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小组展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框架理论

一、框架理论的概述

二、框架理论在我国的研究

三、框架理论提出的影响

四、框架理论在新闻领域发展(新闻框架)

五、未来框架研究展望

六、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

(一)社会学层面

1、概念来源: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

元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所使用的符号往往有特定含义,而并非它通常所指的意义。

“元传播”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就如何诠释所用符号而相互传递信号。这些信号可能包含了特定的资讯。(元传播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诠释符号的特定含义并相互传递信号的过程)

动物园的猴子的“玩耍”过程即是一次“元传播”:貌似打斗的

行动并非他们通常的指代(打斗),而在具体情境下呈现出特定的意义(玩耍)

(一)社会学层面

贝森特指出,任何一个传播活动同时在传出有三个元素组成的资讯组合:

(1).感官刺激的记号

(2).此记号的指代

(3).区别此指代与其他指代以及参与者必须采取的对应行动的规则。

框架: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传者提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

2、戈夫曼:象征互动视角

欧文·戈夫曼(Goffman, 1974)《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首先将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框架定义: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双重含义:

1、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2、我们根据既有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二)心理学层面

1、缘起:基模

“基模”指有组织的数据结构。美国计算机学家马文·明斯基(Minsky)认为,知识以基模的形式存储在人的记忆系统里。

认知“基模”即“诠释的框架”

2、框架效应:预期心理学视角

框架效应是凯尼曼(Kahneman)特威尔斯基(Tversky)决策研究中所考察现象之一,指同一种资讯经由不同的表述会导致不同的选择。

情景设想:假设发生了一场致命的传染病,该病可能导致600人死亡。

72%的人选择方案A,28%的人选择方案B

22%的人选择方案C,78%的人选择方案D

解释:对预期值相等(资讯对等)的不同方案,纯粹由于提问的方式(陈述框架)不同,人们会有不同的偏好,并因此作出不同的决策选择。

不同的表述框架性质影响了被实验者的选择。

表述框架是正面的人们倾向于肯定,表述框架是负面的人们倾向于否定。

心理学上称之为框架效应,传播学称为框架效果。

基本原理:人们采取不同的认知框架体验现实(表现为价值函数,即对回报预期的心理感受),并据此而行动(选择),建构出特定的现实(选择后的结果)。

(三)高姆森发展

专门从事社会运动研究的美国学者高姆森可能是迄今引用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

高姆森将框架的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界限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定,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由界限的定义来看,框架像是人们藉以观察世界的镜头,凡属此镜头纳入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再由架构的定义来看,人们藉由框架来建构意义,以了解社会事件发生的愿意与脉络。前者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后者则显示意义的结构,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

将框架理论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是美国传播学者吉特林。

他认为框架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通过这样的框架,符号的处理者按常规来组织话语。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是一种经过了抽象并且具有一般规律的处理方式。

二、框架理论在我国的研究

(一)研究概述

《新闻的框架效果》钟蔚文和臧国仁

臧国仁《新闻报道与真实建构:新闻框架的理论与观点》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讨论新闻报道如何在新闻框架的影响下建构社会真实。

用于研究具有争议性的政治议题

翁秀琪《我国妇女运动的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大众媒体、官方消息与社会运动的视角关系》吴芳茹《消息来源、新闻框架与媒介真实之建构:以政党轮替后之核四争议案为例》

《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海峡两岸第一部研究框架理论的专著

分析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如何透过自己所属的“世界观”来彼此协商,从而共同建构出新闻的符号意义。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

李希光

采用了框架分析, 认为美国主流媒体带有强烈偏见、采取“妖魔化”框架报道中国事务。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

澄清框架(Frame)与架构(Framing)的概念

架构分析:用框架建构社会现实的过程。

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

分析了框架分析三大研究领域———新闻生产研究、媒体内容研究和效果研究

如何澄清框架概念,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二)我国框架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不足

1、缺少国外框架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把握,在整个华语学术界也很少有对框架理论经典文献的译介。一手资料缺乏,有些论文对框架理论的介绍并不准确和完整。

2、研究缺乏创造性,对理论本身的研究较少。纵观内地研究,期刊论文多以实证分析为主,理论研究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内地研究创造性的缺失。内地简单的引用国外实证研究的模板,然后结合中国的时事分析。

3、与其他领域的理论或范式相结合或者相比较的研究较少。

4、研究对象单一,主要为纸质文本,而以电视或者其他文本为对象的研究较少。

三、框架理论提出的影响

积极层面:

1、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范式,也为传播学创立了具有元学科意义的研究维度。

2、框架理论为人类学到传播学的转换奠定了重要基础。

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恰好触及到了被大众传播学所忽视的问题——人际互动传播中的非符号表达,这是传播学急切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传播学是基于大众媒介和符号学构建的理论体系,非符号的人际传播在传播学中是缺位的。随着传播学的发展,依靠原有的媒介理论和符号学已难以解释许多传播现象,迫切需要新的理论视角来阐释非媒介化和非符号化传播现象。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3、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相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其对客观现实的组织和建构,提供给人们整体性的思考基础,有利于引领我们观察和了解世界。

消极层面

1、一定程度上使框架成为人们意识形态或刻板印象的主要来源,“框限”了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具有负面效果。

人们虽以“框架”作为思考或解释外在世界的基础,但也常因认知世界中较熟悉某些事务,而习以为常地以此为架构,用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因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框架界限以外的真象。

2、学界没有对框架概念作学理性的界定,更缺乏对框架概念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框架理论研究的混乱。

贝特森和戈夫曼,他们对框架的解释是描述性的,更多的是把框架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尽管戈夫曼希望框架分析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但在他的著述中并没有建构起清晰的范式。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后来对框架概念的随意性解释留下了空间,造成了框架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