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师范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研究

学院名称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专业名称

学生学号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教授姓名

助理指导老师老师姓名

202X年X月

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给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了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厌学和畏学的情绪呢?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揭示有关。因为离开情感教学的音乐确实会变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

首先,从音乐教材自身的特点看,以往教材的编写是以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展开的,新教材则是以感受与鉴赏、演唱、演奏、创造、识读乐谱等教学内容展开,尽管其中蕴含着一些立意美、情境美、曲调美、和声美、伴奏美、音色美等情感因素,但由于教师未潜心予以挖掘,因而“莲在闺中人未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努力构建一个科学的情感教学模式,并不断优化情感教学方法,从而把音乐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其次,从音乐教学的现状看,教师教学语言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平庸无奇、教学

方法单调划一,造成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从师生关系看,常常是教师径自滔滔讲,学生茫然默默听,师生之间只有知识传输,缺乏情感交流,这种教学的后果较大地降低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扼杀了他们丰富活泼的个性和爱乐天性。

小学音乐参与-体验式情感教学的实践研究,把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愉悦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尽情地感受音乐,学生在听赏、表现、游戏、律动、创造等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接触音乐的同时,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习音乐的过程,便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课题组负责人:徐灵芳本报告执笔:徐灵芳

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欣翁海涌姚莹莹万海红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感情交流。学生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情感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同时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达尔克洛滋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音乐学习的起点是人的体态活动。音乐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的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对音乐的情感教育不是以传授为主,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和体验。

奥尔夫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的各种思想情感的,是人类相互了解、自我认识的一面镜子。只有当孩子理解了人的各种情感——喜、怒、哀、乐时,才会去表现这些情感。在奥尔夫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强调儿童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将音乐活动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的音乐实践活动,去帮助孩子了解人的各种情感,并引导他们自然地表达出各种情感来。

国内有关研究认为: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它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强调个体的存在,不用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答案、统一体验来要求学生,,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的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要重视体验的独特性和过程性。加深儿童对音乐的体验,进而增进其情感,促进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最终使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的情感教育主要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的。上述观点的共同点是强调在教学中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还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在音响的流动中,在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吸收、融合、升华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使音乐释放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使音乐诠释的乐思在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奔涌。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概念的界定

“体验”是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音乐情感是个体对特定的音乐音响产生的相应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是以情感为主线,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参与、感知、体验音乐,经历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外化等阶段,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情感强度,使人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

三、本课题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情感性原则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育中要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中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

2、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自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教与学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要特别的重视

3、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精神食量,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