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转型下的乡村文化
农业现代化与传统乡村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农业现代化与传统乡村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产量为目标,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业产值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传统乡村文化的特点传统乡村文化是中国农村的精神支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乡村文化强调土地、家庭、乡愁等传统价值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弘扬勤劳朴实、亲情友爱、节俭勤俭的传统品德。
传统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稳定、农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三、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乡村文化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冲突。
一方面,传统乡村文化强调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情怀和乡村生活方式,而农业现代化则追求高效、规模化和科技化;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可能带来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外流等问题,冲击乡村传统生活模式和社会秩序。
四、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传统乡村文化是中国农村的灵魂和根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精神价值。
乡村文化强调农耕、精神信仰、传统礼仪等传统乡土文化元素,传承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世界。
五、农业现代化给传统乡村文化带来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乡村文化造成一定影响。
一方面,现代化农业的推行可能导致传统农耕文化和生产方式受到挑战,加剧了乡村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六、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的整合面对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冲突,应该寻求农业现代化和传统乡村文化的有机整合。
一方面,可以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和乡村传统美德,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现代化农业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成果,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
乡村文化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发展
乡村文化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发展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在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传统的乡村文化往往以口头传承和实践方式传承,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口流动,这种传承方式逐渐面临困难。
而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乡村文化的精髓记录在网络平台上,制作数字化档案、音像资料等,使得乡村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
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乡村文化数字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渠道。
在传统的情况下,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有限,很难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而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乡村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乡村文化。
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直播等平台,展示乡村文化的风土人情、传统手工艺等,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热爱。
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乡村文化虽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数字化技术可以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促使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互相激荡。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乡村文化体验馆,让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传统的乡村生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
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乡村文化的纯粹性和原生态。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乡村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
希望未来数字化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让乡村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永葆活力。
农业现代化对农村文化振兴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对农村文化振兴的影响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也对农村文化振兴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业现代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应用。
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比如,现代化农机的使用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可以更快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民更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传承乡村文化。
另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让农民在生产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导致他们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传承上。
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传承乡村文化。
比如,在丰富多样的生活中,农民可以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广当地的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此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还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
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地区的教育、文化设施得到了改善和发展,这为农民们提供了更多接触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从事相关工作,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观念,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
另一方面,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少农民开始从事农村文化产业,比如民间手工艺、传统戏曲、民俗表演等。
这些乡村文化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也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农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关于乡村文化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
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文化旅游融合
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文化旅游融合一、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文化旅游的需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追求美丽乡村,农村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提供丰富的景观和体验,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农村文化旅游对于乡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
三、农业现代化与农村文化旅游的互动关系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文化旅游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为农村文化旅游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如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农民的生产方式更加环保、高效,提高了农村景观的养护和塑造能力。
另一方面,农村文化旅游的开展能够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如旅游业的需求推动了农产品的多样化生产,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农业现代化对农村文化旅游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首先,农业现代化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景观资源,如植物园、生态农庄等,为农村文化旅游提供了活动场所。
其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升了农村的旅游服务水平,如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丰富了旅游体验。
再次,农业现代化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如培育特色农产品、推出农村文化节庆活动等,吸引了更多游客。
五、农村文化旅游对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了助推作用。
首先,农村文化旅游活动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从事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为农业现代化开拓了新的领域。
其次,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农村文化旅游的推广宣传能够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刺激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六、农村文化旅游与农业现代化的结合路径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文化旅游的融合需要选择合适的结合路径。
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现状与对策
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现状与对策一、现状分析乡村文化是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艺术表演、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当前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面临着以下几个现状问题:1. 乡村文化传承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挑战。
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不足。
2. 文化设施不完善:乡村地区的文化设施相对较少,文化活动场所不足,缺乏专业的文化机构和人才支持。
这导致了乡村文化活动的发展受限,无法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3. 乡村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矛盾:乡村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现代化的进程使得乡村文化逐渐被冲淡,乡村的传统文化特色逐渐丧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与现代化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为了解决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现状问题,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1. 加强乡村文化传承:通过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可以在学校开设乡村文化课程,组织乡村文化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乡村文化传承。
2. 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
可以引入文化机构和人才,提供专业的文化培训和指导,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3. 促进乡村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在乡村建设中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引入现代化的元素和理念,使乡村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4. 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节庆等方式,引导和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5. 加强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乡村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与此同时,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乡村文化的现状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乡村文化的现状1.受制于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向城市,乡村地区的人口减少,造成了乡村文化的断层与衰退。
2.缺乏传承与保护机制。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区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体系被忽视,缺乏长期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机制,导致许多乡村文化元素逐渐消失。
3.农业结构调整影响。
农业结构调整导致乡村地区经济依赖度降低,农民收入不稳定,乡村地区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二、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对策1.建立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
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研究与整理,建立有效的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保护并传承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元素。
2.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3.加强农民文化素质教育。
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创新能力,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4.建立城乡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
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城市文化资源的引入和乡村文化的输出,激发乡村地区的文化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5.引导城市人口回归乡村。
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工作机会等措施,吸引一部分城市人口回归乡村,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文化传承。
三、结语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
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是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只有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推动中国乡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无。
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境遇及重建
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境遇及重建・乡土文化源于农业社会,生长于中国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业文化体系,实质就是农业文化。
乡土文化体系中包含着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民间习俗、语言知识等一系列的因子,这些因子通过长期的沉淀和传承,最终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文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带来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附着在农村居民身上的乡村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乡土文化在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境遇(一)城镇化影响下,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乡土文化造成冲击城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在给农村居民带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同时,也消解了原有淳朴的特色鲜明的文化观念。
在传统农村社会,人际交往是受到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的契约关系,而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理性化的交往模式,以利益计算作为人际互动的第一考虑因素。
由此带来的急功近利心态使人们更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传承,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城镇建设同质化、文化同化严重等现象。
很多城镇建设过程屮甚至出现文化传承的畸形发展,将乡土文化的保护推向商业化发展道路,重金打造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边缘文化,然而对于传统习俗、村落原貌等的保护是缺失的。
原本特色鲜明的乡土社会逐渐消逝,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
(二)市场经济对乡土社会生存环境的吞噬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业转移人口增多,大量农村人口离开了乡土社会,投入现代城市文化和经济建设中,这导致了乡土社会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一部分农村地区受到工业化的刺激,开始步入现代化,改变了原有的落后、封闭、保守的生存状态,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过度消耗, 乡土社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造成农民对乡土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逐渐消失,恋家(乡土)情结弱化。
同时,受目前我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及城乡文化差异性的冲击,乡土文化在城市的繁衍受到阻碍。
农业现代化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影响一、农业现代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人工耕种逐渐被机械化替代,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效率。
二、农业现代化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升。
农民不仅可以通过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从事农业生产服务、农村旅游等产业拓宽收入来源。
四、农业现代化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则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
五、农业现代化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农民可以通过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提高收入,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消费选择,享受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便利。
六、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七、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城乡连接更加紧密。
农产品的现代化种植和生产方式,使城市居民享受到了更加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八、农业现代化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不仅提升了农村经济,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民宿等项目的推进,吸引外来游客,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意味着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激发农村地区的活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的积淀和表现。
乡土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路径一:弘扬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各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都是当地乡土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俗文化展示等方式,激发农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路径二:发展乡村艺术和民间艺术乡村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乡土情感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乡村振兴中,可以通过支持乡村文艺团体和文艺活动的发展,培养和挖掘乡村艺术人才,推动乡村艺术创作和传播,让乡土文化在艺术上得到更好的表现和传承。
路径三: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每个乡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在乡村振兴中,可以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保护和开发利用,让乡土文化得到充分展现和传承。
可以建设乡村博物馆、文化广场等载体,展示和宣传乡村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土文化的价值。
路径四:推动乡村教育和文化传承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支懂乡土文化、热爱乡村的文化传人队伍。
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加大对乡村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加强乡村教育的文化教育内容,培养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人才,让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路径五:加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的支持,而文化产业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乡村振兴中,可以通过支持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导和支持农民从事与乡土文化相关的产业,如手工艺制作、旅游服务、文化产品销售等,让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文化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和传承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能的路径。
1、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乡村文化是一个地区独有的精神财富,它折射了乡村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乡村文化的遗产,包括传统建筑、乡土美食、民俗传统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2、挖掘文化内涵乡村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美学欣赏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可以帮助乡村居民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智慧,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3、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乡村文化产业包括传统手工艺、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再生。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4、加强文化教育文化传承需要从教育入手。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乡村孩子的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5、倡导文化节俭文化节俭是一种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倡导文化节俭,推动人们走出浪费、奢侈的生活方式,回归简朴、淳朴的乡村生活。
6、注重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乡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培育和践行良好的乡风文明,倡导诚信、守法、守规、守纪,提高乡村居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7、打造文化艺术品牌文化艺术是一个地区的名片,是乡村文化的生动表现。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色和品牌意识的文化艺术产品,提升乡村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8、促进文化交流互动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固有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外来文化的接纳。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促进文化交流互动,打破地域界限,融合多元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社会文化的传承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社会文化的传承在当今社会,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村社会文化的传承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保留和传承农村社会文化的精髓。
下面将分十二个小节,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与探讨这一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求。
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的现代化三个方面。
其中,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核心,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方面。
同时,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现代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村社会文化的传承方式农村社会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口相传、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
例如,乡土文学、传统歌舞、家谱族谱等都是传承农村社会文化的形式。
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信息交流的加强,这些传承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四、农业现代化对农村社会文化的影响农业现代化对农村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改变了农村生产方式,导致传统的生产技术逐渐被淘汰。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也为农村社会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农村社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农村社会文化,我们需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此外,加强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传承农村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
六、农业现代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农业现代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只有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文化价值相结合,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的双重目标。
七、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农村社会文化传承的关键。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可以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同时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案例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案例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注重通过文化振兴来提升农村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村特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案例:1.河北省南山村:南山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村庄。
为了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村庄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庄进行改造,新建了一个传统文化广场,展示了南山村的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等活动。
此外,他们还在村庄中设立了一些小型的博物馆,展示了南山村的历史文物和当地特色文化,吸引着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2.广西省横县:横县是一个以天妃山为核心的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壮族传统文化资源。
横县政府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如天妃山壮族歌曲大赛、民间歌舞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此外,政府还积极支持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帮助当地村民通过刺绣、漆器、手工艺品等传统手工艺创业致富。
3.浙江省乌镇:乌镇是中国最早的六大古镇之一,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村庄。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乌镇政府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创造了一个“活态博物馆”的理念,将当地的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保留下来,并且开设了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如乌镇文化节和文化艺术展览等。
乌镇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4.四川省芦山县:芦山县位于中国西部的一个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长期以来受到了发展的限制。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芦山县政府注重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利用当地的天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在当地举办了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土骚、养蚕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文化振兴来提升乡村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努力。
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乡村社会文化传承与农业现代化
乡村社会文化传承与农业现代化古老的乡村社会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传统的农业文化更是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也在不断提升,如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保护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乡村社会文化的丰富内涵乡村社会文化是指在乡村地区形成并延续的一套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传统技艺等,包括乡土风情、乡土语言、乡土民俗等。
乡村社会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这些文化元素代代相传,激发着人们对乡村传统的热爱和向往。
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需求,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传统的人力劳作逐渐被机械化、智能化取代,农业生产方式也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带来了高效率、高产量的同时,也给乡村社会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乡村社会文化的传承价值乡村社会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在传统的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农业现代化对乡村社会文化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面貌和结构。
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被现代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取代,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
五、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手段。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民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激发农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设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六、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
通过开展乡村农家乐、农庄旅游等形式,让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文化,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七、乡村社会文化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乡村社会文化和农业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
农村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农村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也渐渐迎来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农村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现象,并分析其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与意义。
一、农村文化传统的特点农村文化传统秉承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农村生活一直以来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农民以务农为主要生产方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农村文化传统在家庭、礼仪、节庆等方面都有其独特表现。
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农村地区。
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久居农村的居民也开始接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在生活、教育、娱乐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现代文化对农村的影响。
三、农村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农村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传统文化在适应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例如,在农村地区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农耕活动,也能感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同时,农村地区也在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过程中积极吸收现代文明的进步成果。
四、融合的意义与价值农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对农村地区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融合带来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机会,提升了其生活品质。
其次,融合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入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最后,农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也推动了农村地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农村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既保持了传统的历史积淀又紧跟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内涵,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农村地区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既传承农村文化传统,又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为实现农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1.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传统文化传承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或淡化,导致乡村文化缺乏根基和活力。
乡村文化产业不发达。
乡村地区缺乏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持,导致乡村文化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无法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乡村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资源,但这些资源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文化价值流失。
乡村文化人才短缺。
乡村地区缺乏专业化的文化人才,导致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受限,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问题。
乡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资金投入仍然存在不足的问题,政府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地区仍然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
社会各界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关注度和投入相对较低,导致资金来源有限。
乡村文化振兴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等问题,也影响了资金的持续投入。
为了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确保乡村文化振兴项目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资乡村文化产业。
还应加强对乡村文化振兴项目的监管和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投资风险,以实现资金的可持续投入。
1.2 人才流失严重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然而当前乡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年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导致乡村地区的人才断层。
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例子
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例子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例子:1. 传统村庄与高科技农业:在传统的农村地区,农民们开始逐渐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如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2. 传统手工艺与电子商务: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独特,但受限于销售渠道和宣传方式,市场较小。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手工艺品得以通过网络销售,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产业转型的压力。
3. 乡村旅游与现代化设施:许多乡村地区依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然而,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许多乡村开始引入现代化设施,如高速公路、酒店和度假村,以提供更便利和舒适的旅游体验。
4. 传统节日与现代庆典:许多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地方将传统节日与现代庆典相结合,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吸引更多人参与,并增加节日的文化内涵。
5. 传统乐器与流行音乐:传统乐器在乡村地区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流行音乐的普及,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音乐风格。
为了保护传统乐器和丰富音乐文化,许多地方开始将传统乐器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新的音乐作品。
6. 乡村教育与现代教育:乡村教育一直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和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为了改善乡村教育质量,许多地方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培训,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7. 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许多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丰富的传统医药知识和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许多地方将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推动传统医药的现代化,并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8.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许多乡村地区保留着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传统建筑被现代化建筑替代。
为了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和促进乡村发展,许多地方开始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打造具有现代功能和传统特色的建筑。
9. 传统服饰与时尚潮流:传统服饰在乡村地区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时尚潮流的变化,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穿着现代化的服装。
现代性与地方性:文化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发展
现代性与地方性:文化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发展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民族地区乡村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着独特的风情和韵味。
在文化视角下,现代性与地方性在这里交织,构成了乡村发展的独特景观。
作为一名科技专栏作家,我将深入探讨现代性与地方性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揭示其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现代性与地方性的概念。
现代性,顾名思义,就是指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特征,强调科学、理性、创新和全球化。
地方性,则是指地域文化特征,强调传统、习俗、特色和本土化。
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中,现代性与地方性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然而,现代性与地方性并非相互排斥。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和互动。
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中,现代性与地方性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乡村的现代化进程。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改进,让现代性与地方性在乡村发展中得到更好的融合。
这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我们需要不断前行,不断超越,才能到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现代性与地方性交织的乡村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影响。
首先,现代性有助于提升乡村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
通过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乡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这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科技发展的道路。
其次,地方性有助于保护乡村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在乡村发展中,地方性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助于维护乡村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这有助于乡村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
这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帮助乡村在文化保护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然而,现代性与地方性在乡村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我们需要克服现代性带来的文化冲击,真正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以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块块绊脚石,阻碍了现代性与地方性在乡村发展中的融合。
总的来说,现代性与地方性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密切相关的话题。
在当代社会,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建设,更是精神文明的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探讨农业现代化如何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希望能够为当前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农业现代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当前农村发展面临问题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成为当务之急。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将带动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不仅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的生活条件较为贫困,生活水平低下。
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意味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
三、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乡村文化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统乡村文化丰富多彩,但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流失的危险。
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乡村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使得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底蕴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四、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难题。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改变了这一现状,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乡村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使得乡村学校得到了改善,师资条件得到了提高,乡村教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五、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提升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带动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提升。
农村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如何实现融合
农村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如何实现融合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农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人文情感;而现代化则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方式。
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农村文化源远流长,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如传统的农耕技艺、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乡土建筑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农村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体现。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农村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农村文化的传承主体逐渐缺失;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快速传播,使得农村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逐渐式微,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面临失传的危险。
现代化为农村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互联网的普及,让农村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然而,现代化在给农村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乡土风貌和文化特色;一些不良的现代文化观念也对农村传统文化价值造成了冲击。
要实现农村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融合,首先需要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保护机制,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农村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鼓励他们传承和发扬农村传统文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农村文化展览馆等方式,增强农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要推动农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文化元素,对农村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和旅游资源;将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鼓励农村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农村生活和现代农村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
乡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
乡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的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给乡村文化造成了威胁,但同时也为乡村文化的保护、挖掘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更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是指从传统的农村社会中诞生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生态,它是乡村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如今,乡土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在这些方面,乡土文化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普遍性、深刻性和现代化适应性。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乡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而且在表现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体验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
在农村经济社会中,乡土文化是农民智慧的结晶和生产实践的结果,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精神诉求。
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挖掘和发扬乡土文化,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就需要以乡土文化为原点,以现代科技和知识为支撑,把乡土文化与现代生产、社会、环境相融合,从而扩大乡村的生产和文化内涵。
三、乡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但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乡土文化正在丧失和衰退。
不少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消失。
这是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民流动引起的,也是城乡经济、文化及个人价值观差异的加大导致的。
一些古老的建筑、技艺、习俗和观念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要保护和发扬乡土文化,首先要重视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加强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其次,需要推广生态文明和绿色文化的理念,加强公众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宣传,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26卷第12期(总第379期)农村建设与发展当下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具有农业社会占主导特征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占主导的现代化国家转变。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来看这种转变最初集中发生在城市或者具有经济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地区,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转变打破地域限制集中展现在不同地域经济领域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的,采取了城市“包围”农村、以点带面的道路,农村的方方面面也折射出时代转型的各种特征———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为“乡村社会的变迁,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演变的基础”,“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依赖于乡村社会认识的深度”,所以正确认识转型下乡村文化的变迁对于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当下各地区农村由于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受到的现代化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靠近城市文明的乡村变化较快,离城镇越远的乡村变革相对而言接受现代化的进程比较缓慢。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对乡村提出新的一致的发展要求———现代化,现代化其实代表的是实现城市工业文明的较高的发展要求的过程和趋势。
而占中国人数大多数的乡村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农业,所形成的、传承的和代表的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地域特色的、以土地为核心及衍生出来的农业文明。
现代化给农村带了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冲突与矛盾,乡村本身的延续和发展也必定与代表城市工业文明的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产生利益的冲突与矛盾。
处在矛盾与冲突下的乡村文化同样也会面临着一系列困惑和难题。
1社会主要财富的变迁对乡村的影响在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要从乡村最核心的问题去认识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探讨乡村文化的发展。
最重要的要理解乡村,并不能单纯从名称或者传统的思路去定位当下的乡村。
乡村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有些村庄出现“空壳化”,只有重新审视乡村特定时期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乡村文化的规律。
乡村应是区别于城市的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农业文明占主导的劳动者聚居地,不应包括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但是名义上仍称之为乡村的区域,这种地区所反映出的只是工业文明影响下的城镇文化。
乡村文化只是传统农耕文明或者农耕文化(还包括农耕文明下的乡镇文化等)的一个方面和层次,农耕文化形成的核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村庄文化之所以形成的核心问题。
“在小农经济之下,家庭生产几乎是农民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是其生产和消费生活,是维持其运转存续的基础。
”家庭生产几乎围绕着土地及其衍生的产业进行和开展的。
乡村文化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农村的核心社会资源有着天然的关系,或者说土地是农村文化的根,土地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于它是乡村社会主要财富的象征和满足了农民基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
不可替代性地社会主要财富———土地是农耕文明产生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乡村文明所产生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所有的乡村活动或者说农民的日常生活都是围绕着土地展开的,正是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土地、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就能自给自足等特点赋予了农民更多自然的实用理性,使农民的日常生活过于单一和简单,也使乡村文化围绕着土地透露出对土地的崇敬、对自然神秘力量推崇的特点。
“乡村文化是乡村共同体内的一个“精神家园”,它的最大特质是自然、淳朴的文化品格,它所蕴含的静谧是历代人们的精神原点。
”从低层次的角度来说,乡村文化建立在乡土之上,表现为农民安土重迁对乡村难以割舍的恋乡情节;从高层次来讲,乡村文化构建起来对自然崇拜的和谐文化观念。
乡村文化并不能简单地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相比较就定义为“落后、腐朽、消极”等文化形态,只是强把城市工业文明的标准强加到乡村文明而忽略了乡村文明的独特性。
乡村文化只是按照数千年形成的方法、思想体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和独特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在尚未受到工业文明严重冲击的乡村或者传统农业社会,土地的不流动性以及乡村自给自足的生活赋予了乡村文化的稳定性,同时在传统的体制或者社会习俗的影响下农民无法脱离农业生产从事非农行业。
土地能够给予或者满足人的大部分物质需求使乡村具有相对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也会反映在乡村[收稿日期]2015-09-17[作者简介]解小明(1989—),男,山东潍坊人,研究生在读。
现代化转型下的乡村文化解小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方方面面被赋予了现代化的色彩和鲜明特征。
乡村文化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主要财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在人口大量流失中逐渐丧失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最终处理乡村文化危机的方法就是理性思考乡村的变迁和重塑乡村文化,使乡村真正拥有精神文化家园和归宿。
[关键词]社会主要财富;人口流动;展望[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238-农村建设与发展解小明:现代化转型下的乡村文化文化上那就是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乡村文明几千年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但是一旦资本等非农财富逐渐取代土地成为新的社会财富象征,也就表明土地逐渐丧失了社会主要财富的象征。
城市等财富聚集地发挥着自身的充分吸引力,一方面既使村庄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向能够创造更多财富、带来更多利益的城市或城镇,另一方面也促使村庄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为了利润进行重组和嬗变。
村庄的人民在各种外力的综合因素下遵循人自私的本性者为了获取更多地社会资源开始远离村庄这个围绕土地自然形成的聚居地,将更多的生产要素和资本要素转移到利润更高的区域,自然而然地追求资本聚居地和资本所形成的组织———城市或者工业。
另一方面,乡村从地缘上来说如果离城市较近,就会审视反思乡村如何融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去,更多地时候采取摒弃原有的以在农耕文化指导下的农业生产活动,开展非农业的经济生产活动,致使乡村原有的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逐渐被工业化的经济生产活动所代替,在此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改造了传统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就逐渐完成了嬗变。
2人口流动性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乡村的人口流动局面复杂,一部分短期流动如农民工离土不离乡,而另一部分既离土又离乡。
就目前以山东潍坊大多数乡村来看,大多数农民既离土又离乡。
农民一旦“离土”拥有城镇户口就会造成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延续的主体缺失,是城镇化发展必然带来的结果之一。
城镇的优越性吸引着大量农民或者农民的后代为了追求更好的社会资源选择背井离乡,从而造成了乡村生活中大部分青壮年选择离开农村获得城市户籍身份以后接受城镇化思维模式以城市人的身份生活。
以山东某地远离城市的乡村为例,本村90后男性结婚离开农村生活的有20家,仅剩2户选择居住在农村,其他常住人口均为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家庭。
农村人口的锐减反映了城乡二元化结构下乡村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严重滞后或者不完善以及相关的社会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城市相对已经建立起了关于人从出生到死亡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致使有能力接触到高速发展城镇的农民开始思索后代的发展和人生的发展,进而实现人口的主动迁移。
从农村主动到城镇迁移的往往是精英阶层,伴随着生产资料、社会资本等优质资源的主动转移,实际上造成乡村可持续发展力量或可再生经济资源严重缺乏。
农村进而出现了空巢化、空壳化等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量虽然大,但人均分配严重不均衡,没有率先富起来的地区人民群众可享受的改革福利比较少。
乡村文化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广大农民群众,从农民群众与农村文化的关系来看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受益者。
人口的单向流动性衍生出农村文化的不稳定性或变动性,乡村人口的流失导致部分乡村的生存危机越来越严重。
部分乡村在城镇化和工业文明的影响下逐渐开始“消失”,所谓的消失是指村庄以农业生产的功能逐渐消亡或者乡村逐渐“空壳化”,一部分临近经济发达或者具有非农业产业资源的农村的非农业生产功能取代农业功能成为主导产业,另一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因为没有发展的潜力空间或者丧失吸引力所以人口在空间上实现转移。
主动或者被动流失的人口一般以后会脱离农村,从户籍、居住地、职业等方方面面都脱离乡村而带有明显城镇的痕迹,或者说城镇化思路在其行为模式到思维观念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子孙后代也就与原来的农村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村庄逐渐散失人口繁衍、代际传承的职能,房屋因为没有常住人口居住荒废,村庄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
流失的农村人口或“消失的乡村”对一贯以稳定和和谐为显著特点的农耕文化造成冲击,没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继续居住在农村很难形成农村文化,尤其是农村现在普遍面临着“空壳化”的现状。
当然对于农村文化造成冲击最有力的因素就是对物欲的无限制无规则的追求以至于冲击到原有乡村文化所塑造的道德和伦理关系。
各种因素使农村文化形成新的道德和伦理关系尚未成熟,旧的道德和伦理关系就逐渐被抛弃的格局。
这种格局或者文化所表现的特点,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情况,其农村发展程度不一样,其所形成的文化特点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全国的人口流动往往会带来乡村文化的主体缺失。
3乡村文化的展望农村固有的农耕文化开始受到挑战和质疑,是因为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挑战是全面、彻底的,从乡村所依赖的各种器物到思想观念方方面面都在受到城市文明模式和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从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来看,人类社会必定要首先经历物的丰富以解放人类的体力劳动,在人的体力劳动获得解放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充分解放人的精神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农村的发展也必定要经历物质的极大丰富这一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到来为乡村完成历史阶段提供了机遇,也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可能。
但是文化的发展进程无疑是缓慢而又复杂的。
农村短期内无法受到成熟的工业文明的影响,也无法全盘接受现代化和工业文明的影响,其呈现的状态必然是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吸收。
就长远来看农村文化的总体趋势是好的,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开始普及,农民普遍安装数字电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乡村的娱乐文化设施也逐渐健全起来,广场舞等群众集体娱乐活动也在乡村日渐风靡起来。
乡村出现的新状况反映出乡村文化呈现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结合的状态,农民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流露出工业文明的痕迹。
但是乡村文化更多的时候是受到了挑战和危机,在新形势下需要重塑、整合和调整。
其危机既来自于内部,又来自于外-239-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26卷第12期(总第379期)农村建设与发展部。
内部是因为由于所形成和构建的文化是自发的未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没有语言描述或者记载的很难被获得外界的认可,但是几千年农业文明保持了一贯性与稳定性,就是形成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朴素简单明了的农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