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多年来,全国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态的脆弱性又决
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而且任务艰巨。
所以,在搞好现有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生态移民,与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相吻合,是对我国生态
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探索,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移民;问题;措施;远景
1什么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对生态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较差且又不适合人居住地方的贫困人
口实施的移民搬迁。
它既可以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也可以解决贫
困人口脱贫问题。
生态移民也是新时期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与
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措施。
2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实际案例
本文以锡盟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边境地区生态移民、生态脆弱地区移民
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为例。
2.2转移人口素质总体偏低,严重制约着生态移民转移的数量和转移方向
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主要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受教育年限偏低,接受新
事物、新技能的能力较低,转移进城的农牧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特殊工作的要求,主要集中在 80 年前出生的农牧民。
进城后,男性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女性主
要从事服务业类居多,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偏低,容易产生心理
落差和不适应。
从长远来看,处于 4050 阶段农牧区人口进入并参与到高技术层
次产业难度越来越大,且可转入的领域越来越窄,打击着转移的积极性。
2.3受传统思想和生活拘束,转移人口进城动力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农牧民受语言环境、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能力水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快速融入到城镇生活,在转移中有畏难情绪。
对于身处偏远地区的牧民,相
对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汉语使用频率少,转移到城镇时常带来交流障碍。
农
牧民习惯传统耕作、放牧生活,过着“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的生活,生活节奏较慢,相对自由而无拘束,很难适应城镇快节奏、受约束的生活。
此外,农牧民普
遍存在着“眷恋故土”情结,大多数农牧区转移人口两手准备,进可以到城里“淘金”,退可以守着土地草场保温饱。
2.4转移生态移民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不利于调动生态移民的积极性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转移农牧民在医疗、教育、养老、低保、创业
等方面存在保障不完善、不及时、不到位等现象,尤其是跨地区转移农牧民很难
享受到异地扶持政策。
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有待完善,尽管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但因工作量和基础条件难以承担和履行
相应的服务职能。
自愿转移创业农牧民获得创业资金支持较难,创业难度较大。
2.5生态移民技能培训滞后,影响了就业增收
大部分转移出农牧民文化水平偏低,培训一个初、中级农牧工人,需要较长
时间,费用也较高。
现实情况是农牧民技能培训补助标准低,又涉及部门多,资
金分散,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不理想。
同时,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教育
相对滞后,师资水平较弱,设施设备陈旧,培训质量不高,培训后稳定就业困难。
2.6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对转移农牧区人口支撑能力有限
过去,锡盟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和发展
较晚,城镇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转移进城农牧民对一些城镇的社会民生事业造成
较大压力。
城镇人口相对较少,购买力不足,吸纳转移人口的能力不强,以锡林
浩特市为例,作为盟府所在地,加上郊区居民,城镇人口不足 30 万,全盟总人
口也仅为 104 万。
此外,锡盟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拉动就业增长空间有限。
3对策和建议
3.1依托各类项目,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转移农牧区人口应作为“一盘棋”综合考虑,要把转移农牧区人口与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工业用工统筹安排。
各地各部门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建立完善的服务
体系,认真贯彻执行,避免流于形式。
继续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打破“从一
产转到一产”的思维局限,向以引导扶持牧民直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为主转变。
二是从主要依靠生态基础上移民搬迁,向依靠综合性政策吸引、多渠道转移进城
转变。
三是从政府包揽为主,向市场需求牵动、政府引导扶持、农牧民自主自愿
进城转变,政府更多的作用在于引导,树立成功样板,激发农牧民移民的自发性。
四是从本旗市(区)范围内转移为主,逐步向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吸纳安置为主
转变。
转移农牧区人口要紧紧结合国家各类项目实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开
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要紧密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早吃透
精神,早做准备,尽快谋划,因地制宜,发展和建设好移民区。
3.2生态移民要先“移”理念,逐步改变移民的思想认识
在调研中发现,生活在南部区农牧民更加注重资金统筹使用,生活中精于“计算”,而生活在北部地区的移民理财观念相对淡薄。
要发挥好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在青少年、妇女中开展相关教育和活动,逐步提高农牧区妇女精打细算
的理财观。
一些“婚丧嫁娶”等方面支出的费用越来越高,增加了农牧民的负担;
同时,一些新的不良宴请也增加了农牧民的负担,如开店、升学宴、生日宴等,
尽管政府出台政策进行约束,但仍需加大力度解决群众观念,逐步引导群众树立
健康的价值理念。
3.3加大转移农牧民专业技能培训力度,特别要作好农牧区青壮年转移就业
培训工作
扶贫、农牧业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认真制定
详细的培训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培训机构要聘请优秀的师资,不断更新
培训设备,逐步改善教学环境。
一些部门要搞好农牧区返乡初高中技能培训的基
础上,将“草原阶段性禁牧区”青壮年牧民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抓好落实,确保转移
农牧民家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就业。
此外,要注重选择和培养对一些有思想、头脑
灵活,想办事、能办事的农牧民进行重点培养,扶持他们成为致富能手或技术能手,发挥示范作用,也可以发挥“传帮带”形式,解决移民的就业。
增加政府公益
性工作岗位购买,重点加大对4050 人员就业扶持,如环卫工、交通协理员、公
共厕所看管员等,政策适当向移民倾斜,相对来讲,工资收入较稳定,技术要求
不高,基本可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
3.4适度扩大小城镇规模,完善小城镇基础建设,扩大小城镇对转移农牧民
的吸纳能力
近年来,各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性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镇提供的就
业机会和岗位相对增多,吸纳外来务工就业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各级政府要利用
这一有利时机,将推进城镇化建设与转移农村牧区人口统筹考虑。
但也要考虑到城镇的容纳能力,否则不利于城镇的健康发展,毕竟城镇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城镇化的吸纳能力要与人口转移规模等相匹配,切勿贪大求多、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而制造出新的“危机”。
3.5大力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增加转移农牧民就地就业
在农牧业发展的新阶段,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实现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自然和市场的风险,有利于吸纳剩余劳动力。
此外,我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和家庭牧场为骨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经营体系、农牧业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对于转移农牧民提供就业和发展的更大空间,未来农牧区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力发展合作社来推进农牧区的现代化,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只有实现农牧区移民的发展,才能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6依托精准扶贫项目,树立移民示范典型,提高农牧民转移积极性
移民转移工作,各旗县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将移民工作做实、做好,打造出若干成功的移民示范点,在群众中树立好的榜样,推动农牧民群众自觉、自愿转移。
易地搬迁移民也要树立好典型,让群众自愿实现搬迁,降低政府政治成本,尽可能降低或减少政府与移民产生矛盾的成本。
结束语
生态移民,一举多得,让移民走出了沙区、山区,生活走向富裕,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功在当代;有效保护了地区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修复了生态,造福子孙,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母兴旺.生态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09):86-87.
[2]朴金光.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战略促进偏远山区农村人口生态移民[A]..科研创新与社会发展——领导干部实践文献(文化建设篇)[C].:,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