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下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摘要】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高中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得课堂教学必须发生本质的变化,由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师生的“合作交流”,“被动接受”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精神火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关注学生在一节课内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前预习和师生互动策略

“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有效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笔者东庐之行所听的几节课,虽都为常态

课,但有序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在学生的读、说、问、答中潜移默化地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它们共同的亮点,不能不令人信服。

如何让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要给学生讲清预习的意义。要告诉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可以取得以下效果: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②可以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自己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③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自学。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④可以巩固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策略的指导和点拨,并使之不断优化。

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生从开始缺乏预习意识、被动听教师讲,到通过预习,自主地从课本上获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主动地、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教师讲课,是一个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长时间耐心指导,逐步完成。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的目标和内容。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特点进行设计。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标设练。预习目标具体化为:a、学习目标:教师可示范一条,其余空白,由学生提炼。b、知识要点:教师可示范一条,其余也空白,由学生列出本节课的关键词或概括说明重要的概念等。c、问题探究:精选1~2题,由学生说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尤其是要布置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拓展性资料。完成这一项要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首先走进文本,研读教材,布置预习作业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强化问题驱动意识的策略

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

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课堂教学倡导通过“问题驱动”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展开与积极参与,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求学生课堂要紧跟老师的节奏,把握时效科学听课,变“被动听课”为“主动解答”。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数学来源于现实”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代教育学家乌辛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高中必修1“二分法”课时,创设问题:中央电视台“幸运52”,主持人李咏给选手在限定时间内猜手机的售价,如果猜中,物品奖励给选手。手机价格在500~1000元之间,选手开始报价:1000,李咏:高了;紧接着报价900元,高了;700元,低了;800元,低了;880元,高了;850元,低了;851元,

恭喜你,猜中了。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游戏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设计此方案的思想后引入“二分法”,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和认识“二分法”思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问题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用认知冲突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学生进入“愤与悱”的境界。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从而保证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学习兴趣盎然,而且也有利于形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

4、问题要紧扣本学科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形成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5、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挑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