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你知道为什么任何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下面的解答过程会告诉你原因和方法.
(1)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将化成分数.
设.
由,可知,
即.(请你体会将方程两边都乘以10起到的作用)
可解得,即.填空:将写成分数形式为________ .
(2)请仿照上述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要求写出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的过程.
【答案】(1)
(2)解:设 =m,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可得100× =100x
由=0.7373…,可知100× =73.7373…=73+0.73
即73+x=100x
可解得x= ,
即 =
【解析】【分析】解:(1)设0.4˙=x,则4+x=10x,
∴x= .
故答案是:;
(2)理解该材料的关键在于:将循环小数扩大的倍数在于循环小数的循环节,释放一个循环节后,循环小数的大小仍不变.
2.甲、乙两班学生到集市上购买苹果,苹果的价格如下:
购苹果数不超过10千克超过10千克但不超过20千克超过20千克
每千克价格10元9元8元
苹果30千克.
(1)乙班比甲班少付出多少元?
(2)设甲班第一次购买苹果x千克.
①则第二次购买的苹果为多少千克;
②甲班第一次、第二次分别购买多少千克?
【答案】(1)解:乙班购买苹果付出的钱数=8×30=240元,
∴乙班比甲班少付出256-240=16元
(2)解:①甲班第二次购买的苹果为(30-x)千克;
②若x≤10,则10x+(30-x)×8=256,
解得:x=8
若10<x≤15,则9x+(30-x)×9=256
无解.
故甲班第一次购买8千克,第二次购买22千克
【解析】【分析】(1)根据20kg以上每千克的价格为8元可求出乙班付出的钱数,从而可求出乙班比甲班少付出多少.(2)设甲班第一次购买x千克,第二次购买30-x千克,则需要讨论①x≤10,②10<x≤15,列出方程后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3.某公园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推出了“个人年票”的售票方式(从购买日起,可供持票者使用一年),年票分A、B二类:A类年票每张49元,持票者每次进入公园时,再购买3元的门票;B类年票每张64元,持票者每次进入公园时,再购买2元的门票.
(1)一游客计划在一年中用100元游该公园(只含年票和每次进入公园的门票),请你通过计算比较购买A、B两种年票方式中,进入该公园次数较多的购票方式;
(2)求一年内游客进入该公园多少次,购买A类、B类年票花钱一样多?
【答案】(1)解:设用100元购买A类年票可进入该公园的次数为x次,购买B类年票可进入该公园的次数为y次,据题意,得
49+3x=100.
解得,x=17.
64+2y=100.
解得,y=18.
因为y>x,
所以,进入该公园次数较多的是B类年票.
答:进入该公园次数较多的是B类年票
(2)解:设进入该公园z次,购买A类、B类年票花钱一样多.则根据题意得
49+3z=64+2z.
解得z=15.
答:进入该公园15次,购买A类、B类年票花钱一样多
【解析】【分析】(1)设用100元购买A类年票可进入该公园的次数为x次,购买B类年票可进入该公园的次数为y次,根据总费用都是100元列出方程,并求得x、y的值,通过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可得到答案;(2)设进入该公园z次,购买A类、B类年票花钱一样多.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
4.2016年春节即将来临,甲、乙两单位准备组织退休职工到某风景区游玩.甲、乙两单位共102人,其中甲单位人数多于乙单位人数,且甲单位人数不够100人.经了解,该风景区的门票价格如下表:
数量(张)1﹣5051﹣100101张及以上
单价(元/张)60元50元40元
如果两单位分别单独购买门票,一共应付5500元.
(1)如果甲、乙两单位联合起来购买门票,那么比各自购买门票共可以节省多少钱?(2)甲、乙两单位各有多少名退休职工准备参加游玩?
(3)如果甲单位有12名退休职工因身体原因不能外出游玩,那么你有几种购买方案,通过比较,你该如何购买门票才能最省钱?
【答案】(1)解:如果甲、乙两单位联合起来购买门票需40×102=4080(元),
则比各自购买门票共可以节省:5500﹣4080=1420(元)
(2)解:设甲单位有退休职工x人,则乙单位有退休职工(102﹣x)人.
依题意得:50x+60×(102﹣x)=5500,
解得:x=62.
则乙单位人数为:102﹣x=40.
答:甲单位有62人,乙单位有40人
(3)解:方案一:各自购买门票需50×60+40×60=5400(元);
方案二:联合购买门票需(50+40)×50=4500(元);
方案三:联合购买101张门票需101×40=4040(元);
综上所述:因为5400>4500>4040.
故应该甲乙两单位联合起来选择按40元一次购买101张门票最省钱
【解析】【分析】(1)运用分别购票的费用和﹣联合购票的费用就可以得出结论;(2)设甲单位有退休职工x人,则乙单位有退休职工(102﹣x)人,根据“如果两单位分别单独购买门票,一共应付5500元”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3)有三种方案:方案一:各自购买门票;方案二:联合购买门票;方案三:联合购买101张门票.分别求出三种方案的付费,比较即可.
5.阅读理解:一部分同学围在一起做“传数”游戏, 我们把某同学传给后面的同学的数称为该同学的“传数”.游戏规则是: 同学1心里先想好一个数, 将这个数乘以2再加1后传给同学
2,同学2把同学1告诉他的数除以2再减后传给同学3,同学3把同学2传给他的数乘
以2再加1后传给同学4,同学4把同学3告诉他的数除以2再减后传给同学5,同学5把同学4传给他的数乘以2再加1后传给同学6,……,按照上述规律,序号排在前面的同学继续依次传数给后面的同学,直到传数给同学1为止.
(1)若只有同学1,同学2,同学3做“传数”游戏.
①同学1心里想好的数是2, 则同学3的“传数”是________;
②这三个同学的“传数”之和为17,则同学1心里先想好的数是________.
(2)若有个同学(n为大于1的偶数)做“传数”游戏,这个同学的“传数”之和为,求同学1心里先想好的数是多少.
【答案】(1)5;3
(2)解:设同学1心里先想好的数为x,由题意得:
同学1的“传数”是2x+1
同学2的“传数”是
同学3的“传数”是2x+1
同学4的“传数”是x
……
同学n(n为大于1的偶数)的“传数”是x
于是
∵n为大于1的偶数
∴n≠0
∴
解得:
故同学1心里先想好的数是13.
【解析】【解答】解:(1)①由题意得:
故同学3的“传数”是5;②设同学1想好的数是a,则
解得:
故答案为:3
【分析】(1)根据题意分别计算出同学1和同学2、同学3的传数即可;(2)设同学1想好的数是a,由题意列出方程,再解方程求得a的值即可;(3)设同学1心里先想好的
数为x,根据题意分别表示同学2、同学3、同学4的传数,找出规律,即可知同学n(n
为大于1的偶数)的“传数”是x,得,化简得,根据n为大于1的偶数,即可得出答案.
6.在数轴上,把表示数1的点称为基准点,记为 .对于两个不同的点和 ,若点 ,点到点的距离相等,则称点与点互为基准变换点.例如:在图1中,点表示数 ,点表示数 ,它们与基准点都是2个单位长度, 点与点互为基准变换点.
(1)已知点表示数 ,点表示数 ,点与点互为基准变换点.
若 ,则 ________;若 ,则 ________;
(2)对点进行如下操作:先把点表示的数乘以2,再把所得数表示的点沿数轴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若点与互为基准变换点,求点表示的数,并说明理由.
(3)点在点的左边, 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对点 , 两点做如下操作:点沿数轴向右移动k(k>0)个单位长度得到 , 为的基准变换点,点沿数轴向右移动k个单位长度得到 , 为的基准变换点,…,以此类推,得到 , ,…, . 为的基准变换点,将数轴沿原点对折后的落点为 , 为的基准变换点,将数轴沿原点对折后
的落点为,…,以此类推,得到 , ,…, .若无论k的值, 与两点之间的距离都是4,则 ________.
【答案】(1)0;4
(2)解:点表示的数是,理由如下:
设点表示的数是,则点表示的数是
则由题意
解得
(3)或
【解析】【解答】(1)∵由题意得a-1=1-b,
∴当a=2, 则2-1=1-b, 解得b=0;
当a=-2,则-2-1=1-b, 解得b=4.
(3)解:设点表示的数是,则点表示的数是
则由题意表示的数是,表示的数是,
表示的数是,表示的数是,…
又表示的数是,表示的数是,
表示的数是,表示的数是=m+8-4×1 ,…
,
,即,
解得
【分析】(1)由题意得出互为基准点a、b的关系式,分别把a=2,a=-2, 代入关系式求解即可;
(2)设点A表示的数为x, 根据题意得出点A表示的数经过乘以2,向左移动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B所表示的数,因为A、B为互为基准变换点,代入互为基准点关系式求出x即可;
(3)根据点P n与点Q n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P4n=m、Q4n=m+8-4n”,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得出关于n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7.如图,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a、b满足|a+3|+(b﹣2)2=0.
(1)求A、B所表示的数;
(2)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且x是方程2x+1= x﹣8的解
①求线段BC的长;
②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BC?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解:∵|a+3|+(b﹣2)2=0,
∴a+3=0,b﹣2=0,
解得,a=﹣3,b=2,
即点A表示的数是﹣3,点B表示的数是2。
(2)解:①2x+1= x﹣8
解得,x=﹣6,
∴BC=2﹣(﹣6)=8,
即线段BC的长为8;
②存在点P,使PA+PB=BC,
设点P的表示的数为m,
则|m﹣(﹣3)|+|m﹣2|=8,
∴|m+3|+|m﹣2|=8,
当m>2时,解得,m=3.5,
当﹣3<m<2时,无解,
当x<﹣3时,m=﹣4.5,
即点P对应的数是3.5或﹣4.5.
【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偶次幂的非负性,即可解答;
(2)①先解方程得到点C表示的数,再结合点B表示的数即可确定线段BC的长;
②设点P表示的数为m,由点A、C所表示的数可得PA=,PB=,根据
PA+PB=BC可得|m+3|+|m﹣2|=8,再分m>2、-3<m<2、m<-3三种情况,去绝对值符号解方程即可解答。
8.如图,线段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AB向终点B 运动,同时,另一个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在线段AB上来回运动(从点B向点A运动,到达点A后,立即原速返回,再次到达B点后立即调头向点A运动.)当点P到达B点时,P,Q两点都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
(1)当x=3时,线段PQ的长为________.
(2)当P,Q两点第一次重合时,求线段BQ的长.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点Q恰好落在线段AP的中点上?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2
(2)解:设x秒后P,Q第一次重合,得:x+3x=10
解得:x=2.5,
∴BQ=3x=7.5
(3)解:设x秒后,点Q恰好落在线段AP的中点上,根据题意,
①当点Q从点B出发未到点A时,0<x< 时,有x=2(10-3x),
解得x= ;②当点Q到达点A后,从A到B时,即 <x< 时,有x=2(3x-10),
解得x=4;
③当点Q第一次返回到B后,从B到A时, <x<10时,有x=2(30-3x),
解得x= ;
综上所述:当x= 或x=4或x= 时,点Q恰好落在线段AP的中点上.
【解析】【解答】(1)解:根据题意,当x=3时,P、Q位置如下H所示:
此时:AP=3,BQ=3×3=9,AQ=AB-BQ=10-9=1,
∴PQ=AP-AQ=2.
【分析】(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由题可得AP=3,BQ=9,结合题意计算即可得出答案.(2)设x秒后P,Q第一次重合,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答案.
(3)设x秒后,点Q恰好落在线段AP的中点上,根据题意分情况讨论:①当点Q从点B出发未到点A时,0<x< 时,②当点Q到达点A后,从A到B时,即 <x< 时,
③当点Q第一次返回到B后,从B到A时, <x<10时,结合题意分别列出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答案.
9.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点B对应的数为,且多项式的二次项系数为,常数项为 .
(1)直接写出: ;
(2)数轴上点A、B之间有一动点P,若点P对应的数为,试化简
;
(3)若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移动;同时点N从点B 出发,沿数轴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移动,到达A点后立即返回并向右继续移动,求经过多少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答案】(1)-2|5
(2)解:∴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
∴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2,点B对应的数为5,
∵数轴上点A、B之间有一动点P,点P对应的数为x,
∴−2<x<5,
∴2x+4>0,x−5<0,6−x>0,
∴|2x+4|+2|x−5|−|6−x|=2x+4−2(x−5)−(6−x)=2x+4−2x+10−6+x=x+8
(3)解:设经过t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由运动知,AM=t,BN=2t,
①当点N到达点A之前时,
a、当M,N相遇前,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t+1+2t=5+2,
∴t=2秒,
b、当M,N相遇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t+2t−1=5+2,
∴t=秒,
②当点N到达点A之后时,
a、当N未追上M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t−[2t−(5+2)]=1,
∴t=7秒;
b、当N追上M后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2t−(5+2)]−t=1,
∴t=8秒;
即:经过2秒或秒或7秒或8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
【解析】【解答】(1)解:∵多项式6x3y−2xy+5的二次项系数为a,常数项为b,
∴a=−2,b=5,
故答案为:−2,5
【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定义可求出a、b的值.
(2)由于数轴上点A、B之间有一动点P,可得出−2<x<5,从而可得2x+4>0,x−5<0,6−x>0,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原式化简,即可求出结论.
(3)设经过t秒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由运动知,AM=t,BN=2t,①当点N到达点A之前时,分两种情况:当M,N相遇前,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或当M,N相遇后,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②当点N到达点A之后时,分两种情况:当N未追上M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或当N追上M后时,M、N两点相距1个单位长度,据此分别列出方程,求出t值即可.
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当t=3时,OP=________
(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
(3)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PR相距2个单位长度?
【答案】(1)18
(2)解:设点R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P,则OC=6x,BC=8x,∵BC-OC=OB,
∴8x-6x=4,解得:x=2,∴点R运动2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P
(3)解:设点R运动x秒时,PR=2.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当点R在点P的左侧时,8x=4+6x-2即x=1;另一种情况是当点R在点P的右侧时,8x=4+6x+2即x=3.
【解析】【解答】(1)解:OB=AB-OA=10-6=4,所以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4,OP=3×6=18
【分析】(1)先求出OB的长,即得点B表示的数;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可求出OP的长.
(2)设点R运动x秒时,可得OC=6x,BC=8x,由BC-OC=OB列出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
(3)设点R运动x秒时,PR=2.分两种情况:①当点R在点P的左侧时,②当点R在点P的右侧时,分别求出x的值即可.
11.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a,b满足|a﹣6|+(b+12)2=0
(1)a=________,b=________;
(2)若小球M从A点向负半轴运动、小球N从B点向正半轴运动,两球同时出发,小球M运动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当M运动到OB的中点时,N点也同时运动到OA的中点,则小球N的速度是每秒________个单位;
(3)若小球M、N保持(2)中的速度,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经过________秒后两个小球相距两个单位长度.
【答案】(1)6;-12
(2)2.5
(3)或或32或40
【解析】【解答】(1)∵|a﹣6|+(b+12)2=0,
∴a﹣6=0,b+12=0,
∴a=6,b=﹣12.
故答案为:6,﹣12;
⑵设M运动到OB的中点时所用的时间为t秒,
根据题意,得6﹣2t=﹣6,解得t=6.
设小球N的速度是每秒x个单位,
根据题意,得﹣12+6x=3,解得x=2.5,
答:小球N的速度是每秒2.5个单位.
故答案为:2.5;
⑶若小球M、N保持(2)中的速度,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设经过y秒后两个小球相距两个单位长度.
∵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6、﹣12,
∴A、B两点间的距离为6﹣(﹣12)=18.
如果小球M向负半轴运动、小球N向正半轴运动,
①相遇前:2y+2.5y=18﹣2,解得y= ;
②相遇后:2y+2.5y=18+2,解得y= ;
如果小球M、小球N都向正半轴运动,
①追上前:2.5y﹣2y=18﹣2,解得y=32;
②追上后:2.5y﹣2y=18+2,解得y=40.
答:若小球M、N保持(2)中的速度,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经过或或32或40秒后两个小球相距两个单位长度.
故答案为:或或32或40.
【分析】(1)根据原式中a-6=0,b+12=0求出a和b的值即可;
(2)可设小球运动的时间为x,根据题意,结合路程的等量关系式即可求出x的数值;(3)根据题意可知,两个球相距两个单位长度,可有两种可能的情况,求出符合条件的值即可。
12.如图是一种数值转换机的运算程序
(1)若输入的数x=1,y=-1,则输出的数为________;
若输入的数x=-1,输出的数是3,则y=________;
若输入的数y=-1,输出的数是-1,则x=________;
(2)若输入的数x=n,y=-n,输出的数为m,试求出m、n的关系;
(3)若输入的数x=n,y=2n,是否存在n的值,使输出的数为n?若存在,求出n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8;
(2)解:由图可知:输出的数为:[2x-(y-4)]÷(-2),
∵x=n,y=-n,输出的数为m,
∴[2n-(-n-4)]÷(-2)=m,
即2m+3n+4=0.
(3)解:存在n的值,使输出的数为n,
由图可知:输出的数为:[2x-(y-4)]÷(-2),
∵x=n,y=2n,输出的数为n,
∴[2n-(2n-4)]÷(-2)=n,
解得:n=-2.
【解析】【解答】解:(1)由图可知:输出的数为:[2x-(y-4)]÷(-2),
∵x=1,y=-1,
∴[2x-(y-4)]÷(-2),
=[2×1-(-1-4)]÷(-2),
=[2-(-5)]÷(-2),
=-;
∵x=-1,输出的数是3,
∴[2×(-1)-(y-4)]÷(-2)=3,
解得:y=8;
∵y=-1,输出的数是-1,
∴[2x-(-1-4)]÷(-2)=-1,
解得:x=-;
故答案为:-, 8,-.
【分析】(1)由图可知:输出的数为:[2x-(y-4)]÷(-2),分别将值代入,即可求得答案.
(2)由图可知:输出的数为:[2x-(y-4)]÷(-2),根据题意代入数值,计算即可得出m、n的关系.
(3)存在n的值,使输出的数为n;由图可知:输出的数为:[2x-(y-4)]÷(-2),根据题意代入数值,计算即可求出n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