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传承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传承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传承路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这些文化中,包括了诗歌、书法、绘画、传统节日、宗教信仰、传统医学等等,其中一些甚至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了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有历史和文化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本文将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传承路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体系,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是其道德与哲学观。

这些思想和价值不仅在古代离我们越近,我们对其越为熟悉和认知,在当今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提升方面仍然具有更加直接迫切的现代现实性和实用性。

1. 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

其所强调的‘孝道、仁爱、忠诚、诚信、礼仪’等特质,同样也是现代社会中所注重的特质。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面对的,也是对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根本诉求。

2. 传统前人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了一个极其广泛的范围和深刻的内涵。

这些内涵不仅来源于历史和文化,而且包括了一系列的智慧和识见。

对这些传统智慧的深入探讨和发掘,可能会对我们在今天的社会文明中找到很多新的启示和方向。

3. 经典学术中国经典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这些经典承载了中华文明所产生的知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社会认知和智慧的基石。

尤其是《易经》、《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对于人们管理现代社会和个人生活及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1. 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个有计划、有序的教育体系来保证。

学校、教育机构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探索和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文化活动,并且要求教师也同样具有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能力。

2. 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和文化交流。

这些交流既可以发生在国内,也可以是国际交流。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很多传统文化面临被遗忘和消亡的危险。

然而,现代社会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

以互联网为例,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和知识通过线上平台被传播和分享。

例如,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开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传统艺术和工艺品,让人们即使不出门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得以广泛传播,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

其次,教育体系的改革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一些学校中,传统文化课程逐渐走进课堂,从音乐、舞蹈到书法、绘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

同时,一些非遗传承人也被纳入到学校的艺术教育中,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验。

再者,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文化产品,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和流行化。

比如,结合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的服装,以及以传统陶艺为灵感的家居用品,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和接受传统文化。

这样的跨界合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实现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代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需要在保留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传承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将传统文化以更适合现代人的形式呈现。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需要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支持这些文化创新,以促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总之,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才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不忘初心,致敬传统,携手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和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和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和策略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和策略为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是指将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使其继续生长发展;创新则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变革,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和策略。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注重教育。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基石,要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同时,家庭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传唱经典曲目等方式,引导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逐渐了解和传承。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注重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的实物载体,是了解历史和传统的窗口。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修复和保护工作,确保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存。

同时,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挖掘,发掘其中的瑰宝和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注重创新。

创新是传承的动力,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互动媒体,将传统戏曲、音乐等呈现给观众;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推广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

此外,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艺术形式。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支撑。

要培养一批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擅长传统文化创新的专业人才。

政府可以加大对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设立奖学金和研究基地,吸引更多人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工作。

同时,要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和推广传统文化人才。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髓和根基,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首先,保护传统文化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以及各种文化机构的组织,向年轻一代传授和普及传统文化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还可以推出一系列的传统文化课程,使年轻人通过学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能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加强相关经典作品的保护和研究。

经典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保护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经典作品的保护,鼓励相关机构和个人进行研究和传播。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保护,例如传统戏曲、音乐和舞蹈等,通过举办演出和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媒体、企业以及公众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中来。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

企业可以赞助传统文化活动,进行品牌推广。

公众则应该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了解和支持传统文化。

最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活的、有机的体系,它应该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发展出适应时代进步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例如,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时尚和娱乐中,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这样既能保护传统文化的传统内涵,又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传统文化现代化:何谓为何与何为

传统文化现代化:何谓为何与何为

传统文化现代化:何谓为何与何为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人们所重视和热爱的,它承载着民族的传统、历史和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也在不断面临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为什么要传统文化现代化,以及如何传统文化现代化。

传统文化现代化,指的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加适应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思想观念、艺术表现形式等方方面面,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来源。

传统文化并非僵化不变的,它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传统文化现代化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对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为什么要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尊心至关重要。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化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使其更加容易为新一代人所接受,从而得以传承。

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文化共同体,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传统文化现代化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改革和创新。

这就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和路径。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加自觉地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影视等,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人们。

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现代化需要在政策层面有所支持和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设立专门的文化基金、鼓励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等。

政府可以在国际交往中积极向外传播传统文化,增强国家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

传统文化现代化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基本原则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基本原则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基本原则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基本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价值观。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历史和传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尊重历史和传统。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能随意改动或扭曲。

二、注重创新和发展传承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照搬和守旧,而是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注重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使传统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多元共生和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多元共生和包容性。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和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价值。

四、传承者的责任和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需要一批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传承者。

传承者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努力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五、大众参与和社会支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到传承活动中来,通过普及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

二者都是客观存在,是否定不掉的。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既相反,又相承。

历史上所谓现代化,是指当时的“现代”,也可以叫做时代化。

现代化或者时代化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文化交流,大力吸收外来的文化,加以批判接受。

对于传统文化,也要批判继承,二者都不能原封不动。

原封不动就失去生命活力,人类和任何动物植物失去了生命活力,就不能继续生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思想内涵来看,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本精神,大体上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刚健有为的观念、以和为贵的观念。

传统文化作为曾经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文化系统,作为长达两千多年官方意识形态,无论在社会生活的深层还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都还有着深刻影响。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应该始终重视提炼和汲取我国人民在古今创造的所有优秀精神财富,既包括传统的儒释道中有借鉴价值的内容,也包括从国外传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既保持民族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质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一定能从容应对,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今后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再展雄风。

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

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

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传承至今。

在现代社会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本文将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学术、文艺、哲学、道德、宗教、医学、农学、工艺、服饰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历经了时间的考验,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腥风血雨,但依然保持了原来的特点和特色。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强化民族凝聚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民族感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更加团结一心。

其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民族精神、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等方面。

而且,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帮助人们建立对世界及人生的更加深刻和广博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学识水平。

最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经历了好几千年,但是它并非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和创新的。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加以传承和创新,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为了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

下面列举几种方法:1.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可以让人们更加轻松地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价值观等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现代社会中,甚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例如,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诚信守约等重要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教育、商业等领域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格 、文 化 传 统 的 层 面 , 认 为 这 些 民 族“ 劣 根 性 ”应 该 有
的是几千年封建农业文明的深厚基础, 在进行现代化
所转变。真正应该保留的, 仅是那些还能表示我们是
变革时, 很多人便认为只有引进西方的思想体系, 进
中 国 人 的 东 西 , 如 : 西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文化对经济 发 展 的“反 哺”主 要 体现 在文 化 机体 的创 新 、自强 上 , 体 现在 培养 创新 人 才, 构 建和 谐 社会 的道 德 、法律 体系 的 创新 , 以及 文化 产 业的 繁荣 上 。在有 了一 个 能跟 上主 流 的经济基础后, 文化领域的创新与自强必须建立在文 化传统的延续上。
从文化的多元化的角度来看,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应环境的路子。这样学习的结果只能是永远的学生,
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与发展。近代以来,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学生。
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冲突中, 总有一种文化一元化的 四
观 点 , 就 是 认 为 文 化 只 有 一 个 源 头 , 中 国 是“ 西 学 中
源 ”, 西 方 是“ 文 化 的 优 劣 观 ”, 文 化 的 一 元 化 最 直 接 的
在 总 结“ 文 化 大 革 命 ”的 教 训 后 , 对 于 要 如 何 对 待 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问题上, 采取了更客观理 性 的 方 法 , 这 就 是“ 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的提出。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传统有必然的
67
文化研究
2008
延续性, 无法割断。无论如何, 中国人毕竟生活在几千

经过改革开放, 中国真正的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 基 础 的国 家进 入 工业 经济 为 基础 的国 家 。2006 年我 国 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意味着构建中国文化基础 的国家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将由以农 业基础的文化机体过渡到以工业为基础的文化机体上 去。现在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已经为文化的现代化做好 了准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结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方法和意义。

首先,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包括经典文献的学习和研究、传统礼仪的培养等。

同时,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此外,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组织传统文化俱乐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确保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蕴含着无限的创意和商机。

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可以进行文化产品设计、文化旅游开发等创造性的活动,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例如,可以设计改良传统服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可以开发传统工艺品,展示中华传统技艺的魅力;可以打造传统文化主题景区,让游客全面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最后,国际交流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通过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可以组织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可以邀请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华交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融合。

通过国际交流,可以拓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渠道,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多认可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回应。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传统文化也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供身心健康的指导和滋养。

通过教育、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凝聚了祖辈的智慧与经验,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道德的规范。

在现代社会,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的潮流,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现代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形成适应当代社会的表现形式。

首先,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方式。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

在各类社交媒体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

例如,传统的京剧、民族音乐等形式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展现,增强了互动性与吸引力,从而让新一代接触并了解这些文化。

其次,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书法、国画、传统诗词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传授技能外,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技艺的同时,理解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例如,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语言美的享受,还能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此外,现代社会的变革提供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机会。

以传统工艺为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面对商业化的挑战时,开始调整和创新其生产形式与市场策略。

一些设计师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文创产品,这不仅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还为其带来了商业价值。

如传统的刺绣技艺,与现代服装的结合,形成了新的时尚潮流,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当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意识到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过于商业化的包装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失真,因此在传承过程中需保持对文化本质的敬畏。

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探索,寻找适合自身民族特色的传承路径,使之在现代社会中更具生命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不能仅仅依靠个别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它是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精髓和民族特色,是我们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

传承是传统文化的生命线。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命力,需要不断传承发展。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实现,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

如今,很多学校都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更应该注重家风的传递,鼓励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同时,社会环境也需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民众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也是等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契合,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比如,传统的中国书法、绘画、剪纸等文化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如利用3D打印技术来制作传统文化艺术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将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当代文化相融合。

此外,文化旅游也是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现代旅游产业相结合。

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当然也需要注意保护传统文化的本真性。

传承的传统文化意味着传承其文化特色,保护其文化本质,既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又不能丢失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

在创新中需要注意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其核心价值,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更好地保持其本来面貌和文化特色。

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

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

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如何将文化传统传承下去并与现代社会接轨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传承文化传统不仅可以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也可以使其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

首先,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积淀,但也不能被僵化地保存在瓶中。

要想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需要在传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使传统文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比如,在传统手工艺方面,可以保留传统的工艺技术,但在设计上加入现代的元素,开发出适合现代生活的产品,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

其次,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

比如通过在线平台展示传统文化的故事、音乐、戏剧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传承。

同时,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传统文化呈现给观众,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也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艺振兴、文化教育普及等方面。

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组织文化节日、展览等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市民的生活。

而每个个人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关注、学习、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让这份宝贵的遗产代代相传。

总的来说,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是一项重要使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技术的支持下,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合作中,我们才能够将文化传统传承下去,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
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要求我们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
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中国传统文化的
宣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宣传和推广,以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宣传和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
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断努力,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历史积淀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也看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努力寻求有效的方式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如何在现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首先,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融入课程体系。

通过设立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时,可以接触到经典著作、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形式等。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例如书法、绘画、戏曲等,学生能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其次,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借助数字化技术,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得以以全新的形式被展示和传播。

比如,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遗产,如古代建筑、文化遗址等。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地域,借助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传统音乐、舞蹈、工艺等都能迅速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再者,地方社区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比如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展览等,能够让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类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多年轻人自发学习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跨文化交流也是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重要维度。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带入其他文化圈,不仅能够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的传统,也能从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来丰富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实现了动态发展,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之,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教育、科技、社区和跨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潮流下,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甚至被遗忘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策略。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符号,它承载着该国家的历史、民族特色和精神风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代表着该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

传承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流失问题。

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和全球文化的融合,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变得越来越少。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带来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使得传统文化在城市中逐渐边缘化。

再次,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趋势导致传统文化被商业化剥离,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最后,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兴起也使得传统文化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显得无足轻重。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与方法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与方法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首先,加强教育和宣传。

在学校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社会宣传中加大传统文化的曝光度,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和节日,增加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开发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和市场价值,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再次,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合力。

最后,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闪耀熠生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颗明珠面临着被遗忘尘埃覆盖的风险。

现代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之路。

首先,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深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枝叶繁茂,遮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现代传承,就像是给这棵大树浇水施肥,让它在新世纪的阳光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首先面临一场观念的变革。

在过去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这时候,我们需要像唤醒沉睡的巨人一样,重新点燃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尊重。

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旧,更对未来的投资。

夸张一点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像是给现代的一场文化盛宴。

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无论是春节的鞭炮声,还是中秋的团圆月,这些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都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传承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它就像是一艘古老帆船,在现代化的海洋中航行,需要不断地调整航向,以适应新的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芽,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校就像是是一个文化的孵化器,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

除了教育,科技创新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让年轻人沉浸式地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就像是给传统文化插上了翅膀,让它飞得更高、更远。

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中,我们还必须关注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地吸收新元素,实现自我更新。

这种文化的融合,就像是两种颜色的交汇,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画卷。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作者:————————————————————————————————日期:2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

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几近遭到灭顶之灾,文化断层、传统湮灭,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民族精神衰落。

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国力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恢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

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这一冷一热也带给我很多思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应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

”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原则和方法摘要: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重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的文化实践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辩证的方法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原则;方法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04-02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文化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正确的原则为指导,在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在操作上,应当借鉴他国的经验,区分不同层面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把传统文化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则首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实践原则。

所谓坚持实践原则,就是从当前的社会实践需要出发,使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能够起到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作用,具有当代社会实践价值。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需要是衡量传统文化现代化成败得失的客观标准。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和保持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的完整性,也不是为了使传统文化具有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的有用性,或者符合现代某种理论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当代社会实践需要,是为了解决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内容上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起到推动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

传统文化现代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保留,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其结果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使传统文化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素,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规定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任务,体现其基本要求。

我们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外来搞传统文化现代化。

其次,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原则。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在理论上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现代理论结合,以现代的理论话语和理论模式来重新组合、诠释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虽说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但是,也不是在现代化的理论之外去建构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然后再把传统文化整合到新的理论框架中,实现理论上的双重超越,既超越传统文化理论,又超越所有的现代理论,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论。

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开始于近代。

随着近代西学东渐,西方的理论传入我国,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全面挑战,开始了与西方现代理论相结合的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和所有的西方理论不同,它传入中国之后,就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现代理论的论争中,也显示了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

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不断被中国化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最伟大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创造和民族精神。

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理论,具备现代的理论形式和科学的内容,而且它具有其他现代理论所不具有的优势,它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并经过了实践的多次检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联结理论和实践,现代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且其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因此,最有资格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我们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的实践和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最大成果。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排斥用现代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的尝试。

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现代西方的哲学理论如黑格尔哲学、新康德主义、新实在论、新黑格尔主义等,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重组、整合的多种尝试,并产生一些理论成果,如“新理学”“新心学”,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在实践中确立的,同样也要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它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既关系到传统文化的命运,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命运。

只有坚持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科学地甄别、选择、更新和转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现代化。

正如邓小平所说:“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方法论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保证。

学术界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主张运用超越、整合的方法,有人主张运用分解、重构的方法,也有人主张运用综合创新的方法,不一而足。

采用什么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其二,是我们所选取的现代理论框架。

我们认为运用辩证的方法,既符合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符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从传统文化本身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尽管这种辩证法的思想处于朴素的发展阶段,但是运用辩证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换符合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指向。

传统文化的成分复杂,学派众多,积极的和消极的并存,良莠混杂。

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关于自然的,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

从时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有古代的传统文化,近代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传统文化。

从学派上看,有在先秦时期就产生的儒、墨、道、法、阴阳、名、兵、农等诸子百家,也有上述学派在发展中经过彼此会通、融合和衍化而形成的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学及佛、道宗教文化,等。

从哲学派别和方法的角度来看,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和唯心主义的传统,有辩证法的传统和形而上学的传统等。

从文化层面上看,有哲学的、道德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等不同层面。

只有运用辩证的方法,才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现代转换,把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和当代价值融入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中,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其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和批判的”,我们所说的作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转换的方法论基础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以马克思主义为现代理论框架来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则辩证法,从传统文化本身的辩证特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完整系统、具体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既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成分等量齐观,也不能主观地夸大某些文化成分,更不可以偏概全。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式、内容、作用等多方面进行挖掘、整理、阐释、转化,以实现传统文化形式的现代化、内容的现代化和作用的现代化,从而使传统文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形式转换是传统文化在表达方式的转换,即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语言、概念、范畴转换为现代的语言、概念和范畴。

传统文化中的有些语言、概念和范畴,现在已经不用的,变成了死的东西,有些仍被使用,还有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形式转换,首先要分出传统文化中的哪些语言、概念、范畴是死的,哪些是活的,区分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今天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否符合社会进步和观念更新的要求。

传统文化的内容转换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命题、观点、理论进行新的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富有新的内涵和意义。

传统文化的一些命题、观点和理论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古典理论形式的制约,内容陈腐,落后于时代,有些内容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但是,通过我们把新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时代精神注入这些命题、观点和理论中,仍然可以为今天所用,并且继续体现和保持文化的民族传统。

对于传统文化中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和惩恶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奉献家庭和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等内容可以进行现代化的转换。

传统文化的作用转换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形式和内容的系统转换,寻求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吸取其经验教训,为解决当代的重要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方法、历史借鉴,用来补充与丰富我们解决现实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经验、理论和智慧。

换言之,也就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新的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重放异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也要虚心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在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所创造的经验。

传统文化现代化不但对于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共同的课题,而且对于已经完成现代化的民族和国家来说,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解决所遇到的社会问题,推动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这些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教训,反过来给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上,我国不能搞关门主义。

这与体现和保持中国特色并不矛盾。

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是建立在对世界文化的学习、借鉴、融合、创造基础上的特色,而不是闭目塞听、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我吹嘘。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2]李宝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j].党史文苑,2005,(3).[3]杨翰卿,李保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