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建筑历史发展及保护最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建筑历史发展及保护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1840~1895):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新建筑活动:1.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2.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
广州“十三夷馆”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1895~1919):西
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
的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
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
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
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有了较多的砖石
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
构。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广州中山纪念堂中东铁路哈尔滨站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行的研究工作,
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建筑师较多地接触到国外现代建筑思潮。只是这时期中国处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活动很少,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建筑实践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
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面貌相当庞杂。这个时期,既有旧建筑体系,又有新建筑体系;既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又有西方各种风格的建筑。于是,中与西,新与旧,民族化与近代化,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交织情况。旧建筑体系数量上占据优势,除了局部的改进外,整体风格缺少新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发展,主要反映在新体系建筑中,由新体系建筑的外来形式和民族形式两条演变途径构成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发展主流。
以测绘对象——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8号院)为例,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在陕西省
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始建于1934年
冬,1936年春落成,占地13600平方
米。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建于
1959年,共有5道院,内有接待室、
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
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周恩来、
朱德等重要领导人的办公室等旧址。
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
件、回忆录623篇及照片3000张。这
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红色桥梁”的历史。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国民党管辖区西安设立的公开办事机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是全国所有的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西办”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在维护和推动全民族抗日运动的发展,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为八路军领取、采买、转运物资,组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七贤庄作为近代建筑,在西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首次被纳入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它不仅是作为红色革命的教育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西安近代建筑群进行保护。
七贤庄地区的历史形成
西安七贤庄建筑群建于西安明城内。位于东北部新城区北新街东侧。民国初年,这里已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银行资本家做房地产开发,于1934年冬开始在这里建造房屋。经过两年的施工,于1936年春,建成由西向东排列组成的十座建筑风格大致相同、布局略异的砖土木混合的工字型庭院建筑。十座庭院均南北开设大门,每院南北长80多米,东西宽16米,占地面积13600平方米。于当时城内广大地区铁路两侧低洼阴暗的棚户区相比,七贤庄建筑群成为当时西安城内最整齐、美观的住宅群之一。
七贤庄落成之日,借晋时“竹林七贤”美传,取七贤庄雅名,由西安知名人士成柏仁先生提书,镶嵌于庄首门楼。1936 -1946年十年间 ,七贤庄先后为我党设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随着办事处业务的不断扩大,相继租用了七贤庄的3、4、 7号院,办事处所占1、3、4、7号院面积为5068平方米。
民国时期的建筑群落——传统民居的价值
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近现代民居的重要代表,由十座建筑风格大致相同、布局略异的砖土木混合的建筑组成,布局合理,工艺精致,为西安地区保留不多的近现代建筑群。2007年已将十个院子的产权收归政府,并且开始进行整体的修复保护。
建筑设计
旧址包括七贤庄第一、三、四、七号院,建于1936年。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南北长82米,东西宽17米,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由南北两个大小、结构相同的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硬山顶,土坯心表砖墙壁。南、西、北各设1门。
一号院是一座组合式四合院,门庭内左右侧是接待室和收发室,第一道院东西两侧有会客室、工作人员住室、客厅、办公室和地下室;中院是厨房和库房;后面两道院有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救亡室(娱乐用)。两院的主体建筑呈横“工”字形,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六间,屋内地面高出地表80厘米,下设地下室。三、四、七号院隔二、五、六号院依次向东排列,结构与一号院基本相同。二、四号院为办事处下属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居室,七号院为招待所。
一号院原状复原陈列
是一处面积为1360平方米的工字型四套院土木结构的平房院落,遵照“保存原貌,以存其真”的方针,复原开放了接待室、办公室、会客厅、秘书室、救亡室、理发室、机要室、地下室和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同志住室,还复原了白求恩大夫等国际友人的住室,再现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历史风貌。
三号院辅助陈列
用大量生动、翔实的历史照片、文献、图表和文物,分“团结御侮共赴国难”、“西办功绩永载史册”、“巍巍宝塔中流砥柱”、“坚守阵地完成使命”、“当年红色桥梁今日传统课堂”五个部分,系统地对“八办”的历史背景、主要工作和历史地位作了全面介绍。
四号院专题展览
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向人们讲述了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