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1-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和内容
• 作为教学活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 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 测试
• 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 :教学 研究 ;学科建设
作为事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
• 教学上要能基本满足各国人民来华学习 汉语要求
• 加强理论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话教材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 初创阶段(20C50’S初——60’S初) • 1950年清华大学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
专修班 • 1952年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
修班 • 1953年,南宁“越南留学生中国语文
专修班” 257人
初创阶段(20C50’S初—— 60’S初)
•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 洲留学生办公室。200名左右非洲学生
• 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正式 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称。
• 1984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正式确立。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
• 汉代:佛教传播 胡僧 雅言(洛阳 口语)
• 唐代:日本,朝鲜“遣唐使” • 明代:《老乞大》 《朴通事》朝鲜的会
学科的特点
•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 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 具有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 • 具有准确的学科定位 • 具有成熟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学科的特点
•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 科
•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 结合的学科
• 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 一般性和特殊性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主要内容
•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论 •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 •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 • 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 • 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件

• 对外汉语教学概述 • 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与方法 • 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与技巧 •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能力 •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评估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发展趋势
01
对外汉语教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以汉语为第二 语言的教学活动,主要针对母语 非汉语的学习者。
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实 践性、互动性等特点,强调语言 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师生 互动和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文化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是文化交流 的重要桥梁,有助于增进 国际间相互了解和友谊。
培养全球公民
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具有全 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公民,适应全球化时代 的发展需求。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1 2 3
学科基础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了较 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包括语言学、教育学、心理 学等领域的知识。
教材与课程开发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对外汉语教材和课 程不断推陈出新,涵盖了从基础到高级的各个阶 段。
教学方法研究
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界不断探 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系统性原则
教材内容应遵循语言学 习规律,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确保知识体系
的完整性。
实用性原则
教材应注重实际应用, 选取贴近生活的语言材 料,设计实用的语言活
动。
趣味性原则
教材应采用生动有趣的 语言材料和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
教材评估标准与方法
语言质量
评估教材的语言是否规范、准 确,是否符合目标语国家的语 言习惯。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启示: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
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2)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3.语言有生成性(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
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1 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德)典型代表人物:铁欣纳(英)观点: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2 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美)代表人物:杜威等人观点: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着重研究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圣才出品】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念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概述1.谈谈20世纪50~7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和研究重点。
答: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发展时期,理论研究的范围宽窄不一,理论意识强弱不同,研究成果多寡不等。
但是,教学理论研究总的趋势是步步深入和完善的。
(1)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①理论研究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属于探索阶段。
但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当时和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都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教学上的需要促使人们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汉族学生的母语文教学;要根据外国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对外国人和国内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教学内容应以词汇和语法为中心。
(2)20世纪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①理论研究的特点60年代中期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教学经验也更加丰富。
但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代表性的成果是由钟梗执笔的《l5年汉语教学总结》(1979)。
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一些教学理论和原则不仅对当时和后来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l5年汉语教学总结》一文对建国l5年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理论探讨。
文章在分析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原则。
a.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所学的是实践汉语,必须“通过大量接触和运用语言材料来掌握语言”。
指出“实践性原则贯穿在各个阶段、各门课程中”。
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中应“精讲多练”。
b.主张“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
c.主张整个教学过程是综合性的即“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综合在一种实践课内”。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内容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论一、教学要求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内容等;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将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属于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和内容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规律,教学活动的主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和认知规律以及研究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和结构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可由基础理论、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三个部分组成。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知识要点: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建国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情况。
第五节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趋势知识要点:国家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三、本章学时数:6学时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论一、教学要求了解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及异同,以及主要的第二汉语教学流派。
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今后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法的参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知识要点: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异同。
第二节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知识要点:四种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三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知识要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及文化学的关系。
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论一、教学要求了解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教材的评估和选用原则,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等,测试的类别、内容和对外汉语师资的培养和评估;掌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技巧以及如何设计试卷。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知识要点:什么是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1对外汉语教学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P100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3)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4)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从教学过程上看,学生是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者;教材(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对象,是主体实现目的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教师则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过程中必要的设计者、引导者、解惑答疑者----也即助体----而存在的,本质上讲,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助主体(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从教和学的关系系上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必然要由“学”体现出来。
“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
(王策三,1985)第三,从内外因上看,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条件都是外因,没有内因的能动作用或活动不符合主体的要求,再好的外因也起不了作用。
第四,从教学原则体系上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等;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化的课堂;也才更有利于语言学习规律和习得理论的研究。
2.对比分析法的主要内容,优点及不足优点: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不足:1)对比分析不研究学生,抛开学习的主体,不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而是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进行对比。
因而预测就不一定准确,真正的难点不一定能抓到。
事实上很多预测的错误学生并没有出现2)把语言看成封闭的结构系统,采用用静态的形式分析,不分析语言的功能和意义3)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
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是难点。
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另外学习中的困难也不完全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情况1.对外汉语教育基本概念(1)母语与外语(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3)目的语与媒介语2、对外汉语学科构架(1)基础理论(2)应用理论(3)应用研究(4)教育实践(5)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3、学科特点(1)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文教学的关系(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4)交际能力4、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1)1949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概况(2)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3)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刊物(4)学科地位的确立(5)著名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叔湘朱德熙邓懿王还杜荣二、教学模式1、教学法2、教学模式3、语法翻译法4、阅读法5、听说法6、全身反应法7、团体学习法8、暗示法9、自然法10、交际法11、任务式教学12、侵入式教学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2、课程设计3、教学大纲4、结构大纲5、功能大纲6、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四、对外汉语教材及测试1著名的对外汉语教材(1)《老乞大》(2)《语言自迩集》(3)《汉语教科书》(4)《基础汉语课本》(5)《实用汉语课本》(6)《中文听说读写》(7)《新实用汉语课本》2教材的分类(1)综合型教材与分技能教材(2)单元制教材与单课制教材(3)结构型教材与功能型教材3教材选用的原则4语言测试的种类5语言测试的效度6语言测试的信度7汉语水平主干考试及分支考试种类8教学评估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3.语言习得机制4.中介语5.普遍语法6.母语迁移7.化石化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9.个体差异10认知风格二、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1.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2).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3),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2.偏误分析(1).偏误分析理论背景(2).偏误和错误的区分(3).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4)偏误的五个来源(5)偏误分析的贡献(6)偏误分析的局限(7)汉语偏误分析研究3克拉中语言习得假说(1)习得与学习假说(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3)输入假说(4)监控假说(5)情感过滤假说4.文化适应理论三、个体差异与学习策略1.关键期假说2.语言学能3.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4语言习得态度5.学习者焦虑6认知策略7元认知策略8补偿策略9.记忆策略10社会策略11情感策略12场独立与场依存13.语言自我14歧义容忍度第三部分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概说1.中国文化特点(1)农耕型文化(2)伦理型文化(3)三纲、五常(4)宗法制(5)内圣外王2.中国文化的优势(1)阴阳五行的含义及相互关系(2)中国人“天”的概念(3)“天人合一”的含义(4)中和、中庸(5)修身克己二、中国的学术思想1.“诸子百家”的含义2.儒家(1)孔子1)孔子的思想的核心2)孔子的政治思想3)孔子的教育思想(2)孟子1)孟子思想的核心2)孟子的“仁学”理论3)孟子的政治思想(3)荀子1)荀子的“人性观”2)荀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3)荀子的唯物主义观(4)两汉经学1)古文经、今文经2)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3)“六经”的内容4)郑学、王学5)“太学”的设立(5)宋明理学1)“理学”的含义2)影响理学形成的因素3)横渠先生4)关学、濂学5)二程6)理学四大家7)朱熹的理学精髓8)闽学9)理学发展的两大高潮时期10)知行合一(6)清朝朴学1)“朴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清代朴学的代表人物3)《日知录》4)清代早期和晚期朴学研究的差异3.道家(1)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不同(2)道家的代表人物(3)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4)老子1)老子的“道”2)老子的辩证法思想3)老子的策略思想(5)庄子1)庄子的代表作2)庄子思想的核心3)庄子认为内心修养的途径4.墨家(1)墨家的代表人物(2)战国时代的“显学”(3)墨子的代表作品(4)墨子的思想(5)墨家在逻辑和科技上的贡献5.法家(1)法家的代表人物(2)法家三派(3)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三、民众的信仰世界6.民间三大崇拜(1)出现天地、祖先、军师崇拜的原因(2)天地山川崇拜1)封禅2)史书记载中第一个封禅的皇帝3)五岳(3)祖先崇拜太庙、宗祠(4)君师圣贤崇拜1)文圣、武圣2)封建帝王祭孔7.佛教(1)佛教的创立(2)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3)佛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及原因(4)唐代佛教的发展(5)佛教的基本信仰(6)佛教主要教派(7)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8)佛教四大名山、佛教石窟艺术(9)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道教(1)道教产生的时间(2)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3)道教的基本信仰(4)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及重要人物(5)道教宗派(6)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7)重要道观四、中国古典文学1.诗词作品及诗人(1)《诗经》(2)《楚辞》(3)乐府诗(4)建安七子(5)宋词派别2.散文及其作者(1)先秦散文(2)西汉散文代表作(3)骈体文代表作(4)古文运动(5)三苏3.辞赋及其作者(1)先秦辞赋(2)散体大赋代表作(3)宋代辞赋代表作4.戏剧及戏剧家(1)元曲四大家(2)元杂剧代表作(3)明传奇代表作(4)南洪北孔5.小说及小说家(1)刘朝小说代表作(2)四大奇书(3)清小说代表作五、中国风俗习惯1.茶酒与烹调(1)中国饮茶史(2)《茶经》(3)八大菜系2.衣冠服饰(1)中国古代服饰的最大特点(2)中国服饰史上的革新3.民族祥瑞动物中国民族祥瑞动物及其象征意义4花草树木(1)花木对中国人的象征意义(2)花中四君子(3)岁寒三友5.崇尚和禁忌(1)十二生肖(2)中国人的数字迷信(3)中国人的方向与颜色迷信(4)中国人的避讳之俗六、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七、中外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1)路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2.佛教东传和西行求法(1)佛教东传(2)西行求法3.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4.郑和下西洋5.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1)《马可波罗游记》(2)利玛窦(3)西方传教士的贡献第四部分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分类3.文化的特性4.稳性文化的基本内容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8.影响交际的因素9.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10.对外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二、文化定势1.“文化定势”的含义及特点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3.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三、世界观、民族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1.中国人与欧美人世界观的差异2.中国人民族性格3. “价值”的含义及特点4. Hofstede衡量价值观的尺度5.中国人与欧美人价值观的差异6. “思维方式”的含义7.西方国家典型的思维方式分类8.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的相互关系9.中国人与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10.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四、汉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1.汉语独特的语构文化的主要体现2.不同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分类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五、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交际1.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交际中的功能2.人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3.中国人与欧美人世间观的差异六、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1.“文化休克”的含义及表现2.文化休克的四个发展、阶段3.避免或解决文化休克的方法4.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第五部分语音及语音教学一、语音常识1.语音的性质(1)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四要素)1)音高2)音强3)音长4)音色(2)语音的生理性质1)发音器官2)发音部位3)发音方法(3)语音的社会性质1)同样的概念、意义在不同语言、方言中的语音形式不同2)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方言中具有不同的功能2.音节和音素(1)音节(2)音素3.元音和辅音(1)元音和辅音(2)元音和辅音的差异(3)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元音和辅音4.声母、韵母和声调(1)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2)声母(3)韵母(4)声调(5)零声母5.辅音、元音和声母、韵母的关系(1)声母和辅音的关系(2)韵母和元音的关系6.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1)普通话韵母按构成成分分类(2)单韵母(3)复韵母(4)鼻韵母(5)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7.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和现代汉语的“韵”(1)韵和押韵(2)韵母和韵的差异8.汉语语音的特点(1)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种,是词根孤立型的语言1)语音的谱系分类:汉藏语系2)语音的结构分类:孤立语(2)没有复辅音(3)元音占优势(4)有声调9.音位(1)音位(2)音位归并的原则(3)音位和音位变体(4)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位描写二、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则1.语音教学的重要性(1)语音是语言的载体,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一、学科的名称一个学科的名称应该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目前在国内,教授外国人学汉语的学科一般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名称和看法。
1、对外汉语教学2、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对外汉语教育(学)5、对外汉语二、学科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由“对外”、“汉语”、“教学”三个关键词组成的。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再次,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最后,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本质属性,也充分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应该属于应用语言学。
三、学科的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研究如何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包括研究“教什么”、“怎样教”、“用什么技术手段教”、“如何学”等内容,如“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现代技术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之应用研究”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2、具有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文化理论、教育理论等;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教学结构及其各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类型和课程设计,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教学环节的理论,有关课程的特点和规律,不同语言要素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特点和规律等。
3、具有准确的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已成为对外汉语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
(赵金铭,2001)4、具有成熟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赵金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在业内基本形成共识: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总论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②教学的全过程;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1——2章整理

第一章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一、学科名称(一)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区分依据:获得语言的时间顺序第一语言: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母语和外语是?区分依据:国界母语: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外国的语言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区分依据:民族界限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外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4、主要语言和次要语言的划分依据被使用程度。
5、目的语是?目的语是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6、第二语言与外语辨析?第二语言:母语(或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外语:别的国家的语言第二语言:在该语言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外语:不在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7、第二语言的广义和狭义是?广义:任何一种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如:对外汉语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狭义:一是指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一是指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8、第二语言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区别?(二)学科的名称(是该学科的内容和本质特点的反映)1、对外汉语教学优:基本体现学科特点和内涵,简洁上口、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缺:只突出了主要的教学对象(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只适用于中国,无法为同行所用;有历史局限性此名称现在不可更替的原因?从实际内涵上,包括: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学科理论和应用研究、师资和科研人员培养;约定俗称;中央文件、国家机构、学术团体的正式采用2、汉语教学纯学术角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优:精确地指称了本学科的内涵和性质——在中国进行的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劣:名称太长4、对外汉语教育(学)教育和教学的区分?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在教学论中主要指学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教学与管理活动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5、对外汉语二、学科性质1、“对外汉语教学”这一科学术语的含义?有三层: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教学事业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核心、目的、应用部分和实践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决定学科性质)3、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由“对外”(教学对象)“汉语”(教学内容)“教学”(教学方式)组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XXX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XXX版)《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资料野下晴上传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研究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言语,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言语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言语和母语两个观点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研究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研究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研究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言语教与学全进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内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施行方法。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第六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到现在,跨越了近三十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随着自身的发展,其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不言自明。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具体表现在: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正如Ellis(1994)曾经指出的那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一种相依共生的关系,二者彼此借鉴。
在这个意义上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学理论的消费者,而且是一个贡献者。
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密切相关语言的获得必然涉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这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领域,因此二者密切相关。
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有共通之处(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特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这种跨学科特点是由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涉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相关。
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系统的研究,它还涉及获得语言系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因而必然涉及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
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心理语言学的某些领域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情感、认知方式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关系更为密切。
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人文学科的某些领域此外,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等级对语言习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外在因素的研究必然涉及教育学、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人文学科。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有何异同?答: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尽管如此,二者在研究对象上还是表现出一些异同。
(1)研究对象的相同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都关注语言本体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词汇方面 汉语的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也便于记忆(如冰鞋、手套、一月)。其他语言则没有汉语词汇这一特点,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单纯词,需要死记(如glove、fun、strict). 汉语的构词法非常灵活,词和词组的结构关系一样,都是用偏正、并列、述宾、述补、主谓五种结构关系表示。
周小兵(2009)没有区分核心与基本,认为三个问题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学科:三个基本问题
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
理论语言学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对语言教学的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具体语言学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语言规律的揭示,从微观上对语言教学以启示,不仅影响到语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影响到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措施评估等教学环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7个方面)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这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符号是用来代表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启示如下: (1) 学习语言要重视意义。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音和义的的对应关系 (2)学习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及其相关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音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怎样处理言语技能训练?三种方式
3.怎样进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五种方式
总体设计中的教学原则包括的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论

(五)文化学。文化学是对外汉语教 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但是语言是文化的 载体,语言中包含文化因素,语言和文化关系非常 密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 不仅教学过程本身是跨文化的教学过程,而且语言 学习者日后以目的语为工具从事的交际活动也是跨 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与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知 识和文化因素就成了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内容之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中的各种问题和交际 策略的研究,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就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或外 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学科基本理论的形成及其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在学科理论基础中可以找到确定的支撑理论; 第二,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根本问题“教什么”和“怎么
教”(包括“学什么”和“如何学”)的理论体现; 第三,能够作为学科应用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也能够全面
指导有关教学的应用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基本理论包括学科语言理论、 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跨文化教学理论。 它们的支撑理论分别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和文化学,也分别包括具有广泛支撑性的哲学。 学科语言理论和跨文化教学理论主要解决“教什 么”、“学什么”的问题;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 教学理论主要解决“怎么教、”“如何学”的问 题。这些理论及其各自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能够 指导诸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 材的编写及评估测试等有关学科的各项应用理论 研究。
(三)教育学。教育学是对外汉语教 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教学 活动必须遵循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的一般原 理和一般规律。
其次,教育和教学的一般原理和原则对教学 大纲的制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 法的使用等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都 有指导作用。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技巧 第三节语言技能训练 第四节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第五章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对外汉 2
语教学的教学 设计和大纲
3 第三章对外汉
语教学的基本 理念
4 第四章对外汉
语教学的教学 法
为第二语言的 习得研究
第七章汉语作 2
为第二语言的 测试
3 第八章汉语本
体研究与对外 汉语教学
4 第九章现代科
学技术与对外 汉语教学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第七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
第一节语言测验的基本类别 第二节语言测验的开发 第三节语言测验题目的编写和题目分析方法 第四节测验的质量评估:信度和效度
第八章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节汉语语音与语音教学 第二节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 第三节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 第四节汉字与汉字教学
第九章现代科学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思考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章思考题第⼀章思考题1.学科名称本学科有哪些名称?这些名称的含义是什么?这些名称的优势和局限性有哪些?1)对外汉语教学——对外国⼈的汉语教学优势:使⽤时间长,范围⼴,从语⾔“约定俗成”的⾓度考虑,有其优势局限性“对外汉语教学”着眼于中国国内的教学对象,⽆法涵盖国外汉语教学,如在美国教授汉语时,美国⼈不能被称为“外国⼈”。
⼀些华⼈华侨⼦弟也在接受汉语学习,很多⼈不愿将⾃⼰归为“外国⼈”⼀类。
2)汉语作为第⼆语⾔教学——在中国对外国⼈的汉语教学、在国外的汉语教学、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优势:与国际接轨,在学术领域使⽤较为⼴泛。
局限性:从⼆语习得的⾓度看,不包括在国外的汉语教学。
3)汉语国际教育——⾯向海外母语⾮汉语者的汉语教学优势:突出“国际”⼀词,显⽰出该专业⾯向国际,全⽅位进⾏汉语国际推⼴的特⾊,也显⽰出从“请进来”学汉语向加⼤汉语“⾛出去”⼒度的转变。
与“汉语作为第⼆语⾔教学”这⼀名称相⽐,将该学科命名为“汉语国际教育”,可以把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排除在外。
但是在学术领域,主要⽤“汉语作为第⼆语⾔教学”这⼀名称,在探讨本科、研究⽣专业时,⽤“汉语国际教育”的名称。
4)华语(华⽂)教学——对海外华裔⼦弟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国内的汉语作为第⼆语⾔学习者:⾝在国外,没有中国国内的汉语环境。
不同于国外⼀般的汉语作为第⼆语⾔学习者:家⼈或周边环境有⼀些⼈使⽤汉语,可能是⽅⾔,也可能是普通话;对中国传统⽂化的了解相对多⼀些。
什么是第⼀语⾔、第⼆语⾔、母语、外语?第⼀语⾔和母语有何共性和差异?第⼆语⾔和外语有何共性和差异?请举例说明。
就⼉童习得语⾔的先后顺序⽽⾔,第⼀语⾔是⼉童学习的第⼀种语⾔,第⼆语⾔指⼉童学习第⼀语⾔后学习的其他语⾔,不管是第⼆、三、四种语⾔。
母语:从民族的⾓度进⾏的界定,母语就是本民族语,它反映的是个⼈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语⾔和民族⽂化的认同,它不取决于获得的顺序,甚⾄不取决于是否获得(李宇明,2003)如从⼩和⽗母移居美国的孩⼦,他的母语是汉语,但是他可能先学会英语,才学习汉语,甚⾄不会说汉语。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圣才出品】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1.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自有什么特点?答: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法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特点包括:①教学法在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具有新的突破这个阶段的教学法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讲授。
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以音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
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教学法就是“语法翻译法”,即汉语主讲教师直接通过翻译人员的翻译讲授相关的语言知识;典型性教材是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于l958年编写出版的《汉语教科书》。
②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这一意识首先体现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
周祖谟(1953)曾提出了以口语训练为前提、重视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设想。
这一意识还被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
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于l953年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就提出了教学既要传授语言知识,也要培养应用能力。
(2)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改进阶段。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原则包括:①实践性教学原则把实践性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结构和各个环节中,贯彻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归纳法,注重“精讲多练”。
②“相对直接法”原则“相对直接法”是针对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法而言的,是把直接法的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与我们过去语法教学法相结合的产物。
相对直接法要求控制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缩小语言知识教授的时间比例,增加日常用语和会话句子等内容,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教学原则作用于传统教学法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拿大在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时把‚mother tongue‛定义为一个 人‚童年时代在家庭里学会的,到人口普查时还能听懂的语言。‛ 这种 情况说明这个人的母语极有可能不再是他的主干语言。尤其是年幼的移 民孩子,他的家庭迁移到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后很有可能部分或全部地丢 失掉他所习得的第一语言(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损耗/磨损)。(In the context of population censuses conducted on the Canadian population, Statistics Canada defines mother tongue as ―the first language learned at home in childhood and still understood by the individual at the time of the census.‖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the first language learned is no longer a speaker’s dominant language. Young immigrant children, whose families have moved to a new linguistic environment may lose, in part or in totality, the language they first acquired ( language attrition). http://www12.statcan.ca/english/census01/Products/Reference/dict/pop082.ht m) 这种语言磨损(损耗)现象也证实了主干语言有时候可能不是母 语、第一语言或本族语。
学习(learning )与习得(acquire / language acquisition)
习得(acquisition)用在第一语言获得,学习( learning )用于第二语 言获得。不过,事实上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也有某些语言知识不是通 过课堂学习掌握的,也有一定的acquisition成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 Second Language (I)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国语学院 任课教师: 叶蓉
语言教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Several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母语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母语有几层含义:通常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那种语言,可能是本民 族辬准语或其出生地的方言,这个含义一般英译为‚mother tongue‖;也有 人认为母语就是本民族语言,这个意思英译为‚native language‖。在语 言学上,母语还可以指某个语系中几种分支语言的共同起源语,如拉丁 语被认为是欧洲多种语言的母语,这个意思被英译为‚parent language‖。 在应用语言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概念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 学习的外语,它与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形成对比。I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second-language pedagogy, the term ‚target language‛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learners are trying to learn in addition to their native language. The same concept is often expressed as ‚second language‛ or ‚L2.‛
本族语(native language)、第一语言、母语(mother tongue)和主干语言(arterial / dominant language)
有的学者认为:第一语言、母语和本族语都有同样的内涵,是指 一个人出生之后首先学会的语言,如Bloomfield, Leonard 的 Language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Delhi, 1994)一书中就有 这样的解释:A first language (also mother tongue, native language, arterial language, or L1) is the language a human being learns from birth.
这几个术语在使用中有一些特殊情况: 1) 第一语言指一个人用得最熟练的语言。Sometimes the term
first language is used for the language that the speaker speaks best (his second language then being the language he speaks less well than his first language, etc). like the terms first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third language and ―fourth language‖ are used to indicate various levels of skill in a language. 这种情况 如果发生在海外移民身上,多年侨居之后,他用的最好的是所在地语言, 其主干语言就不再是他的母语、本族语或第一语言了。
3) 对双语家庭的孩子而言,“mother language”可能不止一种。
Sometimes the term mother tongue or mother language is used for the language that a person learnt at home (usually from his parents). Children growing up in bilingual homes can according to this definition have more than one mother tongue. 因此,母语可以不止一种。
第二语言与外语(Second versus foreign language)
Hans Heinrich Stern在其专著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Oxford Applied Linguistics,牛津应用 语言学丛书,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中有一节专门提到这两个术 语的区别: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其他 民族语言,而外语则是别的国家的语言。他认为,foreign language 这个 术语对个人与对国家是不一样的。对个人来说,foreign language指的是 第一语言之外的新的语言,而对国家来说foreign指的是不属于这个国家。 比如某些国家的官方语言不是这个国家土著民族的语言,如许多非洲国 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或法语,对这些国家的人来说,不能把官方语言称 为foreign language。 在语言教学界,西方学者常常以有无语言学习环境来区分‚第二语言‛ 和‚外语‛,在该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使用的语言为‚第二语言‛,如留 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不在该语言环境中学习使用的语言就是‚外语‛, 如美国的中文教学就归入外语教学学科。这样区分突出了有无语言学习 环境对教学原则和方法具有巨大的影响。
2) “native language”可能指一个人的当地语水平跟当地土生
土长的人同样熟练。 Sometimes the term native language is used to indicate a language that a person is as proficient in as a native inhabitant of that language’s base country, or as proficient as the average person who speaks no other language but that language. 这时,‚native language‖可能就不能中译 为‚本族语‛,而应称为‚本地语‛或‚当地语‛了。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和内容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和结构 五、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外国人来华学习自古就有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有多久,对外汉语教学的历 史就有多久。我国古代的对外汉语教学,虽然未见专门经典记载,但也 散见于古典文献之中。如《册府元龟· 外臣部· 朝贡》记载了夏、商与周围 部族来往的情况,《礼记· 王制》记载了周代末年通译的情况。而我国的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桓帝末年,到唐代进入极盛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 交往,必然要借助于语言的学习和翻译。隋唐时期,中国与外域的交往 增多,发达的中国文化令周边国家异常羡慕,他们纷纷派僧人和留学生 入唐学习,波斯等国的商人子弟也有学习中国文化者。那时的国子监均 有来自异国的学生就读,汉语、汉字是首要的学习内容。
外国人来华学习最早的史料记载是《资治通鉴》卷四十五•显 宗孝明皇帝下•永平九年(公元66年)所记录的:‚帝崇尚儒 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莫不受经。 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立学于南宫,号‘四 姓小侯’。臵《五经》师,搜选高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 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 。东汉 时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的高僧学习汉语口语语言,可以 说是较早接受对外汉语教学的典型范例。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受大臣蔡愔等相邀,到达洛阳后, 明帝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为他们建起精舍,即洛阳白马寺。摄 摩腾、竺法兰就是在这里半天学习汉语半天翻age)和第二语言( Second langu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