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多年来,全国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态的脆弱性又决
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而且任务艰巨。所以,在搞好现有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生态移民,与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相吻合,是对我国生态
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探索,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移民;问题;措施;远景
1什么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对生态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较差且又不适合人居住地方的贫困人
口实施的移民搬迁。它既可以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也可以解决贫
困人口脱贫问题。生态移民也是新时期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与
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措施。
2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实际案例
本文以锡盟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边境地区生态移民、生态脆弱地区移民
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为例。
2.2转移人口素质总体偏低,严重制约着生态移民转移的数量和转移方向
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主要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受教育年限偏低,接受新
事物、新技能的能力较低,转移进城的农牧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特殊工作的要求,主要集中在 80 年前出生的农牧民。进城后,男性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女性主
要从事服务业类居多,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偏低,容易产生心理
落差和不适应。从长远来看,处于 4050 阶段农牧区人口进入并参与到高技术层
次产业难度越来越大,且可转入的领域越来越窄,打击着转移的积极性。
2.3受传统思想和生活拘束,转移人口进城动力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农牧民受语言环境、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能力水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快速融入到城镇生活,在转移中有畏难情绪。对于身处偏远地区的牧民,相
对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汉语使用频率少,转移到城镇时常带来交流障碍。农
牧民习惯传统耕作、放牧生活,过着“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的生活,生活节奏较慢,相对自由而无拘束,很难适应城镇快节奏、受约束的生活。此外,农牧民普
遍存在着“眷恋故土”情结,大多数农牧区转移人口两手准备,进可以到城里“淘金”,退可以守着土地草场保温饱。
2.4转移生态移民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不利于调动生态移民的积极性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转移农牧民在医疗、教育、养老、低保、创业
等方面存在保障不完善、不及时、不到位等现象,尤其是跨地区转移农牧民很难
享受到异地扶持政策。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有待完善,尽管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但因工作量和基础条件难以承担和履行
相应的服务职能。自愿转移创业农牧民获得创业资金支持较难,创业难度较大。
2.5生态移民技能培训滞后,影响了就业增收
大部分转移出农牧民文化水平偏低,培训一个初、中级农牧工人,需要较长
时间,费用也较高。现实情况是农牧民技能培训补助标准低,又涉及部门多,资
金分散,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不理想。同时,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教育
相对滞后,师资水平较弱,设施设备陈旧,培训质量不高,培训后稳定就业困难。
2.6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对转移农牧区人口支撑能力有限
过去,锡盟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和发展
较晚,城镇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转移进城农牧民对一些城镇的社会民生事业造成
较大压力。城镇人口相对较少,购买力不足,吸纳转移人口的能力不强,以锡林
浩特市为例,作为盟府所在地,加上郊区居民,城镇人口不足 30 万,全盟总人
口也仅为 104 万。此外,锡盟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拉动就业增长空间有限。
3对策和建议
3.1依托各类项目,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转移农牧区人口应作为“一盘棋”综合考虑,要把转移农牧区人口与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工业用工统筹安排。各地各部门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建立完善的服务
体系,认真贯彻执行,避免流于形式。继续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打破“从一
产转到一产”的思维局限,向以引导扶持牧民直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二是从主要依靠生态基础上移民搬迁,向依靠综合性政策吸引、多渠道转移进城
转变。三是从政府包揽为主,向市场需求牵动、政府引导扶持、农牧民自主自愿
进城转变,政府更多的作用在于引导,树立成功样板,激发农牧民移民的自发性。四是从本旗市(区)范围内转移为主,逐步向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吸纳安置为主
转变。转移农牧区人口要紧紧结合国家各类项目实施。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开
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要紧密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早吃透
精神,早做准备,尽快谋划,因地制宜,发展和建设好移民区。
3.2生态移民要先“移”理念,逐步改变移民的思想认识
在调研中发现,生活在南部区农牧民更加注重资金统筹使用,生活中精于“计算”,而生活在北部地区的移民理财观念相对淡薄。要发挥好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在青少年、妇女中开展相关教育和活动,逐步提高农牧区妇女精打细算
的理财观。一些“婚丧嫁娶”等方面支出的费用越来越高,增加了农牧民的负担;
同时,一些新的不良宴请也增加了农牧民的负担,如开店、升学宴、生日宴等,
尽管政府出台政策进行约束,但仍需加大力度解决群众观念,逐步引导群众树立
健康的价值理念。
3.3加大转移农牧民专业技能培训力度,特别要作好农牧区青壮年转移就业
培训工作
扶贫、农牧业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认真制定
详细的培训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培训机构要聘请优秀的师资,不断更新
培训设备,逐步改善教学环境。一些部门要搞好农牧区返乡初高中技能培训的基
础上,将“草原阶段性禁牧区”青壮年牧民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抓好落实,确保转移
农牧民家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就业。此外,要注重选择和培养对一些有思想、头脑
灵活,想办事、能办事的农牧民进行重点培养,扶持他们成为致富能手或技术能手,发挥示范作用,也可以发挥“传帮带”形式,解决移民的就业。增加政府公益
性工作岗位购买,重点加大对4050 人员就业扶持,如环卫工、交通协理员、公
共厕所看管员等,政策适当向移民倾斜,相对来讲,工资收入较稳定,技术要求
不高,基本可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
3.4适度扩大小城镇规模,完善小城镇基础建设,扩大小城镇对转移农牧民
的吸纳能力
近年来,各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性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镇提供的就
业机会和岗位相对增多,吸纳外来务工就业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各级政府要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