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共享及其实践路径_张福生
初中历史课资源共享(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课资源共享(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15ca7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0.png)
初中历史课资源共享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资源共享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初中历史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学生民族精神的使命。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我们特制定本资源共享方案,旨在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资源共享目标1.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历史教育教学水平。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资源共享内容1.历史教材解析: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要点,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2.历史知识拓展:补充教材外的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历史教学案例:分享优秀的历史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实际教学中的借鉴和参考。
4.历史教学视频:精选优质的历史教学视频,便于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5.历史学科竞赛:组织历史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6.历史主题活动:策划丰富多彩的历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培养民族精神。
7.历史教研成果:分享历史教研成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四、资源共享方式1.搭建历史资源共享平台,便于教师和学生上传、下载、交流历史教学资源。
2.定期举办历史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历史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历史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
4.利用网络媒体,推广优秀的历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5.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学科竞赛和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健全历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明确资源共享的权限和责任。
2.设立历史资源共享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资源共享活动。
课程内生机制、实现路径与教学方法
![课程内生机制、实现路径与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65d86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1.png)
课程内生机制、实现路径与教学方法一、概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内生机制、实现路径与教学方法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其内部机制的构建与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课程内生机制指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它是课程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决定了课程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
实现路径则是将这一机制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过程,涉及到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
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路径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的培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课程内生机制的实现路径及其教学方法,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介绍课程内生机制的重要性和意义课程内生机制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核心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究和深度思考的机会。
而课程内生机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实现从知识的接受者到探究者的转变。
课程内生机制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关键作用。
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知识的传递效率,更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课程内生机制通过构建内在的学习机制和认知框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关键素质,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课程内生机制对于培养终身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程内生机制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培养其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为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生机制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体发展,更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深入探讨和研究课程内生机制,对于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阐述课程内生机制、实现路径与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课程的内生机制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核心动力,它涉及到课程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重视高中地理知识的横向联系及运用
![重视高中地理知识的横向联系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28b63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5.png)
重视高中地理知识的横向联系及运用
张福生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高中地理与其它各个学科之间有密切联系,教师平时注重相互渗透,借助其它学科的知识或原理辅助教学,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页数】3页(P113-115)
【作者】张福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南京21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9-4
【相关文献】
1.乡土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J], 刘正春
2.历史学习中应重视地理知识的运用 [J], 严发普
3.地理知识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J], 钟明宝
4.历史学习中应重视地理知识的运用 [J], 严发普
5.读图分析: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中游弋成长——高中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J], 陈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生体育课堂中的资源共享机制(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体育课堂中的资源共享机制(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bff89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3.png)
初中生体育课堂中的资源共享机制第一篇范文:初中生体育课堂中的资源共享机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体育课程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运动技能,以及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然而,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如何在初中生体育课堂中构建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一、资源共享机制的内涵及意义资源共享机制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运动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体育课堂资源共享现状分析1.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体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学校拥有先进的体育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有些学校则相对匮乏。
2.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虽然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部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了资源共享的效果。
3.学生参与度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资源共享的实施。
4.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初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资源共享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得资源共享难以有效实施。
三、构建初中生体育课堂资源共享机制的策略1.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提高体育教学资源配置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体育教育机会。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定期的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为资源共享提供人才保障。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他们对体育课程的认同感。
4.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制度:制定完善的资源共享制度,明确资源共享的内容、方式、时间等,确保资源共享机制的规范化运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条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条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edd1ee7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2.png)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条途径【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校内外资源、课堂互动活动和跨学科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了三条途径。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资源可以增加学生体验感,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开发跨学科资源可以提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通过以上三条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些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实现更高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重要性,教育平台,教育网站,学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堂互动活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跨学科资源,道德素养,法治意识,教学实践。
1. 引言1.1 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和法治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发和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尤为重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道德选择和法律规定,从而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一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语言、历史、文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通过开发跨学科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和法治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阐述本文将探讨的三条途径本文将探讨的三条途径分别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平台、教育网站等;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学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初中生物教学资源共享(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资源共享(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e37f90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6.png)
初中生物教学资源共享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资源共享在当今信息化社会,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资源共享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生物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1. 资源共享的重要性1.1 丰富教学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通过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1.2 提高教学效果资源共享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1.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有助于教师了解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与其他教师开展合作与交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1.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平台,获取更多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
2. 资源共享的实施策略2.1 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共享活动。
同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确保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
2.2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例如,创建生物教学微信群、QQ群,上传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2.3 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例如,组织生物教学研讨会、观摩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4 注重资源共享的针对性教师在进行资源共享时,应注重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的效果。
2.5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资源共享,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例如,鼓励学生上传自己的优秀作品,分享学习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条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条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6a38ff6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c.png)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条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门课程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开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多样化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时,不仅要涵盖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还要注重融入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分析。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
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开发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更加主动和参与。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利用图书、报纸、网络等多种资源形式,获取和整理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信息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多样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到社区、法庭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也是一种丰富课程内容的途径,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重要性。
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方位的拓展。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靠教材和课堂讲解,还需要借助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多方位的拓展。
可以安排专家学者或法律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解析;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至关重要。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也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体的案例和问题,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教研活动的素材与资源获取与共享机制
![教研活动的素材与资源获取与共享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6b7c12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8.png)
教师教案的资源与素材获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教案的设计离不开资源和素材的获取,合适的资源和素材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介绍教师教案的资源与素材获取的方法和途径。
一、图书馆资源图书馆是教师寻找资源和素材的重要场所。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教育学、心理学、教材等领域的书籍,获取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其次,图书馆也收藏了丰富的教材、教辅、期刊、杂志等教育类资源,可以为教师提供各学科的参考书目和教学素材。
通过合理运用图书馆资源,教师可以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提供充分的支持。
二、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是获取教学资源和素材的重要渠道之一。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学术网站、教育平台、教学博客等,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案模板,可以为教师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视频等方式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使用互联网资源时,教师要注意筛选和评估,确保资源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三、专业机构与社群教师可以借助专业机构和教育教学社群获取资源和素材。
专业机构常常开展教育研讨会、培训课程等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获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入教育教学社群,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资源分享。
在与同行的互动中,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帮助,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校内资源与合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与合作进行教案的设计。
首先,学校图书馆是教师获取资源和素材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积极借阅相关书籍、教辅材料,并与图书管理员进行交流和合作。
此外,学校还有丰富的校本教材和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借鉴和参考这些资源。
同时,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案,丰富教学内容。
五、实践经验与反思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这些宝贵的经验可以成为教师教案的重要素材。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70618a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7d.png)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小学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一、挖掘教材,把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点1.捕捉空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要善于捕捉学科教材中那些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空间的“空白”之处,将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小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用心捕捉身边的课程资源——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小锦囊 [J], 王云霞
2.组织、引导学生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 [J], 尹永基;刘秀娟;李长君
3.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过程中的三境界--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证调查的思考 [J], 彬彬;孔凡哲
4.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 [J], 赵全胜
5.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践过程中的三境界--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证调查的思考 [J], 彬彬;孔凡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58226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9.png)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方案1.引言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需要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制定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2.校本课程建设的背景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成为教育的关注焦点。
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应运而生。
3.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校本课程建设旨在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4.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校本课程建设应遵循五个原则:灵活性、开放性、个性化、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灵活性是指校本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其次,开放性要求学校教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第三,个性化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为其量身定制学习方案。
连贯性指校本课程要与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相衔接,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
最后,可持续性要求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具有可持续性,不仅能在当下产生效果,也能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5.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资源共享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学科社区等方式分享课程设计、教学材料等资源,从而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资源共享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6.资源共享的形式资源共享可以通过建立学校内部的资源库,互相分享教学设计和教材。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学校、研究机构、教育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跨校共享和合作研究。
7.资源共享的障碍尽管资源共享具有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障碍。
其中包括教师的个人保密意识、资源质量的不一致以及版权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需要建立符合规范的资源共享机制,并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教育。
8.实施校本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的步骤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需要经过明确的步骤和程序。
跨校选修课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跨校选修课促进教育资源共享](https://img.taocdn.com/s3/m/f54b46f8f61fb7360b4c659c.png)
跨校选修课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作者:张福生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年第01期普通高中跨校选修课程是北京市西城区一项可贵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
2007年开始尝试,最初的组织形式为“周末大课堂”,由各高中校选拔学生参加在周末集中安排的选修课程,完成学习通过考核计学分。
2008年后,西城区正式实现学生跨校选修课程,至今已经完成了四轮的改革实验。
跨校选修课的实施背景1.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追求发端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出了以往教室、教材、教师的狭隘课程资源观念,倡导“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五部分“教材开发与管理”中具体规定:“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可见,积极开拓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追求,而跨校选修课程,是对于这一目标追求的理论阐发和具体实践。
2.跨校选修课程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着重强调的改革发展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专辟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首先强调“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同时,要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27f8586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4.png)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成为初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门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教材资源的开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资源是教学的重要支持,因此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上需要认真对待。
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编写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教材,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等,为教材的开发提供更多元的内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因此实践资源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资源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收集整理一些网络资源,如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法律法规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
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一些课程相关的学习群组和论坛,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源、分享学习心得。
1. 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一些现实中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些案例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共建共享共赢”:校本课程建设路径
![“共建共享共赢”:校本课程建设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14806f2369eae009581becf4.png)
校本课程开 发的实际操作层面 ,还存在着一系列瓶颈
问题 ,如没有 统一 的教材和 具体 的课 程标准 ,教师感
觉 无米做 炊 ;没有 在教 育理论 和实 践操作 方面 均高
度发展 的专 业教师等 。基于此 ,本课题研 究旨在通过
实践 研 究,构 建一个 研究型 的课程 实施共 同体 ,促使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网络化 共建模 式
一 、 问题的提出
.
课程改革 的一个基本理念是 “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此 ,开发适合学生个性 发展的校本课程是帮助学生
发展 的重要 前提 。校本课 程是国家、地方课程 的有效
补充 ,是彰显 学校办 学特色 的有效手 段,是满 足学生
个性发展 的基础 ,也是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
使 用 的不 同共建 形式 ,丰 富区域校 本课程 资源 ,提 高 校本课 程质量 ,最终实现 区域优质资源 的共享 。二 是 通过不 同的共 享形式 ,使校本课程资源发挥更大 的作 用 。通 过展示推 广活动 ,提升优 秀课程知名度 ;通 过 项 目培训式共 享,为课程共享提 供专业服务 ;通过 网 络平 台搭建,实现跨区域校本课程 的共享 。三是通 过 建 立校本 课程各类 管理 、评 比制度 ,提升校本 课程质 量 。我们一方 面通过 制度 的建立来 规范校本 课程 的 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展示评 比活动来激 励学校 和 教师积 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 的队伍 中来 ,加速校 本 课程建 设 的进程 ,提升课 程质量 ,让更多 的优秀课 程 实现 区域共享 。
我 区各 片、各校 之间有效联动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组
织 区域性研 讨 ,在课 程 内容 、教学组 织、学 习方 式 、考
课程资源共享及其实践路径_张福生
![课程资源共享及其实践路径_张福生](https://img.taocdn.com/s3/m/36c9523e0722192e4536f6fd.png)
[摘要]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根本来源,课程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提升课程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课程品质及其组织实施效果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以课程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路径可以有多种选择,既可以通过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行校内课程资源共享;也可以创造条件,通过跨校选修课程进行校际课程资源共享;还可以借由一贯制整体教育,实现课程资源跨年级、跨学段乃至跨教育阶段共享。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共享;跨校选修课程;一贯制整体教育[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2)09-0060-04课程资源共享及其实践路径◆张福生发端于世纪之交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出了以往教室、教材、教师的狭隘课程资源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1]。
由此,积极开拓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2]课程品质及其组织实施效果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以课程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根本来源,但是把不同的线索和零散的课程资源要素化零为整,使课程的整体有效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课程组织的功能发挥。
“国培计划”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生成与利用的创新研究
![“国培计划”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生成与利用的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5b9a45f90f76c660371a41.png)
“国培计划”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生成与利用的创新研究摘要:本文总结了在“国培计划”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生成方式和利用途径,提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和创新途径,为“国培计划”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提升国培实效性;同时也为教师培训中其他培训的“国培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培计划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生成与利用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C课程资源是教师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师范生培养还是教师职后培训,都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优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它与培训的有效性紧密相关。
而近几年来关于“国培计划”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文献极为罕见,仅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徐卫良发表的有关“国培计划”有效课程开发的3篇文章。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蔡海军等(2012)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作了明晰的界定: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教师、科学教材、科学实验室以及其他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区和大自然中所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促进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又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媒介。
程换玲(2013)提出:“国培计划”中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培训的预期终点,培训课程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
在决定培训有效性的各要素中,培训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培训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在“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中,能尽可能地生成具有指导意义,又切实可用的课程资源,对于地处偏远,相对课程资源匮乏的新疆各县、市的一线科学教师来说,无疑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小学科学教育地域差距的关键所在。
但如何生成和利用课程资源,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提高培训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针对“国培计划”新疆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的生成和利用途径进行探讨。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方案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dee2b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d.png)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方案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分享这一重要环节却往往被忽视。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竞争力,学校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方案。
一、构建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学校应当组建一支专业化、能力强大的课程资源开发团队。
这个团队由各个学科的教师、课程设计师以及教学专家组成,他们将共同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更新工作。
团队成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推动课程资源的质量提升。
二、加强课程资源的研发投入学校需要加大对课程资源研发的投入力度。
通过购买一些有价值的教育软件、教辅资料以及实验设备等,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型的教学资源,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给学生。
三、建设在线教学平台学校可以建设自己的在线教学平台,将课程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和教师。
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学习,随时随地获取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并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
在线教学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果。
四、推行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学校应该建立起教师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集思广益,充分利用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共同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
可以鼓励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教材等资源,并通过内部网络共享给其他教师使用。
这样可以节省课程开发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
五、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工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通过培训,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促进课程资源的不断创新和优化。
六、建立学生资源分享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学生资源分享平台,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学习的经验和学习资料。
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编写的学习笔记、课程总结、习题解答等资源,供其他学生参考和学习。
中学思政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中学思政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d57226e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6.png)
中学思政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中学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教育要求。
为了提升中学思政教学水平,教师应当加强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即在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之上,结合校外课程资源,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手段,拓宽思政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新时期中学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校外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打下基础。
本文结合中学思政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以及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了中学思政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以期为广大思政课老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思政课在中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区别,思政课程涵盖的要素较多,包含了实践与理论等不同层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对实践性的考量。
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课程资源对思政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保障中学思政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思政课程资源。
建立在教材基础知识之上,引导学生对校外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
通过对校外课程资源的挖掘,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为思政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
一、中学思政课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一)满足学生精神层面需求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升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效率,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建立在课程基础资源之上,引导学生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一方面,学生年龄的增加,对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为了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兴趣,教师应当突破教材内容的约束,加强对校外课程资源的挖掘,拓宽教学途径。
通过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思政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学思政课程教学的地点较为固定,通常是教师在室内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资源的利用稍显不足。
因此,加强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丰富学生视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想。
利用互助形式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利用互助形式有效开发课程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a8e78e8284868762caaed5ac.png)
林
X 、 X 给他 背 X 包X
从基础题开始 , 第一章开始 , 每天抽一些概念
由赵X 提 出一些他不清楚的问题 ,以课本 为 X
邱 X 、 Z 主 , 出课 本 上 的 知 识 点 , 从 课 本 上提 出一 些 X赵 Z 找 再
问题 , 个互 相 提 问 两
顾 蔡
X 、 X 不会 的 X 陶X
每天将老师在课 上讲的 内容保证全部 弄懂 ,
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复强调 : 学生是教育
最重要 的力量 。如果 失去 了这个 力量 , 教育也 就失 去
定要 问
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 , 更是教育最 重要的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利用的重要 导向, 所有 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上学年 , 所任教 的班级学生生源较差 , 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成绩很不 理想 , 如何提高学生 的成绩 , 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难 题。仔细分析学生情况, 发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非常 明显 , 分学 生生物成绩 较好 , 习积极 性较 高 , 周 部 学 对 围 同学也 很关 心 , 少数学 生学 习习惯 较差或 学 习方 而 法不当, 生物学基础很薄弱 , 但学习上也有上进心 , 很 需要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利用这个特点 , 为了更有效 地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 提高学生成绩 , 教师在班 级建立“ 生物互助小组”开展生生互助活动。 ,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 , 成绩好的和
容
共同的学习任务。 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 自 身的学习任 务, 小组 学 习 目标 才 算最 终 达成 , 于小 组 成员 都进 对 步的小组 , 将得 到奖励 。 学生们 表现 出极高 的热情 , 很
激活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案例几则
![激活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案例几则](https://img.taocdn.com/s3/m/ed782debfc4ffe473268ab0d.png)
作者: 张福喜
作者机构: 南京市栖霞中学,江苏南京210046
出版物刊名: 化学教与学
页码: 42-4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 生成与预设 激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含有动态生成过程,它是教师成长和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
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教师资源开发一个重要方面,而激活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捕捉和运用的前提。
教师要学会如何在互动、质疑中激活动态资源,从而更好地捕捉和运用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课程审议资源共享方案模板
![课程审议资源共享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a6dd92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5.png)
一、方案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特制定本课程审议资源共享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增强课程资源整合能力。
2. 促进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3.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方案内容1. 资源分类与整理(1)按学科分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美术、音乐等。
(2)按资源类型分类:教材、课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试题、实验器材、课外活动等。
(3)按来源分类: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资源等。
2. 资源共享平台搭建(1)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在线浏览、下载、上传等功能。
(2)设立课程资源库,定期更新资源,确保资源质量。
(3)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不同教师、不同学科的需求。
3. 资源审议与评价(1)成立课程资源审议小组,负责对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评价。
(2)制定资源评价标准,包括资源质量、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
(3)设立资源排行榜,鼓励优质资源的推广与应用。
4. 教师培训与交流(1)定期举办课程资源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组织教师开展课程资源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3)设立课程资源讲师团,选拔优秀教师在平台上进行资源分享。
5. 资源推广与应用(1)开展课程资源展示活动,宣传优秀课程资源。
(2)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建立课程资源反馈机制,收集教师对资源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资源库。
四、方案实施与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2. 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平台建设、资源购置、培训交流等方面。
3. 制定考核制度,对参与课程资源共享的教师进行考核,激励教师积极参与。
4.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资源共享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根本来源,课程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提升课程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课程品质及其组织实施效果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以课程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路径可以有多种选择,既可以通过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行校内课程资源共享;也可以创造条件,通过跨校选修课程进行校际课程资源共享;还可以借由一贯制整体教育,实现课程资源跨年级、跨学段乃至跨教育阶段共享。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共享;跨校选修课程;一贯制整体教育[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2)09-0060-04课程资源共享及其实践路径◆张福生发端于世纪之交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出了以往教室、教材、教师的狭隘课程资源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1]。
由此,积极开拓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2]课程品质及其组织实施效果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以课程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根本来源,但是把不同的线索和零散的课程资源要素化零为整,使课程的整体有效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课程组织的功能发挥。
[3]因此,课程组织不仅包括精选后课程内容的编排设计,还包括由课程资源到课程内容的“编织”过程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一)课程资源泰勒(R.W.Tyler )在其编撰的词条“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中强调,设计课程及制定教学计划首先要圆满解答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什么;采用哪些教学活动才能达到目的;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综合效果。
此外,如需对课程进行追踪审查,并视情况加以修改,还应制定持续评估方案。
由此,泰勒引出“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及制定评估方案的过程中,有多种资源可资利用。
具体地,包括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和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4]。
基于此,国内学者范兆雄对课程资源给出了相对宽泛的理解,认为“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都是课程资源”[5]。
这个课程资源包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基本涵盖了吴刚平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6]。
钟启泉等则认为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构成了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7]。
本着宽狭适中原则,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而根本的来张福生/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课程室教研员(北京100053)。
中国教育学刊2012.09课程与教学60--源,这个认识能够取得一致。
(二)课程资源共享课程是构成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除了课程,一所学校还必须有教师和学生等能动的因素以及图书和设备等物质因素。
无论是课程资源内在的发挥效能的要求还是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对于优质课程资源的不懈追索,都促使课程资源共享在当下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诉求。
从高等教育看,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媒体向世界公布其开放课程(Open Courseware,OCW)项目,成为国际公认的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先锋。
受美国“常春藤联盟”(The Ivy League)的柔性战略合作成功经验牵引,目前国内高校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教育资源共享尝试,其中最为著名的“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和“上海西南片办学联合体”均以其丰实厚重的课程资源赢得在校大学生的青睐,而前者每年跨校选修课程的学生达到10万人之众。
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课程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共享破冰提供借鉴。
按照范围来划分,课程资源共享可以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共享、校际课程资源共享,而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又可以分为区域教育共同体内的课程资源共享、跨区域地域的国内课程资源共享乃至国际课程资源共享。
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来划分,课程资源共享又可以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共享和素材性课程资源共享。
从校内课程资源共享和校际课程资源共享两种情形,可以进一步梳理和分析课程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
二、校内课程资源共享新课程强调教师合作教研、合作教学,鼓励教师共同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因此,校内课程资源共享已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取得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共识。
随着课改的推进,在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方针指向下,社会期待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一校一特色”将是其未来发展趋势。
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将会推动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此过程中,校内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就会变得迫切而现实。
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是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课程政策的鼓励。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8]。
如果说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实现课程资源校内共享的便捷手段,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北京市一些中小学的可贵探索可以给出一些答案。
(一)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自2002年9月开始,北京市西城区福州馆小学依托《京剧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着力思考和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福州馆小学地处原宣武区南部,毗邻“湖广会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宣南文化博物馆、风雷京剧团,学校社区内还有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教师中也不乏生长在南城,稔熟京剧文化,兼长各种工艺、技艺的人。
因此,课改伊始,福州馆小学整合丰富的地域教育资源,发挥教师的特长,开发建设了《京剧文化》校本课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校的“京剧文化”已经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之中。
例如,语文学科从“京剧唱词”入手,在学生先修《京剧文化》校本课程的既有基础上,拓展延伸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篇目,给学生更多的语文知识、更深厚的文化熏陶和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又如,品德课以说唱的形式激发学生了解北京、尊崇中华悠久文化的情愫;美术课用京剧脸谱扮美生活,给戏剧人物立体造型;数学课也能尝试将戏剧舞台的对称引入课堂;体育课将京剧中的舞台功夫迁移到操场。
走进福州馆小学,从教学楼的墙体彩绘到教室的悉心妆点,再到师生谦恭和悦的精神风貌,处处都彰显着由“京剧文化”这一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所聚拢起又辐射出来的学校特色文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共享地域课程资源,强调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小学是北京市首家“外来人口子女就读学校”公立挂牌校,目前有近400名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课改以来,该校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家庭”特色校为抓手,实现学生资源的巧妙开发和利用。
多年来,该校不仅在课堂中融入地域民族文化,而且为学生制作颁发“国内小护照”,真正带领学生走南闯北,让学生亲身经历和见识祖国各地的丰厚文化。
为使“民族文化大家庭”的建设成果能够积淀下来并实现持续开发和共享,该校正在编辑《地域文化课程读本》,凸显地域文化61--这一课程资源共享所带来的育人功能。
(三)以教师为中心共享学校课程资源,强调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发展选择权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高中是一所传统老校,在发展中曾经一度落后,高考成绩连年不佳甚至引发生源严重不足。
近几年,学校有的放矢地开发教师这一能动的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师生自主发展的学校制度。
目前,该校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共享学校课程资源的发展特色,创造性地为每个班级配备三名班主任,分别负责学生的学业、心理健康和校园生活。
该校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甚至必修课程都真正实现了学生选教师,走班上课。
学校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自然班级为中心组织课程,旨在帮助每个人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天赋才华。
由于实践中强调了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充分赋予他们选择的权利,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真正调动起来,学校的整体面貌也日新月异。
三、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内部看受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地域限制,从外部看受公办校为主体的教育管理体制约束,校内课程资源共享比较容易实现,而走出校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现实中成为学校领导者的一个挑战和考验。
在这方面,北京市西城区南区(即原宣武区)的普通高中跨校选修课程,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已成为区内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特色工作。
(一)由一所学校推出特色课程供多校共享经过多年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发建设了“生命伦理学”特色校本课程,并率先推出供区内比邻的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等学校学生选修共享。
起初,课程安排在周末,以类似“周末大课堂”的方式开设课程。
经过两轮实验,目前该校的跨校选修课程已经列入日常课表,每周安排同一时间开课,由多校学生共享。
进一步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又将该门课程拓展为“生态伦理学”,使得跨校选修课程走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无独有偶,北京育才学校由语文学科、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教师联合开发的“先农坛文化”校本课程,也吸引了临近其他两所中学的学生跨校选修学习。
此外,一些示范性高中开设的学科课程拓展课,深受普通校学生的欢迎。
例如,北京第十四中学开设的“英语影视”课程,北京第十五中学开设的“不等式选讲”课程,吸引了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北京市第一四零中学众多学生选修学习。
区内一些特色学校的优质课程也能够有力地吸引其他学校(包括示范校)学生的眼球。
宣武区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外语特色课程、徐悲鸿中学的美术特色课程、华夏女子中学的“女生课堂”“女性与法”以及“女生心理”等课程,都已经或者即将成为区内进一步推进跨校选修课程的优质课程资源。
(二)由两校乃至多校联合开发和建设的课程,供多校学生共享2008年9月起,由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牵头,北京市第六十三中学和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附属中学两校实质性参加,三校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联合开发了一门跨校选修课程“如何设计海报”。
该课程每次课都设计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环节,因而极大调动了选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该门课程在周末开设,选学该门课程的学生人数还是大大超出了教室的座位安排。
三校教师趁热打铁,第二轮实验就将课程拓展为“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内容不仅仅是设计海报,还包括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最终引入印刷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