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即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呼唤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现代化主要是指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从而引起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刻变革的过程。①具体而言,现代化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根本和整体的转变,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和转轨,是文明结构的重塑。第二,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过程。第三,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是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切领域的复杂的变迁过程。第四,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继续展开和深化的历史过程。第六,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不是人类进程的最高阶段。简言之,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及自然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过程。显然,这与科学的发展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经历了传统的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三个阶段。传统发展观始于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60年代。这一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资料的增长,把经济的增长视为发展,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社会出现了只有经济增长而无社会整体发展的“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社会被简单化了,人被物化并在人自己的视野中消失

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问题的暴露,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以追求整个社会综合协调发展为内容的综合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为价值尺度,强调社会各方面及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之后,在综合发展观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突出强调了人的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价值尺度作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需要、利益和发展出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和最终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注重实现各方的良性互动,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破解当前现代化难题的迫切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000美元,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同时,由于我们的

现代化建设是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加快发展步伐,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是一条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了以下一些问题的存在: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于城市10-15年。区域发展不平衡。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GDP为全国GDP的40%,反映了中部、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有学者指出,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国家,四个世界”。②贫富差距基尼系数超过4%的国际警戒线;银行存款20%的储户占了80%的存款额;腐败现象严重,仅从经济角度看,每年官员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一万亿元;政治民主建设进程迟缓;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教育投入比重一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存在数量庞大的失业群体;以每人每天一美元的国际标准作为贫困线,我国贫困人口达一亿。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不平衡。片面强调GDP增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单位GDP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到四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迫切需要。

世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即意味着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充满风险的关键时期,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上。③上个世纪90年代,泰国和印尼经济就是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崩溃的,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两国经济一蹶不振,倒退十年。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没有及时实现经济转型的结构优化,产生经济结构失衡、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过分依赖外资等问题。另一方面,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和世界经济波动,使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资金流动规模扩大,增加了金融风险;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由于我国资源的相对短缺,对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加强,等等。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妥善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才能使我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使我们从党的具体工作路线、工作方针同党的总路线、总方针的一致性,从各项具体工作的与时俱进同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的一致性上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3、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命题。围绕着这一科学命题,我们党站在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90年代后期,党中央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要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