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十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大罗模型 ◐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在《美 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经典性论文“欠发 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 首次阐述了他对城市失业与乡村人口向城 市涌入并存现象的看法,1970年他与哈里 斯联合发表了“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 两部门分析”标志着托达罗模型的正式创 立。首次引入收入预期、就业概率、两部 门等概念分析人口流动及人口迁移问题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 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 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 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 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 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 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 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 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 同的特点。 •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 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 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 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 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 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 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 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 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 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 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 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 内需也无法实现。
◐结论: ●对迁移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是人口流 动决策的基础 ●城乡预期收益的差异是决定人们迁移决策 的关键变量,这主要取决于在正式部门的 预期收益和就业概率的大小
●现代部门就业概率取决于城市传统部门就
业人数与城市现代部门的新创职位数,就 业概率能自动调节人们的迁移行为 ●当城乡收入存在巨大差异时,就业概率的 影响力将会减弱我国适
◑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P382 ◑累积因果循环效应:P382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
◆刘易斯模型 ◑模型的假设前提: ●二元结构 ●绝对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劳动的边际产出 为零或负) ●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
工业累是乡城 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资本积累是发展 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的决定力量。 ◑缺陷: ●过分强调了资本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技术进 步的力量 ●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与现实不符
• 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
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 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 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 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 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 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 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 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 条教训,当引以为戒。
第十章城市化及乡城人口流动
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
◆城市化:人口从空间上有农村向非
农区域聚集,人们生活状态的现 代化,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的过程 ◆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P381
◆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聚集经济效应。 ◎含义:是指企业适当集中后,在市场、 成本、交易、创新等方面给企业带来的 正外部效应。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分析前提: ●相对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农业产出-农村消费 ●不变工资:道德工资(农村的乡缘与亲缘 关系决定的最低生活保障) ◐模型表达:P391
◐结论: ●引入农业剩余将农业发展引入模型当中 ●考虑了技术进步的作用 ◐缺陷: ●不变工资难以现实的案例支持。 ●未考虑城市失业的问题
• 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 艰难。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 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 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 到 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 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 入国家略高一点。
▲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
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社科院 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 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 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 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 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 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 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 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
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 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 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 位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 化”代言

发展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 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 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 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 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 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 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 一。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 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十六大 报告”语),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 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 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 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
◆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战略: ◐应减轻引发展战略偏向城市而引致的城乡 就业机会不均等现象 ◐通过创造就业机会难以解决失业问题
◐不加区别的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 人口流动和失业 ◐在城市部门中,通过工资补贴和对稀缺要 素的传统定价方式,不能成为扩大城市就 业的有效方法 ◐大力发展农业是目前解决城市失业及人口 大规模流动问题的根本出路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 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 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 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 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 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 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 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 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概念简介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
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 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城镇化 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 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 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 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 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 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 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 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中国现状
●总体状况: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
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 化率也达到了52.6%。但是,空间城 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 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 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 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 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 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 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 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 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 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 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 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 度层面逐渐打开。
▲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 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 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有数据显示:全国 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 口为2.36亿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 度,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 换句话说,“城镇化”固然是指农村人口 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转 化”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 度”——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 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含义:以城乡统筹、城乡一 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 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 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 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 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假设前提: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们从乡村迁往城 市所获得收入预期;以及在城市找到工作 的机会大小即就业概率 ●除了城乡的二元结构外,城市中亦存在着 两部门的状况:即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 方式进行生产的现代部门,即正式部门; 还存在以传统的落后的手工作坊式为特设 的传统部门即非正规部门
◐模型表达:Qf=W1.U1+W2.U2 其中:Qf表示人口转移的数量;W1表 示在正规部门就业的预期收入;W2表示 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预期收入;U1表示 在正规部门就业概率;U2表示在非正规部 门就业的概率 ◐人口迁移的边际条件即在城市中的收入水 平必须高于农村
•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 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 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 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 “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 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
●城镇化与房地产化的比较
▲ 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 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 痛的问题——市场房价进入快速上涨甚至 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 注意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内, 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83%,但同期包括 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土地 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那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之意, 当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 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
●大城市中成熟和发达的商业和金融机构,
更好的适应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 ●城市的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 和教育设施可吸引优良的人力资本 ●交流更方便 ●竞争更充分
◎表现形式: ●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有利于专业化和 分工,可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及 销售费用 ●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 本、劳动力和管理者趋于集中, 为企业有效的配置资源提供便利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
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 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 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 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 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 相反。 (7)城镇联动紧。 “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 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 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 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 地分割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