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近代中国经济(讲)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异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1.要关注晚清经济结构变异的原因和发展特点。

2.关注晚清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

(2)命题规律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异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晚清经济结构变异的原因;二是晚清经济结构变异的发展特点;对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异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多,考生加强复习。

例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对外贸易
【名师点睛】本题以晚清对外贸易中中国生丝、茶叶比重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
经济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因果类”的选择题的解答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首先通过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进行排除,然后找逻辑关系即可。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要高度重视。

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考点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果变动•外国经济侵略•影响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

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

四要注意活学巧记: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讲基础
核心词:“耕织分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体西用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

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
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②“耕”与“织”的分离。

(3)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B.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洋务运动——中体西用、近代化开端
(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抗侵略、镇压反抗、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4)性质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5)内容
(6)影响: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讲典例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以火柴、洋布等为代表的外来工业品已经深入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说明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中国关税主权丧失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虽然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自然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还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不可能的,所以B项错误;中国近代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开放的状态中,真正打开国门主动对外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以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外来商品的销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

随着中国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虽然中国的传统经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还是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趁热打铁】(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影响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是一个侵略与反抗共存的时代。

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和资本输出阶段,分界线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而自然经济却依旧在中国近代显示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态势,直到土地改革之后才最终将之清除。

所以说小农经济在中国近代依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4.讲方法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异时,考生首先要识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其次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纵向联系,在对比中得出答案。

如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洋务运动的联系,需要学生既要注意宏观上的把握,又要做到知识点的细化。

5.讲易错
【题目】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它作物的种植。

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错选】B
【错因】考生对晚清时期中国皇帝的更替并不是很熟悉。

【答案】A
【解析】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影响
【反思】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结合起来进行横向联系,或是学会运用全球史观看待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向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1.要关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表现以及原因。

2.关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尤其是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相关的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

命题规律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是必考内容之一,重点考察几个知识点,如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表现以及原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相关的经济现代化,题型有选择和大型的材料题。

考生在备考时可以重点复习相关知识,提升复习的有效性。

备考点睛
全国卷在本考点命题较频繁,考查形式均是选取多元化的史料设置新情景,内容多集中于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等,考生易出错的地方是混淆民族工业的阶段特征,时空意识差,这均是备考2017年高考要注意的方向。

例1(2015年海南卷历史27)(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

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考点定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作用
【名师点睛】国民政府时期统制经济属于教材的冷点,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

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2.讲基础
核心词: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实业救国
A.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南沿海)
(1)原因: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产生早期资产阶级及维新思想。

B.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担负救亡图存重任,推动了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C.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及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投身实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4-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D.较快发展(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1)原因: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等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E.日益萎缩(1937-1945年)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F.陷入绝境(1945-1949年)
(1)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3.讲典例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特点【名师点睛】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在战争之后很多国家都会选择将一些企业并购国有。

美国在二战时期罗斯福就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做到了最大;苏联建国初期的保卫战争也是实行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因此在遇到国家性的行为,经济往往都要直接为政治服务,因此收归国有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可以集中精力生产所需物资。

但是这种控制也要有限,在战争结束后还是要放开手,允许有一定自由经济的发展空间。

【趁热打铁】(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

”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矩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叙述了张謇对自己一生办厂经历的感触,张謇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对自己办厂经历感觉到非常艰辛不易。

结合时代背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来自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A选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与当时的历史情况不相符,当时的中国劳动力十分廉价;C选项是主观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名师点睛】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可谓是深受打击,处处碰壁。

最早受到封建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打压,后来又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双重压迫,三座大山共同造就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革命性交织存在。

但是民族工业也有过短暂的春天,也有过迅速发展的时期。

但这毕竟时间短暂,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4.讲方法
本考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间以材料题。

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表现以及原因,以选择题的应用为主;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相关的经济现代化,注意材料题。

5.讲易错
【题目】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
度性质比较明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B.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C.目的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错选】D
【错因】对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掌握不准确
【答案】C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经济政策
【反思】考生在备考时,注意要建立通史式复习的方式,把握一个时间段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史实,便于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考向三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了解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

(2)命题规律
全国卷在本考点的命题量不大,但几率较高,多考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变化状况,难度适中,备考2017年高考可注意以下四点:
结合具体事例探讨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及意义,即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和价值观念情况结合起来复习。

善于总结和把握与社会生活问题相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事件。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进步性。

对于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新设问等形式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主观题,则需多加练习。

例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变迁•习俗改变
【名师点睛】社会史是近几年江苏卷必考题型,社会史一般是指从社会的视角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碎片,分析研究正史之外的小“历史”,就是平时所说的“边缘史”。

有关社会史的高考考察视角除了上述外,还可以从商人史、教育史、人口史、瘟疫史、抗震救灾史、福利保障史和社会公平道德重塑等方面切入复习。

社会史的内容进入到高考命题范围,不仅可以扩大中学历史教学的资源视野、拓宽历史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2.讲基础
核心词:文明碰撞、地域不平衡、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A.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学生装和旗袍进入生活。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

(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

B.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C.交通的进步
(1)轮船: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

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铁路:19世纪80年代,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铁路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3)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D.通讯的进步
(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了电讯网络。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E.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
①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2)影视业
①《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③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第四媒介”:互联网,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讲典例
【例1】(2015年北京卷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
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
【名师点睛】辫子在中国历史上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它是民族关系的象征,也是政治倾向性的表现,惟其如此,辫子给很多人带来了噩运。

这是个小切口问题,从这一细微之处考查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也隐性的考查到怎么对待传统的问题,命题者独具匠心。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查历史知识,使试题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趁热打铁】(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B
【考点定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社会习俗·传统婚俗;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思想观念的冲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