里边没有燥,所以喻嘉言还补充了一条相应的燥邪为病的经文,他补充一个经文。因为在当时的方剂书里,都没有外燥的分类。历史演变过程当中,像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里,有一些开始治疗外燥的方出现。一直到清代初期《医方集解》,才有了外燥分类。外燥的代表性方剂的出现,是在清代的中期,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里,他利用参苏饮,改造组成一个杏苏散。一般认为治疗外燥当中,特别凉燥一个典型的方剂。由此看来,对外燥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燥,首先分外燥和内燥两类。其本质,内燥是阴液不足。人体失去津液濡润的现象,称之为燥。这一点大家很好理解,对于外燥中的凉燥,往往初学的学员不好理解。
第一节轻宣外燥
杏苏散一类方
主证病机分析:外感凉燥证。代表方
外感凉燥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恶寒无汗
咳嗽咳痰清稀头微痛鼻塞嗌干
苔白脉弦
下面我们看看杏苏散,杏苏散这个方,它是治疗外感凉燥的一个代表方,所以主证、病机分析,病机是指它外感的凉燥证,
燥,作为外邪来讲,都于秋天发生。所以一般称它为秋燥。秋燥都容易伤肺。同气相求。风寒暑湿燥火。燥属于金,燥金。肺也属于金,所以五行当中有肺金。所以燥易伤肺。秋天的气候,介于夏天和冬天之间,在初秋的情况下,往往前面连着夏天,这时秋阳以暴,太阳还比较充裕的,气候仍然比较炎热。所以初秋容易感受温燥,它是以伤津为主。深秋就和初秋不同。深秋的气候特点,后面接着冬天,因此有些人把这种凉燥称作“燥为次寒”,比寒次一等,或者又叫小寒。因为这时候西风肃杀,气候开始比较寒冷了。这时候感受的外燥,都偏于寒,把它称为凉燥。
杏苏散的主治,它主治外感凉燥证。从主治的这个证候来讲,外感凉燥,像恶寒、无汗、咳嗽,这我们都好理解,燥易伤肺,肺失宣降,咳嗽,包括头微痛,都好理解,但是它鼻塞、咽干,在深秋的时候,感受偏于寒邪的燥邪,鼻子阻塞,咽喉干燥,这个应该类似于津液缺乏的表现,但反过来主治里又有咳嗽痰多清稀,咳痰清稀。这又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小青龙汤证那种寒饮内停,咳嗽痰多清稀的表现。这一点是初学杏苏散这个方,初学凉燥治法,很难理解的方面。要理解这个问题,主要我们要从燥的本质来看,燥的本质是缺乏津液濡润的现象,称之为燥。那缺乏津液濡润的现象,对人体津液缺乏,可以有整体性的,可以有局部性的。比如内燥,或温燥,外燥当中的温燥,它都是一种整体性的缺乏津液濡润,
所以产生口干、鼻燥这些缺乏津液濡润的燥像。但凉燥之邪,本质上是感受外寒,也有寒性的特点。同学们学过《中医基础理论》里边,六淫的一个发病特点,寒性收引凝滞,使气机郁滞,津液不能布散,津液凝聚在局部不能布散,需要津液濡润的地方,由于津液凝聚在局部,局部从没有用的津益很多,咳嗽痰多清稀,寒饮内停。需要津液濡润的地方,得不到布散,无法输布到那里去。反而产生鼻塞咽干,咽喉干燥,这种感觉。所以凉燥证,和单纯的外感风寒证,不同的就在这个方面。
因此凉燥证的本质,是津液凝聚不布。津液的布散,从《内经》上讲,有很多环节。《内经‧经脉别论》有段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以要输布到肺,通过肺的宣降,使津液布散。“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于外感凉燥,肺气宣降失常,肺气闭郁,津液不能正常的宣降布散,停聚在局部,产生一定的寒痰,因此咳嗽痰多清稀。但是咽喉、口腔、鼻腔,得不到津液濡润,可以鼻塞,咽塞,咽喉干燥。这是理解杏苏散证候,进行病机分析的一个关键。如果这一点不理解的话,很难弄懂它的一个主治,以及和外感风寒证的区别。
至于它的主治里边舌象、脉象,舌苔是白的,那偏于寒了,脉弦是有痰。大家知道,诊断学里边,弦脉可以主痰湿。
杏苏散它的治法,针对这个病机,由于燥是外来,凉燥是指邪从外来,外来之寒,温必兼散,所以要轻宣。所谓轻宣是向外面宣透,宣散这个意思。对内有津液凝聚,要理肺化痰,理肺是恢复它的正常的宣降,化痰是通过温化寒痰的方法,所以全方是偏温的。
方解
苏叶轻宣凉燥发散
君
杏仁发散风寒,降肺气化痰
臣前胡辛散,降肺气
桔梗宣通气机,化痰利咽,升枳壳宣通气机,宽胸降气,降
佐1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湿
茯苓健脾渗湿
佐2生姜
调和脾胃,调和营卫大枣
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补脾
从用药来讲,这个方里的君药是苏叶和杏仁,所以方名叫杏苏散。杏仁是辛温的,首先它的作用可以发散,擅长于发散风寒,通过发散风寒,解除凉燥之邪。苏叶还有理气作用,可以理气。特别用苏梗理气宽胸,苏叶在这里发散,用量在正常量范围内偏大一点。因为苏叶中等量理气,大剂量发散,小剂量能解郁,可以疏通气血解郁。它是又入气分又入血分的。杏仁能够降肺气,也能化痰,通过病机分析我们知道,外来凉燥之邪,使肺气闭郁是关键,所以以苏叶这种辛温之品,轻宣凉燥发散。杏仁降肺气,宣通了肺气,津液能够布散。而且3主证当中,咳嗽是个很重要的。秋燥咳嗽,是个很重要的症状。所以杏仁能宣肺,宣降肺气,因此起到止咳化痰作用。
这个方里的臣药有前胡、桔梗、枳壳。前胡这味药是表里同治的药。对表来讲它有一定的辛散作用,辛散可以协助苏叶的解表,在《本草》书里讨论,多数医家认为杏仁主要是降肺气,《本草求真》的作者,黄宫綉,他认为杏仁还能散表邪。这广告可以结合起来理解。前胡也能够散表邪,增强苏叶的散表作用,同时前胡又可以降肺气。降肺气有助于止咳。增加杏仁的止咳作用。桔梗、枳壳这一组,是宣通气机的,桔梗这味药擅长于开宣肺气,也能化痰利咽喉。桔梗开宣肺气,它配杏仁以后,这两个药是宣降肺气的一个常用的基本组合。因为肺气以宣降为顺。桔梗的宣肺,杏仁的降肺,一宣一降,恢复肺气正常的宣降。枳壳它是能够宽胸,能够理气,理气侧重在降气,桔梗宣肺来宽胸,枳壳通过降气来宽胸。两个相结合,又是一升一降,这就成为长期以来临床上人们习惯使用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