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高级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高级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何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生物如何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

答:(1)生态因子是指: 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特定的生物对应特定的生态因子组合。

(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如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生物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主要依赖内稳态以及耐性限度的驯化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2. 简述植被对水环境状况的影响机制,植树造林对于改善区域水文条件有何影响。

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生物似乎总是处于从属、被支配的地位,只能被动地去适应、逃避。事实上,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个方面。生命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能够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还能主动地影响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向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方向发展。

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陆生植物(湿生、中生、旱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森林有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

(1)减少地表径流;

(2)减少洪枯比;

(3)减少雨水冲击力;

(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蓄水力。

3. 试述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答:光是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光强、光质、周期性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地理分布有深刻的影响,生物对光也有极其多样的适应性。光照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照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光照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光还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比例。

(2)光照度与水生植物:补偿点—透光带~动植物的垂直分布。

(3)植物对光强的适应:光照度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式不均匀的,同样,不同的植物对光照度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植物。β

(4)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5)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光周期。光周期反应: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4. 试比较几种关于种群调节的理论,分析各理论在解释种群调节时的适用性。答:(1)密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子是种群动态平衡的重要调节因子。(2)密度调节: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密度调节一般分为种内调节和种间调节:

①种内调节: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遗传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密度制约性调节方式。即所谓“自动调节学说”。

②行为调节:V.C认为动物的社群行为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如社群等级、领域性行为等。

③生理调节:内分泌调节,种群增加社群压力增加,生长激素下降,发生代谢障碍,导致死亡。

④遗传调节:自然选择,遗传多态、双态等机制调节种的数量,同时也可适应环境的变化。

⑤种间调节: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性作用。即生物学派。

(3)非密度调节: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气候学派。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种群参数受气候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5.如何理解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进化现象?

答:(1)从理论上讲,任何物种对其它物种的影响只可能有三种形式,即有利、有害或无利无害的中间态,由此衍生出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可用+、-、○表示:

①-、-:竞争:包括直接干扰型和资源利用型;

②+、-:包括寄生关系和捕食关系;

③+、+:包括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④○、○:中性作用,即互不影响;

⑤-、○:偏害作用,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⑥+、○:偏利作用,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响。

(2)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协同进化包括的内容:

①竞争与协同进化;

②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

③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④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6. 如何认识生态对策的多样性,有没有“完美的”生态对策?

答: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是指任何生物在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在生态对策上,生物种对生态环境总的适应对策,必然表现在各个方面。表现方面主要有:

(1)生殖对策:不同类型的生物采取不同的生殖对策。有些生物把较多的能量用于营养生长,而用于生殖的能量较少,因此这些生物的生殖能力就比较低。而另一些生物则把更多的能量用于生殖,以便产生大量的种子,这些植物所占有的生境往往是不太稳定的。

(2)生活史对策:分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的种群通常是短命的,其生殖率很高,要以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早熟,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一旦环境条件转好就会以其高增长率R迅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而K对策的种群通常是寿命长,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种;亲代对子代提供良好的庇护;该对策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甚至可能灭绝。K对策和r对策是相对的,实际上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总的来说,没有“完美的”生态对策。

7. 试述干扰对群落生物多样性有何影响?

答:(1)干扰的定义:相对离散的,对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分自然干扰、人为干扰等;

(2)干扰与层盖度:随着干扰时间的推移,杂草最先灭绝,然后是禾草受到影响,最终云杉等乔木胜出,大量生长;

(3)干扰与林窗、群落缺口:对缺口的抽彩式竞争:优势者取决于随机因素。条件:1、存在许多入侵缺口及生存力相等的物种;2、其中任何一种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其他物种再入侵;

(4)中等干扰假说:干扰频率/干扰强度中等程度时生物多样性最大;

(5)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利用干扰管理生物群落,如利用火进行干扰管理. --小火不止,大火不至;

8. 群落动态的“驱动力”是什么?试从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答:群落动态是指:群落发生、形成、发育、更新、波动、演替及演化的变化过程。生物群落的动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从资源利用效率分析,群落动态的“驱动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迁移: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迁移由繁殖体的构造和数量决定的。定居:发芽、生长和繁殖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关系;有些情况下,使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组成一个群落的物种在其种群内部以及物种之间都存在特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随着外界环境条件和群落内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进行调整。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5)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9. 生态系统营养级只有5-6级?

答:(1)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2)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

②各营养级同化率也不是100%,总有一部分排泄出去;

③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活动,消耗一部分热量。

综上,由于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10. 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一般模式。

答: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营养级所需能源的唯一来源,从理论上,净初级生产量可以被全部异样生物所利用,转化为次级生产量,但实际上,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净初级生产量都可能流失到镇生态系统以外的地方去。还有很多植物生长在动物达不到的地方,因此也无法被利用。

总之对动物来说,初级生产量或因得不到,或因不可食,或因动物种群密度低等原因,总有一部分为被利用,即使被动物吃进体内的植物,也有一部分通过动物的消化道排出体外。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维持,这部分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11. 你是怎样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

答:(1)生命的起源是从非生物物质演化成原始生命的过程。有两种学说:

1)陆相起源。他们认为聚合反应是发生在火山的局部高温地区,聚合生成的生物大分子经雨水冲刷汇集到海洋,并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继续发展成为复杂的有机物质。

2)海相起源。认为在原始的海洋中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有机物可以被吸附于粘土一类的物质的活性表面,而在适当缩合剂(如羟胺类化合物)存在时,可以发生聚合反应。生物大分子并不能独立表现生命现象,只有形成了众多的、乃至成百万的已蛋白质、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时,才能表现生命萌芽。而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自动聚集,从而形成各种独立的多分子体系,出现团聚体或微球体。由于多分子体系可以起到有机表面的催化作用,而反过来作用于各类单体的聚合,促使产生更高级的蛋白质和核酸,然后通过有序性逐渐提高的长期过程,其结构、机能便愈益复杂和完善,由此产生出原始生命。

3)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诞生是物质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这一变化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生命系统诞生之前的“化学进化”阶段,为生命的诞生准备有机材料。二是生命诞生之后,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生物进化”过程。在地球形成之初,原本没有生命,只存在无机物。通过长时间的地球演化,含有甲烷、氨、氢等小分子无机物气体在紫外光、电离辐射、雷电等能量的作用下,逐步生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核苷酸、氨基酸,使原始的海洋成为一种“原始生命汤”。这个过程,是生命形成漫长历史的第一步,今天已经被科学家用放电实验室重现出来。此后,“原始生命汤”中的这些有机小分子,历经长期的相互作用,在有硫、磷、金属等土壤的适当条件下进行缩合或聚合反应,逐步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分子。这是生命诞生历程的第二步。随着海洋中的蛋白质、核酸分子越积越多,浓度增加,在某种情况下,又被分离、凝聚成小滴,并脱离原来的海洋环境,构成可与外界进行简单物质交换的多分子体系。由多分子体系逐步演变,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最终出现了有原始新陈代谢功能,并且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原始微生物细菌。这一阶段是生命形成过程中最关键、最复杂的一个环节,但是至今科学家们尚未通过科学实验获得验证。

12. 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污染形成机制及治理途径。

答:物质循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2)地质大循环: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的循环的过程。这是一种闭合式循环。(3)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这是一种开放式循环。

还有:生物积累、生物浓缩、生物放大。

其污染形成机制及治理途径主要包括:

(1)C循环:工业革命、光合作用、臭氧层、温室效应;

(2)氮循环:固氮菌、工业固氮、大气固氮、土地贫瘠;

(3)水循环:酸雨、建筑腐蚀、蒸腾作用、土壤吸收少;

(4)磷循环:磷肥、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含磷洗衣粉;

(5)硫循环:硫是原生质体的重要组分,它的主要蓄库是岩石圈。硫循环包括长期的沉积阶段(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和短期的气体阶段。酸雨

(6)有毒物质的循环: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就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浓缩,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

(7)放射性核素的循环:放射性物质由食物链进入人体,随血液遍布全身,有的放射性物质在体内可存留14年之久。

13. 怎么理解可持续发展?怎么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原则为:

1)公平性原则: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调整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

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费标准。

3)系统性原则: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

(3)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到:

1)人与自然协调、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多因素共同发展,开放的社会,公民有社会整体观和地球责任感。

2)保护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倡导绿色无污染工业,提倡持续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

3)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合理使用可更新资源代替可耗竭资源。

14. 什么是生物安全?怎样才能维护生物安全?

答:

(1)生物安全的定义:

狭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

广义: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转基因产品、生物技术、天然生物因子等)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2)生物安全控制与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净:操作人员进入强毒区应严格按照人员进入强毒区的标准规程进入强毒区,做好个人防护;退出强毒区必须淋浴,当淋浴装置故障时应及时通知设备人员修复,在修复前暂停使用,悬挂“禁止使用”,人员暂停退出强毒区;强毒区和弱毒区的人员禁止交叉。

2)物净:物流通道联锁装置故障时,关闭联锁装置电源,悬挂“禁止两门对开”标识,物料传递后及时关门;强毒区的物料在未灭活或灭菌前不得出强毒区。3)环境(净化、压差):强毒区应保持绝对负压,生产过程中应检查压差是否符合要求,如无负压时应关闭通风系统,车间内暂停作业,百级层流罩勿关,保持台面洁净度,通知设备人员维修;高效过滤器定期检测,每年更换一次高效过滤器。

4)三废”处理:

①废弃物:活毒废弃物经灭菌柜121℃蒸汽灭菌15min后传出;灭菌柜异常时及时通知设备人员维修,同时对活毒废弃物初步清洗后用2%甲醛溶液浸泡12h以上后传出;可重复使用的经清洗灭菌后使用,不可重复使用的经具有医疗废弃物处理资质的单位统一回收后处理。

②活毒废水:活毒废水收集于专用储存罐内,100℃蒸汽灭菌30min后排放;活毒废水系统的蒸汽系统发生异常时,应对活毒废水储存罐内的储存废水量按2%甲醛浸泡12h以上后排放;质保部每月对处理后的活毒废水取样检测。

③废气:有毒区排放的气体应经双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放,过滤器应定期检测密闭性,出现泄漏应关闭该区域通风系统及时更换高效过滤器。

5)菌毒种管理:生产、检验用菌毒种严禁私自给予他人,若有需要必须经质管部经理签字,技术总工审批后方可实施;生产、检验用一、二类菌毒种、三、四类弱毒种、三、四类强毒种需分柜存放管理;菌毒种管理实行双人双锁制度,菌毒种的领用必须经主管批准后才能领用。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项目r—选择k——选择 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 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 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 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 种内种间 关系 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1 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 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生态学复习题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 1属性; 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 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 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 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在外界光、温度、营养等因子数量改变的状态下,探讨的生理现象(如同化过程、呼吸、生长等)的变化,通常可将其归纳为3个主要点: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6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 答 :

生态学 推荐书籍

生态学推荐书籍

本文由别处我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推荐书籍书名:环境生态学基础作者: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了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的变化;第三篇重点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对策,生态系统的恢复,人口,资源,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名:环境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作者: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分为 10 章.前 4 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研究对象,内容,基本原理,组成及功能,阐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化学循环及生态平衡,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内容;第 5 章主要介绍生态监测的特点和意义,尺度类型和方法分类;第 6 章主?樯苌こ痰睦砺酆湍P停坏?7 章主要介绍生态环境建设及水体,生态经济规划及西部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本书还安排了六个环境生态学

野外观察和实验,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环境生态学的全貌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系等有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书名:环境生态学导论电子教案作者:盛连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9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卢升高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2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张合平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1 本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并阐明环境治理的生态学途径.重点阐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全书试图用简明的语言,明晰的结构,系统地介绍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前沿动态,在理论框架,知识集成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本书可供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学者,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高中生物课后习题生态部分

课后习题生态部分 P63 一、基础题 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2.假如要调查-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做出选择的理由。 3.下页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 二、拓展题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较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你认为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还会升高吗?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应当调整吗? P69 一、基础题 1.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分别会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你能举出课本以外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2.20 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人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数量自1915年至1943年的消长情况。 (2)从1915年到1930年,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该种群的数量后来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二、拓展题 假设你承包了一个鱼塘,正在因放养多少鱼而困惑:放养密度过大,鱼竞争加剧,死亡率会增加;放养密度过小,水体的资源和空间不能充分利用。如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请查阅有关书籍或网站,如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a33850563.html,/fishery/tech/等。 P77 一、基础题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野外的/ 实验的、理论的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 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 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 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 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二、能量环境 1.概念与术语 外温动物: 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比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气候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

2019届高考复习《生态工程》专题测试题

2019届高考复习《生态工程》专题测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 1.(09山东)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2.(08广东)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3.(08山东)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08四川)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5.(08宁夏)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6.(08山东)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维持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08上海)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 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 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8.(07四川)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 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 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 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23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后习题(带解析)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选择题 1.生态平衡是指() A.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平衡 B.动物与植物之间的数量相等 C.生物之间数量和所占比例的动态平衡 D.永久平衡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B.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C.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在一个由草、野兔、鹰组成的食物链中,由于某种原因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么在短时间内野兔的数量将发生的变化是() A.先减少后增多 B.减少 C.增多 D.无变化 4.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甲、乙、丙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如表是不同面积中不同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调查面积cm×cm),根据表中数据推断,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最弱的草原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不能确定 5.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 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6.在一个含有鹿、狼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把狼杀绝了,鹿的数量将()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7.在草场上适当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甚至退化。这说明() A.草原上放牧越少越好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改变 C.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