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_对_汉语语法化的历程_的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5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 119№52007年10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Oct 12007
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
———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的解读
黄 珊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提炼出这部著作的语言学理论和具体的方法
论,并结合汉语研究的实际,探讨如何将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运用于汉语研究的实践。

关键词:《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语言学理论;方法论;运用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07)05-0046-03①An Expl ana ti on of Ch i n ese Language H istory
HUANG Shan
(College of A rt,Shaanxi N or m al U niversity,X i πan 710062,Shaanxi,China )
Abstract:C a rrying on the ana lys is exp lana tion to “C h inese G ram m a tica liza tion C ou rse ”,the induc tion refines th is w o rk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conc re te m e thodo logy,and un ifies C h inese resea rch rea lity,and d iscusses how to u tilize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m e thodo logy in C h inese resea rch p rac tice 1
Key words:C h inese gram m a tica liza tion cou rse;sc ien tific theo ries of language;m e thodo logy;u tilizes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是石毓智、李讷合著的一部著作。

石毓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汉语语法、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等。

李讷,美国加州伯克莱分校语言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汉语语法等。

这部著作是著者五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是著者在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领域工作的总结,系统地展示了汉语形态句法史的全貌。

这部著作展示的是整个汉语系统及这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并且对汉语的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解释。

这是与以前描写型的汉语史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地方,是汉语史研究的巨大进步。

在将近四十万字的著作里,容纳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分析方法、汉语发展史、汉语史料和方言材料。

一、对多种语言理论的吸纳和综合
著作揉合了多种语言学观点和理论,显示了著者开阔的语言学视野。

11系统观
著作首先强调说明了语言的系统性。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个系统,并且用下棋来作比喻。

他把语法比喻成棋法,如果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如果减少或增加棋子的数目,那么,这种改变会深深影响到“棋法”。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著者在分析每一个语法现象的时候,总是要把这个问题放在汉语大系统中、放在句法环境中探讨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还要继续探究这个语法现象的出现对于整个汉语系统或者其它语法现象的影响。

正如书中所说的:“语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结构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在历史上就是,语法的发展是成系统的,它不是一个个孤立现象的产生和消失,而是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动因。

”著者一直把这个观点贯穿于全书。

比如,对于判断动词“是”的产生,著者首先指出“是”语法化的具体语法环境:话题(t op ic ),回指的“是”(anaphor )+说明(comment )然后著者联系到汉语S VO 语序对这个结构的类推作用,使回指的“是”占据的抽象格式与普通动词一致,然后逐渐受到动词的类化作用,语法化为一个动词。

紧接着,著者又挖掘出回指“是”的格式与判断句式之间语义联系,认为判断句中的主宾语通常具有等同、一致、类属等关系,而回指句中的话题和说明的部分也具有这样的语义关系,这使“是”在表达功能上具备了判断作用,成为一个判断动词。

6
4①收稿日期:2007-04-02
作者简介:黄珊(1983-),女,山东菏泽人,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

黄 珊: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
著者的深刻之处不仅仅在于从系统的观点去论述“是”的产生,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进一步说明“是”产生以后对于汉语语法产生的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的判断动词的产生,必然会引起先秦旧的判断句式“……者,……也”的消失;“是”退化掉了回指代词用法,引起了汉语指代词系统的调整;“是”进一步虚化为焦点标记,引起先秦汉语代词倒装语序的消失,由于疑问代词固有的“焦点”特征,用“是”标示又引起汉语疑问代词系统的巨大变动;进一步强化了汉语的S VO语序,限制了名词直接作谓语的用法。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著者把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形态标记、构词法、体标记、汉语句法联系起来,有力地解释了“把”字句、“被”字句等语法现象繁荣的原因。

著者能够从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语法现象,并且把语言看成一个开放、动态、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看成一个内部各部分互相联系的整体。

著者的这种分析角度无疑使论证增加了说服力。

然而,著者在继承索绪尔的系统论的同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主张语言分析排斥语言系统以外的因素,“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提出有关现象的性质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遵守这条规则:一切在任何程度上改变了系统的,都是内部的”。

甚至后来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也强调句法分析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结构,在乔姆斯基对标准理论进行两次修正的过程中,完全将其排除在句法范围之外,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著者并没有受制于传统理论,而是大胆的采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求对语言现象的统一解释,把语言研究与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采取语义特征的观察点。

比如,在探讨介词的形成机制的时候,联系到人的认识机制,认为时间的一维性是一个客观的规律,人的思维受到这一规律的制约,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句法规则。

次要动词和主要动词都具备表示时间的语义特征,但是由于时间的一维性,次要动词表示时间范畴的语义特征,在长期的使用中被固定在主要动词身上,而它们本身却逐渐丧失了这种功能,演化成为一个介词。

在这个问题的结语中,著者又一次强调了这种观点:“句法规则不仅是约定俗成的问题,而且往往是有据可言的;在探求句法规则的理据时,不能够单纯在语言自身一个系统中进行,有时必须从语言系统的外部寻找它们的成因。


21共时和历时
索绪尔区分了共时和历时,并把它们喻为语言学上的第二个分叉路。

这无疑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但是索绪尔反对对语言的历时研究,注重共时的描写。

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尖锐地批评了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葆朴,认为“我们在解释语言的连续性时提到的符号的众多,使我们绝对没有办法同时研究它们在时间上的关系和系统中的关系。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继承了索绪尔对历时和共时的分析,但同时也强调语言的研究要把历时和共时结合起来。

在探讨汉语中量词系统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著者联系到量词系统和“们”的发展历史,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解释了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没有出现“数+名+们”的句法形式。

最后,著者再次重申:“要合理地解释一个问题,必须把共时和历时的研究结合起来”。

二、多种语言分析方法的使用
如果说对多种语言学的吸纳和综合是语言观上的,那么多种语言分析方法的使用则是方法论上的。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著者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恰到好处的把语言现象剖析透彻。

11统计分析法
这是一种把语言量化的分析方法,它能用具体的数据客观的反映被分析的语法现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分布状况,并且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状况的数据比较,勾勒出演变的历史轨迹。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著者大量采取了这种方式,用精确的数据说明汉语的发展过程。

在说明“是”从指示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中,著者引用了《论语》、《左传》、《荀子》、《墨子》、《世说新语》、《史记》、《论衡》、《孟子》、《抱朴子》等九部书中的汉语史料,用了八个表格对“是”的共时、历时分布进行统计说明,非常清晰的说明了“是”的演化历程。

这提示我们一点,语言是可以量化分析的,量上的分析可以反映质的演变。

21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
著者采取了大量的结构上的分析方法,包括添加、删除、变换、对比、替换等。

在论述“动+个+补”短语的时候,用形式上的变换和比较,说明了“个”和“得”的不同。

“得”和“个”都可以引进结果成分,但是“个”引进的结果成分不可以进入从句,而“得”却可以:
a吃个饱———3吃个饱的人 b吃得饱———吃得饱的人
著者借助这种形式上的区分,把“个”和“得”区分开来。

又如,在说明组织信息的原则层面时,采用了变换的方法,说明了汉语“旧信息+新信息”的顺序:
a书我已经看完了。

b我已经看完了书。

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说明了汉语的一个顺序原则。

74
第19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7年
31分布分析法
海里斯提出了分布(distributi on)的分析方法,认为语法单位所处的位置的总合是其功能的体现。

著者也大量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比如,专门分出一部分讨论“给”字短语的分布问题,并且说明了“给”字短语的不同分布位置有着不同的语义体现。

可以说,著者对形式分析方法的运用是灵活自如而又一针见血的,总是能够深入浅出的把问题分析明白。

这说明句法形式上的分析是语言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法宝。

这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流传甚广,影响甚大的原因。

41语义特征分析法
由于语言观上对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扬弃,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对语义分析的引入。

在说明汉语处置式和被动式的产生机制时,著者就从语义上进行分析和解释,认为施事名词、受事名词在谓语动词前面都可以出现,这一个语法事实使谓语动词前的名词短语的语义角色复杂化,会造成歧义,为了区分这个语义特征,出现了大量的处置式和被动式句子。

这种语义特征上的分析和解释,能够从语言内部对处置式和被动式的产生机制作出合理的解释,也是语法分析的重要方法。

三、丰富的汉语语料、方言材料和外语语料的引用
在探讨每个问题的源流的时候,著者总是旁征博引,运用丰富的材料,使论证生动有力。

这显示了著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就汉语语料来讲,著作大量引用了汉语先秦至明清的汉语语料,并且为了研究汉语历史句法形态的发展历程,筛选出各个历史时期能够反映口语状况的语料。

大体上有:语录体的《论语》、《朱子语类》;宗教文献,如《祖堂集》、《敦煌变文》等;元杂剧中的宾白部分;白话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元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课本《老乞大》、《朴通事》等。

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如果没有详尽而可信的材料,任何结论都是空中楼阁。

著作中丰富可靠的汉语语料,是著者理论的重要支撑。

方言是汉语发展的活化石,在方言中保存着汉语昨天的面貌,方言的材料是支撑论点的重要论据。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著者引用了大量的方言材料,为构建汉语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在论证疑问代词的〔+F〕性的时候,著者引用了闽语中的“是+疑问代词”的语法现象,有力地说明了疑问代词的强焦点性质。

在论证结构助词的兴替和“的”的语法化历程的过程中,有一个“底”和“个”竞争的过程,但是在普通话和大量的北方方言中“底”取得了胜利,已经看不到这个竞争的痕迹。

著者引用了南方方言中“个”、“只”等量词用如结构助词的现象,证明了量词和结构助词“底”曾经存在的历史关联,从而佐证了助词“底”产生的动因是量词的类推作用。

乔姆斯基曾经提出,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语法”是指人类大脑中的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语言机能部分,语言研究的对象是体现在人脑中的知识系统和普遍语法。

他的这种语言观,给我们在方法论方面的启示就是,人类的语言具有相通的地方,都可以反映人脑的认知系统,因此,在说明汉语反映的人脑的认知特点的时候,可以引用别的语言进行比较说明。

著者多处引用外语的材料,说明汉语和外语的一些共性问题。

比如,在说明否定、强调与焦点的关系的时候,著者引用了英语的例证,说明了疑问代词和否定往往会带来语序的变换,进而证明了疑问和否定需要焦点标记,只不过汉语采取的焦点标记是形式标记“是”,而不是英语中的语序手段。

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这说明了著者开阔的语言视野,也说明了外语对于研究语言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石毓智,李讷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2〕束定芳1语言的认知研究〔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3〕池昌海1现代语言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4〕胡明扬1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
〔5〕索绪尔著1普通语言学教程〔M〕1高名凯译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
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