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租赁行业赢利模式分析_李明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目前,国内汽车租赁行业的盈利模式与国际上普遍实行的赢利模
式有较大的区别,本文主要从租赁车辆的营运周期、产业链组成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我国汽车租赁行业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
关键词:营运周期产业链规模经营利润幻影
1989年我国第一家租赁公司(北京出租汽车公司租赁分
公司)成立,整个汽车租赁行业经过了初期的迅速发展之后,近几年发展比较缓慢。
与此相对应的是世界汽车租赁市场规模目前已达到了11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30%,远远高于其他服务行业。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盈利模式的差别。
一、租赁车辆营运周期与租赁业务的回报率
根据赫兹(Hertz)公司的网站资料,其在亚洲之外的车队每6到9个月即更换新车,在亚洲的车队每2-3年更换,而目前我国汽车租赁公司的很多车辆在使用5至6年后方能退出营运,而车辆折旧的年限则长达8年,与国外的车辆营运周期相比较而言,营运周期非常长。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租赁公司租赁车辆营运周期均超过4年。
(一)营运周期及收益率的一个实例分析
这种较长的营运周期产生的回报率如何,我们可以参考
2004年上海大众汽车租赁公司在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做
的财务分析(见下表),从中可以清楚发现问题所在。
由上表,我们可得其主要财务评价指标分析如下:
1.静态投资回收期: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静态投资回
收期为5.82年;
2.净现值:按年贴现率5.51%测算,项目计算期10年内的净现值为8,466万元;
3.内含报酬率:本项目的内含报酬率12.51%;
4.动态投资回收期:按年贴现率5.51%测算,动态投资回收期为6.97年。
从上述财务评价可以清楚地发现,
汽车租赁行业从长期来看,收益并不像
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在完整地考察整个营业周期之后,我们发现,其动态回收期居然长达6.97年。
为什么我们印象中属
于典型高收益行业的汽车租赁业务,在实际测算中表现如此不尽人意?这是与租赁行业自身的特性紧密相关的,租赁行业在收入和成本、费用方面存在如下特点:一是收入逐渐递减,两年以上车龄的租赁车辆很难得到长包业务,目前国内大部分汽车出租公司进行的是将旧车用于零租的模式,短时间增加了公司的收入,但实际上降低了总体收益率;二是成本、费用逐渐增加,由于车辆采用直线法折旧,每年的折旧保持不变,而随着车龄的增加,维修、养护的费用增加;三是汽车租赁业务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车辆残值。
由这种收入、费用特点决定租赁行业的利润变动趋势是,前期利润非常高,然后迅速降低,在盈亏平衡点之后,将产生持续的亏损。
2002年,北京市交通局王一兵就研究过北京租赁市场桑
塔纳的租金、成本收入与车辆使用年限的关系,并量化为数学模型(以桑塔纳轿车为例):
租金与车辆使用年限的函数关系:Y=0.26X2-41.09X+
4750;
成本与车辆使用年限的函数关系:Y=0.12X2+2.19X+
3484.29;
联立上述两个方程,计算出X=33,即新车投入运营33个月后,收入与成本相抵,利润为零,达到盈亏平衡点。
而且目前车辆价格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这个情况下,车辆营运时间越长,车辆处理的残值越低,进一步拉低汽车租赁行业的总体收益率。
由此可以认为,在目前的汽车租赁营运模式下,在车辆营运的前期存在“利润幻影”,我们印象中的高额利润率正是前期的高额回报率造成的。
上海市新近成立的一家租赁公司,在第一年增车非常迅速,从几十辆车很快增加到一百多辆,“利润幻影”
在其中应该也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二)租赁行业与出租行业的差异
在租赁的“利润幻影”
方面,必须认识到租赁行业与出租行业在这方面有根本性的差异:
1.出租客运是指在区域范围内经营,根据用户要求、按行驶路程收费的一种营运方式,出租汽车属于客运业,而汽车租赁属租赁业;
2.出租行业主要是服务职能,租赁行业则是既有服务职
我国汽车租赁行业赢利模式分析
李明忠
市场篇
75
PRICE:THEORY&PRACTICE
能,同时还兼具融资职能。
车辆的频繁更新必然要求租车公司要经常进行车辆购置。
由于国际汽车市场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国外汽车租赁企业在租赁车辆购置中经常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租赁车辆的购置,通过回购协议将使用一年左右的租赁车辆返还给汽车销售企业,由汽车生产企业整修后通过二手车市场进行处理。
3.出租行业的收益率相对稳定,与驾驶员签订承包合同后,公司收入保持稳定,在实际收益的测算中,甚至可以根据车辆数字直接计算利润,比如一辆车可以取得税后利润2万元;而租赁行业随着车辆车龄的不断增加,其收益曲线陡然下降,并在经营的晚期可能出现亏损,而且租赁行业的总体回报率较低。
(三)调整措施
根据租赁业的实际情况,应对方式是适当调整租赁车辆的营运周期。
首先对租赁公司进行测算,找到租赁车的盈亏平衡点,车辆的营运周期必须在达到盈亏平衡点前完成。
由此导致车辆营运周期缩短,车辆流转速度加快,而每年新购置车辆和处理车辆的数量将增加,在前后端应该采用相应的策略以增加两端的利益贡献。
这样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外的租赁企业,其车辆使用周期会短于一年,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二手车处理价格和租赁业务收入所测算出来的最佳收益率在一年左右,在这个方面值得国内租赁企业借鉴,通过周密的测算来界定我们的车辆使用周期,而不是只要还能接到业务,就保留着这辆车。
二、
“利润幻影”与租赁行业的考核方式从事汽车租赁的企业,很多都是由出租企业衍生出来的,在实际考核中往往借鉴出租车的考核模式。
如果根据前期的“利润幻影”采用传统出租行业利润测算的方法考核租赁公司,则往往是根据其前期的高收益率来按年度考核,实际经营者压力在增车完成后的第三年开始增加,为完成考核指标,经营者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增加新车的数量,用倍加的新车创造更大的“利润幻影”;二是减少旧车处理,将资产挂在账面上,形成明赢潜亏,即旧车不进行处理。
而不断增加新车的结果是,考核指标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租赁市场的需求量是有限的,一旦市场容量趋于饱和,增车进程难以为继,滚雪球式的增车恶果将会集中体现,此时可能产生重大资产损失。
对于租赁行业的业绩考核,首先需要调整的观念是车辆租赁行业是一个带有融资租赁性质的行业,由于其同时提供了增殖服务,其收益率会高于同期金融市场利率,但其收益率远远低于第一年所反映出来的收益情况。
我们应该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汽车租赁行业,防止对租赁公司的过渡索取,这将对租赁公司的资产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品牌等方面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三、租赁服务产业链与规模效益分析
1.汽车服务产业链和经营规模的国内外比较。
汽车生产企业在整个租赁服务产业链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仅销售汽车,还可回购二手车以及车辆修理等。
从租赁行业的产业链来看,国内汽车租赁公司在新车采购时,由于采购量小,其与生产厂家的议价能力有限,往往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同时汽车生产企业没有实行回购制度,给予租赁公司的折扣也是有限的。
国内租赁公司其利润主要来源于车辆出租。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租赁公司一般涉及新车规模采购(与小型购买者相比获得更多的优惠价格)、车辆出租、车辆维修和美容、二手车的处理及车辆俱乐部等相关环节,其中车辆出租利润较少,更多的利润来源于规模采购的价差和租赁后服务。
除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拥有相对规模较大的汽车租赁企业外,其他地区租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汽车租赁公司经营主体分散,每户平均拥有车辆不足30辆,形不成规模效益。
不成规模的租赁企业难以进行产业链的拓展,从而导致利润增长点单一,仅仅依靠车辆的租赁。
国外知名的汽车租赁公司实行规模经营,拥有庞大的车队。
Hertz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经营网点6500多个,全球营运车辆超过55万辆,在全球2000个机场设有服务处。
另外,公司的股东中还包括了福特、马自达和丰田等国际企业。
如此庞大的租赁网络,带来了全球性的巨额利润。
2.调整措施。
从租赁行业的发展来看,能够生存的将是少数规模大、对上下游产业有影响力的企业。
对每个地区的租赁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学习国外租赁企业成功的经验,积极通过一系列兼并、收购、股份合作、联营等手段,引进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吸纳社会闲置车辆,扩大经营规模。
例如,上海安吉与艾维斯(Avis)公司,以及北京中汽与赫兹公司都已签订合作协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合作,形成规模采购优势,改变盈利模式单一的被动局面。
在租赁后业务方面,要重视二手车处理,寻找与生产厂商合作的可能(回购、联手进行二手车处理等)。
四、结语
1999年,世界著名的汽车租赁公司——
—欧洲汽车公司(Europcar)首次进入我国市场,标志着外国公司参与我国市场竞争的开始。
同时随着WTO相关条款的适用,外资租车公司也将大规模进入中国,在车辆租赁行业必然会掀起一场革命,而如果我们抱住车辆租赁一个环节不放,则由于这个阶段的利润不断被拉低,而我们没有两端的利润补偿,在和外资租车公司竞争中,将难以生存。
总之,汽车租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在整个产业链(特别是与生产企业的合作)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权,有利于加快车辆流转速度,缩短车辆营运周期,增加租前和租后的利益贡献,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冯瑞林.汽车租赁业:六大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物流探索》2006(2)
[2]周朗等.我国汽车租赁业的若干问题和建议[J].《经济论坛》2004(20)
[3]郭彦清.汽车租赁业市场潜力与发展探讨[J].《财经贸易》2000(8)
[4]李辉、史建锋.我国汽车租赁业规模化发展因素分析[J].《企业研究》2003(19)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营销论坛・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