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中国现代史上的自由主义
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探讨
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探讨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探讨预读: 《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第11期上刊登的席云舒《胡适与〈洛克的《政府论》两篇研究〉》一文,读后受益颇多.对于文中所论各点,我大体同意.不过,文中说:“胡适认为‘应该承认苏俄有做这种政治试验的权利’却是与自由主义的观点并不相悖的”,这句话我不敢苟同,想对此稍做讨论.1926年,胡适曾有过一次短暂的苏俄之旅.之后,胡适对苏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胡适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了争论,就是现在,各位学者对此也说法不一.有的学者(比如罗志田、邵建)认为,胡适赞扬苏俄的大理想、大实验,赞成公有制,背离了他的自由主义立场,倾向社会主义,明显向左转;有的学者(比如江勇振)则认为,胡适赞成民族革命、颂扬苏俄式的极权政党,有法西斯化的倾向,明显向右转.各家观点这里不详论.我们来看看席云舒先生的看法.云舒先生认为,胡适之所以赞扬苏俄体制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现实政治的刺激.胡适认为,中国国内当时的政治死气沉沉、敷衍苟且,胡适对此很不满意.和中国相比,苏俄的政治人物有理想、有计划、有信心,胡适极为佩服.其二,实验主义的立场.从实验主义的立场出发,胡适认为,一个国家或城市有权去试验某种政治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如果试验效果还好,那么该种制度大体可行;否则,该种制度就应该摈弃.所以,在胡适看来,苏俄有权进行这场空前的政治试验.未经实际效果检验之前,不能否认其试验的正当性.对于云舒先生的上述两点概括,我大体赞成.不过,对于第二点的评价,我和云舒先生有很大的不同.云舒先生说:“对于苏俄的‘政治试验’,胡适主要是从实验主义的角度看的,但并不意味着他的这些看法就完全偏离了自由主义.”“胡适认为‘应该承认苏俄有做这种政治试验的权利’却是与自由主义的观点并不相悖的.”这个观点就不是我能够认同的了.笔者的看法和云舒先生相反:胡适这些基于实验主义立场的看法是严重违背自由主义原则的.关于自由主义的说法实在太多了.套用外国的成语,我们可以说:“自由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我们来看看胡适的说法.1948年9月4日,胡适在北平电台演讲《自由主义》,其中根据原创论文统计数据分析总结自由主义的含义,主要是四个:尊重自由;民主政治;容忍反对党;和平的渐进的改革.胡适的概括是否正确全面并不重要(比如,胡适没有提到的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也是自由主义的重要内容).重要的是,自由主义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者说是教条,这些基本教条是一种先验的信仰,是不容挑战的.违背了这些教条,就是背离了自由主义的立场.用胡适提出的上述四条标准来衡量,苏俄的政治试验既不尊重个人自由,又不容忍反对派,更不实行民主政治;它所走的道路,既不和平,也不渐进.从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苏俄真的有权利进行这种政治试验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并且,自由主义只承认个人的权利,个人才是权利的主体,至于所谓的“主权权利”“政府权利”,恐怕未必有实际的意义.自由主义承认个人有进行试验(试错)的权利,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进行试验的结果只影响自己和少数相关的人,而且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很快就改正错误.至于大规模的制度试验,影响的人就太多了.不过,从实验主义的立场出发,似乎什么样的政治试验都可以进行.用胡适的说法来说,就是:“我们如果肯‘干’,如果能‘干’,什么制度都可以行.”不论什么制度,都可以进行试验,都可以“尝试”,都可以“干”;经过试验后,好的保留,坏的扔掉;任何制度,未经实际效果检验之前,都不能否认其试验的正当性.这样的话说起来很轻松,不过亲身经历过政治试验的人,说起这些试验来心情未必轻松.20世纪的政治试验实在是太多了.法西斯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斯大林主义、人民公社、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胡适所提及的狄克推多(Dictatorship),这些都是政治试验.它们都有进行试验的正当权利吗?苏俄的政治试验中,主要是两方面,其一就是狄克推多(或者用胡适好友徐新六的说法,就是党治).而对于狄克推多这种政治试验,基于自由主义的立场,胡适就不赞成,可见他实验主义的立场并不彻底,还有所保留.由此可见,实验主义(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紧张和矛盾的.前者认为,什么样的政治试验都可以进行,只有试验才能检验出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后者则认为,存在一些先验的价值,必须尊重这些先验的价值才能确保人类生活的安全.自由主义强调把人当人,不允许把人当试验品.有一些学者认识到了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这种内在紧张.比如,刘军宁认为,实用主义(实验主义)拒绝基于宗教的绝对真理,这样也就拒绝了绝对正义.作为美国立国之基的宗教信仰和超验价值观也就自然被杜威归入不实用的主义之列而受到敌视.因而,杜威哲学也就被部分美国人视为是有害的,其著作《民主与教育》也就入选过去两个世纪中最有害的十本书之列.实验主义不迷信任何先在的理论,拒绝任何先验的价值(比如天赋人权、消极意义上的个人自由),认为这些价值既无法验证,也没有实际用处,应予以铲除.而自由主义正是建立在这些先验的价值之上的.另外,林毓生对于这个问题似乎也有所体认.林毓生认为,美国的民主经验是建立在一套稳定的、不容置疑的道德价值、思想前提以及社会行为模式(比如人权、法治、自由、平等)之上的,这些价值都是不证自明的、不容否定的.而杜威则认为,许多事情需要效果来检验.因而,杜威哲学(即实验主义)的含义如果全部展露出来,有可能会颠覆美国民主法治的基础.好在美国是多元文化,而且自由民主的体制已经牢固,又加上杜威哲学只是一个流派,在美国的势力不大,其含义没有全部展露出来,信服的人也不多,因而没有对美国的体制构成威胁.通常认为,胡适是中国实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这两种角色是有冲突、有矛盾的.我认同邵建先生的观点,1926年胡适对苏俄的看法如此走样和他实验主义的立场有关,是实验主义使得他严重背离了自由主义的立场.此后,就政治主张方面来说,胡适自由主义的色彩逐渐加强,而其实验主义的色彩则在淡化.不过,胡适究竟是如何处理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关系的?限于学力,这里只能提出问题,无法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崛起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崛起自由主义思潮作为西方的主流思想,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陆续传入中国,不仅在上世纪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其中,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和起源归功于多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在此,我重点介绍几位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标签: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含义(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内涵近代自由主义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哲学自由主义。
所谓政治自由主义,就是指全体社会的全体公民都拥有政治生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所谓经济自由主义,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对市场经济较少的干预和控制;所谓社会自由主义,关注社会正义,对社会弱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所谓哲学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宣扬个人之上的观点。
(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特征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四大特征:个体主义、平等主义、普同主义、淑世主义。
所谓个体主义,即是宣扬个人独立性格和个人之上,主张发挥个人自由平等的天性。
所谓平等主义,即是每个人生而平等,平等的享有各项权利。
所谓普同主义,即是能够应用于所有人身上的价值观或事物,强调普遍的事实能够被发现和理解;所谓淑世主义,即是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介于悲与喜、恶与善的之间的人生哲学,对待事情既不悲观也不乐观的态度。
(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核心价值近代自由主义的四大特征之一个人主义就是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他的基本原则就在于自由、平等和民主。
这三个基本名词是近代自由主义最基本的内涵和特征。
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分类(一)中国古典式自由主义中国古典式自由主义又被称为中国传统自由主义,起源于国内。
以严复和梁启超为主要代表,二者受休谟、洛克、亚当斯密和孟德斯鸠的影响最大,古典自由主义体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嚴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观念和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自由主义思潮的新大门。
完整版)中国为什么选择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完整版)中国为什么选择自由主义作为指
导思想
中国为什么选择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和经济理论,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
利以及市场经济。
为什么中国选择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呢?以下
是几个原因:
1.经济发展
自由主义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倡私有财产和自由竞争。
中
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放松对经济的控制,引入市场机制,取得
了巨大的经济成功。
选择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利于继续推动
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和繁荣。
2.个人自由和权利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逐渐意识到个人自由和权利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
要。
选择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能够保障人民的个人自由和权利,使其能够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3.国际交流与合作
自由主义倡导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崇开放和互联互通的态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多边合作和自由贸易。
选择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和加强与其他国
家的合作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自由主义并非完美无缺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
争议和挑战。
选择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时,需要充分考虑国内国
情和实际情况,避免过度盲目追求自由主义的理想,同时结合中国
的具体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由主义道路。
总而言之,中国选择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出于经济发展、个人自由和权利、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考虑。
通过灵活运用
和发展自由主义理念,中国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和全球治理做出更大
贡献。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自由主义思想起源于欧洲, 在近代中国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自由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思潮,如今依然影响和引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自由主义思想从19世纪开始, 逐渐传入到中国。
在这一时期, 中国面临的是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开始学习自由主义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各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
其中拥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教士最为活跃,他们在中国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将西方民主和自由主义思想引入中国。
此外, 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媒体以及文化名人,如饶漱石, 胡适和陈独秀等,都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者和宣传者。
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由主义思想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理想和美好。
自由和平等这样的基本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为中国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自由主义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宣扬私人财产和个人自由,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这种思想无疑是新的、激进的。
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和实施,从某种程度上前提了中国现代经济体制的形成。
此外,自由主义思想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尝试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将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提出了一些在传统文化观念下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如女权、民主和人权等。
这些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自由主义思想的意义和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不是完全成功的。
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在之后的历史中, 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中带来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困境。
论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的历史困境及反省的重要意义
中 图分 类 号 I 0 D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7 0 2 (O O m 一 04— 7 1 3— 4 9 2 l ) 6 0 3 0
中国近现代 自由主义思潮 的兴起 , 由中国社会 内部的各种因素促成 的。14 是 8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 华民族在猝不及防中遭遇到了空前 的文明挑战和民族危机。从那时起 , 中国社会在激烈的动荡 和深刻 的反省中就埋伏着一种普遍的社会期待心理。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组织中 , 这种社会期待必然通过社会
译《 四洲志》 海国图志》 徐继畲撰写《 和《 、 瀛环志略》 等等 , 毫无疑问都是这种心理期待 的必然产物。简
言之 ,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心理期待中暗暗生长起来的。同样 , 后来兴起 的洋务运动和维新 运动也是在这种心理期待的暗中支持下与西方 自由主义发生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关系。尽管张之
的立宪 民主 制度 和实证 主 义方 法是 引导 中 国走 向富强 的两大法 宝 。其 次 , 在伦 理 观上 , 十分 推崇 个体 他 主义 , 为 中西文 明 的差别 归 根到 底在 于 中 国没有 个体 自由 , 西 方 尊 重 个体 自由 。他 还严 肃 地指 出 , 认 而 个 体 自由必须 先 于政 治 自由而存 在 , 它应该 是政 治 自由的伦理基 础 。提 倡个 体 自由 的原则 意义 有 二 : 其
四, 在经济思想上 , 严复是一个放任主义者 。他认为亚当 ・ 斯密在《 富》 原 中所提倡 的经济上的放任主 义, 对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具有重要 的意义 , 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 的干预其实质是对个体 自由的严重侵
重庆师范大 学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2 1 牟第 1 00 期
论 中国近现代 自由主义 的历史 困境及 反省 的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一、自由主义的含义对自由主义的一种最大误解,莫过于认为它是表达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
即是说,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是只占全社会人口中的一小部分的人的利益,置于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之上。
持这种看法的往往是社会主义者。
在社会主义者眼里,像自由主义者所标榜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掩盖它剥削劳动人民的经济浩劫的幌子;因为在“经济平等”没有实现之前,是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政治平等”可言的。
而自由主义所标榜的“个人自由”,更反映出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本性,这同社会主义者谋取全社会的利益,关注“社会正义”和“公正”,其思想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
这种看法的产生是有迹可寻的。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时提出了这些口号,革命胜利后得益最多的确实也是资产阶级。
但要以此证明自由主义只是代表一个阶级私利的意识形态的说法却是站不住脚的。
20世纪颇为盛行的另一种看法是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嫁接。
持这种看法的人来自于自由主义阵营内部。
这些人可称之为激进的自由主义者或者功利主义的自由主义者。
他们认为,既然自由主义是为全社会和大多数的人谋利益,那么,也就应该吸取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和做法,比如,将社会改革的目标重点放在如何实施“社会公平”和体现“经济平等”上。
这种提法早在十八世纪的边沁那里就提出过“正确和错误的尺度正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此提出对早期自由主义的“经济放任主义”政策作出修订,认为法律应当以相对平等地分配财富为目的。
在后来的激进自由主义费边派那里,他们更将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划上等号。
为此强调国家对私人性经济活动的干预,其中有些人更主张采取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但由于他们仍极力维护个人自由,主张私人领域神圣不可侵犯,故仍可算得上自由主义者。
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否仍能保证自由主义者心目中所谓的“个人自由”,国家最重要的职能和宪法制定的依据是否在于保证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平等,对这个问题,“纯正”的自由主义者却是持否定态度。
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是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思潮,强调个体自由、人权和自由市场经济。
然而,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也存在着一些与自由主义相关的思想。
本文将介绍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并分析其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异同点。
一、自由主义在中国哲学中的渊源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思想家孟子。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主张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并强调政府应该保护个体的自由权利。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并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知识分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接触到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并受其影响。
他们主张个人自由、平等和民主,并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统治。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二、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特点中国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中国自由主义强调“人文主义”,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西方自由主义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和经济自由。
其次,中国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个体的自由。
因此,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推崇个体自由的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责任与义务。
此外,中国自由主义对于政府的作用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西方自由主义中,政府的作用被视为限制和压迫个体自由的主要因素。
而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政府应该保障个体的自由权利,并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现实应用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改革开放,个体的自由意识和自由选择的需求逐渐增强。
自由主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和指导,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
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导言】现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
虽然中国的经济已经跻身世界第二,但是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力推进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因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视权威,尊敬权力、权威,似乎比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因此,我在这篇文章中,要阐述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为什么值得我们去关注,以及在一些现象的背后,是自由主义思想所推进的。
【正文】一、自由贸易在现代社会,自由贸易是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之一。
自由贸易通过降低贸易障碍,使各种物质和资源得以自由流通。
在中国,自由贸易的例子就是自贸区。
如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通过实行财税政策和制度创新、服务贸易扩大开放、金融业改革、外汇管理措施等多项制度创新,最终实现了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在自由贸易区,中外资企业可自由进出、可自由流通货币,因此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二、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中普遍认可的一项重要价值。
在中国,言论自由的例子是网络评论。
虽然中国的网络管理严格执行网络内容审查,但是从一定角度来看,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各种信息一下子放上了网,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摩肩接踵”,信息的自由流通创造了全新的经济模式和传媒方式。
三、知识产权保护在现代信息化、外向型的经济中,知识产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例子是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资讯传递、网络交易、社交等许多领域的重要平台,自由主义思想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创造应当是法律与道德的共同要求,而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落实知识经济战略非常重要,因此他们大力整顿互联网版权问题,为网络著作权、网络专利、商标、域名等知识产权问题提供了更多保障。
四、民主制度自由主义思想最为注重的民主制度也开始在中国逐步得到推广,例如地方政治改革试点、选举改革等,中国将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联合起来,推进实施多重利益协调的民主决策。
重绘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地图评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重绘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地图评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罗志田教授的《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一书进行深入评析。
该书以全新的视角重绘了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地图,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到的见解。
通过对罗教授著作的解读,本文将探讨其如何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入微地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学术影响。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权势转移》一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
罗教授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权势转移”这一核心概念,用以解释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接着,本文将概述罗教授如何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扎实的学术分析,将这一核心概念贯穿于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各个领域,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本文还将对罗教授在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论证进行简要介绍。
例如,罗教授如何通过对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梳理,揭示了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交锋与融合;又如,他如何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权势转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再如,他如何通过对学术领域的探讨,揭示了近代中国学术的转型与发展。
本文的概述部分将全面介绍《权势转移》一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为后续的深入评析奠定基础。
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读者可以对罗教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进一步探讨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思想篇: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与冲突在罗志田的《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一书中,对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与冲突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他通过精细的历史分析和理论阐述,揭示了这一时期思想界发生的重大变革及其背后的复杂动因。
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政治动荡的双重压力下展开的。
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思想面临空前的挑战,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寻求新的思想出路。
新刊罗志田、赵妍杰:在世界历史中研究近代中国
新刊罗志田、赵妍杰:在世界历史中研究近代中国编者按近代中国经历石破天惊的巨变,从此不得不走出以自我为重心,去寻求世界体系的接纳,近代思想文化因此与“世界”有了切近的互动关联。
罗志田多年浸淫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话题,对传统至现代的转换体会良深。
此次与赵妍杰的师徒对谈,即强调要在世界历史中研究中国,探寻真实的“他者”及其“被建构的过程”,来建立对自身传统及历史的繁复性的认知。
文 | 罗志田、赵妍杰(《读书》2017年2期新刊)赵妍杰(以下简称“赵”):也许因为中外关系史的背景,您特别强调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中“面向世界”的一面,指出“近代中国文化重心的外移”这一石破天惊的巨变,您提出可以从时空不同步及其相互转换来认识这些历史巨变,请问这一转换具体如何发生?罗志田(以下简称“罗”):费正清爱说的“西潮冲击—中国反应”,是一个现在被很多人反对的说法。
但是否将其上升到公式或你用不用这个公式来诠释历史是一回事,这一现象实际存在与否,又是一回事。
其实类似的看法中国人已提出,很可能还有胡适的参与,只不过没有将其公式化而已。
至少退回去很多年,基本上没有人不承认这个现象。
如果以十九世纪中期为近代史开端的话,中国最大的转变,就是受到外来的冲击,造成多方面的变化。
如梁漱溟就一再说,如果没有西方来,中国再隔一千年也不会改变。
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这个看法,可是他未必听说过什么“西潮冲击—中国反应”,仍特别强调西方冲击的重要性,视为近代中国变化的主要动力。
梁漱溟简单说,近代中国一个巨大的改变就是,我们以前是以“天下”来看待人类社会,只要有中央有四方,基本就构成了完整的天下。
中国就在天下之中,是所谓中央上国。
四方的存在是中央存在的基础,就像夷狄的存在是华夏存在的基础一样(但夷夏之辨是开放的,可转换的)。
尤其万方来朝标示着天命所归,“四裔”的存在和向化(例如朝贡),在构建“天下”的完整性和华夏上国的正当性(legitimacy)方面,负载了不可或缺的意义。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及解析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和特色是不同的,但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或流派,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或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的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认为保障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
正是这种核心价值与思想倾向,使它区别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其他社会政治思潮,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严格地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自由主义的到来,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广泛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心理因素如求同斥异心理、狭隘平等心理、重情轻法心理、怕官拜官心理、重义轻利心理等或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反,或难以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容,它们都对自由主义起着抵制作用。
环境之于自由主义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研究者一致认同的,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研究者还尝试着从更广泛的领域或角度解释导致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调,着重强调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价值。
但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却赋予以对民族表示高度认同为特征的民族主义以不可替代的优先性。
作为舶来品的自由主义如何应对民族主义这个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自由主义者到底是把自由作为一种终极性的价值还是工具性的价值,这是研究者无法回避也是乐于考究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只是为实现富强而借用的一种工具。
自由主义者对西方文化关注的焦点并不在自由,而是一种能发挥富强的社会动力或达成国家富强的手段,把自由作为提高社会功效的工具,并因此作为获得富强的最终手段。
他们认为个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个人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他的主体价值,这种思想引起自由主义者的强烈反应。
因为一方面他们是真正理解英国的自由主义的,另一方面则指出在实际主张上仍然把国家的自由、富强、救亡远远放在个人自由之上,这就构成理论思想与实际主张重大的内在矛盾。
自由主义不仅被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以后整个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亦如此。
自由主义在中国
自由主义在中国引言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
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参与政治。
【1】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建立在自由与平等之上的世界观。
前者是强调古典自由主义而后者更为明显的是在强调社会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广泛支持的观点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自由、自由市场、民权、民主社会、世俗政府、国际合作等等,通常取决于他们对于自由主义原则的认识。
19世纪自由主义政府成立于欧洲国家,以及南美和北美。
在这一时期,古典自由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对手是保守主义,但随后自由主义又面临着在意识形态方面新的对手的挑战,如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
20世纪后,在欧洲和北美,建立福利国家成为自由主义扩张的新的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1978年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经济模式后,也不得不面对自由主义所带来的问题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自由主义中国转型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正文: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明确表达了个人的自由理想。
18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近代自由主义的发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由主义的状况发生了悄悄的变化。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以保守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
在主要的西方国家,福利国家政策令人们失望,人们对自由主义的主张也丧失了信心,而且代之而起的“经济复兴计划”也未能尽如人意,保守主义的主张同样引起人们的怀疑。
【2】在1978年到1988年之间的十年时间里,英国政府面对自己所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诸如缩减政府编制,对原有的税制进行改革,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供应量、削减福利开支和增加工人工资等措施。
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 中国社会的重组
共产革命运动,皆属于这个反个人主义的倾向" ⑥。 稍后不久,胡适明确将
{ 新青年 》 群体归于自由主义,并且认为北大 1919 年 3 月 26 日开会辞去陈
独秀..不但决定北大的命运,实开后来十余年的政治与思想的分野" ⑤。
①
胡适
日。
《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宜 ) ,上海.
( 新月 》 第 2 卷第 6ω7 期 合 刊. 1 929 年 9 月 10
言明 "发现"究竟是什么 。 约在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思想界的分化成为言说的中心 。 南京国民 政府建立后..民族精神"成为建构 三 民主义的重要符号,相应也产生种 种批评" 五四"的意见 。 叶楚他 { 由党的力量来挽回颓风》 就声称..中 国本来是一 个由美德筑成的黄金世界..且将黄金时代定于 三 百年前.明
4 中国社合科学 ) 1999 年第 3 期 。
384
丸二O军代 的申国
的"分裂"作 一 概论性申述,以期于在增进对 "1920 年代"了解的基础
上.重新认识"后五四时期"中国思想及中国社会的走向 。
审视思想界分裂的"后见之明"
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分裂"显是易于搀杂种种恩怨的话题 。 如 何避免纠缠于其中的"后见之明..尤其是当事者事后的种种说项,便成 为绕不开的问题 。 甚至可以说咱如不能对此略作说明、恐是难以做到"返 堵!日心"的 。 因此,在问题展开之前 .略 为勾画思想界分化问题的缘起. 也是必要的 。 实际上"后五四时期"思想界的"图景..即由此塑造 。 这 其中.胡适与李大钊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辩.就构成塑造历史的重要 元素,并 以此作为思想界分裂的象征 。 胡适即有其"后见之明作为 当 事人之一,晚年他把"问题与主义"之争看作·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 一个回合" ①。 凡此种种,都提示我们注意,重塑 1920 年代思想界的图景,
自由主义者思想为何在中国无法实现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政治理想,为什么不能再中国变成现实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一起构成近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
在这三大思潮中,激进主义以其昂扬的气势、痛快彻底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英雄主义的精神感召力量,赢得了最大多数民众的认可,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历史遗产格外丰厚的中国,保守主义也天然地拥有比较宽广的社会基础,博取了广泛的社会同情;惟独自由主义,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与几万万中国民众的“悲惨经验之间几乎存在着无限的差距”,因而与广大民众相疏远、相隔膜,虽然开出了花,但却结不了果。
本文作者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来源及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政治气候等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作了宏观扫描,有助于读者比较清晰地了解这一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又未能“结果”的社会思潮。
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并为近代中国三大思潮的自由主义,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理论遗产和思想教训。
回顾这一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的生命历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任务。
一、变异的思想种子就自由主义的运行而论,同样是思想引领社会运动。
只不过在西方是社会运动孕育思想,思想反哺社会;而在近代中国则是社会运动寻找思想,思想干预社会。
孕育,则生命机理自然流畅;寻找,则带有强烈的功用方面的考虑,无暇也无须顾及理论的圆熟与平允。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主义的思想种子落入中国大地之初,其品质和基因就与原产地的正宗母本不相一致,正所谓“橘逾淮而为枳”。
二、贫瘠的社会土壤西方自由主义的社会基础是生机勃勃的、与社会生产方式血肉一体的强大的中产阶级,而中国自由主义的社会基础仅仅是数量极少的、与社会生产方式基本隔离的精英知识分子。
这些人一般拥有良好的西方现代教育背景,留学欧美,但与本国的社会经济运动格格不入。
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背景是由古希腊文明延续而来的民主传统、竞争观念和个体价值原则,而中国自由主义所面对、要改变的则是数千年来大一统君主专制制度和宗法伦理系统所养成的民众的帝王情结、中庸意识和家族本位观念。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思路的变迁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思路的变迁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思路在20世纪经历了多次的转变和调整。
最初,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思路始于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时期。
这一时期的改革运动提倡“立宪”和“新政”,旨在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在经济领域中,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成为主要的发展策略,秉持自由贸易和市场竞争的理念。
然而,自由主义经济思路在中国面临了许多挑战。
中国革命爆发后,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自由贸易和市场竞争的理念被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计划经济、集体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到了1978年,中国领导层开始重新思考经济改革的方向。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自由主义经济思路再次获得关注和实验。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经济特区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并探索市场经济机制的改革和重建。
自由市场的理念逐渐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路在中国的实践。
讲话提出了“增强改革开放动力”的重要思想,强调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推动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步伐。
然而,中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思路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变化。
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进程中的困难,以及一些非理性投资和市场失灵的问题,使中国政府重新思考了自由市场经济是否能够完全适应中国的国情。
从200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和干预力度,试图实现市场与政府的良好结合。
例如,推动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国家战略来调整和引导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思路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从初期的探索和尝试,到实施和改革的过程。
尽管在实践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和调整,但自由主义经济思路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21世纪初,中国进一步深化了自由主义经济思路的改革探索。
探索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
【关键词】自由主义 发展演进 异质性
自由主义是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在中国几起几落,对几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首先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然而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了仅从技术上学习西方改变不了中国的困境。中国人也从此开始了对制度的不断探索与学习,康有为梁启超发起戊戌维新运动欲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而后孙中山辛亥革效仿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再到共产党借鉴苏联欲使中国走向前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在学习西方制度的同时,知识分子们也认识到了思想是制度的基础,纷纷开始倡导其认为能够拯救中国的思想,中国现代也呈现出了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自由主义,作为当时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开始在中国逐渐被认识、传播,并发生它的影响。
探索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
【摘要】中国近代,西方的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并发展。自由主义者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不同的阐明和改造。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也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出现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想。然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由于与传统社会价值的背离以及与现实社会需求偏差等因素,其失败具有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問」再到「要求」的人還不夠多。但 若回到歷史研究的領域,則如《資 料選編》的編者所說,「對現代中國 自由主義的資料進行全面性的搜 集、整理與選編,是過去學界從來 不曾ê手過的」。如今此書的出版 使這一題目的研究者在搜尋基本資 料時節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全書 最後附有詳盡的「作者索引」,並排 出「作者異名表」以供參考,這都是 非常有利於讀者的善舉。然或因資 料數量太大,此書之編選雖歷經三 年,仍偶顯倉促,如最後一冊《自 由經濟的主張》首選前溪的《統制經 濟問題》,「前溪」乃吳鼎昌的筆名, 惜未列入「作者異名表」中),也許 在不久之後真能產生出「一部理想 的《現代中國自由主義史》」,亦未 可知。我是非常期待這一願望能夠 實現的。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 《現 代 中 國 自 由 主 義 資 料 選 編——紀念「五四」八十周年》(台 北:唐山出版社,2002)。
如果要討論中國現代史上有影 響的各種「主義」,自由主義無疑是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我們的思想 言說中有關自由主義的表述其實歷 來不算少,但以口吐真言式的議論 為主,真正從學理上進行研究的似 不多見(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這 方面原因甚多,其中一個主要問題 大概還在於相關資料的不易尋覓。
不過,「真正的」自由主義派即 使在歐美也從來都是少數,歷史上 實際起作用的更多是那些自稱自由 派實際卻以趨時為特徵的一批人, 他們的宗旨是「加入」(約近於陳寅 恪所說的「預流」),任何流派風行 時他們都在其中。然而這樣的加入 和呼應對實際政治而言又是不可缺 少的,清季朝廷頒布「立憲」上諭時 張謇發現,「立憲之諭,人以為假」; 而他卻「以為天下之人當咸認為真。 認真而後有希望,有希望而後有精 神,有精神而後有思慮,有思慮而 後有學問,有學問而後知要求,知 要求則真真矣」(張謇致袁樹勳,見 《袁氏家藏近代名人手書》)。
154 讀書: 評論與思考
中國現代史上的自由主義
● 羅志田
如果要討論中國現代 史上有影響的各種 「主義」,自由主義無 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 一個。我們的思想言 說中有關自由主義的 表述其實歷來不算 少,但以口吐真言式 的議論為主,真正從 學理上進行研究的似 不多見。這方面原因 甚多,其中一個主要 問題大概還在於相關 資料的不易尋覓。
這個問題現在已有較好的解 決,九大類十數冊的《現代中國自 由主義資料選編》(以下簡作《資料 選編》)近已在台北面世,這不能不 說是一件積德的大好事。本書是台 北六位老中青學者為紀念「五四」八 十周年從1999年開始編輯,歷時三 年多,於2002年5月正式出版,而 主編之一的張忠棟先生竟已歸道 山,真正可以說是鞠躬盡瘁。「編 序」中 並 提 到 有「撰 述 一 部 理 想 的 《現代中國自由主義史》」的願望, 其志雖未竟,而基礎已奠定;正如 編者在序言中所說,「執此一編, 學者可以方便地進行研究現代中國 自由主義的工作」。他日《現代中國 自由主義史》的出現,正有待於後 起者。
李繼宏
城鄉心理和生活世界——從 齊美爾到舒茨
第8期 2002.11.30 叢小平 社區學校與基層社會組織的
重建——二三十年代的鄉村 教育運動與鄉村師範 康春華 調適和融通:國家權力與客 家宗族系統之間的二重變奏 崔開雲 近年來我國非政府組織研究 述評 劉建華 邁進二十一世紀的首個文件展 段 煉 藝術中的性與文化——當代 藝術批評的心理學與文化學 方法
的確,自由主義雖然只是「五 四」以後有影響力的思潮之一,但 因為現代中國自由主義思潮「時而 與右派對立衝突,時而又是左派批 判的箭靶」,其成長蜿蜒曲折、坎 坷崎嶇,自「五四」以來,「觀照的 議題越發多樣,思考的內涵益發深 入,論說的角度愈現多元」,終形 成「色彩多樣」的特徵。尤其「國、 共兩黨尖銳鬥爭幾十年,意識形態 南轅北轍,自由主義者夾在中間發 表意見,撰為文章,其客觀性究竟 如何?究竟代表多少自由主義的真 義?」也都還值得探索。
全書的資料分為九大類:一、 甚麼是自由主義?二、「五四」與學 生運動;三、教育獨立與學術自 由;四、文化的道路;五、科學精 神與科學方法;六、社會改革的思 潮;七、民主、憲政、法治;八、 基本自由與人權保障;九、自由經 濟的主張,每個主題下又各分子 題,依類相從。因各主題涵括的篇 幅各異,成書冊數也不相同。「分 而觀之,每一分冊自成一題;綜合
那時胡適「頗有作政黨組織的 意思」,他擬「以改革內政為主旨。 可組一政黨,名為『自由黨』」。而 黨綱則包括「1 、有計劃的政治;
書介與短評 155
自「五 四」以 來 ,「觀 照的議題越發多樣, 思考的內涵益發深 入,論說的角度愈現 多元」,終形成「色彩 多 樣」的 特 徵 。 尤 其 「國 、 共 兩 黨 尖 銳 鬥 爭幾十年,意識形態 南轅北轍,自由主義 者夾在中間發表意 見,究竟代表多少自 由 主 義 的 真 義 ?」也 都還值得探索。
《資 料 選 編》的 編 者 注 意 到 , 「在教育、學術領域\,自由主義 者堅持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抨擊 『定於一尊』的如『讀經運動』之流的 行動」。這方面恰是包括共產主義 者在內的「五四」人一度相當共同之 處。1920年代初期中共黨人陳獨秀 和鄧中夏都正式提出中共的唯物史 觀派和胡適的實驗主義派應結成聯 合戰線以掃蕩封建宗法思想,兩人 都特別讚賞胡適把張君勱、梁漱溟
156 讀書: 評論與思考
自由主義在中國實際 政治中的不如意,或 許 即 因 從「希 望」到 「學問」再到「要求」的 人還不夠多。但若回 到歷史研究的領域, 則如《資料選編》的編 者 所 說 ,「對 現 代 中 國自由主義的資料進 行全面性的搜集、整 理與選編,是過去學 界從來不曾G手過 的」。
2、文官考試法的實行;3、用有限 制的外國投資來充分發展中國的交 通與實業;4、社會主義的社會政 策」。許多人都說過胡適認同美國 政治方式,但這一設想清楚地表 明,胡適並不以為美國的政治和社 會政策適用於中國,說其提倡的是 一種更加社會主義化的美國式政 治,或亦不為過。
等「東方文化」派的昏亂思想「教訓 的開口不得」。鄧中夏那時對中國 思想界的劃分與胡適完全相同,只 是所用詞彙標籤不甚一樣(參見陳 獨秀的〈思想革命上的聯合戰線〉, 以及鄧中夏的〈中國現在的思想界〉 和〈思想界的聯合戰線問題〉)。在 反傳統或「反封建」方面與中共黨人 態度接近甚或一致,是「五四」後中 國自由主義的又一特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然而,雙方在「反帝」尤其是否 反對「美帝國主義」方面卻有針鋒相 對的衝突。實際上,中國自由主義 的「黃金時段」多少都與美國影響相 關:陳獨秀在1918年底曾稱威爾遜 (Woodrow Wilson)為「世界上第一 個好人」,他在次年受杜威影響也 喊出「拿英美作榜樣」的口號。美國 影響的一度高漲既因杜威的訪華, 更因中國人對提倡民族自決的威爾 遜的期待。當巴黎和會傳出威爾遜 最終「背叛」其主張時,由於美國的 幫助不可恃,自由主義份子在中國 的政治前途也就此斷送。除了抗戰 期間因美國援助的再次凸顯而使中 國自由主義聲音稍見提高外,整體 上自由主義者的影響更多局限於學 界之中(關於中國人學習榜樣的轉 變,參見羅志田:〈西方的分裂: 國際風雲與五四前後中國思想的演 變〉)。
書介與短評 157
《二 十 一 世 紀》網 絡 版 目 錄
2002 第7– 8期
第7期 2002.10.31 任吉東 晚清及民國華北鄉村基層組
織與運作——以河北省獲鹿 縣為例 都 樾 試論張謇創辦學校的經費籌 集方式——以民立通州師範 學校為例 鄭宏泰、黃紹倫 香港華人的身份認 同 : 九 七 前 後 的 轉 變(原 文 版本) 馮崇義 第三道路世紀夢:社會民主 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回顧 沈Ù威 梅光迪反思中國的人文主義 運動 董 玲 沙村田野調查
另一方面,現代中國自由主義 與民族主義的關聯也頗為緊密。 仍以胡適為例,表面上最不欣賞 「狹 隘 的 民 族 主 義」的 胡 適 , 在 留 學期間曾廣讀十九世紀中葉以來 的英國自由主義經典,從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穆勒(J. S. Mill)、格林(T. H. Green)、邊沁 (Jeremy Bentham)等人的著作中一 一讀出了「自由以勿侵他人之自由 為界」的意思,主張國際關係中應 實行「對人與對己一致」的準則,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不欲施 諸同國同種之人者,亦勿施諸異國 異種之人」。這就是胡適所謂「以人 道之名為不平之鳴」,自由主義成 為他從理論上構建其世界大同學說 的基礎,並用以反抗種族和國家壓 迫(胡適日記,1914年10月19日)。
胡適無疑可以算是現代中國自 由主義的代表,並終生為在中國實 現自由主義政治而努力,但他從學 理上對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共 性的強調遠遠超過其老師杜威 (John Dewey)等現代歐美自由主義 者。他在1926年曾與中共黨人蔡和 森等辯論自由主義,以為「共產黨 謂自由主義為資本主義之政治哲 學,這是錯的。歷史上自由主義的 傾向是漸漸擴充的。先有貴族階 級的爭自由,次有資產階級的爭自 由,今則為無產階級的爭自由」(胡 適日記,1926年8月3日)。這是他 發 揮 其 以「進 化 論」哲 學 為 基 礎 的 「歷史眼光」得出的結論,既然「無 產階級爭自由」成為自由主義的最 新發展階段,則自由主義的開放性 和包容性已相當寬廣,不僅可以容 納當時英國工黨的政治主張,甚至 可以向蘇俄政治和社會政策的一些 面相開放。
而觀,則將能呈現出現代中國自由 主義思潮的各個面向」(編序,以下 引用不再注出)。該書選材以各種 期刊為主,並從現代中國自由主義 者的個人文集中廣泛搜集資料以為 補充;均採取全文收錄的方式,希 望「以完整的形式與面貌」呈現「各 個主題在歷史進程中變遷的軌 Á」。
這套書以紀念「五四」八十周年 為動機,故選擇以1919年的「五四」 運動的稍前時段作為資料選編的起 點,而不選取更為早期的梁啟超、 嚴復等人與自由主義理念相涉的資 料,一方面是考慮到「他們的自由 主義立場並不堅定,日後頗有搖 擺」,難以視為現代中國自由主義 的代表性觀點;同時也因為這些人 「當時的意見,不如『五四』以降的 自由主義理念,確能引領風騷,形 成澎湃的時代思潮,並不斷擴張開 展,顯示出多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