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平台关键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综述---精品模板

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综述---精品模板

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综述学号:XXXXXXX ,姓名:XXX摘要:本文针对惯性导航系统,阐述了惯性导航的发展历程,并对惯性导航系统的原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同时,介绍了惯性导航系统中常用仪表的发展历史,以及惯性导航系统目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惯性导航系统、常用仪表、发展一.引言在各类导航系统中,惯性导航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导航系统.惯性导航是以测量运动体加速度为基础的导航定位方法,测量到的加速度经过一次积分可以得到运动速度,经过二次积分可以得到运动距离,从而给出运动体的瞬时速度和位置数据。

这种不依赖外界信息,只靠载体自身的惯性测量来完成导航任务的技术也叫自主式导航.而惯性导航系统则是一种利用惯性敏感器件、基准方向及最初的位置信息来确定运载体在惯性空间中的位置、方向和速度的自主式导航系统,有时也简称为惯导。

由于惯导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隐蔽性以及信息的完备性等特点,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发展,应用日益广泛。

目前惯性导航不仅应用于军事、工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而且已扩展到民用领域,如石油钻井、大地测量、移动机器人等系统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惯性导航系统技术也得到了一些新的发展,如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导航敏感器件的发展等,这些新技术为惯导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着惯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针对惯性导航系统,介绍了它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以及与其相关的仪表陀螺仪、加速度计的发展历程,并对惯导系统目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二.惯性导航发展历程1930年以前的惯性技术被称为第一代惯性技术。

其包括了1687年牛顿提出的为惯性导航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力学三大定律;1852年,傅科根据欧拉和拉格朗日的刚体定点转动理论制造出的用于验证地球自转运动的测量装置;1908年安修茨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摆式陀螺罗经;以及1923年的休拉摆原理。

第一代惯性技术为整个惯性导航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代惯性技术始于上世纪40年代火箭发展的初期,从二战期间,惯性技术在德国V—2火箭的制导上的首次应用;20世纪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研制了单自由度液浮陀螺,并在B29飞机上成功应用;1958年鹦鹉螺号装备N6-A 和MK-19进行潜航并成功秘密到达目的地;到20世纪60年代,挠性陀螺研究的逐渐起步.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惯性传感器-加速度计.另一方面,为提高陀螺仪表精度、减少误差,静电陀螺、磁悬浮陀螺和气浮陀螺概念被提出。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发展综述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发展综述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发展综述计算机应用技术黄月华11025008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发展综述【摘要】在生活节奏快捷以及科技发达的今天,“物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与定义,介绍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并对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RFID;传感技术;发展现状一、物联网的概念与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物联网是由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研究热点领域,它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的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

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 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 个人电脑、宽带等。

而在“物联网”时代, 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 在此意义上, 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 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 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数据,我们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实现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

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网络安全保护平台建设应用与挂图作战》记录

《网络安全保护平台建设应用与挂图作战》记录

《网络安全保护平台建设应用与挂图作战》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网络安全保护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3)三、网络安全保护平台的建设应用 (4)(一)平台建设概述 (5)(二)关键技术应用 (6)(三)应用案例分析 (7)四、网络安全保护平台的挂图作战策略 (9)(一)挂图作战概念及重要性 (10)(二)挂图作战的实施步骤 (11)(三)挂图作战的案例分析 (12)五、网络安全保护平台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4)(一)技术挑战 (16)(二)管理挑战 (17)(三)法律与监管挑战 (18)(四)对策与建议 (20)六、网络安全保护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 (21)(一)技术发展趋势 (23)(二)政策与法规发展 (24)(三)未来市场预测及建议七、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合规性建设 (25)一、内容综述在《网络安全保护平台建设应用与挂图作战》作者深入探讨了网络安全保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挂图作战来提高网络安全的整体水平。

本书不仅涵盖了网络安全保护平台的基础知识,还详细介绍了多种实用的网络安全分析技术和防护策略。

在内容方面,本书首先对网络安全保护平台的概念、特点和作用进行了阐述,使读者对这一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作者详细讲解了平台的核心架构、功能模块以及关键技术,包括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分析与识别、响应与处置等。

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网络安全保护平台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技术支持。

本书还重点介绍了挂图作战在网络安全保护中的应用,挂图作战是一种创新的网络安全防御方法,通过将网络安全威胁进行可视化展示,帮助安全团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安全状况,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读者展示了挂图作战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优势。

在本书的作者还针对网络安全保护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思考。

这些建议不仅有助于提升网络安全保护平台的建设水平,还将推动整个网络安全行业的持续发展。

3GPP R165G核心网技术综述

3GPP R165G核心网技术综述

第45卷总第491期3GPP R165G核心网技术综述黄震宁,李爱华,张昊,吴玲,董嘉(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100053)【摘要】针对2020年6月冻结的3GPPR165G核心网标准,从基础能力拓展优化、垂直行业能力增强、网络智能化提升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涉及ETSUN、LCOC、NPN、5G LAN、eNA等关键特性,同时指出运营商在在引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和优化方向,可为产业界就R16相关能力的引入和优化,以及与行业客户需求的进一步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5G;R16标准;核心网doi:10.396973.issn.l006-1010.2021.01.016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21)01-0085-05引用格式:黄震宁,李爱华,张昊,等.3GPP R165G核心网技术综迷Q].移动通信,2021,45(1):85-89.扫描二维码与作者交流A Survey on3GPP R165G Core Network lechnologiesHUANG Zhenning,LI Aihua,ZHANG Hao,WU Ling,DONG Jia(China 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00053,China)[Abstract]For the3GPP R165G core network standard frozen in June2020,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expansion and optimization of b asic capabilities,the capability enhancement of vertical indus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twork intelligence,including the keycharacteristics such as ETSUN,LCOC,NPN,5G LAN,and eNA.Meanwhile,the potential issues and optimization directions arepoi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process of operators,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industrial community to introduce and optimizeR16-related capabilities and further integrat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i ndustry customers.[Keywords]5G;Rel-16standard;core network0引言3GPP按照不同版本来规划每个阶段的标准,R16是5G的第一个演进版本标准,已经于2020年6月正式冻结。

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

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

0 引言
术,使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深入,更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络技术已
有效地挖掘出高质量的资源。5G无线通信系统采
不能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需要更科学的管理 方法,5G无线通信系统便是最好的选择。
用小基站的方式来实现强大的网络信息覆盖,这使 得5G在社区的普及和应用更加方便[2]。并根据小区
[J].电子测试,2019(11):84-85. [2] 杨绿溪,何世文,王毅,代海波.面向5G无线通
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J].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5,30(03):469-485. [3] 胡斌,刘文忠.5G无线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问 题的分析与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0(10):95-96. [4] 徐小娟.面向5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优化关键 技术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7. [5] 郑健海.面向5G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关键 技术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7. [6] 郑国鑫.关于面向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7,19(12):8. [7] 崔方宇.面向无线通信系统中非正交空口的关 键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9. [8] 胡捷.面向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J].电信技术,2018(S1):30-31. [9] 廖华.面向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 [J].通信世界,2018(09):22-23.
Abstract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verview and advantages of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ifi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eans, heterogene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millimeter wave high frequency band communic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Index Terms — 5G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heterogeneous network, millimeter wave high frequency band communication.

临近空间光学载荷设计关键指标与技术综述

临近空间光学载荷设计关键指标与技术综述

临近空间光学载荷设计关键指标与技术综述引言临近空间指的是地球轨道附近的太空区域,是人类进行航天工程、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的重要空间范畴。

光学载荷是指在临近空间中利用光学技术获取或处理信息的设备,包括相机、望远镜、光学测量设备等。

光学载荷的设计关键指标和技术在临近空间任务的成功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临近空间光学载荷的设计关键指标和技术进行综述,为相关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1.光学载荷设计关键指标光学载荷的设计关键指标是影响其性能和实用性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光学载荷设计关键指标:1.1分辨率分辨率是光学载荷能够识别和显示目标细节的能力。

对于临近空间任务,高分辨率是必要的,可以获取更多的细节信息,从而支持科学研究和任务需求。

分辨率通常以角度或线数表示,如视场角、线对数等。

1.2探测灵敏度光学载荷的探测灵敏度是指其对光信号的接收和处理能力。

高探测灵敏度可以提高载荷对弱光信号的探测能力,从而增加任务的成功率。

探测灵敏度与传感器的噪声、接收面积等因素有关。

1.3平台稳定性光学载荷的平台稳定性是指其在临近空间环境下对姿态、振动等影响的抵抗能力。

稳定的平台可以保持载荷的准确定位和相对运动,提高成像质量和观测精度。

1.4抗辐射性能临近空间环境中存在辐射颗粒的影响,光学载荷应具备一定的抗辐射能力。

抗辐射性能包括对电子、离子辐射的防护和物理改善措施,以减少对载荷的影响。

2.光学载荷设计关键技术为了实现临近空间光学载荷的设计关键指标,需要运用一系列关键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光学载荷设计关键技术:2.1光学系统设计光学系统设计是光学载荷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包括光学元件的选择、成像原理的确定、光路设计等方面。

通过综合考虑分辨率、视场角等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可以获得满足要求的光学载荷。

2.2平台稳定控制技术为了保证临近空间光学载荷的平台稳定性,需要采用相应的平台稳定控制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振动抑制、姿态控制、自适应光学等,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配合,实现载荷在临近空间的精确定位和跟踪。

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技术综述

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技术综述

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技术综述一、引言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也逐步开始推行信息化建设,电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技术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必须之路。

二、电力信息化平台的概念电力信息化平台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电力生产、运输、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使其达到集成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的管理与运营水平。

三、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1.优化业务流程。

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和业务流程的协同性,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2.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电力信息化平台,电力企业可以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降低成本。

电力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利用,避免了信息孤岛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与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4.加强安全防护。

电力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保护和风险管理,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安全性和风险控制水平。

四、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1.数据采集、处理与存储技术。

电力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数据源,电力信息化平台必须依靠先进、稳定的数据采集技术,采集并存储各种电力数据,如电能质量、用电量、供电质量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进入数据库进行存储。

2.系统集成技术。

电力信息化平台需要解决众多系统的集成和协同问题。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外部供应商以及客户端之间的信息交互、控制和反馈,需要进行复杂的系统集成。

3.智能化技术。

目前,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也借助了智能化技术,在数据分析、发电调度、负荷预测、电网优化、客户服务等方面,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了电力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4.安全防护技术。

针对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问题,应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防护,在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等方面实施有效措施,保护企业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五、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的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在快速发展中。

5G网络切片关键技术综述与应用展望

5G网络切片关键技术综述与应用展望

网络切片技术是5G 区别2G/3G/4G 的主要功能之一。

5G 网络切片提供了一种比较灵活的机制,使得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为各种不同的应用提供差异化服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5G 行业专网部署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 5G网络切片主要考虑因素在5G 网络中,建立有效的网络子切片需要考虑四个关键因素:时延、负载均衡、异构性和功率效率。

(1)时延。

不同的应用对于时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5G 切片网络中,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如自动驾驶和远程手术等应用,对于网络时延十分敏感。

而一个应用端到端的时延由多条路径上的时延加和而成,仅依靠单独优化某一局部的时延无法满足应用要求,因此时延是构建有效的网络切片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2)负载均衡。

5G 切片网络支持多样化的多媒体应用,各种应用的控制和管理都是通过动态网络切片来处理,为保障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网络功能和协议定制,为不通的业务场景匹配相应的网络功能[1],将所需的资源在全网中进行动态的分配和释放,并进一步动态优化网络连接[2]。

(3)异构性。

5G 网络为了承载移动终端增长带来的海量移动数据流量以及需求多样化的新兴业务,运营商不断增加基站数量和类型,密集化组网提升容量。

因此,5G 切片网络的异构性不仅仅是指不同类网络融合形成异构网络,同时,也指网络中需要兼容不同制造商生产的网络设备和相关应用系统。

(4)功率效率。

数据显示,一个5G 基站平均功耗在3.8 kW 左右,是4G 基站的3倍以上,单个5G 基站电费大约2.3~3万元/年。

5G 是未来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需要长期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更多的绿色技术和创新,以进一步降低5G 基站的功率,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2 5G网络切片典型业务场景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 已经定义了5G 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大规模机器通信以及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3],这三大应用场景对应着“快”“稳”“密”三个特点,对网络的速率、容量、时延、可靠性、安全性、移动性、服务成本等有不同的需求。

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及关键技术综述

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及关键技术综述

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及关键技术综述海上风电是指将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在海上平台上,利用海上的高风速和稳定的风能资源发电的一种新能源。

相比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风速更高、风能资源更为丰富、发电量更大等优点,因此被视为未来风能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旨在综述海上风电的基础形式和关键技术。

一、基础形式1.海上浅水沉箱式基础:采用沉箱式基础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海上风电基础形式之一、它采用钢质沉箱作为支撑结构,通过将沉箱沉入海底然后灌注混凝土的方式固定在海底。

它的优点是施工简单方便、成本较低,但仅适用于水深在30米以内的海区。

2.海上钢桩式基础:钢桩式基础是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海区的一种海上风电基础形式。

它采用钢制桩或者预制混凝土桩作为主要支撑结构,通过将桩固定在海底的方式支撑风力发电机组。

它的优点是适用于水深在30米以上的海区,能够承受较大的浪涌和冲击力。

3.海上浮式基础:浮式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它采用浮式平台作为主要支撑结构,通过浮力来支撑风力发电机组。

浮式基础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任意水深的海区,同时可以进行动态调整和定位,适应更为复杂的海洋环境。

二、关键技术1.海洋环境适应性:海上风电基础需要能够承受较大的海浪冲击、潮汐流速以及海水腐蚀等海洋环境的影响。

因此,要保证海上风电基础的耐腐蚀性和结构强度,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面处理技术,同时进行充分的结构设计和计算分析。

2.抗风性能:风是驱动风力发电机组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海上风电基础需要具备良好的抗风能力。

这涉及到基础的结构形式选择、基础的稳定性和刚度设计等方面。

同时,需要进行合理的排布和间距设置,以减小风力发电机组之间的相互影响。

3.施工与维护技术:海上风电基础的施工和维护需要考虑到海上工作环境的恶劣性。

因此,需要开发高效的施工技术和维护技术,采用合适的船舶和设备,使得基础的建设和维护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进行。

4.高效发电技术:海上风电的发电效率对于经济可行性和环境效益至关重要。

个 人 专 业 技 术 水 平 和 业 绩 综 述

个 人 专 业 技 术 水 平 和 业 绩 综 述

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和业绩综述篇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和业绩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专业技术水平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我深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积累实际业绩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篇综述中,我将对自己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学习、实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回顾。

二、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同时,我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技术创新能力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不断探索新的技术领域,勇于创新。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协作,我成功地开发出多项新技术、新产品,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我积极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个人业绩综述科研项目成果在科研方面,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我主持的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成功突破了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已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得了多项专利。

此外,我还参与了多个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论文发表与学术交流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多篇被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收录。

同时,我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专家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与合作。

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还为企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在成果转化方面,我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作。

我所参与开发的多项新产品已成功实现产业化,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同时,我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荣誉与奖励由于在专业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突出,我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

企业平台文献综述

企业平台文献综述

企业平台文献综述作者:蔡晓龙司璐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08期摘要:鉴于平台创新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平台架构日益复杂以及数字平台向许多不同行业扩展,新的研究挑战随之出现,并引发了当前涉及平台相关领域的密集讨论.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有关平台理论落后于现实平台发展的问题,就平台概念、平台竞争及治理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整合.并指出,在平台跨学科跨領域研究及平台治理方面,现有研究还显得薄弱,未来研究有必要为数字平台发展新的理论.关键词:平台;平台竞争;网络效应;平台治理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8-0056-060 引言平台常被描述为双边或多边市场(Rochet等,2004.)[1],平台供应商在平台上建立企业并销售产品和服务,多组参与者(消费者和互补者)需进入同一平台才能相互交流.作为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平台吸引传统公司从管道结构转向平台结构.截至2019年底,市值排名前五的上市公司中已经有四家采用了平台商业模式.诸如淘宝、京东等,逐步发展成为促进供应商和顾客之间进行产品、信息及服务交换的平台.平台商业模式的开放性为企业提供了明显的经济优势,允许企业利用互补者进行的外部创新作为内部创新的补充.平台的涌现所带来的显著的效率改进、创新能力和扩大消费者选择,为成千上万人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创造出令人惊奇的新价值形式.例如,到2014年底,两个流行的智能手机平台的外部互补者已经开发了超过170万和140万个应用程序,谷歌的Android和苹果的iOS分别为每个平台所有者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Zhu等,2018)[2].可见这些平台及其互补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和财富.另一方面,平台在经过初期发展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网络效应的作用,在逐渐占据某一市场主导位置后,往往会影响社会的秩序.例如新兴平台抢占主导平台利基市场,主导平台势必遏制其发展,此间往往会发生双方进行巨额补贴的恶性竞争.或者平台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又或者平台所有者很可能会进入其平台上利润丰厚的第三方卖家产品空间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最典型的就是京东在自己平台上开设利润高或者受欢迎的第三方产品的店铺.因此对于平台的治理问题亟待解决.从现有研究看,国内外针对平台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但较于现实中快速发展的平台,如淘宝、京东等,当前平台竞争、平台治理理论仍处起步阶段,落后于现实中平台公司的发展,未能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事实上,当前学术界对于平台的研究来自多个不同领域,如产业经济学和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等(吴义爽等,2015)[3],难以形成对于平台的共识;在平台治理上更是存在异于传统企业治理的问题,如平台劳动者权益保护、平台之间价格补贴竞争等.基于此,本文从平台概念、竞争、治理等方面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评述并提出对平台未来的研究展望.1 企业平台作为双边市场,“平台”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新产品的开发中(Wheel Wright and Clark,1992)[4],受到产业组织研究者和技术管理学者的极大关注.1.1 产业组织角度从产业组织角度看,其强调平台所起到的中介作用.Evans(2003)[5]指出,平台可概念化为接口,通常体现在产品、服务或技术中,可起到双方或多方交易的中介作用,典型的代表有购物平台eBay的买方和卖方网络平台,或者企业服务器软件中Linux平台的互补者和用户网络,这一过程中,平台都视为接口的中介作用.Armstrong[6]根据对平台的特征分析,从网络外部性的角度定义了平台: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平台进行交易,并且一方的收益决定另一方参与者的数量.1.2 技术管理角度技术管理学者则扩展了这一概念,强调平台作为构建模块附加功能和其他公司构建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基础,是一个可由外部开发人员编程并定制的系统,通过此方式可适应平台难以想象的无数需求和利基(Gawer等,2007)[7].Boudreau(2015)[8]指出,平台是整个产品系列中共同使用的组件,平台功能可由第三方扩展并受网络影响.其中互补者作为客户补充产品的独立供应商,描述了构建在一个平台上的商品和服务,该平台通过间接网络效应增强了核心商品对网络的价值,因此核心商品对采纳者的价值与互补者相结合比没有互补时更大(Zhu and Iansiti,2012)[9].Hagiu(2015)[10]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指出平台是构建互补产品和服务的基础或作为匹配使用系统资源或销售渠道进行交易的买方和供应商的系统.此外,Parke等(2019)[11]从技术的标准和合同角度对平台进行的研究,认为平台实际上是开放标准和默认合同.标准能够为开发商提供技术基础,合同提供激励和控制开发者行为的机制.两者都是在事先协商是不必要的意义上展现的,开发者在选择投资之前无需放弃其身份或想法.1.3 平台结构及特征角度除产业组织研究者和技术管理学者外,亦有学者通过平台结构和特征来定义平台.Choudary(2017)[12]通过构建“平台画布”,将平台分为三部分——基本层“参与者+价值单元+过滤器=核心互动”、中间层“工具与服务”和最下层“货币交换”和“变现”.作为平台内部活动的最重要的形式,核心交互由参与者、价值单元、过滤器三个因素构成,其参与者包括创造价值的生产者和使用价值的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参与者角色在不同的交互中时常互换彼此角色,即产销合一.例如,携程平台上角色A可能既是酒店提供者,也是入住酒店的消费者,爱奇艺视频平台的使用者既可以观看视频,也可自行上传视频等.Tiwana(2018)[13]研究指出,平台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市场的,具备压缩进化、外部颠覆等特征的市场.与传统企业发展时间相比,在大多数的平台行业中,平台企业动态演化的时间已经由以往的几十年转变为五到七年.平台的设计更加具有灵活性,会考虑平台是否可以进化,测量进化的指标需要跟上平台进化的轨迹,否则最终会失败.架构与治理匹配塑造进化强调平台的架构与治理是不可割裂独自存活的,在平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两者需共同进化.综合以上几个观点,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产业组织研究者将平台定性为起中介作用的接口,还是技术管理学者将平台定义为集成的组件或系统,又或是通过结构特征等方式认识平台,均强调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交互,或可称为网络效应.对平台战略和网络效应的研究将平台概念化为多边市场,其中一方互补者努力向另一方用户销售(Adner and Kapoor,2010)[14].这种概念化意味着平台所有者应寻求积极吸引互补者的策略,如价格补贴和营销等.这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越来越多的补充商品增加了用户的需求,产生了网络效应和赢家通吃.同样,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增加了补充商品的供给.鉴于此,平台作为双边市场,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价值互动的结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中进行信息、商品与服务、金钱的交换.通常而言,平台自己不介入生产,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有着活跃核心互动的双边市场.2 平台竞争2.1 平台竞争与传统竞争平台竞争异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竞争,与传统企业竞争迥然不同.针对传统企业竞争,Michael E. Porter(1979)[15]指出传统企业战略竞争体现在五个竞争力上,包括新进入者威胁、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企业竞争战略目标是控制五种竞争力,建立一个保护企业的坚固壁垒.创造保护壁垒的行业结构优势在于可以细分市场、实现产品差异化、控制资源以保护其边际利润率.Birger Wernerfelt(1984)[16]进一步提出控制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有效阻止别人进入的方法,即资源基础观模型,这种资源必须具备异质性和不可复制性.以上两种竞争,其本质是把握资源(包括实际和虚拟的).针对传统竞争的零和博弈现象,Choudary(2017)[12]指出,在平台领域,平台所有者可以有意操纵网络效应以重塑市场,而不只是对市场做出被动响应.此过程中,作为平台边界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与消费者)处于不断地变化的环境中,平台的边界会被打破.例如阿里巴巴从电商到金融支付,从外卖到云服务、公益等,无不体现着跨越边界这一新的特点.可见,传统竞争隐含的零和博弈在平台领域并不适用,因为不同于以往竞争中企业分享固定的利润,平台更强调创造开拓新市场合并供应来源将平台利润扩大.波特的竞争理论取决于区分传统产品市场特点的明显界限.客户、供应商等五种力量中的每种都是一个单独的实体,必须被单独管理.相比之下,在平台市场中致胜战略会模糊市场参与者间的界限,从而增加平台上有价值的交互.平台竞争要求不能将购买者和供应商视为要加以控制的威胁,而要将其视为价值创造客户,赞同和鼓励他们参与多种角色.基于资源的公司观认为公司必须拥有或控制独特资源.在平台领域中,独特资源性质已从物资资产转为进入消费者——生产者网络以及获取其所产生的交互的途径.实际上公司最好不要拥有物质资源,因为避开拥有这些资产可使其发展得更快(Choudary等,2017)[12].相较于传统企业,其存在着市场边界、参与者边界等众多限制邊界,但平台把管理影响从企业边界内转至边界外,不再需要自己抓住每个新机会而可以只抓住最好机会,同时帮助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抓住其他机会,让所有合作伙伴都分享他们共同创造的价值.从现有研究看,新的竞争方式已经不断涌现,但有关平台竞争的理论却仍不成熟.2.2 平台竞争与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作为平台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是平台用户数量对用户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影响(Choudary, 2017)[12].有关网络效应的一个显著表现即为网络外部性,即一方的用户数量将影响另一方用户数量和交易量(熊艳,2010)[17].与传统产业不同,平台中不同产品需要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市场两边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很强的互补性,这使得平台的双边用户之间相互依赖.例如安卓游戏软件开发商对于安卓系统的需求取决于多少人使用安卓系统,而用户对安卓系统的需求取决于有多少与安卓系统相搭配的软件数量.关于平台竞争现有文献的标志是网络效应的概念,即消费者更看重拥有大量用户的平台.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重视与其他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即直接网络效应,或是因为他们预计拥有更多用户的平台(更大的用户群)将提供更多种类的补充产品和服务,即间接网络效应.因此,“预期会流行的系统且具有广泛可用的组件,将因为网络效应而更加流行”(Evans,2003)[4].由于这些网络动态,会使得由网络效应引起的“赢家通吃”,即拥有最大数量用户的平台将“向市场倾斜”,对平台的竞争更加有利(Caillaud,2003)[18].多边市场中的赢家通吃表明平台公司应该采取积极的扩大网络效应策略,即扩大用户安装基础又扩大应用程序提供商的稳定性,这样在市场的每一方获得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增强平台竞争力(McIntyre,2016)[19].更具体地,“变大——变快”战略迫使平台公司快速获取和扩大其平台用户群并锁定用户,削弱竞争对手平台的能力(Eocman,2006)[20].这些目标可通过一系列不同战略来实现.如平台可设定低价渗透市场,扩大用户安装基础,利用这个安装基础在市场另一端赚钱,或者使用许可策略吸引更多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和独家承包,以确保内容的排他性,从而限制向竞争平台提供类似商品,同时提高平台产品的竞争力(Hagiu,2009)[21].现有对网络效应和平台竞争的研究基本上将平台概念化为多边市场,其中一方的互补者努力向另一方的用户销售.越来越多的补充商品增加了用户需求(反之亦然),产生网络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结果(Schilling,2002)[22],增强了平台竞争力.基于此,这种概念化意味着平台所有者应寻求积极吸引互补者的策略(补贴、营销等).与传统的由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买家组织的企业不同,多边平台利于平台参与者之间创造价值的互动,其中一方可能包括用户,另一方可能包括补充商品和服务的各种供应商.文献中对平台的流行描述是一个多边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向用户出售的互补者可以产生跨平台或直接的网络效应,平台通过网络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边界以谋取竞争优势来巩固自身市场地位.综合以上几个观点,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产业组织研究者将平台定性为起中介作用的接口,还是技术管理学者将平台定义为集成的组件或系统,又或是通过结构特征等方式认识平台,均强调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交互,或可称为网络效应.对平台战略和网络效应的研究将平台概念化为多边市场,其中一方互补者努力向另一方用户销售(Adner and Kapoor,2010)[14].这种概念化意味着平台所有者应寻求积极吸引互补者的策略,如价格补贴和营销等.这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越来越多的补充商品增加了用户的需求,产生了网络效应和赢家通吃.同样,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增加了补充商品的供给.鉴于此,平臺作为双边市场,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价值互动的结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中进行信息、商品与服务、金钱的交换.通常而言,平台自己不介入生产,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有着活跃核心互动的双边市场.2 平台竞争2.1 平台竞争与传统竞争平台竞争异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竞争,与传统企业竞争迥然不同.针对传统企业竞争,Michael E. Porter(1979)[15]指出传统企业战略竞争体现在五个竞争力上,包括新进入者威胁、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企业竞争战略目标是控制五种竞争力,建立一个保护企业的坚固壁垒.创造保护壁垒的行业结构优势在于可以细分市场、实现产品差异化、控制资源以保护其边际利润率.Birger Wernerfelt(1984)[16]进一步提出控制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有效阻止别人进入的方法,即资源基础观模型,这种资源必须具备异质性和不可复制性.以上两种竞争,其本质是把握资源(包括实际和虚拟的).针对传统竞争的零和博弈现象,Choudary(2017)[12]指出,在平台领域,平台所有者可以有意操纵网络效应以重塑市场,而不只是对市场做出被动响应.此过程中,作为平台边界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与消费者)处于不断地变化的环境中,平台的边界会被打破.例如阿里巴巴从电商到金融支付,从外卖到云服务、公益等,无不体现着跨越边界这一新的特点.可见,传统竞争隐含的零和博弈在平台领域并不适用,因为不同于以往竞争中企业分享固定的利润,平台更强调创造开拓新市场合并供应来源将平台利润扩大.波特的竞争理论取决于区分传统产品市场特点的明显界限.客户、供应商等五种力量中的每种都是一个单独的实体,必须被单独管理.相比之下,在平台市场中致胜战略会模糊市场参与者间的界限,从而增加平台上有价值的交互.平台竞争要求不能将购买者和供应商视为要加以控制的威胁,而要将其视为价值创造客户,赞同和鼓励他们参与多种角色.基于资源的公司观认为公司必须拥有或控制独特资源.在平台领域中,独特资源性质已从物资资产转为进入消费者——生产者网络以及获取其所产生的交互的途径.实际上公司最好不要拥有物质资源,因为避开拥有这些资产可使其发展得更快(Choudary等,2017)[12].相较于传统企业,其存在着市场边界、参与者边界等众多限制边界,但平台把管理影响从企业边界内转至边界外,不再需要自己抓住每个新机会而可以只抓住最好机会,同时帮助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抓住其他机会,让所有合作伙伴都分享他们共同创造的价值.从现有研究看,新的竞争方式已经不断涌现,但有关平台竞争的理论却仍不成熟.2.2 平台竞争与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作为平台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是平台用户数量对用户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影响(Choudary, 2017)[12].有关网络效应的一个显著表现即为网络外部性,即一方的用户数量将影响另一方用户数量和交易量(熊艳,2010)[17].与传统产业不同,平台中不同产品需要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市场两边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很强的互补性,这使得平台的双边用户之间相互依赖.例如安卓游戏软件开发商对于安卓系统的需求取决于多少人使用安卓系统,而用户对安卓系统的需求取决于有多少与安卓系统相搭配的软件数量.关于平台竞争现有文献的标志是网络效应的概念,即消费者更看重拥有大量用户的平台.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重视与其他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即直接网络效应,或是因为他们预计拥有更多用户的平台(更大的用户群)将提供更多种类的补充产品和服务,即间接网络效应.因此,“预期会流行的系统且具有广泛可用的组件,将因为网络效应而更加流行”(Evans,2003)[4].由于这些网络动态,会使得由网络效应引起的“赢家通吃”,即拥有最大数量用户的平台将“向市场倾斜”,对平台的竞争更加有利(Caillaud,2003)[18].多边市场中的赢家通吃表明平台公司应该采取积极的扩大网络效应策略,即扩大用户安装基础又扩大应用程序提供商的稳定性,这样在市场的每一方获得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增强平台竞争力(McIntyre,2016)[19].更具体地,“变大——变快”战略迫使平台公司快速获取和扩大其平台用户群并锁定用户,削弱竞争对手平台的能力(Eocman,2006)[20].这些目标可通过一系列不同战略来实现.如平台可设定低价渗透市场,扩大用户安装基础,利用这个安装基础在市场另一端赚钱,或者使用许可策略吸引更多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和独家承包,以确保内容的排他性,从而限制向竞争平台提供类似商品,同时提高平台产品的竞争力(Hagiu,2009)[21].现有对网络效应和平台竞争的研究基本上将平台概念化为多边市场,其中一方的互补者努力向另一方的用户销售.越来越多的补充商品增加了用户需求(反之亦然),产生网络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结果(Schilling,2002)[22],增强了平台竞争力.基于此,这种概念化意味着平台所有者应寻求积极吸引互补者的策略(补贴、营销等).与传统的由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买家组织的企业不同,多边平台利于平台参与者之间创造价值的互动,其中一方可能包括用户,另一方可能包括补充商品和服务的各种供应商.文献中对平台的流行描述是一个多边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向用户出售的互补者可以产生跨平台或直接的网络效应,平台通过网络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边界以谋取竞争优势来巩固自身市场地位.综合以上几个观点,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产业组织研究者将平台定性为起中介作用的接口,还是技术管理学者将平台定义为集成的组件或系统,又或是通过结构特征等方式认识平台,均强调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交互,或可称为网络效应.对平台战略和网络效应的研究将平台概念化为多边市场,其中一方互补者努力向另一方用户销售(Adner and Kapoor,2010)[14].这种概念化意味着平台所有者应寻求积极吸引互补者的策略,如价格补贴和营销等.这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越来越多的补充商品增加了用户的需求,产生了网络效应和赢家通吃.同样,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增加了补充商品的供给.鉴于此,平台作为双边市场,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价值互动的结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中进行信息、商品与服务、金钱的交换.通常而言,平台自己不介入生产,其目的是构建一个有着活跃核心互动的双边市场.2 平台竞争2.1 平台竞争与传统竞争平台竞争异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竞争,与传统企业竞争迥然不同.针对传统企业竞争,Michael E. Porter(1979)[15]指出传统企业战略竞争体现在五个竞争力上,包括新进入者威胁、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企业竞争战略目标是控制五种竞争力,建立一个保护企业的坚固壁垒.创造保护壁垒的行业结构优势在于可以细分市场、实现产品差异化、控制资源以保护其边际利润率.Birger Wernerfelt(1984)[16]进一步提出控制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有效阻止别人进入的方法,即资源基础观模型,这种资源必须具备异质性和不可复制性.以上两种竞争,其本质是把握资源(包括实际和虚拟的).针对传统竞争的零和博弈现象,Choudary(2017)[12]指出,在平台领域,平台所有者可以有意操纵网络效应以重塑市场,而不只是对市场做出被动响应.此过程中,作为平台边界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与消费者)处于不断地变化的环境中,平台的边界会被打破.例如阿里巴巴从电商到金融支付,从外卖到云服务、公益等,无不体现着跨越边界这一新的特点.可见,传统竞争隐含的零和博弈在平台领域并不适用,因为不同于以往竞争中企业分享固定的利润,平台更强调创造开拓新市场合并供应来源将平台利润扩大.波特的竞争理论取决于区分传统产品市场特点的明显界限.客户、供应商等五种力量中的每种都是一个单独的实体,必须被单独管理.相比之下,在平台市场中致胜战略会模糊市场参与者间的界限,从而增加平台上有价值的交互.平台竞争要求不能将购买者和供应商视为要加以控制的威胁,而要将其视为价值创造客户,赞同和鼓励他们参与多种角色.基于资源的公司观认为公司必须拥有或。

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展开研究与设计。

在介绍了该平台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在从综述、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功能实现等方面,详细探讨了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的建设内容和方法。

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该平台的研究与设计,将有助于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效率,推动国土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国土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研究、设计、引言、综述、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功能实现、结论1. 引言1.1 引言国土资源档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信息资源,记录着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数据和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档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是为了实现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共享和开放而设计的系统。

本文旨在对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进行研究与设计,以期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在本文中,将从综述、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功能实现等方面对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对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的建设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设计,将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2. 正文2.1 综述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重要趋势。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省级国土资源档案,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云平台旨在整合和统一省级国土资源档案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可以实现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的快速检索和交换,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球载雷达稳定平台设计综述

球载雷达稳定平台设计综述
能 的优劣 直 接 影 响 到 雷 达 探 测 指 标 的 实 现 与 否 。 因
各组 成 部 分 的 体 积 重 量 。这 就 要 求 稳 定 平 台 自重 较 轻 、 积 较小 。在 减轻 自重 与 体 积 的 同时 考虑 其 结 构 体
此 , 制一 台性 能优 良 、 研 可靠 性高 的稳 定平 台是 球 载雷
与 实现 方法 , 对类似 的应 用具有 一 定的参 考 意义 。 关键 词 : 定平 台 ; 动 控制 ; 载 雷达 ; 稳 被 球 粘滞 流体 阻尼 器 中 图分类 号 : N 5 .3 T 9 9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 3 0 2 1 ) 3— 0 5— 4 10 5 0 ( 0 0 0 0 0 0
a l ai n e p af r ;p s ie;a rh p r d r lu d v s o sda e sa l l t m o a sv is i a a ;f i ic u mp r
0 引 言
稳定平台是球载雷达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性
21 0 0年第 2 6卷第 3期
2 0. 126 No. 01 Vo . 3
电 子 机 械 工 程
Elcr e to—M e h nc l gn e ig c a ia En i e rn 5
球 载 雷 达 稳 定 平 台设 计 综 述
钱 海 涛
( 中国 电子 科技 集 团公 司第 三十 八研 究所 , 安徽 合 肥 20 8 ) 30 8
摘 要 : 主要介 绍 了球 载 雷达稳 定 平 台的作 用 、 点 、 特 类型 、 工作 原理 及 关键技 术 。根 据球 载 雷达 系统 的
使 用环境 与技 术要 求 , 引入 了阻尼技 术 , 通过 参 数 分析 与 结 构 设 计 , 功 研 制 了被 动控 制 式稳 定 平 台。 成 对被 动控 制 式稳 定平 台的设 计 方法 与 工程 化 过程进 行 了 简单 的 阐述 , 并针 对 关键技 术给 出 了解 决 方案

精确制导武器稳定平台技术

精确制导武器稳定平台技术

部装药量 , 导弹命 中精度提高一 的杀伤效 果相 当于战斗部
提高 8 倍 的效 果。影 响导 弹命 中精度 的 因素除 了导 弹制 导 与控制 系统 因素之外 , 导 引头 采用何种稳定 平 台是影响导 弹
命 中精度 的重要 因素之一 。以美 国、 俄罗斯 以及 欧洲部分 国
家为代表 的军事强 国纷纷加强对导 引头稳定 平台 的研 制 , 从 而推动 了导引头稳定平 台技术 的迅速 发展。
C UI Da . p e n g r.S U J i a n . p i n g ,
( 1 . S h a n g h a i A e r o s p a c e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i t u t e , S h a n g h a i 2 0 1 1 0 9 ,C h i n a ; 2 . R e s e a r c h&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e n t e r o f I n f r a r e d D e t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C A S C ,S h a n g h a i 2 0 1 1 0 9 ,C h i n a )
s e e k e s r we D g i n t r o d u c e d,a n d b a s i n g o n t h e s e e k e r ’ S d e v e l o p me n t t r e n d ,t h e t r e n d a n d d i r e c t i o n o f t h e s t a —
b i l i t y p l a t f o m r o n s e e ke r s wa s p r o p o s e d. Ke y wo r ds :s e e k e r;s t a bi l i t y p l a t f o r m ;s t r a p- d o wn;c o up l i n g

网络课程学习支撑平台综述

网络课程学习支撑平台综述

术及 系统 设 计 的原 则 。 最后 指 出 了网络 教 学 支撑 平 台 的发 展 趋 势 。
【 关键词】 网络课程 网络课 程 学习支撑平 台 :
计算 机及 网络 技 术 、多 媒体 技 术 和 数 据 库 技 术 的 迅 猛 发 展 他 们 的学 习 产 生一 定 的影 响 。 给 教 育带 来 了 前所 未有 的 契 机 , 网络 课 程 作 为 一 种 崭 新 的教 育 3 网络 课 程 学 习平 台 系统 设 计 原则 f- ] 4 1] . 5 7[ — 5 1 形 式 【 现 了, 以 网络 为 知 识 载 体 , 习 者 可 以摆 脱 时 间 和 空 l 】 出 它 学 网 络课 程 学 习 支 撑 平 台 的设 计 目标 是 利 用 网络 技术 .根 据 间 上 的局 限 性 .随 时随 地 根 据 自己 的需 要 进 行 自主 或 是 协 作 学 不 同的教学模式、 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 . 在各种不 同的教学环节 习 . 效 地 共 享 网络 教 育 资 源 , 高 学 习效 率 和增 强 学 习效 果 。 中 为 网 络 教 育 提 供 灵 活 的 、 缩 放 的 、 合 于 多 种 层 面 、 种 对 有 提 可 适 多 同时. 网络 教 学 还 容 易 体 现 建 构 主 义 的教 学 理 念 。 1 网络 教 学 支撑 平 台发 展 状 况f 1 , 1 3 第 一 阶段 :9 6年 到 19 19 9 9年 . 国教 育 和 科 研 计 算 机 网工 中 程 f E N T 的顺 利 实 施 为 开 展 网上 教 学 实 验 成 为 可 能 。这 是 C R E)
的各 种 需要 .弥 补 网络 环境 下 校 园 文 化 对 学 生 心智 健 康 发展 的
不足 。 第 四阶段 : 多元 化 的 网 络教 育支 撑 平 台 随 着 计算 机技 术 、 络技 术 的发 展 和 虚 拟 现 实 技 术 、 工智 网 人 8 )重前 期 的原 则 。

空间对接机构技术综述

空间对接机构技术综述

空间对接机构技术综述张崇峰;刘志【摘要】对空间对接机构及其技术进行了综述.将空间对接机构分为载人大型对接机构和非密封小型对接机构两大类,阐述了空间对接机构的物资补给与人员轮换、大型航天器或平台在轨装配、航天器在轨服务,以及探测器飞行过程构型优化等主要用途.将空间对接技术划为早期探索、实用、发展成熟和深入发展4个阶段.归纳了主要空间对接机构的特点.分析了空间对接技术中的总体设计、关键部件研制、对接力学仿真、对接机构试验等难点.回顾了我国空间对接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突破的总体技术方案、捕获与缓冲设计、连接设计,以及其它设计要素等关键技术.给出了我国空间对接机构应用取得的重大成就.介绍了国外载人弱撞击式对接机构、停靠性对接机构和卫星对接机构等新型空间对接机构的研究背景、进展和涉及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未来我国空间对接技术发展路线,建议开展弱撞击对接系统、卫星对接机构的研究,并将合作目标对接技术向非合作目标捕获方向拓展.【期刊名称】《上海航天》【年(卷),期】2016(033)005【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空间对接;空间对接机构;捕获;缓冲;异体同构对接机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弱撞式对接机构;通用停靠机构;卫星对接机构【作者】张崇峰;刘志【作者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201109;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上海2011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526空间对接使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结合,并在结构上连接成一个整体。

空间对接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长期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服务,包括物资补给、设备回收、燃料加注和人员轮换;二是大型空间建筑的在轨建造和运行服务,如组装空间站等;三是航天器在轨重构,实现系统优化以降低对运载能力的要求[1]。

航天器对接机构作为复杂也是关键的空间机构,一直是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各航天大国争相发展的核心技术。

空间对接需解决航天器的捕获,缓冲碰撞能量,避免发生硬碰撞,减少对接的冲击力,形成航天器间的刚性连接以及安全分离。

操作系统安全技术综述

操作系统安全技术综述

操作系统安全技术综述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信息安全的日益关注,操作系统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操作系统安全技术包括许多方面,例如:身份认证、安全审计、加密和解密、攻击检测和防御等。

本文将综述当前操作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讨论操作系统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操作系统安全技术现状操作系统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攻击检测和防御等方面。

其中,安全管理是操作系统安全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维护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

访问控制是指对系统资源进行合理的访问控制,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数据加密是指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被黑客窃取。

安全审计是操作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记录系统运行日志、用户操作记录,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攻击检测和防御则是对系统发生攻击时的响应措施,目的是尽可能的减少攻击对系统造成的破坏。

当前,最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和Linux等,而这些操作系统的安全技术也不断地得到完善。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安全保护的核心是用户账户控制(UAC)和Windows Defender安全中心;在Linux操作系统中,安全保护的核心是防火墙、SELinux和AppArmor等。

此外,虚拟化技术在保障操作系统安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虚拟环境。

二、操作系统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尽管操作系统安全技术不断得到完善,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多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攻击,操作系统安全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首先,恶意软件的威胁不断加剧。

恶意软件是指一类具有破坏和病毒特性的软件,会对系统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恶意软件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进入系统,例如:下载文件、邮件附件、垃圾邮件或者通过漏洞攻击等。

同时,恶意软件的攻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常见的恶意软件有病毒、蠕虫、木马和广告软件等。

《2024年微服务系统服务依赖发现技术综述》范文

《2024年微服务系统服务依赖发现技术综述》范文

《微服务系统服务依赖发现技术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业务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微服务架构逐渐成为现代软件开发的主流模式。

在微服务系统中,各个服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依赖关系,如何有效地发现这些依赖关系,对于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微服务系统服务依赖发现技术的相关研究,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微服务系统服务依赖概述在微服务系统中,各个服务之间通过API、消息队列、数据库等方式进行通信和交互,形成了复杂的依赖关系。

这些依赖关系包括服务间的直接调用依赖、数据依赖以及间接的耦合关系等。

有效地发现和识别这些依赖关系,对于理解系统架构、优化系统性能、保障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服务依赖发现技术(一)基于静态分析的技术静态分析技术是一种在不运行程序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源代码或二进制代码来发现服务依赖的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速度快、成本低,但可能存在漏报和误报的情况。

常见的静态分析技术包括代码审查、模型检查等。

(二)基于动态分析的技术与静态分析不同,动态分析技术需要在程序运行时进行依赖关系的分析和发现。

该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发现服务间的动态依赖关系,但需要消耗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常见的动态分析技术包括运行时日志分析、调用链追踪等。

(三)混合分析技术混合分析技术结合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优点,既可以快速发现服务依赖关系,又可以提高准确率。

该技术通常通过结合源代码分析和运行时监控等方式来实现。

四、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一)基于静态分析的技术优点在于速度快、成本低,但可能无法发现动态依赖关系和某些隐藏的依赖关系。

此外,对于复杂的业务逻辑和多样的依赖场景,静态分析可能存在漏报和误报的情况。

(二)基于动态分析的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发现服务间的动态依赖关系,但需要消耗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此外,对于大规模的微服务系统,实时监控和追踪调用链可能面临挑战。

(三)混合分析技术结合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优点,既可以快速发现服务依赖关系,又可以提高准确率。

磁悬浮惯性稳定平台方位轴控制与实现

磁悬浮惯性稳定平台方位轴控制与实现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磁悬浮惯性稳定平台方位轴控制与实现叶涛1,2丁楠2于啸男2丁祝顺2(1.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51;2.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39)【摘要】磁悬浮惯性稳定平台利用磁悬浮轴承使方位内框悬浮在惯性稳定平台,消除了机械接触。

针对磁悬浮无机械接触的特点,改进原传统机械轴承的驱动设计。

介绍磁悬浮稳定平台的系统组成,就磁悬浮方位轴端摩擦随机力矩小等特点,设计了方位轴端的三闭环控制回路。

使用无刷直流力矩电机作为系统的传动装置,避免有刷电机电刷和换向器带来的干扰。

采用无接触式的光栅尺作为方位轴的测角装置,模拟无刷电机的换向器。

通过稳定精度测试,验证方案具有较高的稳定精度。

【关键词】磁悬浮稳定平台;驱动设计;控制回路;光栅尺Realization And Control for Azimuth Axis of magnetic levitation inertial stabilization platformYE Tao 1,2DING Nan 2YU Xiao-nan 2DIGN Zhu-shun 2(1.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 030051,China;2.Beijing Aerospace Control Institute,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 】Maglev intertial stabilization platform utilizes magnetic bearings to make orientation within the frame suspended in inertial stabilization platform,eliminating mechanical contact.For maglev no mechanical contact characteristics,improved drive design traditional mechanical bearings.Introduced maglev system intertial stabilization platform composed of inertial stabilization platform on manegnetic levitation bearing shaft friction torqu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random designed bearing shaft of three closed-loop control circuit.Brushless DC torque motor as a transmission system to avoid interference brush motor brush and commutator ing the non -contact grating ruler as bearing shaft Angle measuring device,simulation of the brushless motor commutator.By steady accuracy test,verification scheme has higher stable precision.【Key words 】Magnetic levitation stabilized platform;Draven design;Control circuit;Grating ruler0引言稳定平台系统是航空遥感系统重要组成部分[1],其主要的作用:隔离载体运动对遥感相机的干扰;实时提供遥感相机的时间、位置和姿态等信息;为遥感相机保持对地垂直及方位保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平台关键技术综述0 引言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最近的利比亚战争,局部战争成为主要的作战模式。

与以往的区域攻击不同,现代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快速反应、精确打击。

为应对未来局部战争,做到敢打必胜,改进与研制武器装备,提高部队作战能力成为首要任务。

在我军车载陆战装备中,战术导弹、坦克、火炮等武器系统近些年来有了很大发展,射击范围和精度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与外军先进装备相比,行进间射击精度尚有较大差距,甚至大多装配的武器系统还无法实现行进间射击。

行进间射击作为提高部队作战效率,增强武器装备自我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未来陆战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这也使得对武器系统的改进与研制迫在眉睫。

瞄准线稳定技术是实现行进间射击、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的主要环节。

它采用稳定平台对车体的航向、纵摇和横滚运动进行有效的隔离,使瞄准线在惯性坐标系下保持稳定。

为提高陆战装备快速反应与精确打击能力,急需提高稳定瞄准的快速性、精确性、自适应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稳定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光电稳定平台中,陀螺稳定平台迄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采用一个环架系统作为光电传感器的光学平台,在平台上放置陀螺来测量平台的运动,陀螺敏感姿态角的变化经过放大以后驱动环架的力矩电机,通过力矩电机驱动平台使光电传感器保持稳定。

在国外起初应用于手持式望远镜和瞄准具中,并在八十年代装备部队,现已广泛应用于地基、车载、舰载、机载、弹载、天基等各种观测、摄像系统中。

1996 年,美国的航空红外制造商前视红外系统公司以电子新闻采集市场为目标推出了一种双传感器系统,它包括一个用于低照度的高分辨率红外摄像机和用于白天的标准广播摄像机,这两台摄像机一起被安装在一个紧凑的三轴陀螺稳定的万向架中,能够提供50 rad 的图像稳定精度,意大利的 Caselle-Torinese 公司生产的 11072Caselle-Torinese 光轴稳定平台的旋转范围可以做到高低方位均为0 ~ 360,最大旋转速度为60 /s,稳定精度为0.4mrad。

英国的Ferranti Electro-optics公司生产的FIN1155用于坦克的陆地导弹/稳定平台,其瞄准线的稳定精度达到了O.lmrad。

法国的 SAGEM 公司研制的舰载对空红外全景监视系统可以在30 ~ 30 的摇摆,10 ~ 10 的纵摇时的稳定精度达到 0.5mrad。

1994年法国生产的“唯吉 - 1 05 ”型周视光电火控红外系统,在方位为0 ~360 ,俯仰角为25 ~65 范围内稳定精度为0.1mrad。

以色列研制的ESP-1H 采用两轴陀螺稳定平台, 在方位角为0 ~ 360 , 俯仰角在10 ~ 110 的范围内,最大旋转速度为50 /s 的稳定精度高达 50 rad ,而 ESO-600C的稳定精度高达 15 rad 。

国内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制瞄准具稳定平台, 90 年代逐渐展开了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

北京618所90年代初期研制了机载陀螺稳定平台,其稳定精度可达到0.1mrad,中科院成都光电所承担的 863子课题——快速反射镜成像跟踪系统, 采用了二级稳定技术, 并于 1994 年通过评审。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舰载红外稳定平台的稳定精度为1mrad,清华大学精密机械与机械学系惯性导航研究室于 1997 年研制出机载瞄准线稳定跟踪系统,并交付部队使用。

车载稳定平台的研究开始于 80 年代后期,最初用于坦克炮长镜上以稳定瞄准线,其原理是在框架陀螺的转子上安装导光棱镜,以达到稳定瞄准线的目的,其稳定精度可达到 0.2mrad,但瞄准范围仅仅是方位4、俯仰10 ~ 20,加之人机工程差,使用受到了限制。

此外,电子3所、长春光机所、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等都在开展该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由于受到惯性元件技术的限制,以及研究成本较高,致使在稳定跟踪平台的改进与研制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国外差距较大。

常见稳定平台:2稳定平台实现的总体方案可见光导弹光电吊舱制导炸弹导引头监控光电火炮瞄准光电2.1稳定平台的主要技术指标(1)转动范围:俯仰、方位、横滚(2)跟踪精度(3)稳定精度(4)最大角速度(5)最大角加速度2.2稳定平台技术实现总体方案(1)稳定平台框架形式选取光电侦察稳定平台的框架形式一般为双轴二框架稳定、三框架三轴稳定、四框架两轴稳定等,依据稳定精度、搜索范围的要求而定。

双轴二框架结构是将光电传感器等侦察设备置于相互正交的俯仰、方位两个框架组成的平台上(如图1所示),通过陀螺敏感平台相对惯性空间运动,然后经陀螺稳定回路驱动框架力矩电机,克服外界干扰力矩,达到稳定目的。

两框架平台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常规的稳定装置,其对于小负载、高精度的稳定是十分有效的。

而对负载较重的侦查设备而言,按照目前的二框架平台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技术水平,要使稳定精度达到微弧级是十分困难的。

双轴二框架系统的跟踪角范围是很有限的,很容易造成平台自锁或误差过大。

在双轴二框架结构平台系统中,跟踪只能实现瞄准线的轴线的稳定,即实现侦察设备在确定的方位上任一时刻都紧紧地瞄准目标,达到最佳的效果,而不能实现瞄准线绕自身轴系的旋转变化稳定即不能保证探测器得到的图像相对于惯性坐标系是稳定的,直接影响跟踪系统的平稳性及动态跟踪精度。

三框架三轴稳定平台是一个有3个自由度的系统:方位、俯仰、横滚,是在双轴两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一根横滚轴,用于补偿由于载体姿态变化而引起的瞄准线绕自身轴系的旋转变化,使其光电探测成像不再受载体随机摇摆扰动影响,实现图像相对于惯性坐标系的稳定。

与双轴两框架稳定平台系统相比,三框架三轴稳定平台系统能克服双轴两框架稳定平台系统稳定跟踪产生图像不稳定的原理缺陷。

当载体发生姿态变化时,CCD视场内的固定目标的坐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在驾驶员的视场内,则不仅有两个方向的平移,还有像的旋转。

如果使用两轴稳定平台,则只能消除目标图像的平移,而不能消除像的旋转;而三轴稳定平台则可以起到完全稳像的作用;同时由于瞄准线的稳定控制原理是由载体摇摆参数和瞄准空间参数计算出跟踪轴角状态参数,驱动跟踪伺服机构,实现瞄准线稳定,因此控制复杂,在稳态精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四框架二轴光电稳定平台由内、外框架、光电轴角编码器、导电环和执行电机等组成,是捕获跟踪过程中实现瞄准线指向变化和瞄准线陀螺稳定的执行机构。

外环架用于克服载体运动过程中干扰力矩对内环架稳定平台上侦察设备瞄准线(即传感器视轴)的影响,保证设备的跟踪和成像质量达到总体技术指标要求,外框架也是内框架的承载平台,同时低精度随动于内环架,使瞄准线始终确定在传感器正前方的窗口上,提高了稳定精度;内环架上安装光电侦察设备,其作用主要用来稳定跟踪目标,内环架的两个框架始终互相垂直,减小了几何约束耦合,从而对干扰运动起到更佳的隔离作用,可以消除大角度运动的框架自锁,而且通过内环架随动轴的小范围转动,弥补了瞄准线和外方位轴平行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内环架系统不受外环境影响并且摩擦力小,使内环架处于更良好的稳定环境,易于提高系统的稳定精度。

两个环架由各自的跟踪控制回路控制,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因而易于控制。

采用四框架二轴结构,不但可以克服双轴二框架的大角度失稳的缺点,还可以克服三框架三轴控制较困难的缺点。

但其结构较复杂,自身重量较大;内环架的惯量(起稳定作用)较小,向给定传感器组提供的惯量较小,对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这种平台结构形式,由于内框架和外框架之间有机械联接,外框架的运动会耦合到内框架上,使装在内框架上的陀螺仪敏感,从而影响内框架的精度控制。

综上分析,为兼顾稳定平台功能的完整性与结构设计的简单性,本课题采用三框架三轴稳定平台实现瞄准线的稳定控制。

整个装置由装有陀螺仪、力矩电机及角位置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的三个框架通过轴承连接在一起,使环架之间能相互转动。

框架从外到内依次为方位框、俯仰框和滚转框,各个框架轴由独立的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驱动,并使用一个精密的角位置传感器反馈。

这种外装式整体环架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结构紧凑,结构刚性大,系统精度及结构谐振频率较高。

flf.s时伽£nM\一•-轴垃:申ft;1*(11 A也机* •真附世M骼带軸瑕圧电命感豪t黑惟权.ecu. K);的初屯<4力业亚机仙水.帶应传为辭功覃Si大=^==3^^ 力矩趾机/ ~~^二+二^"枷聖管竝Ml 屯机、M4.曲啦忖哼辭:Z J R」泄越(2)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控制系统总体实现框架如图所示,整个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伺服系统,陀螺和测角系统反馈被控状态量到主控核心,主控核心通过相关规则与算法将对反馈量进行处理,并送出控制量到驱动系统,驱动力矩电机做出相应动作,实现对俯仰、横滚、方位三个方向的稳定控制,最终实现瞄准线的稳定控制。

3稳定平台控制算法对稳定平台的控制,需要设计适合的算法,在快速性、稳定性、自适应性、精确性等方面达到最优,才能保证光电系统的稳定瞄准。

(1)PID控制PID控制算法是工程应用最广泛的算法,其控制框图如图所示。

其中E(S)为误差信号,U(S)为控制器的输出信号。

PID控制器是一种线性控制器,它根据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y(t)的差e(t)来进行控制,PID控制规律为:广=-二计主控核*6 K■斗N 測鬼葡尊董«««葡号a tR M*2椎荐乍台u(t) k p[e(t) * 0e(t)dt T d de^]式中,k p为比例系数,T i为积分时间常数,T d为微分时间常数。

比例环节用于改变信号增益,调节响应速度,积分环节用于消除静差,微分环节用于减少调节时间。

常规PID参数整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系统稳定性与准确性之间的矛盾,最终往往是取比例、积分和微分三部分控制作用的折衷,难于收到最佳的效果。

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吴凡硕士、南京理工大学李军副研究员针对稳定平台的控制采用了智能 PID控制算法,该算法可根据系统的动态特征和行为,采取灵活机动的有效控制方式,如采取变增益(增益适应)、智能积分(非线性积分)、智能采样等多种途径,以PID控制为基础最大程度上解决了控制系统中稳定性与准确性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增强了系统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适应性。

国防科技大学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刘钢博士针对火箭炮稳瞄系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及干扰,提出了一种PFC-PID串级透明控制策略,通过内环PID 控制来提高抗干扰性,外环采用预测函数控制来获得良好的跟踪性能和强鲁棒性。

(2)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基于丰富操作经验总结出来的、用自然语言表述控制策略的,或通过大量实际操作数据归纳总结出的控制规则。

与传统控制的不同,模糊控制不需要知道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只需要积累对设备进行控制的操作经验或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