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分析,对四个环节,两个部类的结构比例关系,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比例关系加以分析,得出在长期,一是要从扩大需求战略转向共供给管理的调整,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二是解决分配蛋糕问题,注重公平。

马克思经济理论最早对市场经济的生产过剩危机进行研究,全面描述了市场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如何走出危机,并加以理论分析给出了解释和解决方法。

马克思提出市场按照规律,淘汰部分企业,让部分企业清楚市场,可以有效消除部分过剩的产能,少数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重新配置资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利用率,从而摆脱产能过剩,促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因此本文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供求理论一、供给侧改革(一)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学界称之为三去一降一补,并且从全方面进行解读。

我国食品的竞争力在国际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原因有二,其一,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迅速发展,这便导致了我国的农产品存库大量堆积。

其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由于内部需求影响,食品进口量巨大,并且有上涨的趋势。

在制造业方面,我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产能过剩,以最近的口罩为例,明显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

但是在高端技术产品方面,由于技术的缺乏,生产水平不高,只能过度依赖进口。

基础设施方面,虽然我国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效率不高,浪费较为严重的弊端仍然大量存在。

在宏观层面,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经济增长转化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量的积累,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味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二)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去产能和去杠杆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对于我国的实体行业来说,由于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国家也给予一定得补贴,导致中小型企业资产严重轻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理论分析——基于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理论分析——基于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

宏观经济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理论分析——基于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左进玮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摘要:近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新态势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方略由此被提出。

本文通过分析被视作供给侧管理理论源头之一的萨伊定律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其实现条件,比较其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理论差异,以期正确认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机理与特质。

关键词:萨伊定律;供给侧;需求侧;理论差异中图分类号: F0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011-01一、萨伊定律(一)提出背景供给侧管理理论的一个古典经济学源头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

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了需求。

19世纪初期的英国基本实现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拥有广大的国内外市场和似乎无限的需求,而这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处于供给短缺的状态,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中,总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够被需求吸纳。

萨伊定律所传递的就是这种信心,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就变成了自然规律。

(二)内涵许多学者将萨伊定律视为强调“供给侧”的开端,其主要内容即为“供给创造需求”,也有学者认为萨伊定律仅从供给的角度研究经济运行,忽视了需求的作用。

笔者认为萨伊定律的提出并未忽视需求的作用,而是以广大的似乎无限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前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晏智杰教授认为,萨伊本人以及他所提出的萨伊定律这一命题本意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实施自由放任,认为市场经济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政府对供给和需求都不要干预。

(三)实现条件在物资短缺的经济条件下,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而在物质丰腴的时代,想要“供给创造需求”,理论上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理论逻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理论逻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理论逻辑作者:牛小溪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11期摘要:文章首先探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进而梳理了一个关于各个学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逻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结构性矛盾而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地下问题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

继而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类产业对我国供给结构性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表现为“四降一升”的发展现状。

为了主动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与政策方向,致力于通过创新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加快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背景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趋势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分析。

需求側主要从产品市场进行分析,有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了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主要从要素市场进行分析,有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的改进本质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于供给侧的提出,既是为了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有区别,又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在供给方。

但各个学者对经济发展专注的问题不同,对供给侧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吴敬琏通过从资源错配分析经济结构的扭曲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来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

黄群慧从生产要素的投入视角分析,认为面对当前中国“四降一升”的经济形势,需要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以培育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贾康从“双创”项目的实践中发现,关注供给侧首先就要解决有效制度供给问题,进而才可以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众说纷纭,但都强调关注供给侧是解决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必要之举。

2016年高考政治备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高考政治备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投资—为生产提供资本要素
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 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宏观政策 要稳。 银行:民营企业涉足商业银行领域。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服务 多次降息降准 需求 供给
财政税收
• 财政三作用
• 减税、营改增(少收放活),加大财政赤 字
• 关于拉弗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 系的形象描述 B.拉弗曲线表明,税率越高,政府征得的税收收入 越多 C.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 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D.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 意涵养税源
• “微笑曲线”表明:在产品的国际分工链条中, 从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制造,到加工组装、 营销等不同的环节,所获得的利润率不同。其 原因在于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微笑曲 线”启示我们
A.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B.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 府的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 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 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 市场:价格-供求-竞争、基础:市场秩序、市场 体系 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简政放权、公共产品公 共服务
经济增长可用以下函数式表示
Y=F(K,L,A,R……)
公式表明,国内生产总值(Y)的大小取决于资本 (K)、劳动力(L)、技术(A)、土地和其他自然资 源(R)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水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需要加大投入比 重的要素是 A.K B.L C.A D.R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

这主要得益于过去需求侧改革的发展思路。

这种改革思路主要是通过扩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但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譹訛。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性结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近几年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结构性的问题,已经进入到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成本提高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成本上升本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成本、技术进步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自然资源成本。

从劳动力成本方面来看,最近几年劳动力年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未富先老问题在我国凸显的越来越明显譺訛。

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就会推高劳动力成本,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落后于劳动力成本,加大企业用工成本。

在自然环境方面,国家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逐渐加大,企业治理污染方面的成本相对比过去明显增加。

技术进步成本是指企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大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自然资源成本方面,近年来矿山、土地、森林、水等资源的使用成本都在不断加大。

二产品供需错位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大致平衡,是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及其路径%笪方大春(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眼摘要演如果不认清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重大区别,寻找其理论根基,将会诱发诸多“颠覆性错误”。

从经济学发展历程来看,供给侧理论而非需求侧理论居于主导地位,供给侧理论伴随整个经济学发展。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施政背景与目的不同。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着系统辩证的大智慧,有其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于新时期供给结构性改革时代背景特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实施板块与轴带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提升高级生产要素供给能力。

供给侧改革需要双侧管理,协同推进;优化发展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推进制度供给系统性改革,完善生产关系。

眼关键词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根基;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2-0001-052016年12月第38卷第12期Dec.2016Vol.38No.12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DOI:10.13253/ki.ddjjgl.2016.12.001收稿日期:2016-10-18网络出版网址:/kcms/detail/13.1356.F.20161205.1601.00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2-516:01:16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省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研究》(2016CX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容性增长实现路径研究》(11CJL001);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项目《区域经济学》(2015004)。

作者简介:方大春(1973-),男,安徽和县人,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供给侧改革的论文

供给侧改革的论文引言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改革理念。

本篇论文将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目标、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和评估,旨在深入探讨供给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

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学关注供应能力的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而供给侧改革则更加注重通过改革手段来提升供给侧结构性瓶颈。

二、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目标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供给侧供给效率。

通过实施供给侧改革,可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

三、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包括降低产能过剩、减税降费、扩大开放等。

降低产能过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淘汰低效产能,可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供给侧的效能。

减税降费则可以为企业减轻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扩大开放可以引入更多的竞争,提高市场效率。

四、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就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首先,供给侧改革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通过降低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还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由于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企业的发展和利润也得到了提升。

最后,扩大开放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更加紧密,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五、对供给侧改革的思考尽管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短期痛苦,特别是对于被淘汰的产能和企业来说。

其次,由于改革涉及面广,政策的精细度和执行力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另外,对于跨行业的改革协调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细致的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

结论供给侧改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改革理念,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和评估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目标、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可以发现供给侧改革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产能过剩和提高供给侧效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释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含多重任务: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中期看,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步骤;从中短期看,克服各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从近期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内容的五大歼灭战是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解答实际问题,是针对我国宏观经济供求关系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

过去,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短缺,需要扩大生产规模;随着发展水平提高,现在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产能过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存,需要供给和需求更好匹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我国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需要。

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活力的释放,使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面临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等突出问题,加之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快等不利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从国际看,全球外贸低迷造成出口下滑,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两面夹击,低成本优势减弱,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

在新形势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根据政治经济学市场运行理论,市场供求失衡不仅意味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而且表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是多环节的市场失灵。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

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强调市场需求的“有没有”向注重供给的“好不好”方面的转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内涵,是解决经济发展“滞胀”的有效对策,与需求侧管理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一) 消费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这些年,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增厚,消费转型升级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给人的错觉却是消费能力不足.事实上, 2014 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 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

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省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产品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一些企业“埋头苦干,拼命生产",致使库存积压、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甩卖,令人痛心。

这种漠视市场实际需求的经营行为,就是典型的供需脱节。

(二) 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按照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政策刺激下国内投资的大幅增长,资本边际产出效率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从2008 年到现在,每新增1 元GDP 需要增加的投资已经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增加生产成本也就相应地降低了投资回报率。

西方供给学派经济理论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比较研究

西方供给学派经济理论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比较研究

西方供给学派经济理论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比较研究作者:王亮来源:《中国市场》2019年第27期[摘要]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供给学派提出的改革政策相比较,双方的社会环境、经济背景和任务措施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在理论上没有太大的借鉴价值。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系统改革,是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目标的社会系统重构战略的一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理论指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OI]10.13939/ki.zgsc.2019.27.019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的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 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理论不能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提出后,能否为其寻找相关经济理论的支持是经济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思考的问题。

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理论可以作为其理论基础。

然而,认真分析却发现,供给学派的理论并不适合于指导我国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主要主张为大规模减税,削减政府支出,实现预算平衡,取消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控制通货膨胀等。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2.1 社会环境不同美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制完善,市场发育成熟,市场机制健全,市场经济发达,法律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作用广受认可,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很低。

供给侧改革简介

供给侧改革简介

里根经济学的精髓
1980年,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绝对的优势 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面对棘手的经济 形势,里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 内容包括:减税、降低社会福利、放松对 部分行业的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 其中,减税、放松管制和紧货币是里根经 济学的精髓。
美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
1、国内通胀有效控制,CPI也从1980年的13.5%降低到1982年的 6.2%,其后基本维持在在5%以下;另外,PPI也从1980年的14.1%降 至1982年的2%,之后也基本维持在6%以下。 2、 经济复苏,从1982年末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1983年GDP 增速达到4.6%,一直到里根任期结束GDP增长率维持在3.5%以上; 失业率也从1983年7月开始逐渐降低,至1989年末一直维持在6%以 下;工业生产指数于1983年2月开始稳定上升,至1989年12月达到 68.3,比1983年初增长29.8%。 3、产业结构升级。 4、里根时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涨2.3倍,之后经过调整,又走出 13年的大牛市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几大要素
为什么会出现供给侧经济学
凯恩斯学派的失败。“二战”后,美国政府不断增加社会福利 开支,并加强对经济的管制以抑制垄断、负外部性等各种市场失 灵;认为采用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财政货币刺激,就能实现充分 就业和经济增长;并以为,如果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美 国可以从根本上防止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悲剧的重演。结果,政 府过度依赖刺激政策,经济出现滞涨。
美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一、 两次修订税收法案,大规模减税。 二、 放松市场管制 。 1、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鼓励企业合理的竞争。 2、放松石油价格管制。 3、放松对汽车行业的管制。 4、放松劳动力价格管制。 5、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 6、鼓励企业创新,成功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 三、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等内容 四、减少社会福利,提高个人工作积极性。 五、 签订广场协议,贬值美元,降低贸易赤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作者:赵琴琴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第6期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前不久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陛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和政府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当前,全球经济经过缓慢复苏,正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型。

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在“三期叠加”下,面临着企业成本不断攀升、供需不匹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等多重问题。

正因为国内外此时都面临严峻形势,所以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现经济转型。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终结了前期全球经济增长的“良机,’。

一方面,从发达国家的增长趋势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美国2008-2009年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3%.-2.8%,2010到2014年虽然经济缓慢复苏,但GDP增长率一直低于3%。

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2008年之后,也同样面临着增长乏力的状况。

另一方面,2008年之后新兴经济体呈现出增长动力不足、速率下降等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再加上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因此,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

因此,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广东沿海等一大批外贸企业订单纷纷减少甚至趋零。

而随着整个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像危机之前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有必要。

浅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60浅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心怡作者简介:刘心怡(199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本文探究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渊源,阐明其理论基础,并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改革措施的重点进行论述,丰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要素;改革本文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发现古典经济学和供给学派等均对供给侧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厘清已有关于供给侧的经济学说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通过列举改革的具体措施,总结出了现在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一、理论由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凭空产生的说法,它的背后有丰富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

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中,需求和供给的对立统一始终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主流经济学似乎强调需求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更多,而对供给有所忽略。

事实证明,维持二者的平衡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与强调需求的凯恩斯主义相对,强调供给侧作用的最重要的经济理论是四要素理论———宏观经济学中,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索洛、罗默和卢卡斯研究经济增长时,认为总供给增长来源于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四种要素。

以往经济理论对供给的强调也大多是从这四种要素入手论述。

较早开始探讨供给的作用的是古典经济学家。

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指出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资本不断积累增加了总产出,多余的资本会流向生产领域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良性循环。

重农学派强调财富来源于生产而非流通,而只有农业能生产产品创造财富,农业资本可以代表一般资本。

而亚当斯密认为一切生产部门都会创造财富,通过社会分工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分工的过程中工具和资本十分重要。

威廉·配第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方面着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改革方式。

这一改革思路首次提出于2015年,是中国在转型升级阶段主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克服长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体制障碍所做的重要战略举措。

从宏观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问题,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以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就要求在制度、政策和体制方面进行深刻改革,推动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供给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和优化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了许多领域的改革,如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创新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中国传统的制造业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产业已经迎来了改革升级的时刻。

需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来鼓励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破行业壁垒,提高服务业水平,推进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这样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升级和质量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推动中国经济朝着更加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

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品质。

还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农村新业态,发挥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读懂宏观经济专题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读懂宏观经济专题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 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供给侧调整 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 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 的现象。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 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 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我国 全要素生产率从1995年到2009年 间从3.9%下降到了2011年到 2015年间每年3.1%。 照此趋势,“十三五”时期全要 素生产率会降到2.7%。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要素的进化
二要素价值论:财富的价值源泉是劳动和土地。 威廉・配第“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则为财富之父”。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三要素价值论: 土地、劳动、资本都是财富的源泉。 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四要素价值 论,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经营管理。 20世纪后,发展为五要素价值论,即:劳动、土 地、资本、技术和管理。
读懂宏观经济
专题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内容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探索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取向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 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要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 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 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 了全链条部署。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条件作者:曹竣云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15期摘要:本文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条件和理论基础。

并比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四降一升”问题的历史因素和气候变化因素的相同点和区别点。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基础和条件;两因素比较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1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条件与理论基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问题和出路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既有二战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累积所造成的“四降一升”,也有气候变化温度上升引起水旱灾及其变态引发的在人口数量庞大和耕地面积有限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一升再升、工业品价格一降再降和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引发的“四降一升”。

前者的“四降一升”是历史累积逐渐形成的,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渐变论;后者的“四降一升”在碳的排放实现历史性突破的质变时引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是突变论,碳排放实现量的变化引发的经济危害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渐变论。

二战后经济发展累积的经济风险的“四降一升”是历史形成的,可以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来缓解或解决;它的缓解和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

气候变化温度上升引发的“四降一升”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它基于以下两点事实条件:1.二氧化碳作为主要起作用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存留时间为五十至两百年不等,在地球大气中发生作用,生成地球的温室效应。

这是地球生命进化史上,夏季温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2.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大部分不会返回地面,除了很少的部分被雨水带回地面或在地球表面时溶解于淡水或海洋中。

这是有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

而二氧化的排放是由多因素决定的,比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的砍伐与破坏,森林草原农田改为城市建设、住宅和道路用地,水泥工业主要人为原因等,在人口过多的和耕地有限及资源短缺的前提下,气候变化温度上升引发的“四降一升”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

供应侧改革专项一、供应侧构造性改革旳理解供应侧——供应方面,即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

需求侧——需求方面,即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理解:供应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联旳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应就无从实现,新旳需求可以催生新旳供给;没有供应,需求就无法满足,新旳有效供应可以创造新旳需求,扩大总需求。

所谓供应侧改革,就是从供应、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应约束,积极进行供应干预以增进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发明新旳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规定改革现行旳某些克制供应旳体制或政策,例如紧缩旳货币政策和繁琐旳审批制度等。

这有助于增强公司创新能力,提高供应质量和效率,改善供应构造,最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供应侧构造性改革旳因素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旳解决供应与需求旳关系, 就要在适度扩大旳总需求旳同步,着力加强供应侧构造性改革。

(有效供应局限性、产业构造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等)注意:供应侧构造性改革旳经济意义:六点①有助于实现“五大发展理念”,增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②有助于改善供应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旳生活需求。

③有助于优化资源配备,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求平衡。

④有助于发明新供应,增长新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⑤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构造调节。

⑥有助于化解老式产业产能过剩,加快对老式产业旳改造。

三、供应侧构造性改革旳五大任务12月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继续深化供应侧构造性改革,体现经济构造调节为主线。

第一,进一步推动“三去一降一补”第二,进一步推动农业供应侧构造性改革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第四,增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推动“三去一降一补”(1)是什么A.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B.扩大有效供应(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推动脱贫攻坚工作】C.化解房地产库存(去库存)【重点解决三四线都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D.协助公司减少成本降成本(降成本)【在减税、降费、减少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E.防备化解金融风险(去杠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与价值意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与价值意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与价值意蕴作者:陈兴宇张磊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际经济新形势、国内经济新常态以及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的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關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基础;现实背景;价值意蕴〔中图分类号〕F12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055-0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及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前经济运行问题,并不断寻求矛盾化解之道的过程。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相关改革的政策全面启动,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改革八字方针。

之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述的深入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日益深入人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着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实际,既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系统研究和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有效解决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显现的问题和社会主要矛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2 〕25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含义:
就是从产期以来依赖“三驾马车”拉动经济 增长的需求刺激政策,转向从生产端、供 给端入手,一方面,改善供给的有效性, 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 从根本上刺激企业活力,鼓励创新,以推 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近期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 • • • • 1、去产能 2、去库存 3、去杠杆 4、降成本 5、补短板
•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中国 全社会总杠杆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截 至2014年末,非金融企业的债务余额为 94.9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由2008年 的98%提升到2014年的149.1%,猛增51%以 上;非金融企业负债占GDP比重则从2007年 的195%上升到2014年的317%,上升122个 百分点。
• 供给学派的思想和政策主张由来已久,其理论渊源实际 上来自于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把生产、成本、生产 率等供给因素视为增长的源泉,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放 任的政策主张。马丁•费尔德斯坦在1986年的《美国经 济评论》中撰文写到,供给主义不过就是要回归到亚当 斯密以及十九世纪古典经济学家的扩大生产能力、减少 政府干预、发挥个人创造力的基本思想,所以费尔德斯 坦说,在听说供给学派这个名词之前,包括他在内的诸 多经济学家早已是供给主义者了。而在20世纪后半叶建 立起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内生增长 理论中,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储蓄、人均资 本、技术、人口以及人力资本等供给要素。因此,所谓 的供给学派的兴起虽然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其理论根 基早已存在,并一直贯穿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当中。
• 3)货币超发导致经济泡沫
• 4)产能过剩、库存增加。
2、供给侧改革
• 1、供给经济学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遭遇高失业 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滞胀”问题,导致 凯恩斯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受到质疑和挑战: 一方面,该理论被认为是造成滞胀的主要 原因;另一方面,该理论无法解释也无力 解决滞胀问题。因此,当时迫切需要新的 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指引西方走出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即AS)定义:它与社会总需求是 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 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无形产品)总量(即最终产品) 。 分类: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 务,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提供的产品,也包括由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商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的服务, 即国内生产总值。二是由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输 入。 计算公式:社会总供给=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进口-本期 不可分配部分(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当年不能 进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长过程中的牲畜、树木、由于 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等。) 由于各时期的供求状况相互影响,在测算社会总供给时,应考 虑各时期之间的衔接。其计算公式又可表示为: 社会总供给=本期形成的社会总供给+期初供给结余总额(即 去年生产出来的产品,今年才卖)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二、AS>AD: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市场的货物积压严重,大量的商品 卖不出去。经济增长速度就比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效率 飞速提高,总体上,短缺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日子一去不复 返了。(是指总体上,不是个别产品,如特殊的农产品、手工制品, 如茅台酒、玉石等,而是指大路货,如普通服装,各种常见的农产品, 电视机等等普通商品,这些商品现在无论就全世界,还是就国内来说, 都是供给大于需求)因此,现在,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供给过剩, 需求不足是常态。现在不是愁如何生产,而是愁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 卖出去。 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注意调控社会总需求 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常态的今天,使二者 平衡有两种办法: 1.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是拉动内需,即群 众的消费需求;二是扩张投资,即修筑铁路,公路,升级改造其他公 共设施,上马大工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即大搞基础建设,还 可以办奥运会,也可以促进民间投资,如房地产开发等;三是出口, 把国内过剩的产品卖到国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如在印度卖手机。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经济增长即GDP增长,是指实现了的或者说是销售出 去的产品价值的总和。如果生产了很多产品,但是没有销 售出去,而且来年也不可能销售出去,最后只能报废处理, 这样的产品一般不应该算在gdp之内。这就需要市场上既 有买的(需求demand),又有卖的(供给supply),买卖 必须相协调(即供求均衡,供给等于需求D=S)(总量、 价格、种类、品质等均相互适应,即总量相等,结构也要 相匹配,不能一方面市场上货物很多,但是消费者不需要, 这种供给就是无效供给;另一方面,消费者手里有钱,但 是想买的东西市场上又没有买的,这种情况也是失衡)。 这种微观上的供求均衡,从整个国家层面上来看就是 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因此,在生产技术较高的当今,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 一方面,需求侧改革,继续拉动内需,扩大投资、出口,三 驾马车共同提升需求。 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调整供给,最 终的目的是使AS\AD二者在以适宜的速度增长中保持动态的平衡。 就是量上要增长,否则经济就停滞了,但是在量的增加中要保持结 构均衡,不能失衡,那样就会搞乱经济,也不会带来真正的经济增 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一、AS<AD: 另:若是AS<AD这种情形下,国家控制价格,价格保持稳定, 不发生通货膨胀,那么就是短缺经济,即当初我们改革开放之前, 通过票证、排队等控制购买,压抑总需求。当时,就是有钱也买不 到商品,还得需要各种布票、粮票等,或者排长队,来晚了,就卖 没了。这是变相的压制通货膨胀,是非正常现象,现在正常的时代, 一般来说,只要总需求显著大于总供给,就会经济过热,通货膨胀。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国内生产总值(GDP )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s)是指一个 国家或地区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有企业生产的可供最 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无形产品)总量(即最终产品——有形产品 和无形产品)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 products)是指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可供最终 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无形产品)总量(即最终产品——有形产品和 无形产品)的价值总和。 GDP:国界原则(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企业,只要是在一个国 家之内即符合口径,所以在我国的外资企业——如韩资、日资企业 的产值也算在我国的GDP内。) GNP:国民原则(无论在哪里生产经营,只要是我国的企业即 可,如我国在印度、非洲的中资企业的产值都符合口径,计算在 GNP内。) 中国的GDP和GNP哪个大?(相对来说,中国的外资企业多, 而在国外的中资企业较少,所以中国的gdp稍大于gnp,而日本由于 对外投资较多,所以与我国相反,她的gnp稍大于gdp。)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即AD):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 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和购买力总量。它取决于总的价格水平,并受 到国内投资、净出口、政府开支、消费水平和货币供应等因素的影 响。 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居民、企业和政府)需求,包括投 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 需求组成。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 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 一般将总需求分为三部分: 1.消费需求:是居民和政府的日常消费, 2.投资需求:是企业和政府在投资和再投资过程中形成的商品 和劳务需求, 3.净出口:代表了国外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 计算公式:社会总需求=本期投资需求总量+本期消费需求总 量+本期国外需求总量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如直接压缩产能,减少过剩产品的生产——关闭落后产能,小煤矿、 小轧钢厂等五小企业,同时他们也是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一箭双雕。 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 去库存:如,减税,减少运输成本,发展物流等促进流通。尤其是房 地产业的库存较为严重,要花大力气来降低。 去杠杆,杠杆简单来说就是借钱,债务。杠杆太高,则风险太大,当 前我国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存在杠杆太高的现象,若是不努力降低, 则很容易发生风险危机。如金融危机等。(既有银行债务,也有私人债务) 降成本:如,发展科技,制定有利政策,促进科技发展(补短板), 生产更多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如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以及采取严格措施,防止乱涨价,促进旅游服务、餐饮娱乐行业—— 如开通夕发朝至列车,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等。如农产品绿色食品计划。如 不同的优惠利率等支持扶植政策。 总之,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如货币、行政、法律等多种政策使生产经营 企业生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有效供给,从而能够顺利卖出去,与群众 的需求不但总量上相均衡,而且在结构上也保持一致,较少出现库存积压 等无效供给现象。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二、AS>AD: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市场的货物积压严重,大量的商 品卖不出去。。 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注意调控社会总需求 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常态的今天,使二 者平衡有两种办法: 1.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2.调整供给侧:当前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主要在于结构问题, 即总体上来说,需求还是很旺盛的,如银行内积存了大量资金,这 些都是需求,百姓也有购买欲望,比如出国旅游,购物等。所以主 要是结构问题,即企业生产出来供给市场的,市场却不需要或者不 需要那么多,(原因可能就是不需要,如粗制滥造的产品,或是因 为尽管需要但是价格太高而买不起,如房子,汽车等。卖不出去的 产品即无效供给,是浪费),而市场上需要的东西,却生产不出来, 或者生产很少。那么就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采取多种方式 和途径使市场上的供给成为有效供给,即多生产提供群众需要且价 格合适的产品,也就是说能够卖得出去的产品,那才是有效供给。 政策办法有很多:见下页
小资料:宏观经济学之总供给总需求
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即AS=AD,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的需要。(GDP=AS=AD,所以测量gdp可以计算一年生产出来多 少产品,从AS角度计算,也可以计算一年卖出了多少产品,从AD角度 计算)但这仅仅是我们期望的理想状况,现实中,两者总是不完全平 衡,我们期望的是大体平衡即可。(这种平衡不但包括两端总量平衡, 结构也要平衡) 一、AS<AD: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总需求过大,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 (即总体价格水平长期的全面的上涨,单个商品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如仅是鸡蛋等商品价格涨了,其他多数商品没上涨;或者今天涨明天 又回落也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长期,如三个月或者半年的总体价格水 平上涨),而通货膨胀往往导致企业生产行为和居民消费购买行为的 混乱。 长期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总需求过大,投资膨胀,经济增长过 快。(经济适度增长为好,太快也不好,即经济过热)经济过热,超 过社会财力、物力、资源的承受能力,各方面都绷得很紧,这种状况 难以持久,最终会引起经济上的大起大落,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所以,经济速度要适宜,当前,我国的经济速度以7%为宜,如果经济 达到10%,就是过热,就要采取办法降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