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df5dfa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f.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
为了学生适应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本课程从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介绍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办公自动化套件,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
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学会制作实用高效的电子报表和制作幻灯片,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3.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并具有使用微机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4.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一种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能力5.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基本能力。
6.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7.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三、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深度和广度本课程重点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DOS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操作。
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能够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
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能力。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安全使用的知识。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2.教材皆秀玲《计算机应用基础》出版社: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3.参考书曾秀玲《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05月第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典型材料,考试改革,用于以CA1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29e972c0508763230121209.png)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全校公共必修课,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通识课。
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性强、涉及面广。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的主要操作技能、应用网络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从应用角度出发,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文字编辑与排版、数据统计与分析、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初步运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工作中的信息化办公问题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目标
四、课程重难点
五、教学方式与方法
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八、参考资料
1.参考书目
(1)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2013)[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2)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3)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2.网络资源
(1).193
制定者签名:姜永生
审定者签名:陈强
批准者签名:牟来彦
校对者签名:周如旗
制定日期:2014年5月31日。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c55c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d.png)
xxxx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适用专业:高职所有专业编制单位: xxxxxxx年xx月xx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专科层次学习二、学分与学时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
平均周学时2。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属性: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课程属性:必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是当代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第一层次的课程。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印、、不仅要让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目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扩展视野,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的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本课程无先修课程六.考试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试考核方式为:上机考试成绩评定为:平时成绩40%(平时作业20%+平时出勤20%)+上级考试成绩60%(理论知识成绩30%+实际操作成绩30%)七、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目的要求】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超级计算机发展现状及应用介绍(重点))、与数据的概念、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多媒体化、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特点、维的概念、内涵、应用介绍2、熟悉计算机应用领域(重点介绍典型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3、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第一台计算机出现的历史时刻及特征、计算机发展史上的3次飞跃及其特征、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4、掌握进制转换的方法,包括其他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十进制转换成其他进制,二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5040100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大纲
![5040100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d88f33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a.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50401001 学分: 2 学时: 14/42开课对象: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说明【课程性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 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及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初步具备Internet应用能力, 对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处理及网页制作等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教学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担负着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入门的任务, 课程中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三基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
整体上注重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Windows的使用、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演示文稿的建立、编辑和放映、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处理、Internet服务与应用、网页制作。
【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中努力坚持以下原则: 教学目的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前讲授、演示、问答、讨论、独立与分组实验、操作辅导答疑等。
【学时分配】【考核办法】对实验出勤情况、实验预习准备情况、实验完成情况、电子文档提交、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 每次实验考核分出等级, 并按照等级给出分数。
本课程共考核5个实验项目, 总分18分, 记入课程平时成绩。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徐鹏, 化工出版社, 2014参考书: [1]《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 叶惠文,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2]《新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贾宗福,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 第2版[3]《大学计算机基础》, 杨焱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大纲内容实验一 Windows的使用【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一)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熟练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技能。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5c0f7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7.png)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够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原理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4.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1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1.3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计算机硬件系统2.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2.2处理器和存储器2.3输入输出设备2.4主板和总线3.计算机操作系统3.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2操作系统的分类和发展历程3.3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4.常用应用软件4.1办公类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4.2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4.3多媒体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5.计算机编程基础5.1编程语言的分类和选择5.2程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5.3常用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数据类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2.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通过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作业布置:通过布置练习和小组项目等任务,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
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de547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14.png)
课程内容与结构
计算机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系统 的组成和结构、数制与编码等基础知
识。
网络基础及应用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 议和网络安全等知识,以及常用网络
工具的使用方法。
操作系统及应用
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操 作方法,以及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技 巧。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
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和 数据库设计方法,以及常用数据库管 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错误排查方法
介绍常见的错误类型和排查方法,如语法错误、逻辑错误、运行时错误等。
软件开发流程和团队协作模式
软件开发流程
介绍瀑布模型、敏捷开发等常见的软件开发流程,帮助 程序员了解项目开发的整体过程。
团队协作模式
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团队协作模式,如分 工协作、对等协作等,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06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大纲
汇报人:XX
20XX-02-07
目录
• 课程概述与目标 • 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应用 • 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技术 • 编程思想与算法设计初步 • 实验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
01
课程概述与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性
01 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素养
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 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 计算机应用能力。
数据处理方法
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 、数据分析和数据呈现等 。
数据处理步骤
明确处理目的、收集原始 数据、选择合适处理方法 、进行数据处理、检查与 处理结果等。
数据库系统组成及关系型数据库介绍
数据库系统组成
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e4cd19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f.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进行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操作。
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
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如网络搜索、邮件收发等。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及应用领域。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和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数制与编码,如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以及 ASCII 码、汉字编码等。
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磁盘管理、控制面板的使用等。
3、办公软件Word 文字处理软件,包括文档排版、表格制作、图片插入等。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涵盖数据输入与编辑、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数据图表的制作等。
PowerPoint 演示文稿软件,如幻灯片的设计、动画效果的设置、演示文稿的放映等。
4、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网络协议,重点介绍 TCP/IP 协议。
网络连接方式,如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设置。
网络应用,如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文件的上传与下载等。
5、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的概念、类型(音频、视频、图像等)。
多媒体文件的格式及处理软件。
6、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治信息安全的概念、重要性及面临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及防治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实践教学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204f548ad02de80d4d84063.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
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办公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和信息安全基础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和Office 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地使用电子邮件和浏览器的能力;了解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模型;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职业道德规范。
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1. 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法3. 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4. 熟练掌握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的使用方法.。
5. 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相关概念以及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应用三.教学内容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2.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3. 掌握计算机的运算基础,熟练掌握数制间的转换运算4. 理解计算机中的数据与编码。
【教学内容】1. 计算机概述2. 信息与信息技术3.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进位计数制(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各进制之间的转换以及数据的单位;数值和文本信息在计算机中的标识;编码:信息与数据的联系和区别,ASCII码、BCD码、汉字编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二进制及各数制之间的转换运算难点:编码第2章计算机系统【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以及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概念2.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3.了解微机系统硬件的基本配置与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常用外设的功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b53c14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8.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英文名称: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基础课课程属性: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学时学分:总学时54 实验学时27 实验学分3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一学期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本科一年级制订时间:2014年8月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100字左右)它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入门性课程;是后继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为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理论及计算机应用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使用各种常用现成软件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仪器设备主流配置的学生机、教师机以及局域网必须的网络设备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所有实验均需上机进行,每个实验都明确规定了实验目的,并配有若干个与实验内容相关操作题来练习。
为提高上机的效率,达到实验目的,应注意以下事项:(1)学生按照实验要求,上机前做好预习。
(2)每次上机按照学时要求完成实验内容。
(3)完成的实验文档或数据按老师要求提交或由老师检查评分。
五.考核与报告学生应根据实验指导书按老师的要求进行上机操作,完成的实验文档或数据按老师要求提交或由老师检查评分。
六.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七.说明第一部分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时数:6学时实验目的:1、掌握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2、了解键盘的布局以及各种键的功能;3、掌握键盘操作的基本指法;4、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5、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以及计算机各种接口的功能与用途。
(完整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d81aae99b6648d7c1c746da.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性质:公共必修2.课程学时与学分:48学时,2学分3.适用专业:全校各院、系各专业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继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而设置。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Internet基本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及应用。
课程内容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基础,重点介绍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够熟练地应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并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和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一)熟悉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熟悉计算机的典型应用领域。
(二)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三)熟练掌握中文、英文(键盘)输入方法。
(四)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
(五)熟悉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掌握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应用。
(六)了解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
四、教学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性能及其应用领域2.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和数据的基本单位3.计算机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基础4.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5.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和各部件的功能6.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类和软件层次关系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教学内容】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Windows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3.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4.程序管理、磁盘管理和控制面板第三章Word字处理软件【教学内容】1.Word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2.文档的编辑和排版3.表格的制作和修改4.文档的图文混排5.页面设置与打印第四章Excel电子表格软件【教学内容】1.Excel工作界面和相关基本概念2.工作簿、工作表的基本操作3.数据的输入和编辑4.工作表的格式化5.公式与函数的使用6.数据的图表化7.数据管理与分析8.工作表的打印第五章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教学内容】1.PowerPoint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2.演示文稿外观的设计3.幻灯片的制作4.演示文稿动画效果的设置5.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与打印第六章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2.计算机局域网的基础知识3.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4.网络安全基本常识5.计算机病毒的基础知识第七章多媒体技术基础【教学内容】1.多媒体的基础知识2.数字图像技术3.数字音频技术4.数字视频技术5.数据压缩技术五、学习过程设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设计“学前操作水平摸底测试—因材施教,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夯实基础、典型应用案例驱动—实践并解决问题,课后自主完成综合设计—提高能力”的学习过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科类》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科类》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5ca1e8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e.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Course Teaching Program学时数:48其中:实验学时:24学分数:3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本科(文、经、管、外、法类)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文、经、管、外、法学等大文科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建立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门基本工具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必备的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并为文科类各专业学生的后续计算机课程打下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构成和基本的工作原理,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功能和用法,能熟练地进行英文和汉字录入;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及其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了解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理解其作用,重点掌握Windows XP 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任务管理和注册表的操作;了解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的类型、功能以及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进行复杂文档的排版等一些高级功能;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掌握Excel 中工作表、数据库、图表的应用;了解有关多媒体的基础知识,掌握一种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方法;了解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据库的创建以及简单的查询操作;了解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
掌握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个人计算机使用的安全防护,个人上网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
同时,了解目前常用的一些工具软件的功能和基本的使用方法。
本课程周学时3,总学时数48学时,实验内容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图文排版、基于Excel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基于PowerPoint的多媒体作品创作、ACCESS数据库的创建和查询五个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自主学习课程)
课程编号:13200901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学分:1
建议自主学习时间:80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
授课对象:全校本科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
修读学期:第1学期
一、自主学习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自主学习课程。
课程的定位是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一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来扩展学生的视野,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
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熟练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办公软件Office 2010及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技能,了解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由于它还是一门自主学习课程,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了解和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其他课程自主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自主学习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紧紧围绕以学生最需要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和设置问题的方式,组织和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应该达到:(1)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技术、信息检索与应用、信息安全技术。
(2)熟练掌握计算机Windows 7平台操作环境,熟练掌握办公软件Office 2010的基本操作,能够进行文档排版和处理、电子表格处理和数据分析,独立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
(3)了解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科学前沿的知识。
2.专业能力方面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专业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
(2)具备使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进行表达、交流和学习;
(3)具备利用计算机网络、Internet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处理能力;
(5)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工作打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够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6)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应对不断变化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能够独立完成新应用软件的学习。
3.综合能力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技能;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自主学习内容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与Windows 7操作系统
1.学习内容
(1)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系统结构;
(2)计算机信息的表示;
(3)Windows 7操作系统。
2.学习重点:操作系统应用和配置
3.学习难点:信息的表示与存储
4.学习要求
(1)初步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
(2)了解数制的概念、信息表示;
(3)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存储方式;
(4)熟练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5)掌握Windows 7工作环境设置、系统环境的优化和安全性设置。
(二)Word 2010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
1.学习内容
(1)文档的输入、储存、输出;
(2)编辑排版技术;
(3)图文混排、应用表格、公式的使用。
2.学习重点:文档的编辑排版技术
3.学习难点:Word 2010图文混排及综合应用
4.学习要求
(1)熟练掌握文档的创建与保存、输入与编辑;
(2)熟练掌握文本、段落、页面格式化;
(3)掌握图表操作;
(4)掌握Word 2010 的排版技术。
(三)Excel 2010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
1.学习内容
(1)工作表的输入与编辑;
(2)格式化表格;
(3)公式与常用函数;
(4)图表制作;
(5)数据管理与应用。
2.学习重点:公式与常用函数、数据管理。
3.学习难点:Excel 2010函数的使用
4.学习要求
(1)熟练掌握工作表的建立、编辑、格式化;
(2)熟练掌握数据库常用函数功能、格式和用法;
(3)掌握在数据库中进行各种数据分析的方法;
(4)掌握工作表的格式化操作;
(5)掌握在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实际运用Excel 2010处理数据的一般化方法。
(四)PowerPoint 2010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
1.学习内容
(1)演示文稿的制作;
(2)多媒体效果;
(3)布局与美化;
(4)放映技术。
2.学习重点:演示文稿的布局设计与多媒体设置
3.学习难点:演示文稿的策划与设计
4.学习要求
(1)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方法;
(2)熟练掌握编辑和修饰幻灯片的方法;
(3)掌握设置动画效果方法;
(4)了解演示文稿的打印。
(五)网络基础和应用
1.学习内容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2)Internet的基本应用。
2.学习重点:Internet的基本知识
3.学习难点:Internet基础知识理解
4.学习要求
(1)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
(2)掌握Internet的基本应用。
四、自主学习时间分配(建议)
五、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该课程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无先修课程。
与后续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后续所有与计算机技术有关课程的基础,且后续的高级办公自动化课程是该课程的直接延伸。
六、教学组织方式
以自学为主,辅以多途径的答疑方式: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和设置问题的方式,以学习指南为依据,根据自身基础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利用教材和网络学习平台等开展自主学习。
上机实践在全面开放的机房完成。
(2)多途径辅导:
①教师现场定时定点的集体和个别辅导(每学期不少于4次);
②课程网站答疑;
③课程QQ学习群;
④邮件和其它沟通工具等开展互动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七、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机器考核、机器阅卷形式,考核内容包含课程所有知识点,难度中等偏上,随机出题,并与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一定的关联与衔接。
课程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大作业
(1)过程考核: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一个知识模块后,即可进行相应的过程考核,课程在自主学习期间提供不少于四次的考核时间,以最优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2)大作业:在一个知识模块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应用大作业。
各部分所占比例:Word模块(30%)+ Excel模块(30%)+PowerPoint模块(20%)+大作业(20%)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唐开山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参考书:
[1] 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 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实验指导与测试(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 何桥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4] 尹相一,王北星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九、说明
为学生制订的学习指南与该大纲要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