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勇敢地和教师目光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励学生勇敢地和教师目光交流
2013/09/23 10:39:00 北青网
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师。现代教育理念主张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尽管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但是学生的
积极主动性仍然受到了很大的压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一直处于消极的被动状态。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学生在和教师的交流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敢抬头发言,不敢和教师进行目光的接触,更不要说进行目光的交流。学生的听课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有鉴于此,我们不要一味指责教师教学水平方法有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消极地听课状态,化被动为主动。要勇敢地用目光和教师接触交流。
目光和眼神是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手段。目光的交流可以提升学生自己的自信,可以促进自己对教师讲课内容的关注,可以更有效的传递师生各自的信息,传递更丰富的师生信息,从而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心灵的语言。人与人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就是目光的交流。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从目光交流开始,逐渐深入。所谓的第一印
象,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第一次的目光接触,第一印象好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亲和柔软的目光。我们常说,对待别人要面带微笑,微笑中最能体现人们情感的还在于目光。两个正常人彼此见面,可以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是目光的交流是一定会有的。我们可以从目光的接触中看到彼此心灵的靠近;也可以从地漠然地一扫而过的目光中感到彼此的冷淡。总而言之,我们能够从短暂的瞬即逝的目光接触中探诊出彼此眼神里透露出的正面或负面情绪迹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目光交流会引起彼此强烈的情感,所谓的一见钟情可能就是如此。
课堂上,许多学生因为对问题的思考不深入,或者因为没有回答问题的自信而不敢对视教师的眼睛,因为没有敢于站起来说话的勇气而垂头不语。这些无疑错过了许多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影响力信息的传递和心灵的沟通。
作为一名学生,你不仅不需要回避教师的目光,而且要勇敢的抬起头来,集中精神专注于教师的讲课内容,和老师保持充分的目光交流,让信息及时而富有成效
地传递。这样做无疑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因为学生的及时反馈而产生讲课热情,不知不觉提高讲课质量,促进师生更加积极的互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英国心理学家提出“5秒钟对话”了概念。5秒钟相当于看着教师的眼睛听完一句话。这样会让一个教师觉得他的话是完全对着自己一个人说的,会产生一种和
学生促膝谈心、娓娓道来的感觉。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会运用5秒钟对话法,对着一个学生的眼睛真诚地说完一句话。这样做,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有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学生不要消极的等待教师关注,而要积极的用目光吸引教师关注自己,激发教师的讲课兴趣。
在听课的过程中,不要不停眨眼,保持眼神稳定柔和;不要目光呆滞,保持灵活的状态。上课听讲,切记不要目光闪烁,盯住老师或逼视、斜视、瞟视。因为有
时候老师也需要目光的鼓励。注视老师时,应以老师面部中心为圆心,以肩部为半径,这个视线范围就是目光交流的范围。与老师交谈应始终保持目光接触,表示对老师很尊敬,对话题感兴趣。听讲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那样就会让教师觉得你对他讲的问题不感兴趣,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会降低。不看着教师说话往往使教师觉得受到了藐视,或者你压根听他讲话就心不在焉。尽量随着话题、内容的变换,你的目光
也做出及时恰当的反映,或喜,或惊,或会意,这样的目光接触会增加教师的自信和热情,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畅通和有趣。
学生目光的方向显示出学生的注意力所在,表现出学生对教师讲课内容风格形式等等方面赞成否定疑惑甚至不满意等等各种不同的情感。学生学会用目光注视教
师,当教师向自己微笑时,表示教师希望你能够更勇敢的表现自己;或者教师在鼓励你,希望你更加深入思考他所讲解的问题,希望你接纳教师的思想和观点;反
之,当教师面部没有反应或漠视你时,说明他已经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同时也在移自己的讲课内容。
关键的是现在的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单独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十分紧张,不要说中学生,就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在公开的众目睽睽的课堂上,
说起话来都是很胆怯的。更少有人敢于抬起头来目光注视着教师或者环视讲台下的学生们。传统的教育是不鼓励孩子发言的,更不要说孩子还敢抬头用目光和教师接触交流。害羞胆怯低着头小声回答问题,在中学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鼓励学生勇敢地和教师进行目光的接触,眼神的交流十分必要。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绝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热情,更需要学生的关注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