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矿崛起于两汉时期

合集下载

论私矿生产在个旧锡矿发展中的双重性

论私矿生产在个旧锡矿发展中的双重性

论私矿生产在个旧锡矿发展中的双重性个旧锡矿产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有规模的开采始于明朝中期。

中法战争后,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个旧锡矿生产迅速发展。

民国年间,个旧锡矿内部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经营方式,其中私矿生产在个旧锡矿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由于私矿生产的特殊性,在个旧锡矿生产中表现双重性的作用。

标签:个旧锡矿; 官营生产; 私矿生产; 双重性民国年间,个旧私矿户数众多,大小不一,不属于单一企业。

有些年份出现数千家,衰落时仅数百家。

在极盛时期,私矿生产的大锡,在整个个旧锡业的总产量中占百分之八九十,矿工达到六七万人。

据一九四三年九月个旧厂业同业会调查,厂尖总数四千四百二十五户,其中硐尖二千七百户,草皮尖九百三十户,买塃尖五百五十户,其他二百四十五户。

这时经营锡业的私矿企业和矿工人数,均急剧增长。

据当时个旧厂业同业公会1933年8月和1934年9月的两次调查,厂尖总数分别为2344户和4425户。

若以每个厂尖平均有矿工15—20人计算,再加上大炉冶炼和其他辅助工人,估计1909—1936年间各年个旧锡业工人总数高达5—10万人。

“个旧锡山耳,名久矣,年税达六七十万,矿丁逾十五六万。

如此伟大矿山,虽外国亦不多见。

今幸吾滇有此,则其矿脉之宏壮,锡之丰富及办矿者经营能力可想知矣。

……数年来,锡价昂贵,每千斤可售千二、三百元,其成本不过八九百元,利之所在,人争趋之。

一采矿者招数十百人,此十五万矿丁所由致也。

”私矿的兴盛,对个旧锡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1积极方面(1)个旧私矿中容纳了大量劳动力,产量在个旧大锡生产中占据重要比重。

表11912年1936年个旧锡务公司私矿产量统计表〖BG(!BTXDF〗〖BHDFG1*2,FK5,K6,K7,K6,KF〗年代〖〗总产量〖〗锡务公司产量〖〗私矿产量〖〗私矿占总产量1912〖〗5802〖〗〖〗〖〗1913〖〗6580〖〗〖〗〖〗1914〖〗6660〖〗〖〗〖〗1915〖〗7360〖〗〖〗〖〗1916〖〗6850〖〗〖〗〖〗1917〖〗8700〖〗850〖〗7850〖〗90.23% 1918〖〗6750〖〗723〖〗6027〖〗89.22% 1919〖〗7680〖〗940〖〗6740〖〗87.75% 1920〖〗8985〖〗1992〖〗6993〖〗77.83% 1921〖〗8235〖〗2110〖〗6125〖〗74.38% 1922〖〗8760〖〗705〖〗8055〖〗92.54% 1923〖〗8603〖〗633〖〗7970〖〗94.16% 1924〖〗7860〖〗654〖〗7206〖〗92.31% 1925〖〗7119〖〗528〖〗6591〖〗92.58% 1926〖〗5586〖〗488〖〗5099〖〗91.27% 1927〖〗5466〖〗432〖〗5034〖〗92.10% 1928〖〗6000〖〗462〖〗5538〖〗92.30% 1929〖〗5738〖〗452〖〗5286〖〗92.14% 1930〖〗6015〖〗452〖〗5564〖〗92.40% 1931〖〗5633〖〗830〖〗4803〖〗85.28% 1932〖〗6744〖〗714〖〗6030〖〗89.42% 1933〖〗7431〖〗755〖〗6677〖〗89.85% 1934〖〗6947〖〗558〖〗6389〖〗91.97% 1935〖〗7529〖〗660〖〗6869〖〗91.24% 1936〖〗9411〖〗653〖〗7857〖〗93.41%总计〖〗145189〖〗15589〖〗129600〖〗89.26%资料来源: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1942年;张肖梅:《云南经济》;《云南冶金史》的有关资料统计。

个旧层间赤铁矿型锡矿热液成因之否定

个旧层间赤铁矿型锡矿热液成因之否定

个旧层间赤铁矿型锡矿热液成因之否定
金祖德
【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1991(27)1
【摘要】个旧采矿业始于汉代,先采银,继而采锡.据蒙自海关记载,1889~1940年累计出口锡314316t,其中在1917年后有6个年份出口量均在万吨以上,若再加上内销部分,则产量更大.本区锡矿大体上可分为砂锡、脉锡两类.后者又可分产于接触带的硫化矿、氧化矿及产于层间的氧化矿.若按矿物组份划分,前者属锡—铜型,后者又有铅(银)—锡型和锡型.(储量甚少的类型本文不加论述).本世纪30年代,孟宪民在老厂锡矿进行调查后,提出原生接触带硫化矿及与其同源同质的矿液侵入上覆的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岩地层,经氧化淋滤而形成氧化矿.时至今日,虽经各方研究,仍维持着一种矿源、一个成因的结论.这种认识有悖于事实。

【总页数】2页(P19-20)
【关键词】锡矿;矿床;热液;成因
【作者】金祖德
【作者单位】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308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40.1
【相关文献】
1.云南省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高松矿田构造体系与热液脉型锡矿床成矿关系分析[J], 宋学旺
2.个旧锡矿大马芦层间氧化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J], 赖大信
3.个旧锡矿高松矿田层间氧化矿找矿方向探讨 [J], 谭敏;罗健
4.个旧锡矿高松矿田层间氧化矿赋存规律及找矿方向 [J], 陈兴寿;陆荣宇;芦磊
5.个旧锡矿一种新成因类型: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 [J], 钱志宽;罗泰义;黄智龙;杨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个旧锡矿成矿模式商榷

个旧锡矿成矿模式商榷

个旧锡矿成矿模式商榷
彭张翔
【期刊名称】《云南地质》
【年(卷),期】1992(11)4
【摘要】个旧锡矿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锡矿之一,其成矿模式常被一些学者引用。

笔者近年来在查阅有关资料时注意到,这类成矿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总结、再现了成矿规律方面的认识,但亦有一些重大地质课题值得探讨。

笔者企盼通过讨论,能促进该矿成矿理论。

【总页数】7页(P362-368)
【作者】彭张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40.5
【相关文献】
1.个旧锡矿区不同岩石中锡的富集特征及成矿模式 [J], 朱金初;殷成玉
2.个旧锡矿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及成矿信息提取 [J], 谈树成;虎雄岗;金艳珠;虎利雄
3.个旧高松矿田大箐东矿段深部铜锡矿床成矿模式 [J], 谭兆波;吴东兴
4.个旧大马芦锡矿层间氧化矿矿床特征及成矿模式 [J],
5.云南个旧锡矿花岗岩体兰蛇硐突起与成矿规律 [J], 王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个旧锡的故事

云南个旧锡的故事

云南个旧锡的故事我打小就在云南个旧这地界儿混,个旧啊,那可是个跟锡有扯不清关系的地方。

我记得我家那片儿,到处都是跟锡有关的东西。

那矿洞就像一个个张着大口的巨兽,黑乎乎的,洞口周围的石头都被熏得黑黢黢的,透着一股神秘劲儿。

守矿洞的大爷,满脸的褶子就像那老树皮似的,眼睛总是眯缝着,可一旦瞅见有人靠近矿洞,那眼睛就突然瞪大,跟铜铃似的,大声喊道:“小崽子,离远点,这可不是你能瞎晃悠的地方。

”我就好奇啊,这矿洞里到底有啥?为啥大家对这锡矿这么上心呢?后来才知道,锡这玩意儿可金贵着呢。

我们这儿的人啊,祖祖辈辈都靠着这锡过日子。

我有个老叔,那可是摆弄锡的老手艺人。

他长得干瘦干瘦的,两只手却特别有劲,手指又粗又短,但是灵活得很。

我就爱看他摆弄锡块,那锡块在他手里就跟听话的娃娃似的。

他把锡块放在小火炉上,那小火炉里的火苗子一跳一跳的,映得他的脸通红。

他就一边烤着锡块,一边跟我说:“小子,这锡啊,是咱个旧的宝贝,你可别小瞧了它。

”我就问:“老叔,这锡有啥宝贝的?不就是一块金属嘛。

”老叔就瞪大了眼睛,像是我犯了啥大错似的,说道:“你这娃子,懂个啥。

这锡啊,能做成好多好东西呢。

你看那些个精美的锡器,亮晶晶的,多好看。

”老叔还带着我去看那些锡器匠人做活。

那小作坊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金属味儿。

几个匠人坐在那儿,全神贯注的。

有个年轻的匠人,脸白白净净的,头发有点长,时不时地用手撩一下,那眼神就没离开过手里的锡器。

他拿着小锤子,轻轻地敲打着锡器,每一下都敲得很有分寸,那声音清脆得很,就像鸟儿在唱歌。

旁边还有个老师傅,在一旁指点着,时不时地皱皱眉头,说:“这儿,再轻点,别把纹路给敲坏了。

”我在旁边看得入神,心里想着,这锡还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它从黑乎乎的矿洞里出来,经过这些匠人的手,就变成了这么漂亮的玩意儿。

有一回,我跟着老叔去集市上卖锡器。

那集市可热闹了,人来人往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老叔把他做的那些锡器摆在一个小摊子上,那些个锡器在阳光下闪着光,可招人眼了。

个旧的历史故事

个旧的历史故事

个旧市是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通向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蒙自市之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一些个旧的历史故事。

个旧因锡矿开发早而被誉为个旧大锡的故乡,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在大庄村附近就已有定居的傣族人,当时叫个旧,彝族叫它为果作,后取音近义明的“个旧”译名。

这里古属滇国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县,境内有彝族先民在此活动,以农业、林业、畜牧业为主。

个旧有着悠久的采矿和冶炼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开始采冶锡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个旧的锡业开发与贸易日益发达,成为中外闻名的“锡都”。

在1952年云南省工业厅成立之初,锡的产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个旧的锡业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锡生产出口基地和锡化工基地。

个旧还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其人均寿命居全国之首。

据记载,个旧在1950年时人口平均寿命为37岁,1978年为63.5岁,1980年为64.92岁,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个旧的“长寿之乡”美誉与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如今,个旧正以其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采矿、冶炼、建材、生物资源开发及加工等为主的工业经济和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经济,努力把个旧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个旧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锡矿发展简史

中国锡矿发展简史

龙源期刊网 中国锡矿发展简史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12年第04期云南个旧早在公元前就已开采锡矿。

清朝乾隆以来,锡业渐兴,迄清末民初,锡业大盛。

据海关记录,从1889年至1939年,个旧共出口锡300,766t。

广西、湖南产锡历史也较长,据载,宋元丰元年产锡2,321,898斤,其中贺州年产锡878,950斤。

大厂在宋朝采银,至清初采锡。

本世纪以来,我国一些重要的锡矿区都做过一些程度不等的地质调查。

比较重要的有:1898—1910年M.Lecrele及J.Deprat、1914年丁文江对个旧的调查;1934—1940年孟宪民等对个旧进行了1∶5万—1∶1万地形地质和坑、硐地质调查;1941年顾功叙等在个旧老厂进行了电法物探试验。

1941—1949年李四光等对广西富(川)贺(县)钟(山)作过矿区及区域地质调查;1945年谢家荣著《湘桂交界富贺钟江砂锡矿纪要并泛论中国锡矿之分布》。

孟宪民等对湖南香花岭锡矿床也作过调查,1936年著有《湖南临武香花岭锡矿地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满足我国锡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勘探工作。

50年代首先对个旧锡矿进行勘查,至50年代中期就探明了一系列大、中型砂锡矿床,60年代提交了老厂、松树脚等几个原生锡矿勘探报告。

广西大厂锡矿也于1955年开始工作,从前人开采老峒和“三条小矿脉露天”着手,找到一系列大而富的锡多金属矿床。

50年代还开展了广西富贺钟和广东海陆丰以砂锡为主的普查勘探工作,很快探明了工业储量。

随着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的开展和物化探方法的广泛应用,60年代以来不仅在一些老矿区及外围不断有新的发现,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锡矿区、带和新的锡矿类型,如80年代查明的滇西锡矿带(其中西盟等锡矿已投入开发)、80年代发现和评价的首例大型斑岩型锡矿——广东信宜银岩锡矿。

云南省个旧市矿业发展史研究

云南省个旧市矿业发展史研究

云南省个旧市矿业发展史研究陈应龙;宋焕斌【摘要】个旧市矿业历史悠久,具有两千多年的开发历史,其中以锡业尤为突出,被誉为世界"锡都",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根据个旧矿业发展的特点,可将个旧矿业史划分为古代矿业史、近代矿业史和现代矿业史三个阶段.个旧市的历史就是一部灿烂的矿业发展史.研究个旧矿业史的发展,对当前个旧市的矿业规划及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矿业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有参考价值.【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0(019)012【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个旧市;矿业;发展史;研究【作者】陈应龙;宋焕斌【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093;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221;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093;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1 概述个旧市位于云南省南部,距省会昆明280km,因锡矿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冶炼技术先进、精锡纯度高而闻名中外,享有世界“锡都”之美誉。

个旧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不仅锡矿储量丰富,其它有色金属资源也十分可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多达28种。

个旧由矿而建、因矿而兴,具有两千多年开矿历史,是典型的矿业城市。

可以说,个旧的历史就是一部灿烂的矿业发展史,而个旧近、现代矿业又是古代矿业的延伸。

根据个旧矿业发展的特点,可以将个旧矿业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矿业史(1840年以前)、近代矿业史(1840~1911年)、现代矿业史(1912年以后)。

2 个旧古代矿业史1840年以前,个旧最早开采的矿产资源主要是银和铜,到清初时银、锡兼采。

当时矿业生产的采、选、炼和运输等生产条件都十分落后,基本是人工采挖、人背马驮、土法选矿和冶炼。

2.1 清代以前个旧矿业的发展锡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之一。

据考证,远在商朝初期,就有制作青铜器(锡铜合金)的技术,说明锡的开始利用还应早于公元前十六世纪。

个 旧 锡 矿 史 溯 源

个 旧 锡 矿 史 溯 源

个旧锡矿史溯源陈今雄个旧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锡金属的地区之一,具有二千多年的矿业开发历史。

自西汉开采矿业起,东汉时已形成分工协作之形式,明、清时期矿业开采渐盛,到民国年间曾有过鼎盛时期。

解放后,国家加强对锡业的扶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个旧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锡工业基地。

相传,世居个旧的彝族先民,经常在有银铅、锡矿石的地方烧起篝火,人们常在此聚会、议事,平时又可取暖,所以篝火日夜不断,天长日久。

矿石和在高温下的木炭相互作用起了化学变化,一股白花花的液体从柴火下流出地面,凝固后在太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十分神奇好看,人们很惊喜,把它拿着互相传看,一些有心计的人就把它打制成各式各样的饰物戴在头上,手上,便有了使用价值。

消息传开后吸引了不少人寻到个旧来开采,于是就有了开发矿山之举。

一、个旧产锡始于何时个旧矿业开发的起始众说纷纭,见诸于史载的有:《云锡纪实》称:“滇锡之开发,相传始于元、明之际,……清康熙四十六年开个旧银厂又开龙树脚,初为银铅矿,……至光绪十一年锡产渐盛……”。

曾鲁光《个旧锡务概览》谓:“个旧矿产历史,当自康熙始,此时为银厂时代,……。

按个旧地质,似采银在先,银穷而复锡现。

”《个旧县志》记述:“个旧采办矿产,始于元代,系采银、铜矿,以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旺盛时期。

”《汉书·地理志》记:“武帝改滇王国为益州郡,中有贲古县,其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铅,南乌山出锡。

”《后汉书·郡国志》亦载:“贲古采山出铜、锡,羊山出银、铅。

”正德,《云南志·临安府土产》载:“锡,蒙自个旧村出。

”明人鲁昭《格古要论》云:“藩锡出云南,宜镶碗盏;花锡亦出云南,大花者高,小花者次之。

”谢肇淛《滇略》记述云南之锡“临安府者最佳,上者为芭蕉叶,扣之声如铜、铁,其白如银,作器殊良。

”……以现有所见之历史记载,则个旧矿业的开发当在西汉年间,即距今二千多年之前开始。

若从考古发掘之文物来分析,我国夏朝开始已有用青铜铸造的生产工具、兵器和祭器。

一部跨越千年的锡业史诗一张世界锡都的亮丽名片——“锡映千秋云腾万里”云锡锡文化浮雕墙落成侧记

一部跨越千年的锡业史诗一张世界锡都的亮丽名片——“锡映千秋云腾万里”云锡锡文化浮雕墙落成侧记

一部跨越千年的锡业史诗一张世界锡都的亮丽名片——“锡映千秋云腾万里”云锡锡文化浮雕墙落成侧记“千秋锡业,百年商号。

个旧锡冶,始于西汉,两千余年,锡业流芳。

一八八三,云锡初建,由锡而生,因锡而兴,薪火相传……”从初步构想提出、设计方案审定到项目建设落成,历时近5年,在云锡控股公司的统筹部署下,经各参建方协同攻关、精益求精,备受社会各界和个旧市民关注的“锡映千秋云腾万里”云锡锡文化浮雕墙终于在2021年金秋十月揭开神秘“面纱”。

这是云锡继云南锡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匠心巨作,亦是一部跨越千年的锡业史诗、一张彰显世界锡都独特文化气质的亮丽名片。

缘起“依'锡’记得,自然天成,一步步的艰辛,一代代的积淀,以锡映千秋基业;依'锡’记得,天人合一,一次次的创新,一年年的腾飞,以锡迈功业世界。

”云锡锡文化浮雕墙设计方案中的序言,生动诠释了个旧与云锡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以盛产大锡著名的个旧,其锡矿开采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在祖国蓬勃建设的岁月里,个旧的锡产业带动了整个云南省工业经济茁壮成长。

创立于1883年的云锡,是中国锡工业的发源地和云南工业文明的摇篮,1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云锡人秉承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为振兴民族锡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前有锡博物馆的基础上,如何以更加独特的方式展现中国锡工业文明的灿烂成果和百年云锡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历史竖碑、为文明留底、为群体画像?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云锡控股公司决策层认为,浮雕墙作为文化外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能够对企业发展历程、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进行高度浓缩和经典剪影,有益于促进企业文化传承与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品位提升的有机统一,而云锡在个旧的办公区紧邻城市街道,大门左右两边的石围墙所占区域较长,将其改造为具有锡文化特质的人文景观墙条件充分、切实可行。

2017年,在云锡个旧本部建设锡文化墙的构想由此提出。

群策为打造出具备独特云锡元素和审美视野的高规格锡文化艺术景观墙,云锡控股公司打破传统思维,引入多个文创团队,并邀请红河州、个旧市有关领导及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由浅到深、由理论研讨到形成主线创意,群策群力推进设计方案落地。

中国历史上铜锡矿业分布的变迁

中国历史上铜锡矿业分布的变迁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中国历史上铜、锡矿业分布的变迁薛亚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100732) 内容提要:作者在收集考古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铜矿、锡矿分布及其变迁状况,指出历代铜矿生产的地理分布以南方为主。

唐代以前北方虽然出现过大型铜矿,但宋代以后随着南方铜矿的进一步开发和随之而来的矿业经济崛起,南方铜矿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直至今天。

历代锡矿的地理分布,则以南方占压倒优势,无论是青铜时代,还是汉唐盛世,抑或宋元明清,直到今天均产在南方、尤其以西南地区为盛。

从而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应该包括铜矿矿业经济的变迁内容在内。

关键词:铜矿 锡矿 地域分布 中国历史时期铜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建筑、国防等有关行业。

锡具有延展性强、防锈、耐腐蚀等特性,主要用来制造锡管、马口铁和各种合金。

中国是发现、冶炼和利用铜矿、锡矿最早的国家之一。

根据考古材料,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的一件铜刀和几片碎铜块,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

红铜系指天然铜,青铜为铜、锡、铅的合金,最早的红铜器、青铜器均见于甘肃武威娘娘台、永靖何庄齐家文化墓中,大多是刀、锥等小件器物,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

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主要用铜来铸造青铜器,而秦汉以来则主要用铜来铸钱和铜镜。

无论是青铜器还是铜钱的铸造,都需要锡作为辅料①。

我国的青铜器时代,至少从商代早期开始(有学者推测始于夏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末叶,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

所以,殷商、西周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代。

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1983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以及近年来在陕西周原遗址中相继出土了数量可观、制作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多达468件、重116吨。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通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是1939年在安阳官夺出土以来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被称为“青铜器之王”。

个旧人的形成与个旧矿业的发展

个旧人的形成与个旧矿业的发展

个旧人的形成与个旧矿业的发展发表时间:2010-08-02T14:00:18.12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4月第3期作者:马莉[导读](云南省红河州博物馆,云南红河 661100)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18-02 摘要:个旧是一座清代以来兴起的矿业城市,随着城市的兴起大量的人口进入个旧,最早进入个旧的人员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的文物和史料记载,只能根据现有文物发现推算大概在两汉时期这里就有人居住大多为少数名族兄弟,汉族人口何时进入居住状况如何无法得知。

但是大量汉族人口的进入并定居于个旧却是在乾隆以后。

个旧历史上人口的流入主要分三个重要时段而且其构成也是有地域的差异的。

清初流入个旧的人口主要来源于山陕;乾隆以后流入个旧的人口主要来源于湖广;清末民初流入个旧的人口主要来自于云南省各县以近个旧的县份为主。

历史上个旧的人口总数伴随这个旧矿业的兴起与衰落而起伏发展。

什么时候才出现真正意义的个旧人,个旧人的地域认同感是个旧人出现的主要标志。

关键词:矿业人口流动移民锡都个旧是一座自清代以来不断兴起的工业城市,是一座经外来的人口不断汇聚发展形成的城市,有关于个旧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在个旧锡业的一些研究文章中有所涉及,但专门对个旧人的形成的研究著作与文章还没有。

笔者尝试着从个旧外来人口与个旧锡业发展的关系这个角度来探讨个旧人的形成问题,落脚点主要是在各个时期矿业开采者到个旧的情况,以及这些人怎样逐渐形成的地域认同感。

一、个旧锡业发展的历程个旧产锡的历史悠久,有所史料记载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最早记载个旧地区矿业的是正史《汉书?地理志》益州郡:“律高,西石空山出锡,东南畎町山出银、铅;贲古,北彩山出锡,西洋山出银、铅,南乌山出锡。

”据后代学者推断今通海、河西(汉代叫做律高县)、今蒙自、个旧(汉代叫做贲古县)。

个旧的矿业大规模开发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周达请开云南诸银矿”,于是“锡蒙自个旧村出,一出银矿,一出锡矿” ,清初个旧矿业开发是以银矿为主,但到乾隆初年个旧已经锡矿旺盛,“蒙有宝山,个旧称最,四方之人,多开拓于斯,名之为个旧厂,今溯其始,不知始于何时。

锡器的悠久历史-斑锡龙国手作良品纯锡工艺品

锡器的悠久历史-斑锡龙国手作良品纯锡工艺品
民国初年,个旧的锡器制作渐渐繁荣,并涌现出一批颇具艺术价值的珍品,锡器大师李伟卿的代表作品《关云长勒马望荆州》代表中国参加“巴拿马亚太博览会”的国际展出并荣获金奖,这一历史性作品的出现成为个旧锡器跨入锡工艺艺术殿堂的标志。
民国二十九(1940年),日机轰炸个旧,人心惶惶,锡业萧条,工艺行业日渐冷落,“锡行街”歇业。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锡工艺行业有所恢复,但终因艺人离散,重操旧业者寥寥。
如今,个旧锡器制作工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三百多年来的古老技艺、历史文化和匠人精神,在个旧锡工艺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将随着个旧的发展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个旧锡工艺传承代表人物——李伟卿
李伟卿,清末民初时期个旧最具代表的锡制工艺品名家。是个旧锡器制作行业中首先把匠人手艺与工艺创作相结合的奠基人。
李伟卿的锡器作品素以制作精良、构思奇巧、创意出新而技压同行。擅以锡片敲打、刮削各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花卉、鱼虫而闻名。其早期制作的以“生肖十二属”为顶盖的十二种(套)餐具,造型精巧,形貌各异、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被法国人珍藏。代表作品“关云长勒马望荆州”,人态马形,神态逼真,造型别致,关云长衣帽沿边用细铜丝镶成,光彩夺目,典雅华贵,给人以肃穆之感。此作除脸部采用传统浇铸工艺,其余全靠小锤打制,工艺精湛,堪称珍品,具有较高的雕刻美学价值。此作品由云南省都督府于民国元年选送巴拿马亚太博览会参展荣获特别奖。
锡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与锡器有关的记载:
在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80年至1350年)金字塔中发现的锡手镯和锡制“朝圣瓶”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锡制品;在日本宫廷中,精心酿制的御酒都是用锡制器皿盛放;英国与德国等欧洲的皇室也喜爱用锡制器皿来盛放啤酒;罗马帝国是最早将锡制器皿大规模用于家用器皿的;而在中国古代,人们早以懂得在井底放上锡板来净化水质,皇宫里也常用锡制器皿来盛装御酒。由此可见,锡器作为古代王宫贵族的奢侈品,有着尊贵的社会地位。

中国锡矿典型矿床

中国锡矿典型矿床

中国锡矿典型矿床(区)(一)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矿区位于个旧市境内,面积达2140km2,以锡为主,共(伴)生有铜、钨、铋、铅、银等多种金属。

南北向个旧断裂将矿区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区有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卡房五大矿田。

西区有牛屎坡大型砂锡矿床及陡岩、竹箐坡等数十个中-小型锡、铅矿床(点)。

个旧矿区开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朝即已产锡。

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的地质学者即做了大量地质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对松树脚、老厂、卡房等矿田做了系统的地质勘探工作,累计探明锡182万t、铜152万t、铅308万t、锌53万t、钨14万t、银2400t,等等。

个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锡都。

个旧位于华南后加里东褶皱系西南端的右江褶皱带,或称海西-印支拗陷带,拗陷区长期沉降,沉积了中三叠统厚达3000余米的个旧组碳酸盐岩层,按其沉积旋回、相标志及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三段(T2k1—T2k3)共13层,主要赋矿层位T2k1及T2k2属局限浅水台地潮坪环境下形成的浅滩、湖、萨布哈沉积相,其中的富藻、富膏(已去膏化)层对某些成矿元素的原始富集可能起一定作用。

印支、燕山运动使区内地层褶皱、断层,伴之大规模基性、酸性和碱性岩浆活动,其后发生了以锡为主的多种成矿作用,形成了特大规模的岩控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锡石-多金属硫化物型是个旧矿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以其产出部位及矿石的次生氧化特征划分为夕卡岩硫化物矿床和层间氧化矿床。

前者产在斑状或粒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与个旧组碳酸盐岩的正接触带的夕卡岩体中(图3.13.2),矿床受控于岩体形态,矿体选择定位在岩体形态复杂地段,矿体形态和岩体形态有关,呈缓倾斜的透镜状、似层状,陡倾斜的柱状、脉状及不规则的囊状、瘤状、洼兜(袋)状,硫化物以浸染状→网脉状→条带状→块状形式交代于夕卡岩体外侧。

层间氧化矿床是指定于岩体上覆碳酸盐岩围岩中已被氧化的锡石-多金属硫化矿床,它们形成部位浅,受表层构造控制,矿体成群成带产出,容矿层位主要取决于成矿岩体的侵位高度,矿体一般沿层间构造带呈似层状、条带状(图3.13.2)。

个旧锡矿矿业文化

个旧锡矿矿业文化

文化展示设施
旅游收益反哺
在旅游景区建设锡矿矿业文化的展示设施 ,如博物馆、纪念馆等,展示矿业历史、 工艺和文化。
将旅游收益部分用于锡矿矿业文化的保护 和传承工作,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 良性循环。
04
锡矿矿业文化在现代 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价值
历史见证
个旧锡矿是中国乃至世界锡矿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业 文化见证了锡矿的开采、冶炼技术的发展历程,是研究矿业 史的宝贵资料。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历史价值
个旧锡矿是中国乃至世界锡矿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业文化承 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矿业历史独特文化标识,传承这一文化有助于增 强当地人民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育价值
通过传承和展示锡矿矿业文化,可以教育后人了解历史,尊重劳动, 珍惜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
矿业遗迹保护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 锡矿遗址,应进行保护和 修复,为文化旅游提供基 础条件。
旅游产品开发
结合锡矿矿业文化,开发 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如 矿业体验游、历史文化游 等,吸引游客前来游览。
旅游服务提升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 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 促进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 。
文化传承
锡矿矿业文化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形成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价值
多元文化融合
个旧锡矿矿业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工业文化,它与当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相互 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科学精神
锡矿矿业文化中蕴含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对于推动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培养科技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锡矿发展简史

中国锡矿发展简史

中国锡矿发展简史中国的锡矿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锡的国家之一、以下是中国锡矿发展的简史: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已经开始使用锡制品。

当时,人们发现了锡矿石,并开始开采和提炼锡金属。

锡在古代中国的应用非常广泛,用于制造铜合金、青铜器、武器和日常用品等。

在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前256年),锡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锡矿的开采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在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证明了当时的锡矿开采和锡金属的大量应用。

进入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的锡矿开采和锡金属的生产进一步扩大。

当时,中国的锡矿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海南等地,其中湖南的锡矿最为著名。

湖南的锡矿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锡都”,成为中国锡产业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锡矿开采和锡产量逐渐增加。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14-20世纪),中国锡矿的开采规模达到了一个高峰。

当时,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锡产国,锡矿的开采和制造锡产品的工艺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中国的锡矿发展在近代史上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锡矿工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他们控制了中国的锡矿资源,并将其运往国外。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锡矿工业再次得到恢复和发展。

当时,国家对锡矿工业进行重点扶持,建立了一批锡矿企业和冶炼厂。

中国的锡矿开采和锡金属生产重新回到正轨。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锡矿工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国家加大了对锡矿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了锡矿工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的锡矿产量逐年增加,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锡产国之一到了21世纪,中国的锡矿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锡矿资源逐渐枯竭,勘探和开采难度加大。

因此,中国的锡矿工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寻找新的锡矿资源和开采技术。

云南锡业兴衰史

云南锡业兴衰史

云南锡业兴衰史和丽琨【期刊名称】《云南档案》【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15-17)【作者】和丽琨【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正文语种】中文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法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先后开放蒙自、思茅、河口、腾越(今腾冲)、昆明等地为通商口岸并设立了海关。

继而在云南开洋行、修铁路、设银行,加紧了对云南的经济侵略,云南逐步沦为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原料掠夺的场所。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刺激下,云南的近代工商业逐步有所发展,特别是滇越铁路通车后,占云南出口商品第一位的大锡生产直线上升,出口大增,带动了云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云南采锡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3000多年的青铜时代,有文字记载的开采史也可追溯至汉代。

《汉书》已有记载,元明时期开发,清代开始初步兴起。

因其成名早、获得公认,所以通称“滇锡”。

汉时贲古(蒙自)地区就已生产铜、锡、银、铅,明清之际铜、银、锡生产已有所发展,由于矿业的发展,滇南地区即有民间对国外的矿产贸易,对外经济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英帝割据香港,使之成为国际商业城市,个旧大锡开始运销香港。

蒙自、个旧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与香港的联系日益增多。

20世纪20至30年代初期,云南大锡的主产地——“锡都”个旧有千百家私营厂矿采取土法开采锡矿,成千上万的矿工们头顶油灯、身背竹筐,在黑暗的矿洞里人工刨挖着。

此时,大锡成为云南主要出口商品,对云南经济影响至关重要。

上世纪30年代,昆明的《工业生活》杂志如此描述个旧的繁华:“市尘热闹……举凡美国罐头、英国呢绒,以致苏绸蜀锦、各种古董,无不尽有,繁华盛况,远过昆明”。

土法冶炼,精度不高。

伦敦五金交易所(国际市场)的锡分三等:纯净度99.75%以上为精锡,又称“洋条”;中等的纯净度在99.5~99.75%之间,称“英国锡”;个旧锡因成色太低被称为“土条”,连进入伦敦交易市场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个旧粗锡由滇越铁路火车运到越南海防后再转运香港,由港商收购后再次入炉熔炼,掺入少量洋锡,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去除杂质,提高成色,冶炼成为锡含量在99.75%以上的精锡,之后将精锡运往英伦国际市场销售。

云南个旧锡矿深部资源潜力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

云南个旧锡矿深部资源潜力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

云南个旧锡矿深部资源潜力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
夏庆霖;张寿庭;陈守余;徐启东
【期刊名称】《矿物学报》
【年(卷),期】2007()z1
【摘要】个旧锡矿是一个以锡为主的超大型多金属矿集区,蕴藏丰富的锡、铜、铅、锌、钨、铋、钼、银、金、铟等多种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累计探明Sn储量200多万吨,是目前全球已知最大的锡成矿密集区.个旧的开采历史最早可
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至2004年,已有14个较大规模的矿山因资源枯竭而关闭;目前正在生产的5个大型矿山中,有4个属于资源危机型的矿山,接替资源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开展以深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先导的深部找矿工作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下面就着重分析影响个旧深部找矿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页数】2页(P530-531)
【作者】夏庆霖;张寿庭;陈守余;徐启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7
【相关文献】
1.云南个旧锡矿远景资源喜人 [J],
2.云南个旧锡矿东区水质评价 [J], 赵雪琼;程先锋;齐武福;周志红
3.云南个旧锡矿东区水质评价 [J], 赵雪琼;程先锋;齐武福;周志红
4.云南个旧锡矿区大屯盆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 [J], 乔鹏炜;周小勇;杨军;雷梅;陈同斌
5.云南省个旧锡矿区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植被恢复初探 [J], 郑国强;方向京;张洪江;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毛光源(1947- ) , 云南个旧人, 男, 个旧市成人教育中 心副教授, 研究 向:地 化学史。
10 6
9 ,《 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武昌府 通城县 幕阜山” “ 条
下载曰:
沙出锡但数量很少“ 取之不足以更费” 之类细事也已载人,
然无一言载及云南出锡。 这个事实证明, 当武帝刚刚发兵云 , 滇王始降之时, 个旧出锡之事尚未为中原广大人士所知 悉 , , 否则 作为曾任熟谙历史和国事的太史令, 司马迁绝不 则明f t 会疏忽此事。 而一百几十年后的《 汉书 地理志》

益州郡 , 西羊山出银 , 山出锡 其后的《 后汉书 郡国志》 亦明白载曰:
达。史记 西南夷列传》 《 分四个时期详细记载了 这一点:
1、 庄断率领二万楚兵“ 至滇池” “ 后,会秦击夺楚巴、 黔 中郡, 道不通。 ” 2 、秦时常颇略通五尺道, “ 诸此国颇里吏焉。 十余岁, 秦 灭。 及汉兴, 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徽。 ” 3、 直到汉武帝时, 派使者至滇,淇王与使者言曰: ‘ “ 汉 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 各自以为一州主,
有锡矿, 有的还在大量开采, 因此, 此时中原用锡, 不可能舍 近求远, 到交通尚未畅达、 政权尚未归顺中央王朝的云南去
运输。 例证有 :
以 更费” 。 5、 唐朝陆羽《 记》 惠山 载曰:
山东 当周秦间, 峰, 大产铅锡, 故名锡山。 (a) “ 惠山” 在今无锡市西。
1,《 周礼 职方氏》 载曰: (“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 ) 以掌天下之地……
此处“ 江南”即《 , 周礼》《 书》 所载的“ 、尚 中 扬州”李斯明言 。 “ 江南” 有锡, 周礼》《 与《 、尚书》 所载吻合。 此文出自 史记》 《 ,
收稿日 期:2006- 06- 22
燕之角, 荆之干, 扮胡之等, 吴粤之金锡, 此材 之美者也。 ‘ ” “ 指江南,粤” 吴” “ 为广东。 如果联系此上七则史料, 可知先 秦时期, 、 江南 广东二地均有锡矿, 这该是有案可稽的史实。
汉兴,惠山) 锡方弹, ( 故创无锡县。 王莽时复 出, 改名有锡…… 自 光武至孝顺之世 , 锡果竭, 顺 帝更为无锡县。’ “
(1)《 十三经注疏 周礼》职方氏”“ “ 、 考工记” (2)《 十三经注疏 尚书 禹贡犯 (3) 《 史记》平准书”“ “ 、李斯列传”“ 、货殖列传”“ 、西南夷列
参考文献
4、 最后, 汉武帝发兵讨伐,以兵临淇, “ 淇王始首善……
举国降, 诸置吏, 入朝。 于是以为益州郡, 踢淇王印, 复长其 民。(’ ”)
根据以上原始史料看来, 云南与中原的交通往来, 直到 汉武帝发兵征讨之后才逐渐畅通, , 因此 个旧的锡矿即使在 “ 庄断王滇” 之后已经成规模开采, 但尚未可能大量输人中
原。
再证个旧锡矿崛起于两汉时期。
(一)汉武帝之后, 个旧大锡输人中原的条件才成熟。 首 先, 云南与中原的交通这时才真正畅达; 其次 , 滇王这时才 真正归顺中央王朝;再次, 也是更重要的一点 , 是中原锡矿, 特别是江南锡矿, 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开采, 此时储量已经逐
渐枯竭。 陆羽《 惠山记》 记载了这一经过:
高要才“ 为大水”东至四会人海‘ 故此处“ , 9), 郁水” 当在今广
东省, 即西江。
金, 且随锡的比例多少而变化, 并产生不同用途,考工记》 《
有详细记载。 郑玄, 汉人, 离先秦不远 , 此注当引起高度重
视。
8,《 周礼 考工记》 序文载曰:
3、 李斯《 谏逐客书》 中载曰:
江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丹青不为采。’ ‘ ,
(II)王志友主编《 锡都古 , 今》北京 民族出 版社2005年版 W、 余嘉华主编《 云南风物志》昆明 云南人民出 , 版社1997
年版 「 、
10 7
乃辫九州之国, 使问贯利。 东曰扬州, 其山镇曰会稽 , 其泽获 曰具区, 其 川三江, 其浸五湖, 共利金、 竹、 其民二男五 锡、 箭, 女, 其畜宜鸟兽, 其谷宜稻。 川 《 亦载人此段 此处的“ ”泛指江南地区。汉书 地理志》 扬州 ,
文字。
6、 清人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绍兴府 会稽县 “
中 国
包 头
职大 学报
2006 年 第 4 期
个 旧锡矿崛起于两汉时期
毛光源
( 个旧市成人教育中心, 云南省 个旧市 661000)
摘 要:先秦时 扬州、 期, 灌山和武昌等地均有锡矿, 有的还在大量开采; 而其时云南与中 原的交通尚未畅达, 滇王尚未 归顺中央王朝, 此时个旧大锡输入中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汉初, 中原锡矿的储量逐渐枯竭。 汉武帝之后, 个旧大锡输入中原
年版。
(二) 比较古籍中的记载 , 也能证明, 到两汉时期 , 个旧
大锡才大量输人中原。 作于汉武帝时代的《 如, 史记》其《 , 西 南夷列传》 专门记载云南之事, 而仅载原始概况、 “ 庄断王 滇” 及汉初归顺等事, 未有一句言及“ 出锡” 货殖列传》 ;《 专
载秦汉间全国各地的经济物产 , 明言“ 江南出锡”甚至连长 ,

7,《 山海经 中山经》 载曰: 又东南七十里曰灌山, 其木多檀, 多封石, 多
白锡。 郁水出于其上, 潜于其下, 其中多 抵砺。 (6’
金也,周礼 考工记》 攻金之工常执金锡之 《 云“
齐” 故也。 (2’ “ 此州”指扬州,柔金”使金柔, , “ , 即锡可与其它金属组成合
“ 灌山”未详其址, 汉书 地理志》 水经注 浪 , 然据《 及《 水》 等古籍所载, 此山附近的“ 郁水” 在高要上游只是溪流, 过了
不知汉广大。 ”
益州郡( 武帝置 , 故滇王国卜 …贵古出铜、
锡。 ’ (凡
“ 责古”即今天的个旧地区。 , 通过对《 史记》 汉书》后汉 与《 《 书》 的比较, 可以证明, 在汉朝初年, 个旧大锡尚未输入中
原, 也未被中原人士所知悉; 而其后, 在江南锡矿储量“ 禅 尽” 的状况下, 个旧才有可能大量输人中原, 在全国产生 巨 很大的名气。 ( 三) 已经出土的地下文物也提供了个旧锡矿在两汉时 期大规模开采的证据。 个旧已经发现的最早冶炼遗址 , 是今个旧市卡房镇陡 牛坡村西1公里附近的冲子坡冶炼遗址, 现存面积较为集中 的有2000平方米 , 围分布范围约有2平方公里。 周 1993年5 月, 云南省、 市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州、 发 现了冶炼炉 、 烧炭窑、 柱洞等, 并伴随出土了陶罐 、 、 铜斧 五 蛛钱等文物。 冶炼炉和烧炭窑分布在固定的区域内, 说明已 存在大规模分工协作生产。 对出土文物的鉴定结果证明, 该 遗址应为东汉时期的冶炼场所。“ ‘’ ’ 结论: 个旧锡矿的崛起并在全国产生影响, 当在两汉时 期, 而不可能在此之前。
亭山” 条下载曰: 又有锡山, 旧产锡;银山产银沙, 志云: 皆在府 东五十里。 (5) “ 会稽县”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 , 以上六则史料确切证明, 先秦时期, 扬州(或曰“ 江南” ) 地区(包括今天的绍兴、 无锡一带) , 均有锡矿, 并已大量开
采。
2 ,《 尚书 禹贡》 淮海惟 扬 州 ……厥包橘袖锡 贡” “ 句 下, “ 正义” 释郑玄残注“ 有锡则贡之” 时云: 此州有锡而贡之 , 或时无, 则不贡。 所以柔 锡,
入中原的可能性很小。 (一)据典籍记载, 先秦时期, 扬州、 灌山和武昌等地均
是李斯在被逐路上向当时的秦王赢政上书, 决不敢有半句
虚妄, 当是十分可信的。
4,《 史记 货殖列传》 载曰:
江南出*A、 、 桂 、 、 、 梓 姜、 金 锡 连……长沙出
连、 然笠盖物之所有, 锡, 取之不足以更费。, ‘ , 《 史记》 此段文字, 不仅明载“ 江南” 出锡, 而且还将范围扩大 到“ 长沙”并指出“ , 长沙” 锡储量很少(“ ’, 茧茧, “ ) 取之不足
条件成熟, 个旧锡矿 日渐崛起并在全国产生影响。
关键词: 个旧;锡矿; 两汉;崛起;证据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1440(2006)04- 0106- 02
个旧锡矿的成规模开采当始于战国中期“ 庄断王滇” 时 期, 我们已著文证明了这一点。 但个旧锡矿在先秦时期大规 模开采并大量输人中原的可能性很小。 个旧锡矿的崛起并 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其时当在两汉时期。 先证第一点: 先秦时期, 个旧锡矿大规模开采并大t 输
传”
对于“ 无锡”“ 、 有锡” 地名的变化,汉书 地理志》 《 也有
类似的记载。 这个地名一直延用到今天。 这则史料对于我们 了解个旧锡矿在两汉时期的崛起有很重要的意义 , 因为既 然中原锡矿储量逐渐枯竭 , 而国计民生对于大锡的需求量 仍很大甚至更大, 再加滇王归顺中央王朝, 云南正式纳人华 夏版图, 那么, 个旧大锡必然会大量输人中原 , 并在全国产
曰:
锡山, 在县南七里, 旧产银, 曰银山, 又产锡。’ ‘ , 就 目前阅读古籍所知, 先秦时期已有以上几处锡矿。 既 然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锡矿 , 大可不必再到遥远的、 道路尚未 开通 、 政权尚未纳人中央王朝的云南去运输沉重的大锡 , 因 此, 先秦时期个旧大锡输人中原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 二 ) 史料证 明 , 先秦时期 , 云南与 中原的交通 尚未畅
(4) [唐」 陆羽《 惠山记》 _ (5) [ 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绍兴府”“ “ 、期广武昌
府” 。
生影响。 所以, 《 汉书》 后汉书》 和《 才会明确载人“ 责古出 锡”
的史实 。
(6)( 山海经 中山 ‘ 经》 (7)( (汉书 地理志》 。 (8)《 后汉书 郡国志》 。 (9)《 水经注 浪水 。 》 (10) 于志伟主编《 红河风物志》昆明 云南人民出 , 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