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5803 学科教育论文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而学习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优化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爱学”“善学”“乐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何优化教学活动呢?
一、优化情境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精彩的引入往往先声夺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为进一步学习探究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呢?
1.从生活实际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创设情境:“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俩人同时
坐车出发……”改变以往用两艘轮船或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的引入方法,贴近学生实际,便于理解接受。

我还请两名学生扮演张叔叔和王阿姨分别站在教室的两端实际地走一走,体会相遇的含义。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归纳出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精神愉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2.从“疑点”导入。

学生年纪小,生性好奇,而强烈的好奇心正是思维的“点燃剂”,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我就采用竞赛的形式练习几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后,突然出示“+”,同学一时蒙了,都不知道怎么解。

教室突然安静了下来,刚才的激烈竞争取而代之的是思维的碰撞,旧知识的提取、联系、应用。

一个学生放下笔,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第二个、第三个……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

我为他们的积极探究感到高兴,大声地宣布:“今天新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完成了。

”一节原本枯燥的计算课变得生动活泼。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二、优化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掌握当前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不断训练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将“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作为三大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

1.“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小舞台。

合作学习一般以2―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共同探究、互助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方面,为学生发表言论提供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顾及了那些平时少发言、易害羞、较腼腆的学生。

但当前的合作多流于形式。

课堂气氛是十分活跃,可在这热闹的背后却是有的合作小组对问题还不太了解,不知要讨论什么,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但细听却不知在讨论什么,说不到点子上,仅仅是做做样子给老师看的;乘机聊天的、开玩笑的小组也不少……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必须深入每个小组,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想法,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学生一些创新想法,创意发现;及时提醒合作中不认真的学生;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适时地引导、点拨。

让每位学生
参与了,经历了,感受了新知识的形成,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2.“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三角形边的关系》本是初中的知识,但在新教材第八册的探索与发现中出现了。

虽然比中学的要求降低了很多,但要学生能够发现它、理解它并运用它,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根据课前预设的四种情况进行实验,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发现实质性问题――“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实践中得以形象化、具体化,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等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有效的建构性学习,并在设计的实际问题中,能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

改变“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并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活动才有生机和活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新颖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多留些“空白”给学生。

在教学《量一量――面积单位》时,在充分认识1cm,这个面积单位后,认识
1dm、1m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1cm的方法,抓住关键,触类旁通,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学氛围轻松,教学效果不错。

最后,启发学生思维,勇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教学冲突,引起思维碰撞,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大胆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在比较和的大小时,多数学生采用找13和15的最小公倍数当公分
母,进行通分,再比较的方法。

虽然繁琐,但学生还是很认真地计算着,我也不说什么。

这时有个同学突然举手说:“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更方便。

”“一语”惊人,这位同学的回答受到大家的肯定。

我顺势表扬这位同学,也鼓励大家多动脑,勤思考。

三、优化评价手段,提高学习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修改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实践证明“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细心观察,深入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多表扬,少批评。

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教师几句表扬对他们都是莫大的鼓舞。

2.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班集体中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例如,在学生板演或回答问题后,我常问:你觉得自己的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其他同学觉得呢?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又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学是师生合作的过程,更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

在这期间,教师要发挥能动性,以帮促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