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 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 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 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 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 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的历 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 《春秋》中的简短记事(1.8万)发展成 为完整的叙事散文(19.8万)。
二、《春秋》在记事中体现出 鲜明的思想倾向与强烈的感情 色彩,常常通过用语和行文寄 予褒贬爱憎、裁定是非曲直。 对僭号称王的吴楚之君,即贬 称为“子”。凡悖礼作乱,以 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弒”, 杀有罪为“诛”, 杀无罪为 “杀”。
如鲁隐公四年春,卫公子州吁杀卫桓公而 自立为君,后来又被卫人所杀,《春秋》 记载此事说:“卫州吁弒其君,卫人来告 乱”,“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一 “弒”一“杀”,褒贬自明。 再如“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左传》 解释道:“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 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这种以一 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写法,称为“春秋 笔法”,由此形成其微婉含蓄的风格,对 后代散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记言 各臻妙境
主要内容与重点提示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 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 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记事文 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
1、长于叙事:精彩细密的叙事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总要具体 而微地展示其发展过程。书中出现 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 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有 时,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 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 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
例如,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春秋》仅用“晋赵 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话来叙述此事,不仅语焉不详,而且 把弑君者说成赵盾。《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 脉,讲述了一篇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文中先叙述晋灵公 “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想除掉 他,第一次派鉏踶去行刺,鉏踶被赵盾的恭敬所感动,不 从君命,触槐而死;第二次想在酒宴上杀他,又被赵盾的 卫士提弥明发觉,提弥明舍身卫主,格斗而死。就在这情 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作者掉转笔锋,插入当年赵盾在桑翳 救灵辄的往事,然后写灵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保护赵 盾脱身;接着又叙赵穿杀灵公,赵盾因出奔未越境而被史 官书为“弑君”,并引孔子的话表示惋惜。文中有曲折的 情节,有惊险的场面,波澜层出而又脉络分明,虽是编年 叙事中的一段,却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当然,作者如此安 排,不仅是追求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而且意在说明:赵 盾恭敬仁厚而得人心,所以能转危为安;而灵公被杀,实 在是咎由自取。作者并不赞成“弑君”,但他通过深切著 明的叙事,展示了事实真相,寄托了鲜明的爱憎。
3、《尚书》的文学价值:
(1)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如 《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文中首先提出中心观点: “君子所其无逸”,然后便征引商周两代历史,说明“无逸” 才能享国长久的道理,接着又具体提出对成王的要求:“继自 今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为正之供。” 最后列举殷中宗、高宗、祖甲及周文王的榜样,要求“嗣王其 监于兹。”文章中心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 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2)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商 书》中的《盘庚》三篇是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讲话,在上篇中, 他用“予若观火”比喻自己对情况十分明了,指责大臣用浮言 惑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这些比喻生 动贴切,富于生活气息,它们为作品增添了文学色彩。
2、爱国理念。如弦高救郑(僖公三十三 年)、申包胥哭秦庭(定公四年)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 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 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 于郑。
3、批判精神。如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 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 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宣公二年) 4、有为观念。“三不朽”:太上立德 (道德操守),其次立功(事功业绩), 其次立言(著书立说,曹丕《典论论文》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左
二、《左传》体现的进步思想倾向
1、民本思想。在社会变革中,人们逐渐认识到 人的重要作用,商周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天命、 神权观念开始动摇。《左传》以肯定的态度记 载了那些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进步观点。 例如桓公六年,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 年,史躄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 亡,听于神。” 僖公二十八年,逢滑也说: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 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春秋》记事的特点
一、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每 记一事,只寥寥数语,不带什么文学 色彩。但它的语言简练明白,遣词造 句都很讲究。 如僖公十六年载“春,王正月,戊申, 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 过宋都。”
“陨石”句,先听觉,后视觉,找到落 地之处,再计其数。“六鹢”句,先 粗看天上有六个黑点;再细看,原来 是鹢鸟;仔细瞧,竟然是退飞;继续 盯着看,它们到底飞向何方,经过宋 都才不见了。简洁明了,错落有致, 比起佶屈聱牙的《尚书》,确实有了 很大进步。后人称赞《春秋》“谨严”、 “简而有法”,它对古代散文尚简传 统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
第一节
《尚书》
1、《尚书》与史官文化传统之关联
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 早在殷商时代,朝廷就有了记载 史事、掌管典籍的人员,甲骨文 中称为“史”、“尹”、“作册” 等。周朝的史官有“内史”、 “外史”、“左史”、“右 史”“大史”、“小史”等不同 名称。
《汉书· 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 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 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 秋》,言为《尚书》。”尽管记言记事 的区分未必如此严格,但有各种史官记 载国家大事和君主的言行,则是可以肯 定的。这些史官以其历史记载为统治者 提供借鉴,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 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 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 的发展.
实际上,《左氏春秋》本是独立的编 年体史书,其内容虽与《春秋》有联 系,但主要不是注释,而是以《春秋》 为提纲,综合国史、传说和轶闻逸事, 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时期两百多年间 各诸候国内部和各国之间错纵复杂的 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范围大体 上局限于统治集团内部。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 左丘明,他在《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 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 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 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班固则进一步指出,左丘明是“鲁太 史”。但自唐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 异议。现在看来,此书非成于一人之 手,大约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 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 初年。
传· 襄公二十四年》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 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 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 垂法,博施济众”;“立功 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 传”。
三、《左传》的艺术成就
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 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 通· 六家》) 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论文偶记》)。 刘熙载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 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 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 文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
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思想内 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特点,标志着 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一、《左传》的书名、作者、编写体例和内容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 时,刘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 它和《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 一样,都是解释、传述《春秋》的作 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传》。后 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又 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
(3)《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 言”,却并不单调。记叙简明扼要,描写 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 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 (4)《尚书》毕竟是散文萌芽阶段的作 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 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 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5)《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 饰。
晋灵公不君: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 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 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 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 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 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 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 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 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 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朝, 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 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 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 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 弥明死之。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 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 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其中多 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 的劝谏颂祝之辞。
2、《尚书》概念及流传情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 编。 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 汉初经师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 称作今文《尚书》,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用先秦文字 记录的篇章,称作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后来又 已亡佚,今存古文《尚书》25篇是东晋人所作,不作为 本课的论述对象。在28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2)、 夏(2)、商(5)、周(19)之书。《虞书》和《夏书》 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具有一定史料 价值,而《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 文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文发展的水平。
551),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春“西狩获麟”,传说孔子“绝笔于获麟”(杜预《春秋》左 氏传序),则《春秋》成书当在孔子卒前二年。但《论语》中 没提到过《春秋》,故杨伯峻不信此说,他认为《春秋》是鲁 国原史。
内容:书中按年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 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 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春秋》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开创了编 年的体例,按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 文、宣、成、襄、昭、定、哀)的时间顺序编排 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 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其体式、内容、叙事、 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 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第二节 《春秋》、《左传》
《春秋》的名称、作者和内容
名称:《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 侯国史书的通称,《墨子· 明鬼》下篇
就曾提到“周之《春秋》”、“燕之
《春秋》”、“宋之《春秋》”、“齐 之《春秋》”。现在我们所见到的
《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作者:关于《春秋》的作者,《左传》等书中有孔子修 《春秋》的话,孟子更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据《史记· 孔子世家》所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