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传承渠道对中医针灸传承效果的影响分析
传承渠道对中医针灸传承效果的影响分析摘要: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对维护人民健康和治疗疾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尽管中医针灸的传统传承一直延续至今,但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传承渠道的多样性以及其对中医针灸传承效果的影响。
因此,本文在阐述中医针灸传承渠道的分类与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传承渠道对中医针灸传承效果的影响,以期为中医针灸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传承渠道;中医针灸;传承效果0引言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中医针灸的传承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师徒制度和家族传统,而涵盖了多种传承渠道,包括学院和大学的教育体系、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医学研究机构的参与等。
这些不同的传承渠道在传承中医针灸知识和技能方面发挥了各自独特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传承渠道对中医针灸传承效果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这些渠道的分类、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中医针灸的传承,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确保中医针灸的宝贵传统得以传承和继续发展。
1中医针灸传承渠道的分类与特点1.1传统传承渠道(1)师徒传承在师徒传承中,传统的医师或针灸师扮演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角色,而学徒则通过与师傅建立亲密的师徒关系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师徒传承强调口头传承和实践,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主要通过口头教导、示范和实际操作来实现,而非书面文献或课堂教育。
师傅通常会亲自示范各种诊断和治疗技术,学徒则会反复观察、模仿和练习,从而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此外,师徒传承强调传统价值观和伦理规范,学徒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的学习,还要积极地接受师傅的道德和伦理教育,包括尊重患者的权益、保守患者隐私、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导。
(2)家族传承中医针灸传承渠道之一是家族传承,在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家族传承的特点在于,医术技艺代代相传,通常由家族内的资深医师传授给家族成员。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医针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的需要。
为了使中医针灸继续发展并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必须进行传承与创新。
首先,中医针灸的传承非常重要。
中医针灸的传统理论和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必须传承给后人。
传承中医针灸的第一步是学习和理解传统理论和经验。
这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以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然后,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和学术交流来积累经验,并与其他医学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有助于拓宽医生的视野和提高医疗水平。
其次,中医针灸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增长,中医针灸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
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理论创新是中医针灸发展的核心。
传统的针灸理论是在对人体的观察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它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
因此,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针灸的理论进行创新。
例如,可以结合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深入研究针灸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价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中医针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创新是中医针灸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针灸技术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完成,但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为针灸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例如,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影像学技术,开发针灸辅助设备和针灸模拟系统,提高针灸操作的精度和安全性。
此外,还可以开展针灸药物和针具的研发,以提高其疗效和使用便利性。
总之,中医针灸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医针灸发展的关键。
通过传承中医针灸的传统理论和经验,保护并弘扬中医针灸的文化内涵,可以保持中医针灸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中医针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
只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医针灸才能真正发展并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中医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中医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经络、腧穴及刺灸,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好、操作简单、经济安全等优势,在数千年来受到广大疾病患者的欢迎。
而随着现代医疗设施的完善、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得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继承中医针灸学,促进中医针灸学进一步发展成为该领域人们关注的焦点。
该文針对中医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现状和立足点出发,结合多篇文献探讨其关系和模式,并由此进行综述。
标签:中医针灸学;继承与发展;立足点;现状中医针灸学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广泛使用和信任的祖国医学手段,针灸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包括针刺疗法和灸法,运用针刺和艾灸来防治疾病,随着针灸用具、材料的逐步改革,针灸的治疗范围越来越广,治疗效果也得到肯定,这也有利于针灸学术的发展。
而长期以来,中国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一直未有明确的模式,这对于中医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是自然辨证的基本观点,继承不是良莠不齐、照单全收,而是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而发展也不是否定和抛弃,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新求异。
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到底应该是继承为主还是发展为主,亦或是两者并重。
下文针对中医针灸学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其继承和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出发,找好立足点,就其模式进行探讨。
1 中医针灸学继承与发展的模式现状继承和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陈少宗[1]提出关于继承和发展关系模式的两种观点:①继承应主动积极,要明确继承的方式、方法及切入点。
继承即指学习传统、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在继承中医针灸学传统时,如何确定经典就是继承的关键。
中医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和实验研究结果数量庞大,而大多数都没有进行校对、注释、集中整理,因此当前针对中医针灸学的继承知识全盘接受,这种方式也使得中医针灸学缺少标准,不能很好的利用起来。
《2024年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范文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名老中医的传承和理论研究显得愈发重要。
这不仅关乎中医的未来发展,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体现。
然而,在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名老中医的传承是中医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经验,为中医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这也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体现,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1. 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部分传承者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理解并掌握名老中医的思想精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中。
2. 传承方式单一:当前名老中医的传承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缺乏多元化的传承途径和方式。
3. 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部分研究者过于注重理论研宄,忽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导致理论研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4. 传承人才匮乏:随着老一辈名医的逐渐减少,优秀的传承人才显得尤为匮乏,这对名老中医的传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 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在名老中医传承方面的政策支持尚待加强,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等。
四、解决措施与建议1. 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临床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可采取师承制度、名师带徒等方式,让传承者在实践中得到名老中医的指导。
2. 拓展传承方式:除了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外,还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承,如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名老中医的思想和经验。
3. 强化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应注重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临床中,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完整word)针灸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
贞丰县民族中医院针灸科学术带头人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为做好我院中医学术带头人经验继承工作,特制定本计划及措施。
一、培养目标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要求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五年.起止时间为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
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医药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3、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
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1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150个工作日。
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每年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30份,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继承、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2、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
每位继承人每周独立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少于4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400个工作日.3、理论学习以学习经典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
每位继承人要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为主,学习1部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中药专业继承人应学习《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及《中药大辞典》等经典的有关内容,并重点掌握1-2项中药技术。
中医针灸理论如何正常的传承下去
中医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是它的理论并不落后,甚至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整体和谐的生命观: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既没有上帝造人的观念,也没有神仙抟土成人的说法,而是把人看作是大自然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必须通过“升降出入”,与大自然不断交换物质,以此保持生命的正常状态。
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自然天地四时之气,相通相应,平衡协调,是一种整体生态和谐的生命观。
形神统一以神为主的人文精神: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
“天地之间人最贵”,人为什么最贵?因为人是有灵魂、有精神的,虽然精神寓于形体之内,但精神不是傀儡,而是形体的主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因此,中医的诊疗措施(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完全是“以人为本”。
中医依据四诊判断病情,既是基于生物进化,更是人文精神的极大体现。
生物进化了人的皮肤,中医就建立了望皮色、切尺肤、望神的诊断方法,就可通过汗法治疗各类疾病,这在动物界是难于模拟的。
人类进化产生了意识,人的主观意识能够对于自身的健康状态,进行真实反映,这也是动物实验所不具备的。
因此说,中医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医学”。
注重动态转化的辨证医学:中医认为人体经常处于“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互相转化的过程。
因此中医说的疾病,多数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而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
即使是病灶,中医也强调病灶的可转化性,比如,胸痹虽然略同于冠心病,但是,中医强调的是可通的“痹(闭)”,而不是具体病灶形态。
浅谈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针灸技术为例
浅谈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针灸技术为例摘要:针灸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针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疗效确切,来源于最为原始的疾病对抗方法,进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支持和临床效果的特色学科,并走入世界舞台绽放出夺目光彩。
从针灸的起源、发展、传承过程等方面做综述分析,探究其发展和传承规律,进而指导中医针灸的现代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中医针灸;灸法;微针调气针灸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针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来源于最为原始的疾病对抗方法,进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支持和临床效果的特色学科。
经历近现代医学的严重冲击,不衰反荣,并走入世界,在世界舞台绽放出夺目光彩。
本文就针灸的起源、发展、传承过程做综述分析,探讨其发展和传承的规律,进而指导中医针灸的现代发展和传承。
一、中医文化中的针灸技术(一)何为“中医针灸术”?中医针灸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
传统中医针灸认为穴位有特异性,并根据其特殊治疗作用,将穴位进行归类,如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等,在临床应用时也有其配伍的方法和原则。
而西方针灸目前尚没有形统一的理论,有人认为是最少地针刺有限的穴位,有人认为是针灸治疗区的确定,有人认为是在紧张的肌肉激痛点皮下的针刺,还有人认为治疗应该更符合神经生理学的概念。
因此西方针灸不讲穴位,其主要理论是局部的轴突反射、背根反射、同节段和跨节段的神经调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效应等。
与中医观点不同的是,西方针灸不包含中医“阴、阳、气”等概念,认为对于传统穴位的刺激很有可能就是对神经系统的感觉刺激,其发挥效应的机制主要包括 3个方面:局部效应、脊髓节段效应及脊髓上效应。
中医针灸术的历史发展针灸起源与发展针灸起源于远古时期最为原始的火灸石熨、针刺放血、刺痈排脓等治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浅谈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浅谈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本文探讨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继承和创新的方法,分析中医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趋势,研究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中医特有的、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发展中医理论。
关键词:继承,创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加快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紧迫感。
那我们应如何有效地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呢?就这个问题,我在此谨谈谈个人的观点。
首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和创新,中医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从文化属性来认识中医,继承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没有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
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但创新必须尊重中医自身发展规律。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突破和超越,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的统一,我们不能把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片面地强调继承或者片面地强调创新。
应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要把二者对立起来,不能一讲到中医药的继承,就一概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也不能一讲到创新,就完全舍弃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
在继承与创新中,我们必须充分遵循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绝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而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为我服务。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Absr c : r dii a c pun t olgy t e y s s e ta t T a ton la u c ur o h or y t m a o r s i n e s no nd m de n ce c i n— c m p i e h l , rn a i p c in o atbl s a l du ig n ns e to
一
性 , 类研 究本 身 就 是对 传统 中 医 针 灸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肢 解 , 可 这 不 能 很 好 地 推 动 这 一 体 系 的 发 展 。再 譬 如 , 核 苷 酸 与 阴 阳 学 说 环 的研 究 、 阳虚 与下 丘 脑 一垂 体 一 肾 上 腺 轴 的研 究 、 瘀 证 与 血 肾 血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THINDUSTRY[作者简介]苏爱华(1972-),女,重庆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康复。
中医针灸学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广泛使用和信任的祖国医学手段,针灸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包括针刺疗法和灸法,运用针刺和艾灸来防治疾病,随着针灸用具、材料的逐步改革,针灸的治疗范围越来越广,治疗效果也得到肯定,这也有利于针灸学术的发展。
而长期以来,中国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一直未有明确的模式,这对于中医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是自然辨证的基本观点,继承不是良莠不齐、照单全收,而是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而发展也不是否定和抛弃,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新求异。
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到底应该是继承为主还是发展为主,亦或是两者并重。
下文针对中医针灸学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其继承和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出发,找好立足点,就其模式进行探讨。
1中医针灸学继承与发展的模式现状继承和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陈少宗[1]提出关于继承和发展关系模式的两种观点:①继承应主动积极,要明确继承的方式、方法及切入点。
继承即指学习传统、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在继承中医针灸学传统时,如何确定摼 獢和撛闫蓴就是继承的关键。
中医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和实验研究结果数量庞大,而大多数都没有进行校对、注释、集中整理,因此当前针对中医针灸学的继承知识全盘接受,这种方式也使得中医针灸学缺少标准,不能很好的利用起来。
②传统的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存在很多相悖论的内容,因此需要积极主张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但事实上,因中医针灸学的现代研究并未使传统的理论体系更新,甚至还保留和继承了很多存在问题的传统理论,有的连最重要的内涵、概念都没有得到发展。
近年来,关于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几乎没有进展,以往的许多研究过多的关注中医针灸学的某些理论,过于强调理论认识的实证,力图通过单独实证就能证实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体系的正确性。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有效的医学体系。
针灸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以砭石为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金属针和艾灸。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器官与经络系统相互连接,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体内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践中,针灸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针对不同病症,医生会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例如,头痛时,医生可能会选择太阳穴、风池穴等;胃痛时,医生可能会选择中脘穴、足三里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针灸教育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针灸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同时,针灸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也日益活跃,为针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针灸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医疗方法。
目前,针灸已经在许多国家获得合法地位,并被纳入医保范围。
这为针灸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得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享受到针灸的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针灸治疗的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范围。
如今,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个科室的疾病治疗中。
同时,针灸在美容、保健、康复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针灸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头痛、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等。
近年来,针灸科研取得了长足进步。
研究人员对针灸的作用机制、治疗规律、适应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等方法,证实了针灸对一些疑难杂症、慢性病及某些罕见病的独特疗效。
同时,针对针灸的安全性、规范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典型例子之一是关于针灸治疗癌症的研究。
国外一项基于1,200多名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化疗期间及之后接受针灸治疗的癌症患者,其恶心呕吐、疲劳和睡眠障碍等副作用得到显著缓解。
中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它以整体观念、平衡思维为基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健康和生命的独到认识和独特体验。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继承中医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
中医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平衡思维和个体差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价值观是中医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得以传承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身心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医文化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医的整体观念,推崇平衡思维,以及注重个体差异,帮助人们实现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其次,要强化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创新。
中医理论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中医实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支撑。
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创新,是推动中医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研究,探索中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对中药的研发和使用,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医疗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中医实践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探索中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中医的实践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再次,要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和传承。
中医文化是人才的传承和传播。
要继承和发展中医文化,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目前,中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中医师人才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经典教育的不足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对中医学科的投入和支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中医事业,提高中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中医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推动中医理论的传统经典教育,鼓励中医师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后辈,保证中医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不断、源源不断。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一、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针灸学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传,古代人们观察到动物自然地用爪子或者牙齿刺激身体疼痛部位,从而启示了针灸的发展。
最早的针灸器具是用石头或者骨头制成的石针,后来逐渐演变为用金属制成的铜针、银针和钢针。
在古代,针灸学主要通过经验积累和口传相传的方式发展。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记载了许多关于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与其他医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
在这些国家,针灸学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和技术。
例如,日本的针灸学注重经络理论,韩国的针灸学则注重耳针治疗。
在欧洲,针灸学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者和旅行家的介绍。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医学观念的不同,针灸学在欧洲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三、现代针灸学的发展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学逐渐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针灸学的科学研究现代针灸学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探索针灸治疗的机制和效应。
例如,通过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源性物质,从而产生镇痛和抗炎作用。
2.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现代针灸学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针灸治疗被认为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例如,针灸可以用于治疗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3. 针灸学的教育与培训现代针灸学的发展也促进了针灸学的教育与培训。
许多国家设立了针灸学院和培训机构,专门培养针灸师和针灸学研究人员。
这些机构提供系统的针灸理论和技术培训,为针灸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材。
四、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针灸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针灸学的发展可能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是针灸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医药针灸学教学设计针灸学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调整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的中医外治方法。
作用机制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同时,针灸还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 加速疾病的康复。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 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 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其中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02
针灸临床研究
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许多疾病具 有显著疗效,如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妇科疾 病等。
针灸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针灸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 和创新,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手 段提高教学效果。
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国际针灸学术组织
国际针灸学术组织如世界针灸学会联 合会等,为各国针灸学者提供了交流 合作的平台,推动了针灸学的国际化 发展。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针灸学基本理论与技术
回顾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穴位 、针法等核心概念,以及常用针灸技术的操 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原则与方法
总结了针灸治疗的原则,如辨证论治、因人制宜等 ,以及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感冒、失眠、 颈椎病等。
针灸学研究进展与前沿动 态
中医药针灸学教学设 计针灸学的研究与发
展趋势
汇报人:XX 2024-01-17
目录
• 针灸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针灸学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分析 • 针灸临床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 • 现代科技在针灸学中的应用前景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针灸技术的应用和中兽医传承与发展的想法
针灸技术的应用和中兽医传承与发展的想法一、针灸技术的应用1.1 什么是针灸技术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疗法。
针灸技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1.2 针灸技术的原理针灸技术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经络学说、气血理论、阴阳学说等。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和增强健康的目的。
1.3 针灸技术的应用范围针灸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和康复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 外科疾病:如创伤、骨折、疼痛等; -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 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中风后遗症等。
二、中兽医传承与发展的想法2.1 中兽医的传承和发展中兽医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独特体系,与中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兽医的传承和发展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中兽医的独特之处中兽医在兽医学领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包括中兽医经络学说、中兽医药物学等。
中兽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诊断,强调养生和预防,与现代兽医学相辅相成。
2.3 中兽医的发展前景中兽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兽医保健需求的增加,中兽医的知识和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2.4 中兽医传承的重要性中兽医传承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兽医学的发展和创新。
中兽医的传承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加强科研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三、总结针灸技术的应用和中兽医传承与发展是两个与中医相关的重要主题。
针灸技术在临床医疗和康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中兽医的传承和发展则是保护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针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及推动中兽医传承的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疗效和作用,为人类的健康和兽类的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中医常常把用药之法比喻成用兵之道。
病患有大有小,小病可以耗精,大病可以伤命。
药物是攻打敌人的士兵。
一定要知己知彼,在多种攻打战术中选取一种最佳战术。
《孙子兵法》十三篇,其实已经说尽了用药治病之法。
用药用兵的精妙,是五千年来中国人苦苦求索的结果。
中医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走来,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元争鸣到温病诸家,创造了许多辉煌历程;二十一世纪的中医学,我们担负着复兴与崛起的光荣使命,担负着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我们已经到了该觉醒的时候!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与疾病作斗争的战争就开始了,在科技文化不发达的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没有现在的高科技的仪器进行检查,没有现成的药物可以应用,人有了痛苦和创伤,怎么办?猜想和尝试就成为人们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办法。
有些痛苦在火堆边烤一烤就好了,有些疼痛喝了某种草熬的水就缓解了,人们感觉很好奇,不断的有人感觉身上痛苦难受,慢慢的有效地方法就不断被记录下来,后来有人进行整理并不断地丰富这些记录。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的钻研和创新,总结出望、闻、问、切等行之有效诊断疾病的方法,涌现出现了像尝百草的神农,能起死回生的扁鹊,妙手回春的华佗等一代代优秀的名医。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秦汉时代《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不断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完善了中医的辩证论治体系,并使中医的临证疗效达到很高的水平。
此四本著作也被称之为中医的“四大经典”。
金元四大流派的形成,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
明清时期到现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经又达到了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从几千年中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医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宝典。
中医理论和内涵的丰富性以及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使中医在当今的社会中蒙受了很多的不白之冤。
有人打着世代中医的幌子销售假药,并称能够包治百病;有人大肆夸大绿豆大蒜可以治癌,导致绿豆大蒜价格一路攀升,不负责任的炒作严重影响了经济市场的稳定;保健公司谎称自己的产品是灵芝、虫草之类能调理百病,使很多患者因为盲目相信而不去医院救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中医院中医大夫急于求成不开中药,西医院西医大夫不懂中医乱开中成药,更有甚者有人竟然公开提出取缔中医,废除中医的口号,而仅有的几位名老铁杆中医已是风烛残年,中医处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水深火热之中。
针灸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针灸医学的传承与发展针灸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提纲)一、针灸医学传承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一)传统临床针灸学传承的特点1.鼓励传统传承方式传统临床针灸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家传、师授、文献间接传授等方式传承下来。
现如今仍鼓励师徒传承与承继家学的模式,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弘扬,有效的治疗经验得以秉承,这是针灸学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以古医籍为代表的文献(包括历代名医医案、医话等) 经过多年的整理, 成为后学者汲取名医针灸经验的重要途径。
古代针灸文献研究的重点在于探析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思维, 发现临床治疗规律,探讨医家学术。
2.1 针灸实用性很强, 针灸医家作为拥有专业知识、从事医技操作的主体, 对针灸薪火的代代相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中尤其是那些技术精湛、学术上有创新思想的医家对整个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
历代医家编撰的针灸著作层出不穷, 这些医学著作的不断丰富成为针灸医学进步的阶梯。
2.2 古代医家、学者对针灸著作的注疏、校勘, 也使人们对典籍的理解和阐发得以不断深入。
经典的科学内涵得到彰明,大大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对针灸经典的继承与弘扬产生了重要影响。
3.学术争鸣对针灸发展的促进在针灸学术发展中,存在多种不同观点的争论,通过争鸣与临床验证,使那些局限的、片面的认识,不断被新的理论所取代,从而促进针灸学术的完善与发展。
4.名老针灸专家经验的继承整理目前传统针灸临床中仍然坚持以个人经验为主,依靠医生的教导以及古籍中的记载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新世纪的到来,针灸学需要现代化、国际化,其前提是对已有的针灸理论和经验很好地加以继承,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谈得上很好地发扬。
4.1现行名老针灸专家经验继承整理研究中的不足4.1.1缺乏中医针灸临床诊疗个体化特性研究方法针灸专家独特经验中蕴藏着十分宝贵的个体化具体诊疗特征的精髓,而目前较为成熟的临床研究方法大都是以单因素疾病为中心、以同质性人群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下建立起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强调控制相同条件下的同期线性对比,但实际上缺乏个体具体化应用, 难以满足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模式中非线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研究的需要。
针灸的传承与发展
针灸的传承与发展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起源的传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有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
”之说;战国至秦汉时期,《内经·灵枢》所载针灸理论非常丰富和系统,故《灵枢》又被称作《针经》;魏晋隋唐时期,皇甫谧编撰《针灸甲乙经》成为最早的、体系较完整的针灸专书;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设计了两具针灸铜人;明清时期,杨继洲在腧穴里列出了“奇穴”这个类别,并且编著了《针灸大成》一书,其中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
针灸对于肺、脑、肝等与五脏相关的疾病、失眠,甚至是女性更年期都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陈少宗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11(032)001
【摘要】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并不相容,应当在检验中继承好的临床经验。
证实是有效的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可以是传统角度的,也可以是现代角度的。
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过程,不应将二者分割、对立起来。
既往研究工作中的许多失败源于对传统理论或概念的实证,继承与发展不应当受到传统理论认识的束缚。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陈少宗
【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J], 苏爱华
2.现代中医院与中医药发展关系及策略的探讨 [J], 薛军;吴卫平;于少赤
3.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标准为导向的《针灸学》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J], 陈铭
4.基于中医学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各家针灸学说》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J], 翟春涛;田岳凤;乔云英
5.教育部公布首批中医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继承型人才模式培养创新实验区光荣上榜 [J], 舒劲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兴中医药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1月第32卷第1期总第420期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陈少宗摘要: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并不相容,应当在检验中继承好的临床经验。
证实是有效的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可以是传统角度的,也可以是现代角度的。
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过程,不应将二者分割、对立起来。
既往研究工作中的许多失败源于对传统理论或概念的实证,继承与发展不应当受到传统理论认识的束缚。
关键词:中医学,针灸学,继承,发展,关系模式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1)01-0069-02Discussion on the Model of the Inheritance with Development Relation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ScienceCH EN Shao z ong.A cup uncture I nstitute in Shandong A cademy of Chinese M ed icine,J inan250014,ChinaAbstract:T raditio na l acupuncturolog y theor y system and mo der n science is no n-co mpat ible sha ll,dur ing an inspectionshall inher it g ood clinical experience.Pr ov ed to be effect ive theo retic distillatio n in Clinical ex per ience can be tr aditionalA ng le,also can be modern perspect ive.Inheritance and dev elo pment is a close connection w ith org anic pr ocess,not thetw o should be segmentatio n,oppose.M any prev ious studies in the failure of tr aditional theo ries o r concepts fro m the em pirical,inher itance and development should not be bo und by the t raditio nal theor y of know ledge.Key Words:Chinese M edicine,acupunctur e,inherits,dev elo pment,r elational scheme长期以来,关于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无论是在战略层面上,还是在具体的技术层面上,对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从未获得过统一。
是继承为主、发展为辅?还是继承为辅、发展为主?亦或继承与发展并重?如果是继承,该如何继承?如果要发展,又该如何发展?我们一直主张 在检验中继承,在开放中发展 ,不应将二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
1 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纠结一种观点是:继承尚不成功,何谈发展。
因此积极主张继承,排斥发展。
其实 继承尚不成功 并非 希望发展 之过,而是在继承的方式、方法及切入点上出了问题。
通常的理解,所谓继承就是原汁原味地学习理解经典著作、然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问题是:哪些内容属于精华?哪些内容属于糟粕?单讲继承背景下所构筑的知识结构,恐怕连精华、糟粕的区分能力都没有,此种情况下的继承只能是全盘接受。
继承是必要的,但现实是中医针灸古籍有7000余种,大多数没有进行现代校勘、注释,有谁能够全面继承!缺乏鉴别精华、糟粕能力的全盘接受方式何时能够完成继承的任务?这种方式永远都是后一代人重复踏着前一代人的脚印向前走,而且周而复始没有尽头。
与上述观点对立的另一种观点是: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并不相容,因此积极主张发展。
但现实是中医针灸学的现代化研究并没有使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脱胎换骨,甚至连原有基本概念的内涵发展都无从谈起,阴阳的本质、气的本质、经络的本质等基本概念都曾经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然而,近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其实 发展的失败 亦非 希望发展 之过或 倡导继承 之过,而是在发展的方式、方法及切入点上出了问题。
以往的许多现代化研究过多地关注传统中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山东济南 250014针灸学中某些理论观点或理论认识的实证方面,关于 肺主皮毛 、 肺与大肠相表里 、 经络的实质 等诸多现代化研究,均是力图证实传统中医针灸学中某些理论观点或理论认识的正确性,这类研究本身就是对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肢解,不可能很好地推动这一体系的发展。
再譬如,环核苷酸与阴阳学说的研究、肾阳虚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研究、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等等。
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所获研究结果非但没有证明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在整个理论体系上走向相容的可能,相反,研究的结果越来越显示出这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鸿沟在整体上的不可跨越性[1]。
没有古代的中国哲学,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学理论[1],中医学是人文成分与科学成分的杂合体,二者之间没有梳理出经纬清晰的分界线。
中医针灸学的人文特质与其科学价值没有逻辑上的等值性,既不能以科学视角代替人文视角,也不能以人文视角代替科学视角;既不能以科学性不足为由否定人文价值,也不能以彰显人文价值为由掩盖科学性的欠缺。
中医针灸学中科学真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中医针灸学内独特的人文内涵的传承与发扬也是永恒的。
无论是从人文或文化角度、还是从科学角度研究中医针灸学都是积极的,但二者的方法截然不同,既不能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针灸学的文化或人文概念,也不能运用人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医针灸学的自然成分。
从现代科学角度研究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理论认识不可能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中医针灸学现代化研究中的某些重大失败往往缘于研究方法与对象的错位[2]。
我们一直主张 在检验中继承,在开放中发展 ,那么应检验什么?应继承什么?应如何发展?我们认为直接检验的核心不应当是传统中医针灸学的概念或理论或解释,而是其临床经验,直接继承或扬弃的也是临床经验,证实是有效的临床经验就应当继承,证实是无效的就应当扬弃,扬弃无效的经验并不等同于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陈少宗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1月第32卷第1期总第420期否定传统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原有形态的理论体系的存在应当得到尊重[3],毕竟其理论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证实是有效的临床经验应当有理论层面的升华,理论认识可以是传统角度的,也可以是现代角度的,传统角度的理论延伸是一种发展形式,现代角度新的理论认识也是一种进步,应当允许中医针灸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化走向,持有不同认识角度的学术个体或群体之间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这就是 在开放中发展 [3]。
2 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检验中继承,开放中发展 的这种模式,在针灸学领域有很好的体现,比如,古人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的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的四穴是指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
大意是:胃肠等腹部器官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的疾病取委中,头项部的疾病取列缺,口面部的疾病取合谷。
这是典型的临床经验总结,但这种经验总结的可靠性需要进行现代化的系统研究,首先是对其有效性进行临床检验,如果其临床治疗作用的有效性得到证实,那就应当很好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机理方面的探索。
对四总穴的四个穴位的现代化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成果,首先是临床方面的大量研究证实了这四个穴位的治疗作用,并且临床疗效也得到了许多基础研究的有利支持。
如针刺足三里可使家兔因注射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胃收缩波的持续时间缩短,针刺足三里还可使小肠、大肠运动功能增强,等等。
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切断迷走神经或用局麻药阻断坐骨神经或腓神经,或于腰髓3~ 7和骶髓1~3切断背根,针刺足三里时便不再产生针刺效应。
对家兔进行急性、慢性实验,研究发现,切断动物的坐骨神经、股神经后,针刺足三里对肠管运动的影响在多数动物身上不再出现,只有少数动物仍可观察到部分针刺效应,但形态学研究表明,这可能与未完全切断神经有关。
观察中发现,直接刺激股动脉也能引起肠管的运动。
如果只保留足三里部位与股动脉、股静脉的联系,也能观察到针刺足三里的部分效应。
牵拉股动脉也能观察到类似的效应。
因此,分布到血管壁上的植物神经在针刺信号的传入过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4]。
再比如,现代临床研究证实,针刺合谷对于头面部疾病及牙齿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刺家兔的合谷,能够明显抑制因电击或光热刺激而导致的鼻部疼痛。
但于颈4~6横断脊髓后,针刺合谷,便不再出现镇痛效应。
还发现,电针正常人的合谷,能够分别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在前臂行走的皮肤表面上,记录出复合动作电位,其中以正中神经电位最大,尺神经次之,桡神经最小。
用普鲁卡因阻滞支配合谷皮肤的皮神经,并不影响合谷的针刺效应,而阻滞合谷深部组织的尺神经深支和正中神经后,针刺合谷穴的镇痛效应才消失[5]。
动物实验发现,无论是压迫还是针刺家兔的合谷,都能从剥离的尺神经掌侧枝的细束上,引出节律性放电。
切断家兔前肢的全部臂丛神经后,针刺合谷的效应被去消。
这些研究表明,针刺合谷产生的针刺信号,主要由深部的躯体神经传入的。
另外, 经穴-脏腑 相关现象的研究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针刺足三里、合谷出现的酸、麻、胀痛称之为得气,在传统针灸学中解释为经气所发之故,在现代针灸学里则被证实是感受器受到刺激之故;针刺足三里能够治疗胃肠的疾病,针刺合谷能够治疗口面部的疾病,传统针灸学解释为针刺后所得之气沿经脉抵达相关脏腑或病位之故,现代针灸学则根据相关研究将其总结为针刺信号经神经系统的逐级传递,通过对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系统的调节而实现治病或保健作用;关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传统针灸学强调辩证施治,而现代针灸学则强调以腧穴作用规律和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为指导确定辩病施治的治疗方案[6]。
总之,现代针灸学体系完全不同于传统针灸学。
首先,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前者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及腧穴作用规律、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而传统针灸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理论;其次,在临床上,现代针灸学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方法,以辨病为主导,针刺手法注重的是强弱刺激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而传统针灸学则是借助四诊八纲以辨证为主导,针刺手法强调的是补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