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老师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语言艺术
姓名李晓光
学号 61810820311002
专业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 082
指导教师王同亮
学习中心三原
目录
一、教学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融幽默、风趣于一体。
三、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的节奏美。
四、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激发情感的共鸣
五、教学语言力求启发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语言力求简练、准确,做到言简意赅。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八、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九、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十、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教学语言应当是“一江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融幽默、风趣于一体。
三、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的节奏美。
四、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激发情感的共鸣
五、教学语言力求启发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语言力求简练、准确,做到言简意赅。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八、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九、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十、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关键词】启发性抑扬顿挫逻辑性生动性形象性言之有启准确性探究反思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语言艺术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口才。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自身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体现教学功能的渠道之一,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高低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教师威望与声誉的必要条件。教学语言应当是“一江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富有艺术性呢?
一、教学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标准。它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一点在理科的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对概念的引入、公式法则的推导必须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言简意赅,而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如有的教师将“或”与“且”
混为一谈,将“都不是”与“不都是”颠倒使用,将零指数幂定义中的“实”字丢掉,把正方形说成“又正又方的圆”。诸如这些不准确的语言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准确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严重的混乱。文科也是如此:有的教师提问时,问点模糊,如“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使回答问题的角度模棱两可,是结构安排方面还是表达中心方面的作用,不甚明确;有的老师提问时有悖于学生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如“你觉得那些词句写的好?”从逻辑上分析,便含有“你觉得那些词句写的不好”,把部分误解为整体,割裂了文章的整体美;又如“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字应译为“修长”而不能译为“修理”等。我校有一位老师曾这样说过:“如果把一个教师的一节课录下来,应是一篇没有任何语病的文章。”我很赞成这句话。
2、生动性、形象性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位语言学家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的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受学生欢迎的、有威望的老师,他们的语言一定是生动形象的,也就是说一定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学生一定会有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学习这门学科时他一定会手不释卷。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雅中有俗、雅俗共存、交替出现。
3、逻辑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每一学科的知识处处充满辩证法,特别是理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据充分,要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教师逻辑性强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那种罗嗦、自相矛盾、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对象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节奏和语调,使声音抑扬顿挫、快慢适中、富有节奏感。节奏太快,会使学生来不及反应,信息难以接受,思维混乱;节奏太慢,又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干扰信息的接受。声音太高,反复刺激学生,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影响接受质量;声音太低,如催眠曲,学生听起来吃力,兴奋中心难以形成,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融幽默、风趣于一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淡的语言,平直的语调,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所谓生动形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新颖、贴切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感去吸引学生,贴切的比喻,既能帮助学生准确、轻松的理解讲课的内容,又易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特级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就用这样的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