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跃进《政治学原理》(课后习题-政党与政党制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一、关键术语
1.政党
答:政党是指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为了获取政权、执掌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而组成的政治性组织,政党是政治生活的主体,政党居于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中介位置,它们成为国家机器与市民社会之间沟通和联结的纽带。

2.政党功能
答:政党功能是指政党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亦即政党的体系功能。

按照政治学功能主义学者阿尔蒙德的理论框架,政党在政治体制内的功能大体包括目标制定、利益聚集和利益表达、社会化与政治动员、政治精英的形成与推选。

3.政党类型
答:政党类型是指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根据政党的历史起源和发展道路的维度,可以把政党分为内源性政党和外源性政党。

根据政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态维度,可以分为结构严密与结构松散两类。

根据政党行动策略与政治行为偏好的维度,可以分为执政党与在野党或反对党。

4.政党制度
答:政党制度是指在既定的政治制度下政党之间以及政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复杂互动关系及其样式的总和。

因此,政党制度研究所关注的,是政党组织与其所在的政治体系和政治
环境的结构性关系,以及政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状况,是政党因历史发展道路、社会文化条件和选举制度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特定的连带关系。

5.政党结盟
答:政党结盟是指特定的社会阶级、阶层或群体往往会对某一特定政党采取亲近或接近的态度,会在重大政策问题上赞同这一政党的主张,在选举等政治活动中支持这一政党,因而使自己同这个政党“结盟”在一起。

这也就是使自己“认同”于某一政党。

6.政党非结盟化
答:政党非结盟化是指投票选择对象的主要动因是政党认同、当时当地的政治争端、候选者与投票者的政治个性及独立于投票人所属社会结构的其他一些因素。

因此,社会结构对选举的影响正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削弱,建立在新的争端或价值冲突之上的分化类型正日益明显。

7.政党再结盟化
答:政党再结盟化是指在长时段的多次选举中,一国的政党竞争格局会出现一种似乎“自然的”政党平衡,这种平衡可能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选举后重新产生。

再结盟化又包括两种不同的含义。

一方面,一个政党可能赢得压倒性多数,那只有在下一次选举中恢复自然平衡。

另一方面,在相当一段时期的背离后,由于一系列事件和问题的出现,大量的选民重新权衡他们的政治归属,投票对象也从一党转向另一党;
8.选举制度
答:选举制度是指“向候选人和政党分派公职、将选票转换成(立法机关)席位的一种方法”,“是一组用以举行选举的规则”。

在这个意义上讲,对于选举制度的考察首先须涉及三个要素,即应选职位的范围、选举权利的范畴与投票率的基本状况。

二、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现代政治就是政党政治”这句话?
答:(1)现代的政治是从近现代的国家上发展出来的,来自于市民社会的兴起。

这形成了一种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而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控制,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职能变成了维护经济利益的展开。

因此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狭义的政党政治就是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的政党政治是指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3)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政党为中心而展开运作的。

①政党既是具有相同政治信念或意识形态立场的公民个人聚集在一起以推行其政治主张的组织实体,又是与其他同类政治实体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以夺取政权的核心力量,因此政党是最重要的政治组织。

②通过系统的政纲、以往的历史成就以及党员组织发现、长期培训和着意推荐,政党选择和推举其最具资格的成员出任政治领袖和担当社会公职,因此政党又是联结社会大众与政府机构的桥梁。

③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政党既是西方民主宪政和议会民主的产物,同时也是民主宪政
和议会民主的重要标志。

现代政党是随着选举权的普及和政治参与的大众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选举权普及和政治参与扩大进程的主要推动者。

正因为如此,政党政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现象,也成为现代政治学必须研究的对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政治就是政党政治。

2.如何认识政党的社会基础与阶级基础之间的关系?
答:政党的社会基础与阶级基础之间的关系如下:
(1)政党产生于不同的政治分歧和利益冲突,立基于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与特殊群体和集团的分裂与政治分野。

特定的社会阶级、阶层与特殊群体往往会对某一特定的政党采取亲近或接近的态度,会在重大政策问题上赞同这一政党的主张,在选举活动中支持这一政党。

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结构首先会对政党制度的发展形成重要的影响。

出自不同的阶级的人们会选择支持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党,会在大选中将自己的选票投给能够代表本阶级要求的政党。

因而一国具有何种特色的阶级阶层结构,就会决定这一国家具有相应特色的政党格局与政党制度。

(2)社会的分化结构又是多维度的,因而在那些因为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造就了独特的社会分化结构和样式的国家,必然又有着更加特殊的政党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政党制度。

3.政党组织形态的历史演变说明了什么?
答:(1)政党组织形态主要经历的变化:
①精英政党
18世纪70~80年代,政党首次出现于英国。

工业化初期的政党基本都是出于议会斗
争的需要,内生于议会的政治活动中。

这些政党由政见相近的议员联合而成,被称为精英型政党。

从组织形式上看,这些政党一般都是精且小,结构简单,同时,它们都没有什么基层组织,比较松散,也不稳定。

从组织行为上看,由于只是为了确保自己对选举的控制、确保自己的成员顺利当选,政党及其党员不太关注社会大众的反应,反而对公众参与保持高度的警惕。

②大众型政党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工业化在欧美的全面铺开摧毁了将政党政治控制在社会上层的努力。

大众型政党发展起来。

这类政党的出现是工业化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表面化,阶级冲突尖锐化的结果。

与工业化造就的社会结构相一致,这些党组织严密、结构完整。

它们由党员和领袖构成,领袖通过制度化渠道推举产生,并向党员负责。

③全方位性政党
a.二战后传统精英型政党和大众型政党开始逐渐缩小它们在组织形态上的距离,前者进一步希望寻求来自公众的支持,后者退一步企图摆脱来自社会的操控,多数老党、大党开始向全方位型政党转变。

全方位党的组织目标不是有针对性地维护社会某些群体的利益,而是要充当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经纪人,更好地管理国家和服务公益。

b.组织结构上,这些党基本延续了大众政党的模式,由全国、地方组织和各类辅助系统组成,但又有所不同。

首先,组织对党员的门槛要求下降,党比较强调党员的权利,但不大提及义务。

其次,相对于群众政党,全方位党党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降,党员和领袖、组织的关系比较疏离。

④卡特尔型政党
在后工业化时期,社会分化趋势加剧,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社会生活中关键性决议也更多地由政府而非市场做出。

于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集团、群体试图通过政治
制度来确立自己的社会权利,即出现了卡特尔政党。

面对来自其他社会团体的竞争,各政党开始逐渐脱离公民社会而融入国家,实际上是变成了“准”国家机构。

政党自身的存续不再依赖党员筹集经费和进行大规模人力密集型政治动员,而是通过获得国家补助进行资本密集型政治活动,通过国家许可的权力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政治沟通和宣传。

各党间也愿意达成妥协,有意识地将选举、竞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各党能够共存并共享政治与社会资源,同时排除新政党和来自其他政治力量可能的竞争。

(2)政党组织形态历史演变说明的问题
①政党组织形态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密不可分
工业社会中,大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与人直接交往为主的方式,代之以人——生产单位——人这一简介交往为主的方式。

组织相对严密的大众型政党就是这一间接交往方式在政治生活上外化结果的一部分。

单个的个人在庞大的工业体系面前必须结成严密的政党组织,否则无法对公共权力施加影响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当今世界已经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人们的交往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又引发了社会资本的重组,继而影响到社会规则和社会制度的结构和重构。

在后工业社会,追求优越的生活质量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主轴,这使得技术创新主导的服务业取代及其生产主导的工业成为后工业社会的基石。

直接交往关系成为决定社会效率的关键,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差别也已成为阶级、阶层的基本标准,所有这些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就是知识统治。

知识统治拓展了政治活动的领域,也丰富了政治参与主体的类型以及这些主体参与政治的形式。

这就使原有国家—公民社会政治架构、治理体系受到挑战。

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表达更加顺畅
过去,政党对某些出版业的介入甚至控制使政党的领导层可以与众多的党员和支持者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